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纪录_朱天文-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7 
  ,,



 1

    想做演员。

    由于长镜头的真实性,侯孝贤几乎不用明星,直接选择非演员。其实呢,他怎么会不想用明星。但除了明星太贵,太忙,要害还在于,明星是电影工业养出来的夜明珠,用它,就得搭衬其他来调和。工业体系中的各项专技分工、制片、编导、演员、摄影、美术、服装造型、音乐、剪接,要把调门全部提到一般高,才用得好。而台湾是,打以前到现在,从来就没有过电影工业。工业所需要的那种量,跟质,没有过。所以都去了香港,才变成明星。依我看,台湾以后也出不了明星的。

    所谓台湾新电影,什么样的生态,产生什么样的物种,“新电影有文化,可是不好看”,诚然。只不过一桩事实须指出,是先有国片的完蛋在前,新电影发生于后,因此非但不是新电影把国片玩完了,倒是新电影摸着石头过河摸出来了一条可能性。碰巧这个可能性偶然又还会赚大钱,便以为它主导了国片市场动向。焉知新电影的发生,走的是手工业,在以后,至少也仍是手工业精神,它哪有力量涉及市场荣枯呢。

    十年来,侯孝贤惟用过一位明星,《悲情城市》里的梁朝伟。是从这部片子起,侯孝贤就老说要拍演员。包括去帮人监制了《少年■,安啦》若干片子,说得更响。至《戏梦人生》讨论剧本时,信誓旦旦要拍人,拍演员,结果拍出来,比他任何一部片子都更看不清楚谁是谁,戏谑为“蚂蚁兵团”。主角索性是时间,空间,沧桑也不兴叹,根本是原理。

    创作,原来一半也身不由己。要到《好男好女》,他才有余裕说变能变。这次他实践诺言,真的来拍演员了。

    自找题目

    但为什么是伊能静?

    十个人里面九个人怀疑——不,九个半人吧,伊能静说。总之是,一片看坏。

    熟悉伊能静在一九八八年,《悲情城市》的女主角本来找她。当时她刚出道,电视上看到她还不习惯媒体,眉带霜。她戏虽没演成,却交了个友谊。不远不近,居然也六年。所以有机会看到媒体底下原貌的、真实的她。

    她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是个有能量的人,她的上进心、企图心,久而久之,似乎成了一份责任得负起,最后变成是,再不拍她,她就老了■。

    这次,侯孝贤改变往常以剧本发展为先,再找寻适合剧中角色的人饰演的工作方式。盯住伊能静,环绕她而想剧本。逆势操作,自找题目来解决。

    材料最早是朱天心的小说,《从前从前有个浦岛太郎》。典出日本童话,渔夫浦岛太郎救了海龟放生,龟为报答,载至龙宫游玩,送返岸上,哪知龙宫一日,世上甲子,浦岛太郎同时候的村人都已不在了。小说描写老政治犯适应社会不良,一似浦岛太郎。侯孝贤的台湾悲情三部曲,这次把焦点移转到现代,拍今天,即浦岛太郎存在的荒谬已不言而喻。

    排列组合过几种情况,例如伊能静饰老政治犯的小女儿,或者一都会女子新人类的起居录,与老政治犯的生活互相交错对照。为了贴近伊能静,演变到后来,浦岛太郎换成《幌马车之歌》里的蒋碧玉夫妇,现实部分则循伊能静熟悉轻易进入的角色状态来拣择,艺人、歌手、演员之类,遂发展出一人饰两角戏中戏的架构。

    可以说,若不是伊能静这个题目,不会有《好男好女》剧本,连这片名亦不会有。

    也可以说,侯孝贤这位不动明王(amasterofthestationarycamera,乔治布朗语),想动了。于是拍演员,成为他的新挑战。没有伊能静,也会有另一人站到这个题目上,并且,发展出另一个全然不同的剧本。

    拍不出醚味

    戏中戏,女演员梁静的现实生活,及梁静与死去男友阿威的一段往事,三条线索要织在一起。

    用什么织呢?

    摸索的结果,似乎是,用梁静的主观意识来织最好。贴着梁静的意识,镜头爱到哪里即哪里。这是为什么,在剧本讨论过程中,侯孝贤叙述镜头时开始运动了。

    梁静的意识,梦跟记忆的混沌边缘,渐渐,本来是戏中戏的部分,转生为梁静的想象了。戏中戏始终未开拍,电影结束时戏才要拍。

    每回我总叹气,侯孝贤说出来的电影,比他拍出来的,好看太多了。听他运镜,我拜托拜托他,千万把《好男好女》拍出这股醚味好不好。梁静意识里的现在过去和戏里,搅在一起发酵了,溢出醚味。

    后来看到毛片,我大失所望,还是这么冷静,一点醚味也没有。

    剪接时又跑去看,有一段推轨移镜,我万分惆怅说,这里算也捞到一点醚味了。摄影师小韩睁大眼睛问,什么是醚味?果然前所未闻的。小韩拍了十年广告,第一次拍电影。

    共事多年的陈怀恩,这次担任摄影指导,回头望小韩一眼说,什么是醚味,你要自己去想啊,体会啊,自己去看啊。

    醚味,是的。我瞧他们俩,真像卡通片《台北?禅说?阿宽》里的大师兄与二师兄。

    离别老朋友

    镜头动了,依然是不跳接,不切割的长镜头。用摇移(pan),用推轨(dolly),用升降机(crane),保持空间的连续性,跟住梁静盯拍。

    五十七个镜头,比《戏梦人生》的一百个,还要少,差不多是一场戏一个镜头。说故事的方法,省略,节约,前述,后设,历历如昔。但确实可见的,诸般地方,不大像了。

    剪接中,他每嫌片子小,常说,画面小不啦叽的,单薄。这种感觉,至澳洲做混声期间,变得很沮丧。他说,从前那种固定镜位大大派派的魅力没有了,新的东西,画面讯息太简单,为顺从镜头移动而拉不开,动得也不够好,整个都小小的,很单。

    我替片子辩护说,但它恐怕是你近期作品里最接近观众的一部电影了,起码情绪上是清楚的。而且我说,《戏梦人生》的好处难看见,难说明,《好男好女》却好处轻易看得见。按焦雄屏讲法,《好男好女》是做在戏头上。亦即取片断,以前取在事件的平常处,这回则在事件的激昂处。

    当然这些,并不能平息侯孝贤。事实上,敏锐的詹宏志也感觉到这点,他的说法是,片子太干净了。

    的确,侯孝贤承认,若画面里的空间一暧昧,讯息一复杂,梁静的意识就会被淡化掉,在拍时已经是拍她,剪时就只有剪她,把所有不相干的蔓延都排除了。

    看完片子后詹宏志的惘然,使我想起唐诺戒烟,一次就戒成了,唐诺念小学三年级的女儿问他戒烟难不难,他说还好,只是像离别了一个二十年的老朋友。詹宏志看侯孝贤的新作,似乎离别了一个他熟悉的老朋友呢。

    现代人的当下

    一部电影,于剧本讨论时期,侯孝贤已在脑中反复演练透了。然后抛开剧本不理,直接面对拍摄现场,拍。往往拍的是剧本没有的,或是拍到意料之外的好东西就非凡兴奋。他一向不要演员看剧本,看了反而坏,听说王家卫亦不给演员剧本的。最后剪接时,等于重新面对素材,看看拍到了什么,有什么剪什么,他曾说:“把那些拍到的,过瘾的,我喜欢的,统统接在一起,就对了。”

    收在书中的分镜剧本,是片子定稿后,我照录如下作为文字记载,以之比较分场剧本。

    譬如梁静与阿威的若干片断,分场剧本惟画出施工蓝图,现场由侯孝贤提供给演员背景和气氛,让伊能静跟高捷进入其中,所有对白、细节、关系互动,全是两人“玩”出来的。不走位排练,生动时一次就拍成。现场侯孝贤对演员做的似乎只有两件事,注重看,然后调和,看,再调。大致上,他不教戏,也不要演员背台词。因而最后剪出来的梁静与阿威,是演员们抛出的,授给的,而经侯孝贤撷取剪裁后,赋予了眼光。构想到完成,其间布满了变数和可能性。

    起初漂亮的构想,是贴着梁静意识拍,拍下去,却感到贴不紧,何处发生了裂罅,贴不上。越到后期,侯孝贤焦虑起来,拍不到现代,何处总感觉虚虚的,不坚固。

    至大陆戏拍完,片子算杀青了,外景队离开广东,进香港搭机返台。在惠阳水土不服病了十天的伊能静,到香港,就鱼入水中般,马上活了。大吃,大购物一番。侯孝贤描述,等进关,伊能静最后一个赶来出现在大厅,提的,拖的,满满几大袋,那一身的悍然跟漠然,他才觉悟,《好男好女》的现代就该是这个。电影拍完了,他才明白应该怎么拍。

    拍现代人的当下。

    当下是有其活生生存在的无可遁逃处,便能打动人。

    然而又是怎么样的当下啊,与侯孝贤那一代人是多么捍格的当下。你要拍他们,但你又难同意他们。你也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糟粕跟精华是一起的。这里,就发生了裂罅。批判吗?侯孝贤的性向和动力,永远不是批判的。讽刺或犬儒,不合他脾气。他也不怜悯,他的是同情。同其所情,感同身受,同流合污,他就很会拍,拍得好了。

    如今《好男好女》上片在即,因为太不满足了,他已着手下一部电影,据说六月开拍■。没错,拍的是现代。

    一

    从事电影工作以来总是被人家问道:“你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是不是一定要忠于原著?”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答案是:电影一定不要忠于原著。忠于原著的电影大概只能算二流的电影。为什么呢,因为文学跟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载体、媒介,用的是两种不同的理路。这两者之间的差距,编剧越久就越发现其间的独特不可替代,难以转换。越是风格性强的小说,越是难改编。张爱玲的小说就是。想想看,一个用文字讲故事,一个用影像。而张爱玲的文字!谁反抗得了?离开了她的文字,就也离开了她的内容。假如你想改编成电影,她的文字,绝对是一个最大的幻觉和陷阱。然后你会被张爱玲的声名压住,然后又有那么多张迷紧紧把你盯住,所以出来的电影我觉得都不成功。现在有的电影,如但汉章的《怨女》,许鞍华的《倾城之恋》、《半生缘》,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有就是《海上花》。《海上花》稍微不同,是张爱玲的翻译,不是原著。

    二

    关于《海上花》,因为我自己曾参与,就来谈一谈好了。为什么拍《海上花》呢,其实当时是想拍《郑成功》的。《郑成功》里有一段描述他年轻时候在秦淮河畔跟妓女混在一起,为了资料搜集,我就东找西找的找到了《海上花》。两个年代差了几百年,但也算是个妓女的题材吧,就把《海上花》这本书推荐给侯孝贤导演看。那时候我也不指望他看出个什么东西来,因为我最初看《海上花》在大学,屡攻不克,读了好几次,老是挫败。没想到侯孝贤导演一看就一直看下去,而且看得津津有味。那到底他看了什么东西呢?后来聊起来,他看到……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一文里,曾经这样谈及《海上花》的特质:

    暗写、白描,又都轻描淡写不落痕迹,织成了一般人的生活质地,粗疏、灰扑扑的,许多事“当时浑不觉”。所以题材虽然是八十年前的上海妓家,并无艳异之感,在我所有看过的书里最有日常生活的况味。

    没想到侯孝贤看《海上花》看到是里头的家常、日常这些东西。这个,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电影的特色和魅力所在——日常生活的况味。换句话说,是长三书寓里浓厚的家庭气氛打动了他。借由一个百年前的妓院生活,说着他一直在说而仍感觉说不完的主题。

    前年参加法国康城影展的时候,《解放报》访问他,他们提出一个“action”的问题。《解放报》说很希奇,在《海上花》里头,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在action的之前或之后,或旁边,就没一个是action,《解放报》问这是你们中国人看事情的非凡的方法吗?当时侯孝贤是这样回答的,他说:

    是的,action不是我感爱好的。我的注重力总是不由自主的被其他东西吸引去,我喜欢的是时间与空间在当下的痕迹,而人在这个痕迹里头活动。我花非常大的力气在追索这个痕迹,捕捉人的姿态和神采。对我而言,这是影片最重要的部分。

    他想要做这个东西。因为每个人的动力是不一样的,所要表达的自然也不一样,而侯孝贤是这个。

    大家都说张爱玲是华丽的,但她自己说:“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素朴的底子。”然后她也说:“唯美的缺点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的美没有底子。”又提了一次“底子”。然后她又说:“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能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个底子。”张爱玲数次提到素朴的底子,《海上花》想要拍的就是这个:日常生活的痕迹,时间与空间的当下,人的神采,想要拍这个神采。

    三

    怎么来做这个底子呢?如何把它发挥出来?第一个就是你要怎样来生活,一些细节、节奏,正是它的气氛。

    好比抽鸦片,里头沈小红这个角色,本来是找张曼玉来演的,她第一句话就说:“语言是一个反射动作,我上海话又不好……”所以她听说对白全是要讲上海话,就有点退却的样子。后来因为档期,跟王家卫要拍的《北京之夏》有冲突所以没有演。可是她说的“语言是一种反射动作”,完全是一个好演员讲的话。然后还要做些预备,她说这个鸦片我们要去搞一个真的鸦片来,要去感觉一下抽鸦片的状态是什么,不能光是装装样子。就说不管以前是拍过《胭脂扣》,或者是《风月》,里头抽鸦片就躺在那里做做样子,这不行。现在最重要的是你要把道具练熟,感觉你手上或是拿水烟,或是拿鸦片,都要忘记它,让它变成生活的节奏,那你在生活里头,就会有你的调调出来,你的说话的姿态,完全都变成你的一部分了。希望演员要练这些东西,所以那时曾经托朋友从云南弄了一块鸦片,想办法把它带回来。带回来怎么去弄它呢?细节怎样?不知道。后来反而是在一本书,英国作家葛林(grahamgreene)写的,台湾译作《沉静的美国人》(thequietamerican),讲一个美国人到越南的一些事情,里头一个越南女的烧鸦片给男主角抽,那过程写得非常仔细非常清楚,所以我们才知道烧鸦片是怎么回事,那是一大块膏,要把它烧软了,弄成一坨一坨的放在签子上。《海上花》里头,很多写他们做签子,盘榻上有各种小东西,你要抽的时候,那签子都已经做好了。后来去问医生,医生说:其实鸦片就跟一种药剂的感觉差不多(他说了一种药剂的名称)。光就抽鸦片这东西,练得最好的是梁朝伟。它已经变成整个人的一个部分,当他抽烟你就晓得不用再说一句话,不用对白,不需要前面的铺陈和后面的说明。侯孝贤大概就是喜欢做这个事情——当下的演员的这个神采,你不要去顾因果,用因果堆堆堆,堆到这个人成立。剧本我们说要建立人物,其实不是建立人物,是要他一出现你就相信他。

    第二个讲水烟筒。水烟筒练也是非常麻烦,最主要是纸火,因为以前没有火柴,纸火一般是灭的,就那么一截拿在手上,你要点火就“嘘”一吹,那纸火就着了。那你拿在手上怎么拿?还要“嘘”这样一吹,很难的,非常难。练得不太好的是李嘉欣,所以在戏里头就觉得她被纸火所困;最好的是刘嘉玲,你会觉得它根本不存在。其他的比如说堂子里的规矩,怎么叫局,怎么写局票,侯孝贤说:“这一切只是为了电影的质感,一种新的跟模拟的生活质地被创造出来,这个就是电影的底色。”

    此外,阿城也参加了这部电影,他跟美术组在一起,编剧上没有管。他很厉害,他跟美术组说了一个指令:要多找找没有用的东西。好比说我们进到一个女孩的房间,她是在里面生活的,每个妓女的家,它的密度跟丰实的感觉是怎么样,有用的东西只是陈设,没有用的东西才是生活的痕迹,所以要去找没有用的东西。它跟制作费或你要花多少钱,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在于美术的想象力。当时阿城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我稍微念一下:

    一九九六年夏天开始,我随侯孝贤和美术师黄文英在上海及四周找场景跟道具,做些参谋问答的事。后来又到北京帮着买服装绣片,再鼓动些朋友帮忙,游走之间,大件道具好办一些,惟痛感小碎件消散难寻。契诃夫当年写《海鸥》剧本时,认为舞台上的道具必须是有用的,如墙上挂一杆枪,那是因为剧中人最后用枪自杀。

    电影不是这样。

    电影场景是质感,人物就是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