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代甚至对于捉拿犯人时还有详细的规定,如宋代规定犯人空手拒捕不得加害,但是执杖拒捕时就可以杀死,可见当时的缉捕手段和办法已经颇为老道,法例也颇为详尽。

    对于缉捕最大的威胁是两种,第一种是上一章说的绿林,贼寇,他们组成集团的力量便不是捕快力所能及的了,只是对于这些也不能算是缉捕而更多要用剿这样的词了。另一种便是颇有势力的土豪士族大官僚,这些人大都拥有自己的庄园,脱离于保甲制度之外,而与朝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一般情况下不会收留那些逃犯,但是一旦真的藏匿起来,要寻找出来也是千难万难,即便在刑罚远比之后严酷的汉代,也颇有这些喜欢窝藏逃犯的人。

    其实假若在古代所称的“治世”等和平时期,这些时期朝廷威信犹在,执行力量能涉及大多数地区,保甲连坐制度完善的情况下,古代缉捕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比如朝廷威信大减,部分地区失去执行力量,甚或保甲连坐制度名存实亡,缉捕能力就要大打折扣。以朝廷威信来说,东汉党锢时期,朝廷对党人的打击不得人心,就有人冒着被牵连获罪的危险收留党人。到了乱世末世,那些流窜犯就算到处跑也没人管了。

    我们还是拿关老爷在东汉末年做例子(谁叫他在演义里出风头呢)他少时在老家杀人,应该是家中无牵挂,不怕株连家人,而当地保甲制度尚未瘫痪,所以干脆流窜到涿郡,跟随了刘备,史实上此时的刘备应该聚集了如张飞等人,在涿郡也是一霸了,另外东汉此时对地方的管理已经混乱,涿郡也比较远,保甲连坐制度已经失效,使得刘备即便收留关羽这个流窜犯也没人管,或者是管不了,这一次逃亡是典型的杀人潜逃,比较丢脸,所以史略不详。而之后刘备鞭打督邮,和关张一起弃官来了一个众人大逃亡,这次逃亡关羽不是主角,史实是刘备,演义是张飞,关羽只是陪逃的份,我们不多说了,唯一值得一说的那时应该是聚集了一批人跑路的,已经升级到流窜集团了。还是因为乱世,这些本在平时是被缉捕的人可以从军立功。(当然,古代军人本就是颇多因罪从军的,从军也算一种刑罚。)这是第二次了,第三次也就是本章了,关羽弃官潜逃回刘备处,虽然关羽这份忠义是令人敬佩,挂印封金等做法也颇有气节,但是在法理上他还是一个逃犯,不过这次逃亡可不同以往,是以汉寿亭侯的身份逃亡的,虽然还是逃犯,档次就不同了,经过罗贯中先生的笔,而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演义中写的很微妙,在史实中关羽逃亡后一度有人要追,但是被曹操制止。而演义中,曹操虽然送行,先没有给关羽通行公文,须知官员若不得公文擅自弃官潜逃也是重罪,各路关卡即便不缉捕关羽,但是阻拦是完全合理的,这样一来关羽就成了武装拒捕了,而之后在过了五关后曹操给关羽的通行公文到了,(只是这驿站的快马要这么久快出曹操地界才追上带着二夫人坐马车还要沿途拒捕的关羽,这效率未免也太低了些。)却为关羽的上述行为做了解释。)更是可以和伍子胥的逃亡相媲美了,可见就算要流窜,也有档次之分啊。

    自然,最后郑重声明,绝非鼓励大家做有档次的流窜犯,现代社会了,家里呆烦了就去旅游啊,别以为被人在后面追来追去很刺激啊。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刘备集团中各人的地位

    三国随章侃第二十八章刘备集团中各人的地位

    (演义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

    本章说的是古城刘关张相会,演义以开场一段张飞对关羽的误解,关羽对此的忍让,并一通鼓斩蔡阳来表现张飞的卤莽,关羽的神勇和对兄弟的爱护之情,最终为关羽这四章的重头戏划上完满的句号,中国京剧中便有古城会这一出,而且是三国戏中相当精彩的一幕。演义中的结局是刘关张三人最终古城相聚,这也是刘关张三人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各处一方,而最终相聚。可说演义将这次分离后那种患难见真情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

    自然,本章说的不是刘关张的情感世界,而是说的刘备集团中各人的地位。在本章演义中有一段颇令我注意:

    “自徐州失散,我兄弟二人逃难回乡。使人远近打听,知云长降了曹操,主公在于河北;又闻简雍亦投河北去了。只不知将军在此。昨于路上遇见一伙客人,说有一姓张的将军,如此模样,今据古城。我兄弟度量必是将军,故来寻访。幸得相见!”

    这段是糜竺来古城时对张飞说的话,糜竺对于刘备一直是鼎立支持,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在徐州被吕布抢去后得到糜竺的资助才得以重振,刘备在徐州对抗曹操失败后,糜竺兄弟也弃官追随刘备,可说是刘备的忠实拥护者,也是刘备集团早期的重要人物。而这段话中糜竺的意思颇为有趣,他的消息很灵通,知道关羽投降了曹操,那自然是不能去关羽处了,他也刘备和简雍到了袁绍处,按理说,刘备作为集团核心去了袁绍处,简雍也跟随去了,那糜竺兄弟也应该去袁绍处才对,可是当他们得知张飞在古城便马上先来了古城。不单如此,赵云在遇到刘备时也说到:“近闻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实。”糜竺和赵云在得知张飞在古城,不约而同起了投奔的念头,这固然是因为流落四方的他们想找一处安全的地方歇息,也是因为张飞在刘备集团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甚至独特的地位。对此演义中颇多体现,如之后孙尚香在抱阿斗离开时,赵云制止不了,而张飞却能制止。当然,这是因为演义中的艺术加工使刘关张结义成了兄弟,张飞作为三将军地位颇高的关系。

    真实的历史上刘关张并没有结义,我们也很难找到古城一事,也不知张飞是否在此会合两兄弟,而关羽所斩杀的蔡阳也是刘备所杀,至于上面所说的那些投奔之事,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在刘备集团中,关张虽然并不是老大刘备的结义兄弟,但是确实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先说说此时刘备集团的班底,本章末尾提到过此时刘备集团重新聚集的人物,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时玄德、关、张、赵云、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关平、周仓部领马步军校共四五千人。”

    刘关张且先不说,赵云并非是在卧牛山与刘备相会,按《云别传》中的说法,是在袁绍处相遇,并为刘备重新募集数百人,其中应该也有不少是刘备之前流散的部属,之后刘备得到袁绍的许可带领这些人到汝南,开始能先胜曹军,斩蔡阳,便是靠这些老兵的功劳,但是赵云的地位远不如演义中崇高,演义中他是等于次于张飞的四将军了,真实历史中赵云的地位并不高,初期和演义中未出现的陈到一样,主要是作为刘备的护卫亲兵,没有多少独立带兵的机会。至于孙乾、简雍、糜竺、糜芳等人才具都有限,虽然作为元勋,日后恩宠备加,但是在刘备入荆州乃至之后成就霸业,主要重用的是后期加入的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糜竺他们地位待遇虽高,但是权力不多,其实等于是被闲置了。至于关平三国志之在他死的时候提到与关羽同死,是否真的是在此时成为关羽义子就没有根据,周仓更是虚构的人物。实际上刘备在成就帝业时班底主要是以荆州和益州人材为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刘备自从徐州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并没有长期拥有自己固定的势力范围,在北方多年颠倒流离,没有根基的他即便有眼光,但是也无法吸引和发掘人材。

    不过,在刘备此时的班底中,关张两人的地位很高,可说仅次于刘备之下,这在班底急剧加入诸葛亮法正等新人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关羽生前一直是刘备集团武将中的第一人,在刘备在蜀期间更是作为荆州地区的主要长官,拥有独断之权。张飞一直仅次于关羽而已,在刘备称帝后更是担任车骑将军司隶校尉这样的重要位置。刘备对两人的倚重并不因为诸葛亮法正的加入而减轻。这自然主要是因为关张两人卓越的才能和刘备长期结下的关系,这看关羽重新投奔回刘备处便可见刘关张三人虽然不是如演义一般结义,但是也有如家人一般的关系。

    其实这里想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下面一章孙策死,儿子年幼,所以弟弟孙权继承他的位置,假如曹操在自己儿子未成年时死去,继承他的位置不外乎曹仁曹洪这几位,曹家孙家都是以家族为核心,在继承问题上不用担心,可刘备万一在此时死去呢?刘备集团是以刘备的个人能力和魅力维持,刘备死去,刘备集团很可能分崩离析,但是假如刘备死去,没有发生瓦解的情况,那谁会来继承刘备的位置呢?和曹家孙家都有一个大家族不同,刘备并没有自己的族人,而长子阿斗是在以后刘备在荆州时出生。(随便说一句,刘备家小屡次被劫,刘备早期的子嗣便未见史载,可能没有,也可能早亡)假如刘备死了,那继承刘备位置的会是谁呢?因为没有血缘,而按地位来说,不外乎关羽张飞两人,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关羽和张飞两人的地位谁高谁低?

    以日后来看,自然是关羽为高,他长期占据着蜀汉武将第一的位置,后来又是留守荆州,其地位非张飞可比,他们之间的关系到是和演义中很象,结义兄弟一般,三国志张飞传中说到,“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但是,在我看来,张飞的地位并非一直在关羽之下,他成为关羽之下,是有一个转变的。这个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徐州发生的。

    在徐州的那章,我们提到过,吕布偷袭徐州时,张飞镇守徐州。这就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演义中说刘备要每日与关羽商议,所以不得不带着关羽行军,被迫留下张飞。但是真实的历史里自然不会有这样的说法,那么,刘备把留守交给张飞代表着什么呢?

    我们先明白一下,留守本营一职代表着什么?古代行军打仗,大本营最为重要,一旦被偷袭失去,就好象刘备被吕布偷袭一样,无家可归了。而三国时期,曹操刘备等人大都是亲自带兵。所以留守一职一定要选用自己最信得过,而且地位颇高的,甚至是直接接班人,信得过自然不用说,信不过的人放在后面自己在外也不安心,而地位高是为了统率下属方便,不然威信地位不足,下面的人不听从,自己就乱了,这两者是肯定的,而是否把接班人留守则不一定,接班人留守不外乎是为了自己万一战死有人可以统合全局,如天子御驾亲征则太子往往留在都城监国。所以留守这一位置是极其重要的,如刘邦,他与项羽对峙,其后方是萧何,日后的丞相,汉帝国的第二把手,曹操在外,留守的是大都是荀,曹操最重要的谋士,刘裕北伐,留守的是刘穆之。(刘穆之死后,刘裕放弃北伐之业,离开长安回到建康,刘穆之的重要可见一斑。)这些留守的人或许不是接班人,但是无一不是集团中仅次于君主的第二号人物。就以刘备自己来说,他领兵出征后几次战役,攻刘璋的时候最终留守荆州的是关羽,攻汉中留守成都的是诸葛亮,他们两人在刘备集团的地位自然不用说了。所以张飞第一次作为徐州留守时,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很可能是超过关羽的。但是张飞这次留守做的很不好,下邳被夺了,严重影响刘备的霸业,其地位便下降了,虽然不至于不重用,但是就落在关羽之后了,如刘备再次得到徐州时,与之前同样的情况,在徐州留守的就是关羽了,这也可说明此时关羽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过张飞了。

    当然,就以此点说张飞初期的地位超过关羽也未必可靠,在此只是提出这种可能性,因为我们目前看到的地位都是事情发生之后的结局,而过程我们并没有看到,起初地位高不代表日后的地位高,起初毫无名气不代表日后也会没世无闻。当事情没有结束时,任何事都会产生变化。

正文 第二十九章 孙策之死的若干议题

    三国随章侃第二十九章孙策之死的若干议题

    (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

    本章江南小霸王孙策身亡,孙坚孙策父子都是汉末的良将,但是都先后早夭,到是不善战事的孙权得享高寿,实在可说是天命。

    与孙坚只表现出他的善战和忠义不同,孙策不但善战,而且颇有政治韬略,少年早熟,为政也甚为老道,在孙家三父子中,以他最为全面,可说是汉末难得的人材,以项羽比之,并不委过,可这位小霸王却意外早夭,实在令人扼腕。而孙策之死,结合整个江东和中原局势来说,也颇有许多议题可说。

    先说说郭嘉对于孙策之死的预言,鲁迅称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只是在我看来,郭嘉才是真正的妖怪,鲁迅指的“状多智而近妖”是因为演义对诸葛亮的美化太过,大多数事迹都是虚构或者移花接木的,而郭嘉对于孙策之死的预言却是史载明言。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说孙策轻而无备确实针对了孙策的弱点,但是直言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也未免太过神奇,一般谋士至多称死于小人之手便可算言中,而郭嘉却明言为刺客,而更令人称奇的便是孙策还真在之后不久遇刺,这也太过巧合,假如郭嘉不是未卜先知的妖怪,那就是运气太好了,或者,孙策的遇刺本就是曹操等人所策划的,郭嘉都称孙策易于行刺了,那假若曹操不利用这点做些什么,也太对不起郭嘉这位谋士了。而联想到行刺那三人是许贡的门客,而许贡便是因为亲近曹操而被孙策所杀,便不能不怀疑此事的背后是否有曹操的影子了。

    自然,这只是猜测,即便时隔已经近二千年,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凭借目前的史料,我们只能认为孙策的遇刺纯粹是偶然事件,而许贡门客刺杀孙策纯粹是为了其主尽忠。

    说到许贡门客此事,其实刺客在古时颇为推崇,春秋战国时的要离专诸豫让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刺客,史家对其都予以相当的尊重,尤其如豫让之类在主公死后仍尽忠为主报仇的人,人们都视其为忠士,许贡门客也是如此,演义中便以诗对许贡门客予以赞颂。当时的看法有一定的准则,对事不对人,并没有严重个人的倾向。如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赵襄子乃是一代英主,智伯远不如之,但是对于为智伯报仇杀赵襄子的豫让,大家仍对其相当尊重,不因赵襄子的缘故而贬低之,对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人,古人却能以他们的准则予以自己的尊重,反到是现代的一些舆论,非此即彼,只要站在对立面,便一切都是错的,没有准则,只有敌对,只有党争,这点上却远远不如古人了。

    回到孙策的问题上来,之所以郭嘉会说到关于孙策的那件事,直接原因是因为当时曹操阵营担心孙策会乘曹操袁绍对峙偷袭许都,而且孙策也确实准备了此事,因为被许贡门客刺杀而终止。

    可是,在我看来,孙策要夺许都,迎回汉帝,难度不小。一来若是要发兵偷袭,当做的隐秘事起突然才能一击成功,可孙策此动曹操阵营已经了如指掌,曹军做了准备,成功几率便少了大半。二来江东离许都甚远,远不如刘备在徐州和袁绍在冀州时,甚或曹操北进时刘备劝说刘表那次,在荆州的刘表比之江东的孙策也要近了许多。路上曹军即便没有大军,骚扰必然不断,孙策求的是汉帝,必然速速行军,到的许都,也成疲兵。三来,真若是得了汉帝,千里迢迢带回江东,风险也太大了,而在中原一带立都,那也并非易事。四来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孙策的江东根据地并不稳固。

    其实,孙策要夺汉帝,机会并不大,即便成功,曹操到是八成要崩溃,但是得利最大者却是袁绍而非孙策,届时袁绍一统北方,孙策得了汉帝也无用处。不过孙策时时想着谋取中原,比之他弟弟孙权对中原兴趣不大,只想着把自己的老窝巩固扎实确实有着进取心多了,不过假若孙策守成一下,乘袁曹苦战,先攻略江淮徐州荆州一带,那反到是更可行了。

    不过,孙策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要解决,也就是我上面说的第三点,江东根据地不稳固。后来演义中总称江东历经三世,又有地利,不可图之。其实江东真正算起也就孙策开始,孙坚虽然打下了孙家在江东的基础,但是真正将江东开拓为孙家的还是孙策这位二世,而孙策死的时候孙家的江东并不稳定,外部与孙策有杀父之仇的刘表占据荆州在江东上游,虎视耽耽,而陈登在北,也是一大障碍,没有除掉刘表陈登,何以北进?而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