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被诸葛亮是欺负的最深的,现在都扬眉吐气了,这想必是当初罗贯中写此书时未尝想到的吧。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周瑜没什么瓜葛,诸葛亮那时还未成名,而周瑜虽说只是孙家手下一将领,但是也比诸葛亮要出名的多了,何况在他眼中,只怕只有曹操刘备这般的人物,诸葛亮只是刘备手下一谋士,何须他来费心。尤其周瑜和刘备之间的关系也没演义中那般糟糕,周瑜或许不如鲁肃那样鼎立支持孙刘联盟,但是在他生前,和刘备之间的合作表面上还算融洽,虽然在刘备前往江东时他进言孙权软禁刘备,但是也没到如演义那样欲杀刘备诸葛亮而后快的程度。实际上周瑜在赤壁前后为对抗曹操需要和刘备合作,而刘备为保持刘孙联盟刻意交好,此时江陵还为周瑜所领,借荆州之事尚未发生,孙刘双方处于蜜月期,又无瓜葛,至于演义中的诸葛亮设计夺江陵等事都是胡诌出来的,除了刘备入江东引得周瑜一阵心动外。刘备和周瑜之间尚还保持着表面上的合作关系,与刘备尚且如此,赤壁之后才被任免为军事中郎将的诸葛亮自然不会和周瑜相斗了。

    言归正传,演义中称周瑜为大都督,不过这并非事实,东吴只有等到刘备东征时才拜陆逊为大都督,之前演义中称周瑜鲁肃吕蒙为大都督都是演义中言,大概出自于周瑜在征江夏时为前部大督和在赤壁时与程普为左右督的关系。但是演义中所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大都督乃是三国起始的官职,并非常设官,主要是战时加领,对外出征时授予统领各路兵马的权力,日后渐渐成为在边地总领军事的官职。而周瑜鲁肃吕蒙这三人都自领一军,镇守边地,位高权重,深受孙权信任,说他们是实际上的都督也不委过,尤其是周瑜在赤壁一战时扮演的角色确实与日后大都督陆逊无异。

    三国志将陆逊列一传,周瑜鲁肃吕蒙列一传,其实大有深意,陆逊姑且不说,而周瑜鲁肃吕蒙三人确实有着相通之处,此三人都为东吴的统兵大将,其位在众将之上,又是一人继承一人,鲁肃继承周瑜,吕蒙再继承鲁肃之位之兵,而最关键之处,他们三人都是孙家在江东的一大支柱,是孙权的嫡系力量。

    江东势力复杂,本土势力强大,自孙策入主江东之后,虽表面服之,但是势力仍盛,孙策死的又早,这一重担基本上是孙权所承担的,而孙权在军队上除了自己的族人之外,最依仗的便是周瑜鲁肃吕蒙之兵,甚至可以说,孙权的地位与这三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周瑜,若没有周瑜,可说就没有孙权。

    周瑜,庐江人,祖辈也任过三公,显赫一时,少时与孙策交好,又与孙策为连襟,在攻江东时又助过孙策,后至江东后孙策对之也颇为倚重,所以演义中孙策死前嘱咐时多次提到周瑜,有对母亲说的:“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对妻子说的:“早晚汝妹入见,可嘱其转致周郎,尽心辅佐吾弟,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如此一看,孙策对周瑜真是信任备加。不过以上的两事都是演义杜撰,尤其那著名的“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并无此事,他只是嘱咐张昭好好辅佐孙权,并没有一句涉及周瑜。

    虽然没有孙策所说的“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但是周瑜所决之事,却不单是外事而已。《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而到了建安十一年,才看到周瑜再度领兵出镇外地的记载。周瑜自来江东,一直在外征战镇守,孙策死前本受孙策之命在巴丘镇守,而孙策死后他带兵入吴奔丧,而之后六年又一直在吴掌事,其意不言而明。周瑜对于孙家来说,是一支绝对可以依赖信任的力量,孙策死后,本土大族蠢蠢欲动,周瑜带兵入吴并镇守之才能威慑众人,保住孙权之位,直到孙权年长,威信建立,周瑜才可出镇外地。

    其实虽然说孙策与周瑜交好,周瑜带兵赴丧也可能是孙策之遗命,不过在我看来,孙策与周瑜之关系尚不如孙权与周瑜来的紧密。孙策与周瑜确实自幼交好,周瑜又助孙策夺下江东,然周瑜也并非之后便投入孙策之下,而是在看到袁术实在无能之后才终于决定投奔孙策;另一方面,孙策手下有诸多孙坚旧部,孙策固然对周瑜信任,但是有程普太史慈等人在,周瑜要出头也颇难。而孙权则不同,他年少登位,需要众人支持,而那些父兄手下的将领个个资历过人,岂会轻易服从于他,而周瑜与孙家交好,年龄又相近,相较起来,更值得信赖的多,他的入吴主事,更得孙权之心。所以说,相比孙策,孙权更依仗于周瑜。(从某种程度上说,周瑜也更能被孙权所用,孙策虽然才智过人,但是在举贤任能确实不如孙权,吴书记载,鲁肃也曾见过孙策,孙策雅奇之却不能留用,而周瑜推荐鲁肃给孙权却能用之。)而周瑜对孙权也是忠心耿耿,相比张昭等人,他建策献谋更为孙权着想,正如孙权日后所言: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确实,假如没有才智过人又忠心耿耿的周瑜先是带兵在内扶持,之后又力排众议,出战曹操,只怕孙权的位置都保不住,何况日后的三分天下,登基为帝了。

    而如周瑜一般,之后的鲁肃吕蒙也都是孙权亲手提拔信赖的将领,而且这三人都不是江东世族出身,只有他们这三位孙权所信赖的“大都督”统领大军在外,孙权在内才能真正的安心。

正文 第五十八章 尴尬的徐晃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八章尴尬的徐晃

    (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本回演义中描写的是马腾被曹操诱杀,马超起兵报仇,不过在正史中则不同,正史中马腾与韩遂交恶,又觉得自己年老,此时曹操征召马腾,马腾就此入京,担任卫尉一职,此后曹操也征召马超,并封马超为都亭侯,偏将军,但是马超一直没有入京,在凉州统领马腾旧部。

    马腾韩遂等人,占据凉州,若说他们有与曹操一争天下之心,只怕未必,但是却有割据一方的野心,这与曹操的目标自然是完全冲突的,曹操初期中原未定,又与孙刘两家鏖战,所以对凉州群雄采取怀柔政策,征召马腾马超也是为了瓦解凉州势力,而马超不入京则意味着他对曹操的戒心未除,他与曹操的对抗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曹操在控制北方,而对孙刘联盟暂时无法打破的情况下,西进的选择便摆上了日程,而这也意味着与马超的一战就要开始。而在胜负未定之时,马腾自然不会被曹操所杀,毕竟人质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才有用,所以在马超兵败之后,马腾才被曹操斩首。(当然,假如曹操兵败,马腾也不免会成为泄愤的道具而被杀吧,左右都是死。)

    演义如此描写是为了突显马超这个人物,也是为了增强演义中的戏剧冲突,也有连接上下文关系的因素,迎合之前马腾加入密诏的说法。不过本章说的不是马超的事,而是说演义中马超在攻打潼关曹军发生的一事。

    演义中马超攻打潼关,曹操派出了曹洪徐晃守潼关,并要求他们守十日。

    “操知失了长安,不敢复议南征,遂唤曹洪、徐晃分付:“先带一万人马,替钟繇紧守潼关。如十日内失了关隘,皆斩;十日外,不干汝二人之事。我统大军随后便至。”

    这一段故事颇有趣味,一般而言,一军之中,必有主从之分,但是这段文字中却看不出曹洪徐晃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到是从曹操说的十日之约看,两人都有责任。

    凡作战者,必须做到“令行禁止”,而要作到这一点,便需要做到集权责于一身。作战是一种独裁的艺术,一军之中只能有一个主帅,断断不能出现多人指挥的情况,不然指挥混乱就是常事,而指挥混乱在作战时便往往是兵败的同义词。

    唐朝安史之乱,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调动九节度使兵力进围叛军所在的邺,其中不乏善用兵的郭子仪,李光弼,但是唐肃宗担心此两人兵权过大,故意不设主帅,只任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各军无统一指挥,久围邺不下,在与史思明作战时遇到一场狂风,唐军便一哄而散。

    古代因通讯的限制,各路之间沟通困难,假如不设立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相互协调,各军各行其是,只会被各个突破。(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古代作战比现代作战更需要一个庞大的作战计划才行)就以曹军来说,于禁乐进张辽都是曹军有名的将领,他们在屯守颍阴,阳翟,长社时也发生相互不服气的事,曹操便以赵俨参三军,从中协调,屯守尚且如此,在外出征更是要有主从之分,设一主帅,从中指挥协调。(当然主帅的人选也相当重要,名望不足,能力不够都会导致兵败的结果,所以兵法中极其强调主帅的重要性,选对了主帅便意味着战争胜利了大半。)

    所以曹洪徐晃的出征而不设主帅不通常理。(当然这只是演义所言,曹洪在正史中并不见参与此次征伐的记载)但是表面上不设主帅,但是实际上却有主帅,因为曹洪是曹氏一族,当年又救过曹操一命,曹操也颇倚重之,其亲贵非徐晃可比,他与徐晃两人就算不明言,也可知谁是主帅了。

    但是为何不直接令曹洪为主帅呢,这其中自然有奥妙了,我们先看任曹洪后,曹仁的进言:

    曹仁谏曰:“洪性躁,诚恐误事。”原来曹洪性格暴躁。(随便说说曹洪这位人物,正史中曹洪救过曹操性命,官渡之战守卫本营,也算不错的将领了,但是比起曹仁夏侯渊等人还是差了些,尤其从各种记载看,曹洪颇骄横,富而吝啬,得罪了曹丕不说,在三国志中也可以看到许多曹洪子弟不法被惩处的记载,所以演义拿他出来做做反面典型也不希奇了。)

    再看看曹操的回答:“操曰:“你与我押送粮草,便随后接应。”避而不谈。而后在曹洪中计失去潼关之后,曹操与曹洪徐晃两人的对话。

    “曹洪失了潼关。奔见曹操。操曰:“与你十日限,如何九日失了潼关?”洪曰:“西凉军兵,百般辱骂,因见彼军懈怠,乘势赶去,不想中贼奸计。”操曰:“洪年幼躁暴,徐晃你须晓事!”晃曰:“累谏不从。当日晃在关上点粮车,比及知道,小将军已下关了。晃恐有失,连忙赶去,已中贼奸计矣。”操大怒,喝斩曹洪。众官告免。”

    曹操已问了曹洪前后因由,还再说徐晃“你须晓事!”这明摆着要徐晃来承担责任,可徐晃又怎么担得起来,老实禀报,此时曹操才大怒,喝斩曹洪,自然,曹洪这救命恩人是死不了的,众官告免之下自然是不了了之。现在这为何之前不分主从的事便容易知道了,若是分了主从,那曹洪身为主将,那责任是逃不了的。

    演义这故事乃是杜撰,但是和主公亲信之人一同出征确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假若有功则功劳必然有他的一份,假如有罪则罪责便要落到自己的身上,也不能得罪于他,不然万一回去打个小报告自己便麻烦了,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他的安全,万一出事主公便可能迁怒于己。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名将颇有微词,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毕竟卫青霍去病占了外戚的绝大好处。

    相比起来,还是亲信之人作为主帅更好一些,怕就怕任免亲信为自己的副将或者监军的角色。那不说功罪的问题,自己对下属的指挥也会受到影响,就好象演义后几章孙权在任免吕蒙为征讨荆州主帅时发生的事一样:

    “孙权召吕蒙商议曰:“今云长果撤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设计袭取荆州。卿与吾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何如?”孙皎字叔明,乃孙权叔父孙静之次子也。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

    凡为将者,最怕有人牵绊,但是在主公来说,却是最怕下属独揽大权,尤其是手握大军出征的将领,不派遣几人分权或者监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日后入蜀一战中,钟会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对主公来说,还是曹洪这样的亲信之人更可信任,就好象演义本回曹操在被曹洪救之后便说的“吾若杀了曹洪,今日必死于马超之手也!”在最关键的时刻,曹操这样的主公还是需要依赖曹洪们,而徐晃只能继续扮演自己的尴尬角色了。

正文 第五十九章 关中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九章关中

    (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诸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问韩遂)

    本回演义中曹操经过一番苦战,又使用计谋之数,终于击败马超,得复关中之地,自此,凉州之地固然有所反复,但是长安之地固若金汤,牢牢的控制在曹魏手中。而曹操也自赤壁之后对刘备孙权攻伐不利的局面下摆脱出来,获得了一次大胜利。从政治意义上说,关中作为汉朝龙兴之地,之前虽然在钟繇努力下保持着对中央表面上的服从,马腾入京,马超韩遂也为其驱使,然而总体来说,关中诸将仍旧保留着极大的独立性,对朝廷三心两意,曹操此番一举歼灭之,将关中真正的控制在手,此时的曹操才可以说真正的控制了北方,关中的夺取对于稳固曹操在朝廷中的威名大有好处,此次曹操回京便得到了“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的待遇,此时的曹操的地位已经是自东汉以来人臣中的顶峰了。赤壁之后的阴影一扫而空。从战略意义上说,关中稳固,便可威慑汉中张鲁与蜀中刘璋,此两人本就对曹操心怀畏惧,关中的稳固打通了通往汉中之路,而汉中一下,益州便摇摇欲坠,获得汉中和蜀中,便可对孙刘联盟形成战略包围的态势,一旦如此,刘备孙权再如何骁勇,以区区半个荆扬之地与一个交州对抗大半天下,也是必败无疑。

    这里说到关中,便就想关中的战略地位谈谈,关中的战略地位已经被无数人验证过了,最简单的说法便是“龙兴之地”,有诸多历史为证:秦以关中为基,一扫六国而统天下,汉高祖得韩信暗渡陈仓得关中以此为基而灭项羽,东晋时期一统北方的前秦,南北朝时期灭了北齐的北周隋朝前身也是以关中为基业,至于盛唐更是获得关中才得以建立几百年的基业。即便到了近代也有明朝李自成从西安发兵攻入北京之事。如此看来,关中真成了龙兴之地,也难怪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要刘备夺取关中了。

    那么关中的地位真的如此重要吗?以我来看,关中的地位确实重要,但是若把关中说成得关中便可得天下的地步则未必。虽然关中有诸多的辉煌历史,但是那我们也只是选择其成功的历史,而如汉光武帝刘秀,就要不久到来的西晋,北宋之后无一是由关中而夺天下之例,到是有不少以关中起家最终灭亡的事例,如十六国的前后秦胡夏都一度占据关中,但是最终都告灭亡。可见关中之地也并非百战百灵的“龙兴之地”。

    关中要成为龙兴之地,要有起码的条件,那条件为何呢?我细细想来,条件为二。

    一。关中之地富饶,若要以一地为基业,则此地的经济人口必然要有一定基础,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地理也无济于事。这也是自宋之后,关中再无往日威风的原因。古代中国经济的重心是日渐向南转移,所以在宋之前,关中尚可成为中国之重心,秦能以一国之力,灭亡六国,汉高祖以关中为基,一统天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重心向南倾斜,关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唐朝时期关中尚可以一国之都的优势和丝绸之路继续保持繁盛,(这还是得益于繁华的益州这个大后方。)而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堵塞,多年的战乱,关中地位大幅度下降,到了宋之后,便再也不能回复往日雄风了。

    即便是唐之前,关中也需要长期的休养生息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底子,如前秦北周乃至最早时期的秦国,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得以建立问鼎天下之实力,而西汉与唐的关中则得益与前人的积累,接收了秦与隋的成果

    二。中原混乱。关中与中原相比,总体差距还是太大,仔细看看由关中起兵的各代,他们的敌手都少有处于统一的状态之下,秦统一时中原分为六国,汉高祖夺得关中之地时,项羽也陷入了与各路诸侯的征战而不能自拔,唐朝时期中原更是混乱不堪,即便前秦和北周统一北方时期面对的主要对手前燕北齐内部也陷入了困境。

    这一点上关中占据了地理的优势,关中虽为北方,但是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