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期面对的主要对手前燕北齐内部也陷入了困境。

    这一点上关中占据了地理的优势,关中虽为北方,但是实际上与中原地理分割,而中原之地一马平川,是个统一的经济体,但是却容易陷入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而不能自拔,而关中则可以借助地理优势隔绝中原的战火蔓延而来,(同样,江南也是可以借助长江天险做到这点,不过江南却是借此发展经济居多。)而关中以西乃是落后的胡蛮,关中以南是富饶却不善兵的益州,假如控制了关中,西边胡蛮可以增其兵,南边益州可以富其民,此时的中原若还在混乱之中,则力量分散,远不是关中的对手。

    但是,假若关中也陷入混乱,在中原一统而内部稳定的情况下,则关中远远不是中原的敌手,东汉刘秀,三国曹操,北魏对胡夏都证明了这点。

    说了这两点,是为了什么呢,主要就是还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一说,诸葛亮隆中对是以关中与荆州两地,而此时的关中情况如何?

    三国战乱,中原战火频繁,关中也是重灾区,自董卓西迁后,关中战火不断,大小势力交战频繁,关中人口可说得上十室九空,曹魏为了抵御诸葛亮的北伐才不断的迁徙外地之民充实,才重新使得关中往复了往日生机,而若是诸葛亮北伐时期得到的关中也是一个贫乏的关中,(而且汉中之地也只是得其地而非得其民)没有近几十年恢复不过来。而面对的曹魏控制了中原全部,实力强盛,即便夺取了关中也并非其敌。单凭关中,即便获取了益州之地,也只有如秦一般,积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实力,还要指望中原内乱才能控制天下,则绝非诸葛亮隆中对的目的。如此一来,荆州一部的进军则成了必要,没有荆州,则夺天下难成。

    当然,对于曹操刚刚夺取关中的建安十六年来说,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倒不是问题,反而关中到了曹操手中,汉中也在曹操虎视眈眈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夺取益州便成为了刘备当前的首要目标。这也是下一回演义的故事了。

正文 第六十章 杂谈

    三国随章侃第六十章杂谈

    (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

    其一:曹操与张松之遇:本回演义开章说到张松向刘璋献计,求见曹操,结果不得礼遇,这事在史实中确实发生过,但是记载和演义大有出入,张松求见曹操乃是发生于曹操攻取荆州之时。《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

    “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

    《三国志。刘二牧传》中记载

    “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

    而演义中却是将张松见曹操放在了曹操攻取关中之后,这是演义为了情节需要而安排的,因为在时间上差了许多,所以很多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不过有一点到是相同,便是曹操的傲气。演义中称曹操征讨马超得胜后“傲睨得志”所以不重视来使的张松,而三国志中则称曹操“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两者都是因为曹操胜极而骄结果怠慢了张松。

    确实,曹操乃是三国之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他对人才的重视至极,求贤若渴,因此也吸引了众多人才聚集其下,成就了他一番伟业。但是与当年跣出迎许攸相比,后期的曹操手握大半天下,志得意满,对于人才就也有些马虎起来了,尤其夺下荆州那时,长年之敌刘备遭遇大败,江东惶恐不安,此时谁也没想到会有赤壁之败,眼见天下已经到手,曹操对于蜀中那来使张松不甚礼遇也乃是人之常情了。

    对此,习凿齿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数十年之内而弃之於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是以君子劳谦日昃,虑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情近於物,故虽贵而人不厌其重;德洽群生,故业广而天下愈欣其庆。夫然,故能有其富贵,保其功业,隆显当时,传福百世,何骄矜之有哉!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

    这是将曹操不能一统天下的原因归咎于曹操的骄伐,确实,单就益州张松此事,确实有些道理,但是一统天下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实力”二字,虽说人才确实会因你的礼遇而亲近之,但是人才更会审时度势,因势而动,即便张松不受曹操礼遇,也是在曹操兵败之后才最终下了决断。“会曹公军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

    其二。刘备与张松:演义中将刘备对张松的礼遇写得相当盛大,只是我们前面已说,张松面见曹操是在曹操征讨荆州时,而不是演义所称的曹操出征关中后,那张松在见过曹操折道荆州那也自然是虚构的了。演义之所以如此写还是纠缠于那“人才”二字。

    曾经在前几章谈过《三国演义》之所以崇尚诸葛亮的缘故便是因为他是众多文人的偶像和希望,那个时代的文人都有一种梦想,便是一朝能得到刘备这样的明主赏识,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于是演义中处处突出“人才”的重要性,张松这里也不例外,以短时间内在曹操处的冷遇和在刘备处受到的礼遇相比,便是如此道理。

    其实张松确实有见刘备并受到礼遇,但是于何时何地便不得而知了。

    其三张松与杨修辩论时谈到蜀中人物时说过一段话“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

    “文有相如之赋”指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他是蜀郡成都人,善于辞赋;“武有伏波之才”应该说的是伏波将军,虽然西汉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张松所说的伏波将军应该指的是马援,便是马超之先祖,他是扶风茂陵人,汉光武帝下的名将,常年在边地征讨,立下赫赫战功,他做过汉中太守,若拉扯上他算为蜀中名人也未尝不可;“卜有君平之隐”说的是西汉末年的哲学家道学家严君平,他是出生蜀中,也常年在蜀中活动;但是“医有仲景之能”便有些怪了,仲景指的是张仲景,乃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其著作有《伤寒杂病论》,后世称之为“医圣”,其名头不亚于张松所指的其他三人,但是怪异的是:其他三人都是张松之前的古人,但是就是张仲景和张松是同时代的人,而且还死于张松之后,即便当时张仲景有好大的名头,但是一般而言,不会将他与古人一同并列,比如在称赞诸葛亮之能的时候可以说他能力如管乐一般,或者说他和荀彧之才不相上下,但是断断不会说诸葛亮之才如“管乐荀彧”一般的。而且张仲景的历史记载中除了三国演义的这段话将他列为“蜀中人物”(张仲景虽称为“医圣”,但是在一般人中的名头远不及同时代的华佗,甚至三国志中记载了华佗而没有记载张仲景,倒是在三国演义中有了他的名字。)其他记载都没有谈到张仲景与蜀中有什么关系。因此看来,这张松的“蜀中人物”这应该是后人杜撰而言。

    其四“松于袖中取出一图,递与玄德曰:“松感明公盛德,敢献此图。但看此图,便知蜀中道路矣。”玄德略展视之,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

    地图在古代征战中极其重要,古代可没有什么GPS全球定位系统,若在平原尚好,一旦到了如蜀地这样的地形复杂地区,没有向导或者地图,一旦进去就只怕绕圈子出不来了。两国交战,要知己知彼,其中这探明对方地形当为首要。地图的意义不单只是地形图而已,这其中往往代表着“领土”的含义,献图便代表着割让“土地”;如在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太子丹便献出督亢地图,代表着燕国将督亢之地让与秦国。

    其五“人主几番存厚道,才臣一意进权谋。”本回结束说到,刘备与刘璋相会,庞统张松法正都献计要刘备杀了刘璋及其下属,反倒是刘备执意不肯,最终引出了作者的这两句评论。

    史实中也确实有其事,刘备不肯做固然是因为会背上骂名,但是也是因为这与他一向奉行的先取民心的做法相悖,而且虽然袭刘璋一行可以乘机进逼成都,但是也难保益州再立新主与之对抗,刘备一生用兵,不爱用险,自然不会采纳。

    不过这里到不是说刘备用兵之事,而是说下属之心。一般来说,都认为下属会惟主公之命而从,但是实际上,主公也要受到下属的压力,甚至有些情况是下属的压力驱使主公行命,一些情况主公只是被下属压力驱使的傀儡而已。

    就好比战事之中常会发生乱兵造反事件,在潮水一般的乱兵之中,将领们即便自心不想,也会被逼上贼船。再比如说这权臣篡位吧,其实最热心的往往不是权臣本人,而是那些下属们,因为一个个都想得那拥立之功,做那开国元勋,新朝栋梁,这可比做权臣之下的爪牙好得多了,有这么些下属怂恿着,即便再有忠心再谨慎的大臣也要起那歹心了。正如在“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所说的:“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这黄袍,虽然说有时是自己日夜盼望着来,但是也有是被下属们涌上来披上的。

    人非圣贤,下属们在为主公谋富贵时,也在想着自己的富贵呢

正文 第六十一章 荀彧

    三国随章侃第六十一章荀彧

    (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若说到曹操手下第一谋士,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早死的郭嘉吧,而且在与诸葛亮的比较时,大家总会把郭嘉提出来,但是这更多的则是演义的影响和郭嘉死后曹操对郭嘉的缅怀所故。无论,无论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还是与诸葛亮的相象程度,荀彧都应该是当然也可以说无庸置疑的人选。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祖辈中多有名士,可称得上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荀彧年轻时南阳何颙惊讶他的才能,称其为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他看到局势不稳定,断定天下必将大乱,寻机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将家人迁往冀州避祸。但是他在冀州并没有呆多久,当时冀州已为袁绍所有,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便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他与曹操的相遇可说是堪比诸葛亮遇刘备那般,曹操在见到荀彧后称:“吾之子房也。”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荀彧的投奔绝对是曹操的幸运,因为荀彧不单是张良,他更象是萧何张良的结合体。

    刘邦在提及汉初三杰时曾说:萧何之能为:“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张良之能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那荀彧呢?

    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联合吕布在兖州起乱,兖州各处群起响应,这可以说是曹操起兵以来最大的危机,假若失去兖州这个大本营,曹操则无归路,这样的下场只怕比日后失去徐州的刘备好不了多少。正是荀彧在兖州主持大局,片语退郭贡,为曹操保住了兖州三城,从而得以立足。曹操征伐多亲历亲为,每次出征为之留守后方的便是荀彧,调集粮草,稳定政局,处理军国大事。曹操每次征伐能屡屡胜之而不忧心其后,多因荀彧之故。其能便是萧何再世,也不过如此。

    萧何之功,其中有一为推荐韩信这一千古名将,而荀彧为曹操举荐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个个都是良臣谋士。

    所谓相才,便要如萧何一般辅佐主公,镇抚天下,举荐良才,荀彧在这点上可说是出类拔萃,说他为萧何再世不委过也,但是何颙称他为“王佐之才”并不是限于此而已。

    曹操身边以谋士众多著称,一提到曹操总想到他麾下谋臣如云,武将如雨,而说到刘备便总想到一个诸葛亮,这虽然有演义的因素,但是曹操麾下谋臣众多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荀彧在其中也是绝对的第一谋臣,无人可及。

    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对峙时,陶谦身亡,曹操一度想攻打徐州夺其地再回击吕布,此时的曹操处于危机中,已经比较急噪了。(之前一度想答应袁绍的要求,遣家居鄴,被程昱所阻。)此时曹操的实力不同当年全据兖州,与吕布对峙又不利,士气不高,假如此时攻打徐州,一旦不得进,吕布在背后一击,曹操可说无路可逃了。幸亏荀彧劝阻了他,并献计,曹操才决心集中兵力,先击败吕布。此荀彧献策其一功也。

    献帝东归,因兖州刚平,韩暹、杨奉又在天子身边,曹操手下众将都认为不宜在此时迎接献帝,荀彧劝说曹操迎接献帝,(这个原因在第十三章的附章《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文中也说的很清楚了。)最终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在诸侯中占得一点主动,此荀彧献策其二功也。

    袁绍与曹操为敌,袁绍势大,曹操上下惶恐之,便连曹操自己也坐立不安,在此时荀彧提出四胜四败说,以定众人之心,并献计先破吕布再敌袁绍之策,并举荐钟繇镇关中,从而抓紧时间在决战来到之前完成了战略部署,而在官渡之战曹操心意动摇之时力主坚持,(说起来曹操虽然智谋过人,但是毕竟还是凡人,有时确实比较容易动摇,没有荀彧这样的谋士推一把也有麻烦。)最终迎来了官渡的大逆转。此荀彧其三功也。

    此三大功可说为曹操奠定了大半天下,荀彧虽然因要镇守后方而常不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但是战前曹操便询问之,而战时虽远隔千里,也不忘以书信询问荀彧之意见,而荀彧之谋可说每每必中,曹操出征荆州,荀彧进言:““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从其计,荆州迅速平定。留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也不过如此。

    荀彧之才,可说是三国曹魏中第一人,他与诸葛亮乃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便是那种“王佐之才”,而不是仅仅限于谋士或者名臣这样的限制之中,但是在演义中,因为诸葛亮的形象被加工成为那种在军帐之中神机妙算的人物,而曹魏这边郭嘉因为与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相近而倍受注目,反而是真正的第一谋臣荀彧被忽略了。

    荀彧当年弃袁绍而就曹操,又为曹操出谋划策多年,但是在最后两人还是发生了矛盾,这便是本回演义提及的事件。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建言曹操进爵国公,并备以九锡,以此事咨询荀彧。

    九锡乃是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演义中对此有具体的说明,但是这种礼仪实在是太高了,几乎不能为人臣所用,尤其是当年王莽篡位前便得九锡,九锡至此便成为了权臣篡位的前奏。(之后的曹魏,西晋等古代权臣篡位大都是以九锡为前奏,当然也有如桓温这样谋取九锡失败者。)曹操动九锡的脑子,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荀彧虽说为曹操手下,但是他同时也是汉朝廷的臣子,对此他出言劝阻。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劝阻引起了曹操的不满,此年征孙权,荀彧不再留守后方,而是先以劳军名义至谯,顺势留荀彧于军中,而荀彧也没能回到许都,再寿春死去,一说忧愁成疾而死,一说因曹操送空盒至而饮药自杀。演义采取了第二种说法,三国志陈寿写的是第一种说法,在其后仅跟了一句: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正文 第六十二章 所谓上中下计

    三国随章侃第六十二章所谓上中下计

    (演义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争功)

    本回演义刘备终与刘璋翻脸,展开了自己的攻蜀大计,此时庞统献上了上中下三计,此三计在《三国志。庞统传》中有载: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虽有文字上的些许改动,但是意思并未改变,庞统确实献上了这三计,说起这上中下三计,好象谋士们特别喜欢用,就说演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