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这些辩论并不是要达到说服对手的目的,而是为了在第三方之中达成一种宣传而已。当然,这种宣传若是辩论能够胜利,那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当年各宗派思想家往往会去其他的宗派思想家的老巢进行辩论,即便知道这根本没有效果,但是却做了,为何?便是因为这有宣传之效果。在敌人本营中做些宣传,拉些人马,树立些名声,何乐而不为,尤其是那些初出茅庐之辈,一生轻松,败之无伤大碍,胜之却可扬名立万,实在是包赚不赔啊。(就好象江湖里那些踢场子一个道理,只是一个用拳头,一个用嘴。不过假如有了偌大基业的名声后,就要小心呵护自己的地盘,自重身份,不能轻易跑去和别人争长短了。)

    所以这些辩论根本不在乎真理为何,只是强调一点,真理在我们这边,形成一种宣传模式罢了。所以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若是能拉来对方几人,少得己方几人过去,便是好事,辩论的胜负则不打紧了,重要的是宣传的胜负。

    辩与论确实重要,但是并不是重点,三国之中,诸葛亮自擅长辩术不用多说,荀彧,周瑜也非口舌笨拙之人,但是这些人有几人以辩术成名于史。事业是做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

    当年天主教非无有擅长辩论之人,否则无以成就在欧洲之伟业,但是这一切在机器的轰鸣面前,也只能被科学取而代之。同样,各国也都有宣传机器,但是绝对性的力量还是实力。

    天下间,被骂死的寥寥无几,被打死的数不胜数,这世界上,手还是比嘴巴管用些。

正文 第九十四章 重要角色的登场

    三国随章侃第九十四章重要角色的登场

    (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在说正题之前,先简单说说本回的内容。曹魏面对蜀汉时,请来了羌兵助阵,说起这羌。在东汉朝廷来说实在是一件头疼的事,东汉对匈奴作战可说是节节胜利,战绩之辉煌比起西汉不虞多让,这也是因为有西汉的基础的缘故。但是东汉对付这羌便是头疼至极,这到并非羌人比匈奴还要厉害,实际上羌人在东汉年间一直没有建立如匈奴一般的强权,而东汉军队对羌人在军事上也往往占据主动。但是关键的问题便在于这些羌人游动不定,降而又叛。这些羌人分散在各处,但是必要时却又会聚集起来对东汉各处进行攻击,等大军来了打败了他们就一哄而散,一时归降,一时又叛变。东汉对这些变幻无常的羌人也没有办法,将他们迁移关中各处意图好好管理,结果适得其反,这些羌人就在关中闹了起来,东汉末年为这些羌人实在伤透了脑筋。

    其实各代中原的政权面对的往往是这些以游击战方式的边疆民族,这些人往往时而聚集,时而分散,骚扰抢劫多于作战,说他们是战士更不如说他们是土匪马贼更为妥当,偏偏因为大草原的限制中原政权对这些人都没有办法,消灭不太可能,他们一打就逃,而且就算灭了这族,还是有其他族会取代真空。屯田到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费用太高,很不划算,这些不适合耕地的地方要改造起来太花时间人力物力。相比起来造长城这种消极防御到是最经济的办法。(自然,这其实还主要是为了对付骚扰战,万一出现草原强权还是要派大军才行。)这种情况只有自然条件或者技术条件变化的时候才会变化,比如草原突然变成耕地,铁路的出现,其实也就是说只有当机械化来临才能彻底的解决草原的游击战。

    自然,羌还和匈奴不一样,羌没有建立如匈奴一般的政权,大多数情况下是以部落的形式出现,自然也对中原政权产生不了什么危险。东汉主要是对他头疼,三国时期曹魏和蜀汉虽然都拉拢之,但是并不把他们摆到盟友的地位,这一方面是羌人的作战实力远逊于两大政权,无论哪方都能轻易制服之;另一方面这些羌人实际上虽然时常骚扰,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也为中原政权所驱使,东汉的一些边乱往往是汉羌一起叛乱,而且还往往是汉人做首领,比如三国演义就常说到马超为羌人敬为天神,这历史上应该没这么夸张,但是马超等人能募集到大量羌人为之死战确实是事实。

    所以在三国时期,这些羌人一时归于蜀汉,一时归于曹魏,摇摆不定,内部也四分五裂,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归属都成为不了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演义中将羌人兵器写得很是厉害,什么铁车兵,飞锤弓弩,这点在写孟获时候也提到过那些蛮兵兵器厉害,有些奇淫巧技。自然他的对手诸葛丞相等人则技术上不如对手,却能用智谋上屡屡胜出了,这不单是三国演义如此,其他的演义小说都有这样的事,什么边人往往奇淫巧技厉害,而我中原则是以智谋取胜。真是天叫可怜,演义作者为了夸大那些边人力量显出这主角本事倒也罢了,却是害苦了那些把演义当真的读者,满清末年一些自以为熟读三国演义的将领见得那些夷人果然奇淫巧技厉害,便真打算以智谋取胜,可惜也不想想,真的奇淫巧技厉害,智谋会差到哪里去呢。

    其实真实的历史是倒过来才对,依仗奇淫巧技或者说技术的领先屡屡欺负别人的是我等中原政权,而那些边人才是将打不过就逃这些三十六计之上计发扬光大之辈。若是那些边人有这等厉害武器,那也不会被中原政权打得到处跑了。

    再说这孟达之事,孟达叛魏是曹魏太和元年也就是蜀汉建兴五年十二月的事,被司马懿击败诛杀是曹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正月而诸葛亮北伐是同一年春天。所以说孟达叛魏在前,诸葛亮出兵在后。而演义中则倒过来,这是为何?

    这自然有表示这孟达之事非在诸葛亮意料之中的缘故,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司马懿的出场。

    三国演义之中,对于那些重要人物,其实只要看他们的出场便可知晓,他们的出场或者说重头戏必然不会太过平淡,而是一个铺垫带着一个铺垫,往往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人物作为龙套亮相助场。而一些相对重要的人物,则虽然会对一些重点事件做一些相当精彩的描写,但是在其出场时则没有那么华丽了。

    那那些是重要人物呢,就说以下几个吧,诸葛亮,关羽,赵云,姜维,司马懿这些是重要人物,他们的出场或者重要场次的亮相都是有相当的铺垫,尤其是最前面两者,乃是演义之核心,最是要紧。至于吕布刘备曹操张飞甚至周瑜等人,虽然都是一些重要人物,但是实际上他们的重要都是在之后的篇幅中加进描写的缘故,即便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也只能说是豪情但不能说出场华丽,便就是吕布来说,他的出场其实也算可以,一出场就吓退了董卓,但是他的威风一战还是在虎牢关中决定的。而且便就是虎牢关一战,比起关羽的亮相,他的亮相也就逊色许多。

    我们看关羽那战是如何的,华雄斩俞涉潘凤,无人敢与之交锋,袁绍只有怪责文丑颜良不在,此时关羽杀出,自告奋勇作战,但是却被袁术呵斥,再又曹操劝说,才得以成行,并以热酒壮行,也就是此刻,关羽出场的高潮出现,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一结尾:“其酒尚温”道出那关羽无尽之威风,相比起来,之后吕布的出场与三英战吕布虽然精彩,但是一来是三人战之,二来实际上却是双方成就各自威风,倒是逊色许多了。(之前的平话三国战吕布倒是由张飞一人胜之,那确有显示张飞之能的地方,但是日后张飞的戏份大量被删改,这自然不会出现了。)

    再说那颜良,颜良出场也是威风八面,斩宋宪杀魏续二十合击退徐晃,势不可挡,但是这种威风也就是给关羽斩其首做铺垫而已,他越威风,越显得关羽之能耐。这点在日后的武侠小说中借鉴甚多,只要看到一人很威风八面,但是不是主角,那就知道这只是个给主角显示力量的垫脚石罢了。

    对于诸葛亮,我们更不用说了,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才请出这诸葛亮,这种登场是三国演义中最华丽的登场,在诸葛亮面前,其他人只能做龙套。

    再说赵云的登场,赵云是三国演义中也相当重视的角色。他的初亮相倒也不错,战文丑,斗袁绍,显示了一少年将军的本色,比起演义中的很多角色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是比起姜维的登场还是差了些。

    姜维的登场我们已经在上一章提到过一些,他在史书中的故事已经够离奇了但是这还不够,主动投奔怎么能显示自己的本领。演义中就要先把他放在诸葛亮的对立面,文,他能看出诸葛亮的计策,便等于用已经成名的诸葛亮来为之捧场,武,他能与赵云战到精神倍长,甚得夸奖,也是用了五虎将唯一剩下的一名为之做铺垫,之后败下场来也是因为有诸葛亮如此神人,再加上思母心切的关系。虽然失败,但是已经把这个姜维完全的介绍在我们面前,日后他受到重用以至于接诸葛亮的班就再正常不过了。在现代小说中也常能看到这样的套路,用老一辈英雄的失败来为新一辈英雄铺路,这在那种跨越世代的几部曲是很常用的手法,但是效果并不一定很好,往往会一方面老英雄树立的形象丧失,而新英雄的形象没有建立起来,这一点上还不如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姜维应当说是一个树立的相当不错的形象,其最大的缺陷倒不是他的失败,而是他的后三国年代不受关注与三国演义中有了一个如此光芒万丈的诸葛亮而已。

    好了,因为诸葛亮是演义中的第一主角,那为了对照,他的对手也必须有相当的实力才行,总不能让一个不知名的角色就挡住诸葛亮并把他拖死吧。还好,历史上诸葛亮已经有了一个相当的对手,司马懿,曹魏重臣,名将,日后夺曹魏大权,被一统三国的晋尊为宣帝,这样的对手确实够分量,但是也要对其做些加工才行。

    于是演义中司马懿虽然早有出场,但是戏份并不太多,只是与史书中记载差不多而已,但是当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的时候,司马懿也同时猛涨戏份。诸葛亮在筹备北伐时,别人不考虑,就考虑这个司马懿,用谣言将他弄了下来。可怜司马懿在历史上除了在曹操那里早期不得志和晚期被曹爽阴过一下外,在曹丕父子时代都是顺风顺水,八面玲珑,官运亨通,到了演义就要被弄出赋闲。

    且慢,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饿其之,这演义让司马懿赋闲自然有他的道理,司马懿之前主要乃是出谋划策之人,虽然出过几个不错的计策,但是就让一个谋士对抗现在手握大军的诸葛丞相怎么行,这显然对手分量不足嘛。为此必须要先为司马懿的战场生涯安排一个好地方,好时机才行。而这次战孟达就是最好的地点与时机。

    这地点自然不用多说,上庸之要地谁都知道,而且历史上本就是司马懿平叛的。但是时机不好,这还没开始北伐,你这司马懿就动手,便就算赢了也显不出重要性啊。虽然要挪到诸葛亮北伐之后,此时诸葛亮节节胜利,威镇天下,曹真节节败退,而就在此时,孟达要叛变,正是大好时机,东西并举,蜀汉大胜利马上就可期待。

    是的,这是大好时机,但是也是司马懿登场的大好时机,便就是在曹魏上下不安的时候,魏明帝想起司马懿来了,起用!诸葛亮的最大敌人开始登场,而最好的舞台便就在眼前,孟达叛变,本来一般来说起用的话至少要等段时间才可以带兵出征,而且也应该先去洛阳才对,但是演义早就安排好了,司马懿就呆在宛城,而这一起用就得到申仪密告,随之带兵出征孟达,几日便破城。这一上来就破了诸葛亮东西并举之势,好一个亮相,这才不愧为诸葛亮的对手。

    这还没有完,街亭一战本没有司马懿的事,而是张郃所为,但是这又有何关系,演义将张郃说成是司马懿所推荐的,带在身边,取街亭的也成了司马懿的了,日后对峙诸葛亮就成了司马懿的独家任务,其他人去得必然惨败之。虽然面对诸葛亮,司马懿还是远远不如之,就在下一回便被其空城吓跑,但是如此戏份如此表现已经比张郃曹真这些真正在历史上对抗诸葛亮的将领好得太多太多,就是那些蜀汉一边的除了诸葛亮也远不如之。

    这做不了主角,做主角的最大敌人,也确实是个好差事啊。

正文 第九十五章 街亭的角色错位

    三国随章侃第九十五章街亭的角色错位

    (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诸葛亮几次北伐中,以第一次形势最好,当时出兵之时,曹魏防备不严,天水等三郡更是归附于蜀汉,曹魏朝野为之震动,曹叡亲临长安督战。曹叡去长安还搞出了一件事来,这古代当时消息不甚灵通,也不知从哪传来的消息说这曹叡死了,手下众臣立曹植为帝了,这个消息居然传到了洛阳,便是卞太后也信以为真。后来曹叡回到洛阳才平息谣言,曹叡没有惩办传播谣言者,但是心里对叔父曹植的戒心却是重了,日后曹植请用而不得实际上也和此事有点关系。长安离洛阳并不算得远,但是居然传出这种消息洛阳群臣还当真了,可见当时局势之混乱与群臣对于曹叡这个新皇帝并不是很信服。而这种状况之后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便再也没有发生过。如此大好之局势,便因为街亭一战之败而告破坏。之后虽然曹魏自然没象演义中那样把诸葛亮逼到了摆空城计的地步,(空城计倒也不能说是演义的杜撰,在西晋时期郭冲说诸葛亮五事中第三事就说到了此事,不过裴松之在注引此说时也同时明确的证明了此乃杜撰之说,演义只是把这个杜撰拿来自己用罢了。)但是街亭一失,诸葛亮进无所拒,不得不放弃到手的三郡退回汉中,这一战街亭乃是关键。

    关于此战,三国志中有颇多记载,摘录几则主要参与此事之人的传记记载如下:

    张郃,作为街亭一战中曹魏的主将,他的传记中:“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诸葛亮,作为北伐主帅,此战中:“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因此战失利。诸葛亮请罪,降到右将军。(不过还是以右将军的头衔行丞相之事,日后姜维也以后将军之衔领大将军之事,这演义中两师徒倒是都做过一样的事。)

    马谡,作为街亭一战中蜀汉军的统军大将,在他的传记中:“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

    王平,日后蜀汉大将,他也参与了街亭一战,可说是此战中蜀汉唯一的亮点,他的传记中:“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从上述之记载中可知街亭当时之战况,演义中对街亭之战的描写也大都出于以上记载。由此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呢?

    其一:诸葛亮破格起用马谡,当时蜀汉之中不乏大将,为什么选用马谡呢?我们先说说马谡。

    马谡其人虽任过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等职,但是在其传记中并没有记载他之前有统兵打仗的经历,但是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颇为器重,对这点,刘备在死前还专门叮嘱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对于先帝的话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里,任命为参军,时常和马谡讨论军机,又说诸葛亮南征时的攻心为上便是马谡提议的。诸葛亮对其极为欣赏,所以在此战之中将驻守街亭一要职交给马谡而不是别人,因为他对马谡放心,所以令他统领众将如王平等人率领大军在街亭驻守。

    其二:马谡在街亭大败,尤其是在街亭的表现,深失诸葛亮所望。

    马谡在街亭一战之中,表现很糟糕,从敌方曹魏张郃和本方蜀汉王平两人的传记中都指出了这一点,“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都说明了马谡在此战中都做了一些违背正常作战规律的事。而假如按照正常做法,比如拒道而守,应该是可以挡得曹魏,至少也不至于惨败的,这点从日后建兴九年时同样是张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