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瑜关羽这一干诸侯能臣武将,这都被岁月带走了,即便他们当年创立或为之搏杀的功业,也已经被新兴而起的司马家所夺取,在此时,没有了刘备维系的汉,没有了曹操父子创立的魏,也没有了孙家建立的吴,在公元280年的天下,只有司马家建立的晋笑到了最后。

    当年的那些旧时英雄功业已无存,他们的子孙们有的殉死,有的落泪,而有的则整理好衣冠,朝拜新君。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下,旧人的故事已经过去,功业也已经消逝,留下的只是那留于后人评说的故事而已。

    一代新人换旧人,历史不会停止脚步,旧的英雄做下了他们想做的事,而新的英雄也正做着或准备做着他们要做的事,无论他们做什么,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故事,历史的故事是永不会结束的。

    只是,三国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结束语: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三国随章侃》一文今天终于结束了,仔细算来,从最早的版本开始,已经过了二年多了,而开始新的版本连载,也已经有一年多了,今天总算结束,没有拖到春节,实在是兑现了我当初许的一个心愿了。

    《三国随章侃》成文的起因是2004年11月吧,我一时兴致大发,找了《三国演义》,以评注的方式写了二章,现在有些地方也能找到那个旧版本,和现在的版本比,那时的评注是真正的侃了,说史的有,说文的有,调侃的也有,一章评注下来也有几千字,比正文还要多些,可见我善于闲扯的习惯,现在的版本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也是老毛病了。

    老版本写得挺顺手,不过最终还是写了两章就结束了,一来是当时身体不是很好,要休息一段时间,二来是仔细看了看,这样写太散了,尤其一些要紧之处,完全可以写得多一些,但是作为评注来说,一处写上几千字有些太过,读起来也不舒服,而一些地方虽然很重要,则几次重复,评注不提自然不好,但是总不能让我写上几十处:“此处道理见于XX章第几评注”吧。

    所以,在养病期间,我就重新划定了《三国随章侃》的方式,也就是现在的一章或几章一主题了,等到2005年末的时候,重新连载新的《三国随章侃》。

    这是《三国随章侃》的由来,而下面要说说《三国随章侃》的本身,或者说,我对历史的看法了。

    在写《三国随章侃》的时候,常有朋友问此文和演义的关系,在此文结束的时候,我在此正好解答一下,《三国随章侃》虽然是按照《三国演义》的章节顺序而且每章的故事都是选择演义的故事桥段引申开去,但是《三国随章侃》之中是将历史与演义分开的。

    只要读完《三国随章侃》的朋友,都应该注意到,其实《三国随章侃》中光说演义的内容不多,或者说,很少,少的可怜,随章侃这一百二十章类型基本上是这三种:

    其一:说三国的历史,这也是《三国随章侃》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这不用说,这些历史都是出自于三国志这样的史书,和演义不同,这一种倒是常涉及演义,只是往往在说历史与演义的不同,这里是以正史为主,提到演义的内容都会加上注明这是演义杜撰,不是真正的历史。

    其二:说历史现象,这种形式在《三国随章侃》仅次于上一种,往往是借文中一个故事来说历史现象,不用说,这个故事是出自三国中,但是实际上是个由头,说的是历史。

    其三:前两者之中涉及演义的其实都不少,因为往往每章都会花一大段文字说明演义中如何,真实历史如何,但是实际上这并非在说演义,而是在说史,真正在说演义的其实是好象第二十一章《煮酒话英雄》,第三十三章《群雄的前三国时代》,那才是真正品读纯粹的演义。

    演义是什么?说到底,小说而已,不是历史,虽然常有说文史不分家,不要纠缠于历史细节的话,但是文学就是文学,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最基本是真实,而文学为的是好看,为了好看,可以虚构,可以胡编,但是绝对不能把演义说成历史,小说说成历史。

    为了噱头,把小说和历史挂起钩来,本身就是对文学的不信任,也是对历史的扭曲。

    也就此,我们进入正题,为什么要读历史。

    在写《三国随章侃》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历史呢?为了好玩?自然不是,要说好玩,游戏,小说,这些虚构的题材往往要比真实的历史容易写的精彩,因为不受限制,可以想怎么写都行,天马行空,而历史就是历史,限死了,不可能比这些虚构的好玩。

    为了品评对错?好象也有道理,长期以来充斥在我们面前的历史往往就是说,某某是对的,某某是错的,而我们在讨论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也会站在对立面,说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确实是历史的功用之一,但是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的目的。几十年前的历史我们可以点评是非,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点评是非,不过假如历史纯粹是为了是非存在,那就等于是一个统治工具了,但是,历史并不是一个是非的玩具。

    为什么要读历史?有句话是“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说此话的唐太宗乃是有名的明君,不过从他试图阅读《起居注》的事看来,他也只是把历史当作是非对错的工具而已,其实,即便是可以见朝代兴替,也并非历史研究的本意,当然对于唐太宗这样一个统治者而不是史学家来说,见兴替已经足矣。

    研究历史是要干什么?不是为了读故事,也不是为了品评对错,而是为了研究历史的规律,在历史规律面前,所谓个人和事件都是极其渺小的,甚至一个王朝的更替,也并非能入得了历史规律的眼中。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规律?

    我们学过物理,知道一个物体的运动是有其规律的,科学家们通过观察过去和现存的事物,推导出一个规律,能够通过几个变量来预测出未来的结果,历史和物理其实也是一样,目的就是用过去的历史,推导出未来。

    当然,历史比之物理要复杂得多,也没有理性得多,其中的变量也要多得多,实际上涉及到人的科学一直如此,没有一个史学家研究出一个完美的历史规律,相信这一天在未来也没有希望达到。

    那这样历史不是没用了吗?非也!

    预测难以做到,也不能指望做到,但是规避错误是可以做到的,以史为鉴,我们不能预测未来是光明的,但是我们可以规避一下历史上已经犯过的肯定失败的错误。

    也就是说,学历史是让我们不要做重复的错事,学了历史不能避免你继续犯新的错误,但是可以让你避免犯老错误。

    当然,或许你还会继续犯错,或许你根本不知道历史规律,或许你根本没办法摆脱历史规律,或许那个历史规律本身就错了,各种科学今天是对的,明天就会发现是错的,史学也不例外,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学说不停追求的一部分。

    史学是这样的一个学科,那这个学科好不好玩呢?不好玩?一点也不好玩,至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如此。

    一个学科要建立起来,首先需要的是什么?是真实的资料,真实的数据,有了真实的数据,才会有了规律,才能将规律运用。

    一样,历史学也需要真实,历史追求真实不是为了谁对谁错,谁忠谁奸,更不是为了娱乐公正,历史面前,人都是一样的,只是数据而已。

    史学有着太多的资料,有着太复杂的资料,一些史学家终其一生,也不过就是在整理数据,分析真伪,但是能做到这点的已经是个大家了,受人无数景仰,但是其工作枯燥无比。

    整理这么累,寻找出历史规律自然也不用说,一位大师一辈子往往写出一本书而已,其工作极其的耗费气力,也未必有名有利,真正的历史学,是一个吃力的学问。

    本来嘛,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小众为主,大多数人要做的是吃喝住行,娱乐工作,无论是历史,物理,数学,都不可能作为一个学问去研究,历史不能当饭吃,真把历史当一个炒作的题材反而搞不好历史了。

    那《三国随章侃》是什么呢?正如我一直说的,这本书算不上历史著作,只是侃侃说说,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去看《三国志》诸如此类的史书而已,三国虽然因为一本《三国演义》而出名,但是已经出不了什么花样了,前代把三国的资料整理的很全,几个疑团也都分析辩论了很长时间了,能炒的那些史学大家都已经炒过了,就那么几个问题,没有什么考古上的重大发现,三国也不可能跳出什么新东西来。现在三国的东西都是炒冷饭,只是大家翻着花样炒,不同的角度炒而已。而在下,也成功的参与了一次。

    公元2007年1月23日星期二

    沉睡的天空敬上

    (另:在下笔名除沉睡的天空外,便是听风雨声,请转载者注明,凡是以其他名字发的都是他人剽窃所为。)

旧版 第一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1)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2)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3)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4)中涓自此愈横。

    1:(大凡历史演义,这开头都要从很远很远的早时开始,这演义小说大都源自早期说书,说书人说书,这几千年历史嘛,不随口说说怎么过的去,其实也是随便带点引子,你想这引子引子,为什么叫引子呢,其实也就是吸引这听众来,而且这开头几句,听众不会太多,那多说几句,等着这听众多了,再到高潮才好。自然那高潮时是大喝一声还是拍一响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三国自东周说起,那还算是晚的,有些演义可是从夏商甚至盘古开天自下而说,这三国还好,就算上这夏商也不过多加两句,夏桀无道,成汤代之,商纣暴虐,武王伐之。假如再想多说几句,也不过加上周公,孔圣人,春秋五霸就可以了。但是假如这说的朝代是明朝清朝即便是隋唐,那要说的也够多了,不过不急,假如是这样,那前面的几个朝代就一笔带过,就着重说那后几个朝代,与正文有关系的就可以了。)

    2:(要说这三国演义,也不是很属实,你看这开头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你可要注意了,这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到了献帝这代,天下大乱分为三国,还有一种是献帝退位,天下三分,自然其实要说这三国,确实是按后一种才对。问题是,这真要如此说,那三国实际上要到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这才真正形成,可这时都到八十回了,全文才一百二十回,即便按刘备得蜀,天下三分的格局形成来算,也是六十回之后的事了,那前面一大半都在说什么呢?所以这三国演义其实说的是汉末加三国的故事才对。也有把刘备死前称为前三国,刘备死后到诸葛亮死这段称为中三国,诸葛亮死到结束为后三国的说法。那主要是按小说的结构分,这三段的主角不同而定了。其实,象我们这种读者,看的过瘾就好,谁还理这三国是不是真的属实呢?从这样看,“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就是前一种说法,传至献帝这代,天下大乱,不久分为三国,只是这不久也长了些,公元189献帝即位,公元220年退位,刘备公元221年即位,次年孙权称帝,三国正式形成,整整三十余年,刚出生的婴儿都已达而立了。)

    3:(说到这宦官当权,这大家就不免想到汉唐明这三个宦官猖獗的朝代,只是大家可说汉的时候,可千万带上了“东”或“后”这个字,不然对刘邦建立的西汉未免太不公平了。这西汉的宦官可是难以兴风作浪的。西汉和东汉虽然都说是汉朝,但是其实很多制度并不相同,如西汉丞相在武帝之前还是真正掌握实权的,而东汉的丞相基本上就是个幌子,尚书令掌握实权,只有到了董卓曹操时,再重新拥有了实权,那时又大的过分了,而且西汉自高祖起,便刻意打压地方势力和豪强,皇权独大,所以等到灭了王莽,大家想选皇帝时,还是要选姓刘的。可是东汉却不同,自光武帝起对下便宽容之极,所以世家大族积累多年后实力雄厚至极,已经可以隐隐取汉而代之了,黄巾之乱便是最大的导火线,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巨变,最后导致汉朝的终结,也没有发生东汉那样的再兴,须知,那时的汉室宗亲已经不值钱了。

    再说说这宦官得权,其实这宦官得权也并非易事,虽然说是皇帝身边的人,深知皇帝脾性,但是假如皇帝对你不感冒,如武帝那般杀丞相无数,甚至连太子生母都要杀的人,又岂会理会你这小宦官,或者皇帝人不错,可是说不定他潜心理政,身边大臣云集,不容你这内务奴仆有干政的机会,你又如何得权。即便皇帝喜欢你,也懒于政事,让你得掌大权,成了一个“九千岁”,那又如何?老皇帝一死,新皇帝登基,你得到的权力完全成空,如明朝那些太监,即是如此。那怎么才能使得权位长久呢?这历代宦官得权,做的最狠的便是那唐朝,东汉与明,这宦官再盛,只要皇帝开口,还是要人头落地,可这唐朝,后期连皇帝都是宦官拥立。究其原因,还是唐朝宦官掌握着神策军这一中央禁军的缘故。象明朝宦官气焰不可谓之不盛,但是也只是掌握着东厂这一特务机关而已,而且这掌握力度还有限,等皇帝一翻脸,也只有乖乖投降的份。至于这东汉宦官得权,我们还是来自己看看。

    汉朝终其一朝,最大的问题到不是宦官,而是外戚,自汉高祖刘邦那时就有吕后一族专权,虽然靠着周勃等一干大臣夺回了权力,但是到了成帝之后,这权力还是到了外戚手中,最终被王莽夺了天下。东汉也没吸取多大的教训,到了汉和帝的时候,外戚一族再度掌握了实权。至于这外戚夺权的原因嘛,说起来也挺简单,老皇帝死后,继任的皇帝年纪太小,只好太后主政,(中国自古忠孝两字并重,父亲老皇帝死了,这母亲太后就能当半边家,假如这太后喜欢弄权又有点手腕,那拥有就不是难事了,这事即便在辅政制度相对成熟的唐宋明清也没有彻底解决,这大臣再怎么也是外姓,难不成你还要皇帝杀了太后不成?汉武帝这要不是杀了太子生母,只怕那也没霍光的辅政了。)而太后这平时在宫里,不认识几个大臣,左看一个不顺眼,右看一个象奸臣,只好找自己信得过的娘家人来帮忙,那自然是外戚掌权。这要说也是上任皇帝死的太早惹的祸。至于这皇帝养尊处优为什么还这么早就翘辫子,这内容比较复杂,后面要说到司马家夺权,会随便说到一下。

    再说这东汉皇帝,自汉和帝开始就是小小年纪就登基,而且这些小皇帝不见得比平常人早熟许多,结果这实权就到了外戚手里,这外戚为了把握朝政,甚至不惜杀害不听话的皇帝,再拥立年幼的小皇帝登基,这样就可以再度把握朝政。不过这总不能一直杀皇帝吧,虽然说这些外戚可能天天巴望这皇帝是个短命鬼,可世间这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皇帝总有长大的一天,这长大就想要回自己的权力,这左看右看,朝中文武大臣不是外戚的亲信,便是同党,或者是两不相帮的,手里没人啊。等等,也不是没人,完人是没,不是这残缺的人到是有很多,而且天天和自己在一起,那亲密的可以穿一条裤子了。不用说,这便是宦官了。于是借着与外戚斗争的需要,宦官再度走上了历史舞台。)

    4:(窦武、陈蕃此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窦武是外戚,陈蕃是名士,两人都对宦官深恶痛绝,但是其做事确不如宦官果断,与皇帝的关系也不密切,甚至连窦太后,窦武的亲生女儿也不能劝说其株灭宦官,终被宦官所害,这之后何进又重演了一次,只是那次宦官也没能好过。)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