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669-人生写意-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部门时也耍过,但比这高明得多。这是小儿科!”    
    “屁股指挥脑袋”的危害是明显的。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由于受这种倾向影响,往往争论不休,长期统一不了思想,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贻误了决策的时机; 对于一些重要的工作,由于本位主义作怪,不能认真落实法律、规章、规定,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果。    
    解决这种倾向的办法,还是应该从提高干部素质入手。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克服本位主义,秉公执法,照章办事。    
    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共产党员还要讲修养,讲觉悟,讲道德,而不能让个人主义和放大了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成为时髦!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少点“内紧外松”

    多少年来,我们遇到突发事件时一直采取“内紧外松”的方法。所谓“内紧外松”,就是让少数人知晓内情,而多数人却被封锁消息而蒙在鼓里。    
    我在基层工作时,曾遇到过两起突发事件,都或多或少受“内紧外松”的影响。一起是“扎错针”事件,涉及600多个小学生。事情发生在基层,学校组织给小学生扎预防针,本来应做“皮试”,然后再正式扎针。由于护士马虎大意,忽略了“皮试”这个环节,引起数百名儿童有过敏反应,有的发烧呕吐。下面想自己消化这起事故,贻误了治疗时机,导致有些孩子病情加重。最后市里多次被学生家长围攻、冲击,市委、市政府机关好长时间不能正常办公。基层单位更是狼狈不堪,将近半年时间无法正常工作,他们为封锁消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再一起是金融方面的突发事件。市里一家证券公司发放国库券,证券公司老板私自将钱拿到外地搞房地产,由于市场形势发生变化,钱变成了一个个半截工程,损失惨重。有关人员为了稳定认购国库券群众情绪,避免恐慌,采取了“内紧外松”的方法,没有及时向政府通报,采取补救办法,制定周密的防范措施,以致越演越烈,酿成了金融风险。    
    近些年来,我们一再提倡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但往往集中在不疼不痒的事情上,多数情况下还是流于形式。真正触及要害问题,还是不愿痛痛快快公之于众。以至于拿“内紧外松”来遮掩。    
    当然,有时搞“内紧外松”,骨子里还是一个不相信群众的问题。我们总是教育群众转变观念,而自己的“官”念往往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这种“内紧外松”的办法,实质是对自己权力的过分自信和过分迷恋,总是担心“外松”后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只有自己才能解决问题。其实是对群众的不信任。实际上,信息的封锁往往加剧而不是减少恐慌和混乱。只有全面公开信息和真相,才能形成社会的凝聚力和群众的关注力。而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才能化解矛盾,克服危机,解决问题。    
    前些时的“非典”突发事件,再一次暴露了我们有些官员“内紧外松”危害严重。令人振奋的是中央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做法,在防治“非典”斗争中采取了完全公开透明的做法,每天都准确、及时、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公布“非典”疫情,而且明确表示:对瞒报、迟报、漏报疫情的地区和负责人要严厉惩处。这可称作中国政务公开的革命性开端。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不看文字看效果

    如何评价一个单位工作的好坏优劣?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少单位采取的是总结汇报的方式。为了写好工作总结,有的单位精挑细选,组建秀才班子,平日里秀才们事情不多,及至年终岁首,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则要千方百计收集素材,准备资料,力求形成一份数字可观,例子“打人”,文采飞扬,朗朗上口,内容翻新的总结。    
    有些工作总结成了新的八股文:一是语言都相近,空洞乏味,照抄照转,洋洋万言,没有几句实在话。二是结构都雷同,讲成绩一大堆,提问题一带而过,查原因都找客观,谈今后无所遵循。三是观点加例子,写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怎样说不清楚。因为偌大一个单位,抓几个好的例子并不难,难的是普遍如此,多数如此,而工作总结往往反映不出来。四是指标挑好的讲,看起来都赏心悦目。效益不好,讲速度;增加值不好,讲产值;同计划比不好,同上年比;同别人比不好,同自己比。反正有好的数字,哪个好就写哪个。五是拖沓冗长,越写越多,越写越全,使人难以卒读。    
    可喜的是,青岛市率先打破这种惯例,决定废除机关里写了几十年的年终总结。取而代之的是领导实地考察、抽察暗访和监督部门根据工作目标进度定期督查等,以了解实情。到年底,按照年初确立的目标进行综合考核。通过一系列实打实的考评手段来评价基层单位的工作。    
    也有的地区对所属单位工作实行量化考核,把全年主要工作指标分解下去,并把指标换算成分,用积分多少衡量完成各项指标的情况。每项指标变成分都有固定的运算公式,既考察每项指标的绝对数,又考虑增加幅度,加之严格考查,谨防作假。这种办法是否科学合理姑且不论,探索精神还是可佳的。    
    可见,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一纸年终总结定乾坤不行了,必须进行深入的思索。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不欢迎这种“下来”

    “一怕不下来,二怕都下来”,这是在机关作风转变、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越来越多的新形势下,有些基层单位的一种担心。    
    机关干部“都下来”本来是好事,但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单位往往承受不了。所以“都下来”之后,确实有个“怎样下来”和“下来干什么”的问题。    
    “都下来”之后,基层最怕“下来”的是名目繁多的“检查团”,特别是不解决问题,同一内容、不同层次的重复“检查团”。这类“团”,大队人马,兴师动众。来之前,基层单位往往要昼夜赶班,突击准备,没做的事现补,情况不多现凑,材料不足硬编,搞得筋疲力尽,好一派“全民总动员,糊弄检查团”的景象。“检查团”下来之后,还必须前呼后拥,一把手亲自谈,班子成员都出面,否则就有重视不够之嫌。    
    基层最讨厌的“下来”,是有的干部下来“散心”。下之前,这些人没有明确的目的。到基层单位之后,走马观花,东拉西扯。这种“下来”,既不耗神,也不费力,往往比坐在机关看报纸轻松。还有的在春暖花开之时,“下”到山青水秀的地方,呼吸清新空气;炎热的夏天,“下”到避暑场所,消热解闷;到了冬天,则从这个机关单位“下”到另一个机关单位,喝点茶水,唠点闲嗑。这种下来,徒增基层单位的负担,着实让人厌恶。    
    要使机关干部“下来”同基层工作“上去”成正比,关键还是下去的干部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去之前,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调查什么,解决什么,心里至少有个小九九。在确定议题之后,下去就要竭尽全力,实实在在地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应尽量少牵扯基层领导的精力。检查团的“同类项”应该合并,同一件事,几个部门最好一块下去办,一揽子解决问题,不要轮番出击,搞得基层单位应接不暇。这样既办了应办的实事,又减少了基层接待的负担,可谓两全其美。如此行事,大概一些基层单位就不会担心“都下来”了。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不能轻视“小吏弄权”

    基层干部直面群众,在百姓眼里他们就代表党和政府,因此对他们加强教育,实行有效监督,非常必要。    
    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法规已经进入国家法典,任何人都不能触犯,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没有阻碍,到了一些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那里却走形变样,甚至出现严重违法的问题;一个政策经过长期调研,慎重出台,深受群众欢迎,到基层却出现梗阻现象,落不下去;一个决策代表了群众的利益,下面有的单位却以种种理由拒不执行。更有的基层干部无法无天,可以把国家发放的救灾款和扶贫资金挪作他用,甚至滥用私刑,仗势欺人,胡作非为。    
     现在进行“三个代表”教育,抓党风党纪,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这无疑是对的。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上面裂个缝,下面出个洞,领导机关不能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谬种流传,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的构成离不开基础,基层干部是政权基础的一部分。小吏弄权,一旦失控,权倾“一方”,其后果不可谓不严重。可不要因为这些小吏官职太小,无碍大局。这种认识不仅错误,而且危险。须知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说,都是宝塔型结构,基层干部虽然“职低位卑”,但是人数众多,联系广泛,既伸至政权的神经末梢,又可触及宝塔的顶部。上面和下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面影响下面,下面也会反作用于上面,两者密切相关,紧紧相连。不能设想,在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度里,上面清正廉明,下面乌烟瘴气。    
    所以,在反腐倡廉斗争中,既要打“老虎”,又要拍“苍蝇”,两者不可偏废。“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以身试法、鱼肉乡里的小吏,不能法外开恩,要抓住不放,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治治人才“远视症”

    “远来的和尚好念经”,这是选人用人上的通病。有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千里马”长年困于马厩,不能驰骋千里,却不惜重金买“马骨”,让人困惑不解。这使我想起在气势磅礴的跨国商战中,泰国正大集团的人才战略。    
    泰国正大集团作为一家跨国性的巨型商团,早在1979年就开始了对华投资,迄今其投资区域已遍及中国大江南北,创设合资、独资企业30余家,总投资达数百亿元。    
    正大集团的指挥中枢深深懂得,具有管理的最佳能力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对日益庞大的中国投资网络的最优化管理,一直是正大集团面临的重大课题。经过反复考察和百般运筹,正大集团终于决定: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其理由:一是本地并不是没有人才,中国人口众多,人才济济,特别是党政机关里藏龙卧虎,所以完全可以选到称职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二是本地人才具有情况熟的优势,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施展才能;三是本地人才报酬相对较低。这个战略保证了正大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    
    一些领导漠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才,有的是因为他们误把人才理解为全才。对于身边的人才,往往求全责备,更多的是看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比如陈景润,在数学的某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许多方面往往还不及常人。在徐迟的报告文学《哥达巴赫猜想》面世之前,这位我国数学界的精英——杰出的科技人才几乎被埋没,待遇菲薄,疾病缠身。其实人无完人,人才在某个方面超出常人,而在另外一方面技不如人,这是正常现象。领导者的责任,就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人尽其才。    
    有些领导者还忽视人才的多样性。有时只重视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其实,振兴中华的宏图大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不仅需要经济建设人才,还需要治党治军人才;不仅需要高精尖的人才,还需要胜任各项普通工作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一行干得好,有突出贡献,都是可造之才,有用之才。不能期望都是治国安邦的杰出人才,经天纬地的栋梁之才,更多的还是在某个方面的某个领域有建树的人才。    
    当然,这里强调开掘本地人才,并不是排斥吸引外地人才。大胆引进外来技术、资金和人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对本地缺少、能够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人才,还应重金招聘。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菠菜原则”值得借鉴

    日本人喜欢吃菠菜,菠菜在餐桌上不可或缺,于是他们把无一例外都要执行的原则称作“菠菜原则”。这里所谓“菠菜原则”由三个基本点组成,即“报告”“联络”“沟通”。这个原则首先是日本企业的基本原则,下自雇员上至社长都要执行。    
    所谓“报告”,就是把自己所做工作的进展情况,随时随地通知同事、报告上司,出差回来也要将所见所闻汇报一番,让大家分享收获。“联络”,就是把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及时告诉同事,包括上班途中堵车可能迟到,何时才能到公司。“沟通”,就是工作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找同事或者上司商量请教,依靠集体智慧加以解决。    
    这个原则说到底是个人与组织的协调性原则,它是日本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的产物。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严酷集体生活的有协调性的人,而不是培养精英。这种教育贯穿着一个基本点,即培养合格的国民,这种国民具有共同的教养,共同的信念。这个原则不仅体现了日本企业的管理思想,还折射出一种国家建设的基本理念。    
    中国是个有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度,也是有过半封建半殖民地近代史的国度,因此有“一个人说了算”和“一盘散沙”两大痼疾。人们经常拿中国人和日本人相比,往往得出单个比一般比他们强,组合成群体后由于内耗却比人家弱的结论。建国以后,虽然按着社会主义原则,经常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献身精神的教育,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有了很大增强,但是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过分地强调集中,过分地强调服从,忽视了个人的权利,甚至“以革命的名义”,侵犯个人的合法权利;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个人说了算,出现家长制,削弱了法律的庄严和公正,造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人为灾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带头批判家长制,实行民主,国力增强,中国人扬眉吐气,“一盘散沙”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但是片面强调个人作用而忽视集体作用的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和不少单位不团结、不抱团的情况比较普遍。中国人不仅靠制度而且靠精神靠思想靠观念凝聚起来,还需要做工作。    
    借鉴日本企业的“菠菜原则”,我们的企业除了在体制和机制上继续努力外,在精神、思想、观念上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提倡团队精神。既要鼓励个人冒尖,更要激励集体先进。人人都有组织观念、集体荣誉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拧成一股绳。争集体的高低,不争个人的短长。2、充分发扬民主,做到集思广益。重大的决策要走群众路线,不能少数人说了算。解决难题不能只靠几个人拍脑门,要集中集体的智慧。有福同享,有难同当。3、增加透明度,做到厂务公开。厂里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应该让职工知道,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上下级之间、职工之间要勤沟通、勤汇报、勤商量,绝不能老死不相往来。4、经营者要接受监督。经营者强不强,关键看能不能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经营者不是特殊职工,要同别人平等相处,不能一个人说了算。经营者要向全厂负责,接受职工监督,没有制约的权力会产生腐败。


第三部分 为官孔道“草”变“宝”的思考

    每当人们谈论起东北人原在本地默默无闻,而奔赴异地,到南方成了叱吒风云人物时,常常会发出感叹说:“东北的一棵草,到南方也会变成宝”。人们对此津津乐道,并也往往将其归之于所谓“东北现象”。对于上述情况,我没做过统计,也没搞过调查,难以确切说清比例,在“杀”向南方的东北人中,到底有多少“草”变成了“宝”,又有多少“草”仍然是“草”的,既然众口一词,而且我也时常听到一些事例,因此只能信以为真。    
    不能否认,干部和人员的流动,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符合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流动的结果,确实有助于解决人尽其才的问题。在当今“孔雀东南飞”的大趋势下,不排除也有“孔雀东北飞”的情况。在南方没有混出个人样来,跑到北方成了气候的,也不乏人。这是因为,人才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机遇性,制约因素很多,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从总体上说,前些年南方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更加适于人才成长,还是确实的。    
    东北的一棵“草”,到南方变成“宝”,原因很多,首先还是环境问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引自《晏子春秋》)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建国初期曾经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