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写给女人幸福一生的忠告 [美]陶-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

  信心与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可以用自我暗示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良好心理状态!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成功心理、积极心态的核心就是自信主动意识,或者称作积极的自我意识,而自信意识的来源和成果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反之也一样,消极心态、自卑意识,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

  不同的意识与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的意识与心态的根源。所以说心态决定命运,正是以心理暗示决定行为这个事实为依据的。

  例如,星期天,你本来约好和朋友出去玩,可是早晨起来往窗外一看,下雨了。这时候,你怎么想?你可能想:糟糕!下雨天,哪儿也去不成了,闷在家里真没劲……如果你想:下雨了,也好,今天在家里好好读读书,听听音乐……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暗示,就会给你带来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动。

  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无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什么都好,事事如意。

  这种一般的境遇相当于“半杯咖啡”。

  你面对这半杯咖啡,心里产生什么念头呢?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为少了半杯而不高兴,情绪消沉;而积极的自我暗示是庆幸自己已经获得了半杯咖啡,那就好好享用,因而精神振作,行动积极。

  由此可见,心理暗示这个法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不同的心理暗示必然会有不同的选择与行为,而不同的选择与行为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

  卡耐基说:“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

  我们还可以再说得浅显而全面一些:你习惯于在心理上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就是你贫与富、成与败的根本原因。

  因而,我们一直强调,发展积极心态、走向成功的主要途径是:坚持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去做那些你想做而又怕做的事情,尤其要把羞于自我表现,惧于与人交际,改变为敢于自我表现,乐于与人交际!

  每个人都带着一个看不见的法宝,这个法宝具有两种不同的力量,这两种不同的力量都很神奇。它会让你鼓起信心和勇气,抓住机遇,采取行动,去获得财富、成就、健康和幸福;也会让你排斥和失去这些极为宝贵的东西。

  这个法宝的两面就是两种截然不同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关键就在于你选择哪一面,经常使用哪一面了。

  卡耐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家境贫寒,生活窘迫,不得不经常拾煤块,拣破烂,因而有些同学就看不起他。放学以后,常有三个爱欺负人的孩子袭击他,以此取乐。他每次受到惊吓或是挨了打骂,只有流着泪回家,感到恐惧和自卑。后来,他读了一本书,书名叫《罗伯特的奋斗》,内心受到启发和鼓舞。他在心理上进行了积极的自我暗示,决心拚命战斗,打败对方。

  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又遇到那三个恃强凌弱的孩子。只见那三个孩子一起喊叫着冲向他。他这回不是逃跑,更不是害怕求饶,而是挺身迎战,一鼓作气和他们撕打。

  这是一场恶战。他打倒了一个,另一个见势不妙逃跑了,领头的那个也只好退却了。从此,那三个孩子再也不敢欺负他了。

  实际上,他不比几个月前强壮多少,攻击他的三个孩子也没有变得虚弱,前后不同的只是他的心理上的自我暗示不同。他改变了自己的心理态度,也就改变了他的命运。

  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固然是个法宝,但这个法宝的巨大魔力,还需要通过经常地长期运用,形成一种意识,才会充分地显示出来。具有自信主动意识的人必然会长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而具有自卑被动意识的人却总是使用消极的自我暗示。

  可以说,经常进行积极暗示的人在每一个困难和问题面前看到的都是机会和希望;而经常进行消极暗示的人在每一个希望和机会面前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失望。很明显,正是这种由成千上万次的心理暗示所形成的意识决定了一个人有无发展,能否成功。

  卡耐基认为,自我暗示这个词,适用于经由人的五官进入意识中的所有暗示与所有自治式的刺激。也就是一个人用语言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知觉、思维、想像、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状态产生某种刺激影响的过程。

  自我暗示就是自动暗示,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思想的发生部分与潜意识的行动部分之间的沟通媒介。它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告诉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支配影响你的行为。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个看不见的法宝。

  美国社会学学者华特·雷克博士研究了这个问题:

  他从两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中,找出两组截然不同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一组是表现不好,难以救药的,在他们遇到某种困难时,往往会预期自己一定会有麻烦,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下,认定自己的家庭糟糕透顶等;另一组是表现优良,能够上进的,他们相信自己在学习上会成功,相信不会遇到什么麻烦。

  经过5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正如原先所预期的情形:好孩子都能保持继续上进的记录;而那些品行不良的孩子则经常会出问题,其中还有人进过少管所。

  事实和研究结果再次证实: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本身确实能左右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孩子如果有了不利的自我意识,就会有不良的表现,也就很容易被人们看成是“没出息”、“没用”,甚至“有犯罪意图”。一个人的心理暗示经常怎样,他就会真的变成那样。

  想要戒烟的人如果告诉自己:“我无法戒烟”,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戒烟。凡事认为“我不行”、“我注定会失败”的人,他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人与人之间本来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巨大的差异当然决定了是成功、幸福,还是平庸、不幸。而原本很小的差异就是凡事所采取的心理暗示不同。所以说,两种不同的心理暗示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我意识决定的,这句话的含义就包括了潜意识。因为积极的心理暗示要经常进行,长期坚持,这就意味着积极的自我暗示能自动进入潜意识,影响意识,只有潜意识改变了,才会成为习惯。

  卡耐基指出,潜意识就是已经习惯成自然,不用有意控制的心理活动。根据大自然的构造,人类完全能够控制经由各种感觉器官进入潜意识的各种信息刺激和物质力量。

  但是,这并不等于人们随时随地经常地运用自己的控制力,而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许多人并不运用这种控制力。如果人们都能主宰自己,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心态消极,一生贫苦卑贱呢?

  卡耐基介绍说:有一次,朋友问他世界上什么事最难,他说挣钱最难,朋友摇头。他又说哥德巴赫猜想?朋友又摇头。卡耐基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

  朋友神秘兮兮地说:“认识你自己!”

  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到现在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然而,即便如此,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受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这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调查,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如果你希望有一种好的心态,那么你就觉醒吧。如果你希望改变命运,你就修炼一种好的心态吧。

  培养积极兴趣,学会珍惜现实

  卡耐基说:“你对工作感到厌烦吗?跟自己玩个‘假装’的游戏,也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你的工作产生兴趣……”

  约瑟夫·巴马克博士在《心理学学报》上有一篇报告,谈到了他的一次实验:他安排一大群大学生参加一连串的实验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他们不感兴趣的。结果所有的学生都觉得疲倦、头疼、眼睛疼,而且总打瞌睡、想发脾气,甚至有几个人胃不舒服。通过给他们化验得知,一个人烦闷的时候,他的血液氧化作用会有所下降。一旦人们觉得工作有趣的时候,其新陈代谢作用就会加速。

  当我们在做一些很感兴趣,令人兴奋的工作时,很少感到疲倦。即使像登山这类消耗体力的活动,恐怕也不如烦闷那样容易使你疲劳。

  明尼那不勒斯农工储蓄银行的总裁S·H·金曼进过一件事:

  1943年7月,加拿大政府要求加拿大阿尔卑斯登山部协助威尔士军团做爬山训练,金曼就是被请来的教练之一。他和其他一些教练———年龄大约都在42岁到59岁之间,带着那些年轻的士兵长途跋涉。越过很多冰河和雪地。再利用绳索和一些简单的工具爬上40英尺的悬崖。他们在小月河山谷里爬了许多高峰,经过15个小时的登山活动之后,那些非常健壮的年轻人(他们刚刚受完六个星期的严格军事训练)全都筋疲力尽了。

  他们感到疲劳,是否因为他们军训时肌肉炼得不够结实呢?任何一个接受过严格军训的人都会认为这种问题是不对的。他们之所以觉得疲劳,是因为他们对登山感到厌烦。许多士兵疲倦得等不到吃饭就睡着了。可是,那些比士兵年龄要大两倍的教练们又怎么样呢?不错,他们也感到很累,却不会筋疲力尽。他们吃了晚饭后,还坐在那儿聊了个把钟头。他们之所以不会疲倦到倒下的地步,是因为他们对登山有兴趣。

  哥伦比亚大学的爱德华博士经过多次调查和实验得出结论:“工作成绩降低的真正原因是烦闷。”

  如果你把自己的工作变得很有兴趣,那么你的烦闷就会减少,你的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杰罗米·凯恩的音乐喜剧《画舫璇宫》的主人公曾说过:“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人,是最幸运的人。这是因为他们体力更充沛,快乐更多,而忧虑和疲劳都比较少。”

  你兴趣所在的地方就是你能力所在的地方。

  介绍大家认识一位打字小姐艾莉丝,她的故事真是耐人寻味。

  一天晚上,艾莉丝回到家里时,已经精疲力尽了。头痛、背痛,疲倦得连饭也不吃就想上床睡觉。她的母亲再三动员,才勉强坐到桌前。正在这时,电话铃响了。是她的男朋友打来的,约她出去跳舞。她的眼睛突然亮了,精神顿时振奋起来。她冲上楼去,换上那套心爱的天蓝色连衣裙,一阵风似地冲出了家门。她一直跳到半夜才回来,不但不再感到疲倦,甚至兴奋得不想睡觉了。

  真是不可思议:半小时前她是那么疲惫不堪;半小时后,又是这般精神焕发,她是真的那么疲劳吗?是的。但这不是由于工作的劳累,而是由于对工作感到厌烦,丝毫提不起兴趣的缘故。

  在我们中间像艾莉丝小姐这样的情况,真不知有几千几百万呢。但不知你是不是也是其中的一个?

  艾莉丝小姐的故事,明显告诉我们,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比肉体劳动更容易产生疲劳。一个人感觉厌烦的时候,他身体的血压和氧化作用都会降低,而一旦当他对面临的事情发生了兴趣,他的新陈代谢又会立刻加速。这时他感到的是兴奋,而不是疲倦。

  下面是另一位打字小姐的例子:

  她在俄克拉荷马州托沙城的一个石油公司工作。每天她都得做一件最没意思的工作:填写石油销售报表。她为了提高工作情绪,就想出一个办法,把它变成一项有趣的工作。

  怎么做呢?她每天跟自己竞赛。她统计出上午打印的数量,然后争取在下午打破记录。再统计出第一天打印的总数,争取在第二天打破记录。这样一来她的速度比别人快得多,而且有助于防止烦闷带来的疲劳,她因此节省下了体力和精神,拥有了更多的快乐。

  这里还有一位打字小姐的故事:

  她发现,假装工作很有意思会使人得到很多的报偿。她叫维莉·哥顿,家往伊利诺州爱姆霍斯特城。

  她在一封信中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我们办公室一共有四位打字员,分别替几个人打信件。我们经常因工作量太多而加班加点。

  有一天,一个副经理坚持要我把一封长信重打一遍,我告诉他只要改一改就行,不需要全部重打。可他对我说:“如果你不重来我就另外雇人了。”

  我气得要死,为了这个职位和薪水,我只好假装喜欢重新打这封信。干着干着,我发现如果我假装喜欢工作,不知不觉中,我竟然真的会喜欢做这件事情了,而这时我的工作速度就加快。

  这种工作态度使我受到大家的好评,后来一位主管请我去做私人秘书,因为他了解我很愿意做一些额外的工作而不抱怨。……心理状态的转变给我带来了奇迹。

  哥顿小姐运用了汉斯·威辛吉教授的“假装”哲学,他教我们要“假装”快乐。

  如果你“假装”对工作有兴趣,这一点点“假装”会使你的兴趣变成真的,可以减少你的疲劳、优虑和烦闷。

  哈西·霍华曾经是一家福利社的雇员,他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个决定是:他把一个没有意思的工作变得很有意思。

  他的工作确实没意思,是在高中福利社里洗盘子、擦柜台、卖冰淇淋,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