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_李天道-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译文:

  合纵派的领军人物苏秦一开始就对秦惠王倡导连横战略,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府之国’,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全中国。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一前景,允许臣陈述自己的方略。”

  秦惠王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应天意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指教,寡人内心非常感激,不过关于军国大计,最好还是等将来再说吧!”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能否听取我的意见。以前神农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唐尧放逐欢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用战争雄霸天下,都说明了一个国家要想称霸天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达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国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统一;虽然讲究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和谋士们进行巧辩和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纷都从此发生,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章程和法律都完备的国家,人们又常常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籍策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变穿着儒士服装的越多,战争就越发无法停止。什么事如果不顾根本而专门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越发无法太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有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做事即使讲义气守信用,也没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

  “因此就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召集并且礼遇敢死之士,制作好各种甲胄,磨光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上去争胜负。大王要明白,没有行动却想使国家富强,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是古代帝王、三王、五霸和明主贤君,想不用刀兵而获得这些,也是无法实现雄心的。所以只有用战争才能达成国家富强的目的。距离远的就用军队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短兵相杀,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军队如果能得胜于外国,那么国内民众的义气就会高涨,君王的威权就会增强,人民会自然地服从统治。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夺取王位,征服敌国,辖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行。可是如今继嗣当政的君主,却都忽略了用兵的重要性,不懂得教化人民;不修明政治,常被一些诡辩之士的言论所迷惑,沉溺在游说之士的言语辩辞中,而误信各种不适当的外交政策。依照这样的情形,大王一定不能实现连横。”

  妙语佳言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文王伐,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亡,其势不能,故以战继之。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论辩技巧

  苏秦游说时很讲究论辩技巧,主要表现为二。

  其一,讲究语言艺术。“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苏秦先对秦国的整体状况做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描述,其华丽辞藻的堆砌构成其论辩特色的一大亮点。

  “昔者神农伐补遂……”苏秦然后说明了一统天下的大体道路,其中对偶、排比运用得很有气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众所周知,说话时的文采,对话语的说服力构成将近一半的功效。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说明了语言如果没有文采作外衣,那么传播力度和传播面积都会大打折扣。

  其二,运用对比。“……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苏秦运用对比论述“霸道”胜于“王道”、武功胜于文治的优越性、适时性。其中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引经据典、如数家珍,文采飞扬、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可谓中国游说史上的经典之作。虽然秦惠王当时没有马上采纳苏秦的主张,但实际上秦国后来的国际战略方针和一统天下的霸图,就是沿着苏秦陈述的战略和路线而来。

  相关链接

  燕昭王广纳贤士,积极准备对齐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行动。苏秦在这时来到燕国。燕昭王派他到齐国交涉被齐占领的燕国土地。苏秦到齐,对齐宣王说:“燕昭王是秦穆公的女婿,有强秦作后盾。齐占燕地,必然是燕和秦都不满于齐。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国十城之地交还燕国,那么燕和秦反而会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即可以秦燕为支持,号令天下。天下亦莫敢不从,则齐国霸业可成。”宣王大喜,归还燕国旧地。苏秦归燕,受到燕昭王的重用。

  苏秦洞察了昭王想攻齐的意图,献计于昭王道:“我们虽然收回了被齐占的土地。然而当年亡国之恨不可以不报。如果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我们即可趁机发动进攻,一举灭齐。

  我请求到齐国说宣王攻宋。”燕昭王遂拜苏秦为上卿,出使齐国。

  秦国一向与宋国交好,齐伐宋就必须与秦绝交,恰好秦派人到齐国商议共同称帝的事,苏秦趁机劝说齐王:“齐秦并立为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齐王说:“当然是尊秦了!”

  “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呢,还是爱秦?”“当然是爱齐了!”“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攻宋,哪一个更有利呢?”齐王回答:“当然伐宋有利!”苏秦接着劝齐王道:“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齐而称强秦,共约伐赵又不如单独伐宋。所以,我主张放弃帝号以顺应天下。”

  齐王听从苏秦建议,联合赵国在阿地会盟,约定共同抗秦,秦齐关系恶化。苏秦趁机劝齐王攻宋:“宋国国君荒淫无度,天下共愤,如果我们挥师西击宋,正是奉天讨罪的壮举,大王必然贤名震于诸侯,且可得到实际的利益,使齐雄踞东方,成为中原诸侯之长。”齐于是攻宋。燕为了取得齐的信任,派兵协助齐国。宋在联军攻击下,割淮北地求和,而齐国实力也因战而衰弱。
txt。小说。天+堂



第14章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

  前266年

  背景导航

  触龙,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着名辩士,因说服固执的赵威后而名垂青史。

  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执政,这就是赵太后。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

  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赵太后把母子之爱置于国家安危之上,不同意让小儿子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而且大动肝火,顽固拒谏,并放出话来,要羞辱谏者。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赵国左师(官名)触龙,他不谈长安君之事,蹒跚软款,问安好谈饮食,使赵太后为之消气。然后向太后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做宫中卫士,好像自己是为此事而来,并表现出对少子的爱怜之情,甚至说“甚于妇人”,引起太后的兴趣,找到了共同的话题。接着,触龙凿凿有据地指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点拨出太后行动与认识的自相矛盾。然后,郑重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和诸侯子孙难保其位的历史教训,只是点到当今长安君“有功于国”为止,却让太后自己说出了“恣君之所使之”的话。触龙的机敏善辩、周密巧妙的布置安排,无不使人叹服。凭借高超的谈话艺术和论辩技巧,最终说服了赵威后。

  本篇选自《战国策·赵策》。

  辩词精选

  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

  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对赵国发起了进攻。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复说:“一定要把赵太后之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押在齐国,救兵才可能发出。”太后不答应,大臣们一再进谏。

  太后明确对左右侍臣说:“谁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老妇我将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这时,侍卫来报说,担负左师官职的触龙愿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着。

  只见触龙走进屋来,故意作出一种想快走又不能快走的样子。到了太后面前,主动道歉说:“老臣的脚有点毛病了,一点也不能快跑。我很早就想看看您,但没能如愿。我仗着自己脚有病,暗暗地原谅自己,但又担心太后身体出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见到太后。”

  太后曰:“老妇靠着宫车出入。”

  触龙问:“每天的饭量恐怕还可以吧?”

  太后答:“靠吃点稀饭维持罢了。”

  触龙说:“老臣我现在一点也不愿吃饭,就强迫自己散散步,每天三四里,这样就稍微增加一点食欲,对身体起到了调和作用。”

  太后说:“老妇我做不到这点。”

  太后的脸色稍微缓和起来。

  触龙说:“老臣的儿子舒祺,是我最小的孩子,也是我最没出息的孩子。但是由于老臣身体越来越不行的关系吧,还是很钟爱他、惦记他,希望能让他在卫戍部队里补个缺,来保卫王宫。现在我冒昧把这话说给您听。”

  太后说:“可以,年纪多大了?”

  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年纪不大,我的心愿,是趁我这把朽骨未填沟壑之前,把他托付给国家。”

  太后说:“男人也钟爱、惦记他的年纪小的孩子吗?”

  触龙回答说:“比妇人还厉害。”

  太后笑着说:“还是妇人更厉害些。”

  触龙回答说:“老臣私下认为您老爱女儿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太后说:“先生错了!我爱女儿,不如爱儿子长安君!”

  触龙说:“父母钟爱自己的孩子,都是为他们的长远考虑。您老送燕后到燕国去做皇后的时候,还摸着她的脚后跟,对着她掉泪,这是惦念和怜悯她少小年纪,远离父母;也是为她表示悲哀。她走了以后,您不是不想念她,但是在祭祀神明时却为她祷告:‘一定不要让她回来!’

  这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使她能在燕国留下子孙继续王业吗?”

  太后说:“是这样。”

  触龙说:“现在往上推三个皇帝,推到“赵”由一个大夫之家开始成为一个诸侯国的时候,赵主那些封过侯的子孙,有把侯位传下去的吗?”

  太后回答说:“没有。”

  触龙说:“不仅赵国,其他诸侯国,侯位代代相传的有吗?”

  太后回答说:“我没有听说。”

  触龙说:“这就是说,祸殃迟早要到来;快的,自身就会遭遇,慢的,子孙遭遇。这样看来,难道是人主的子孙一定就不好吗?不是,是因为他们地位很高却不能建功立业,俸禄很厚却没付出什么劳苦,然而却拥有贵重宝物。现在您老将长安君的地位搞得很高,封给他沃土,赐给他珍宝,却不趁着当前的时机让他为国建功立业;一旦您到了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自立于赵国?所以老臣认为您老为长安君考虑得近,所以说对他的爱不如对燕后的爱。”

  太后说:“好吧,长安君随便您怎样派遣都行吧!”

  就这样,为长安君准备百辆车子,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才发兵援赵。

  妙语佳言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今媪尊长安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论辩技巧

  这篇论辩辞采用的是避开锋芒,迂回进攻的手法。在众臣劝谏无效,太后怒形于色,口含唾沫,就要吐向下一个劝谏者的时候,下一个劝谏者触龙跨入太后门内。这时触龙如果还像其他劝谏者那样直话直说,那么下场是可想而知的。触龙没有这样做。他举重若轻,旁处落墨,避开来意,不咸不淡地唠起了家常,唠起了老年保健,这使赵太后逐渐丧失警惕,马放南山,搭上话茬,与触龙攀谈起来。没想到触龙由远及近,由自身说到孩子,由自己的孩子说到赵太后的孩子,说到长安君,说到人质问题,最终到达了目标,轻轻俘虏了赵太后;当赵太后醒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