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英国风情-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伟大的罗伯特·勃朗宁(1)…(图)

  假如说伟大诗人的崇拜者们对诗人会产生一些太多的奢望,那么,这也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诗人的天才与作品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凭借想像来解决诸种问题的楷模。所以,罗伯特·勃朗宁的坚定崇拜者绝对是很多的,他们一定相信诗人的遗骸被存放于英格兰民族的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也是他那擅长分析的灵魂很高兴的盛事,相信他那能在光怪陆离的斜阳中洞悉人间俗事的不可压抑的天赋总算找到了一个绝妙的视角。要是把他和这件事一起当作一个主题,要是这件事使他生发出了很多的感慨,从而发出了那种含糊而空洞的声音,那么,他在这桩事件上所擦射出来的火花,在这件事上形象感与抽象感怎样巧妙地纠缠在一块,这些我们都能立马猜测出来,因为那样的事对于《指环与书》的作者来说绝对不会欠缺他一往情深的繁复和转化。激情与世故、嘲讽与庄严以及动人心魄与出人意料,都会竭尽全力冒出头角来;总之,对这样一位最伟大的诗人,英国应当拿出它最崇高的敬意来,甚至于对这种意料之中的结局,这位诗人自己也有一种独特细密的看法(他的所有思辨深刻的印象)。不管怎样,在上一个礼拜二,当人们置身于教堂之中的时候,那些在他那充满了好奇、不断求索的光环的沐浴下而崇拜他、哀悼他的人,随着他们那冗长的脚步声,他们的遐想或许追随着诗人的遐思而大胆地向前飞奔前行,甚至于连诙谐幽默和奇思异想潜藏的幽暗的角落都飞奔去了。只是我们要尽快再说一句,至于那种层次丰富的印象,只有罗伯特·勃朗宁本人才能使你产生出来。  有些情况在那样一种场合存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魔力——即是这样的感觉:这是一个大方的民族所表达出来的最崇高的敬意,而与这种敬意相伴而生的则是这个民族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时刻。此时此刻,对于抱负与成就的概念而言,平头百姓所持有的是一种大扩张、一种大开放的态度;尤其是在勃朗宁先生这样完美的事业的事例之中,所拥有的自豪感,所给予的骄傲,其表露是如此的明显,痛惜反而是一桩小事了。对于伟人,只有在我们穿过死亡的玻璃板来透视他的时候,他才能被我们真正地完全地拥有;这个教堂从未像我们那样把自己最珍贵的声音归于那里的沉默时那样善待我们,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虽然有一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包含于其中。因为沉默终究还存在一种爆发的可能,但在重大的事件之中,保留才更能使它的伟大显露出来。这是一种最能主宰没有责任感的反思——这个富有诗才、长于讽刺的心灵中所有能够设想出来的诸种假设——那是那种问题的另一面,对于把他安葬在圣普拉克塞得教堂的情景,我们认为把它描绘出来就是这种心灵的产物。麦考莱所说的“和谐无声的圣殿”——或许由于他自己现在就在其中——当我们置身于这座圣殿中时,我们觉得它不但是地方性的,而且是社会性的——可以称之为一个股份性质的公司;历史上名垂千古的大人物会聚一堂,栖身于它那高大的拱顶、幽暗的耳堂与小教堂之下。他们好像享有很高的声誉和不朽的威望,如同一个有所有权的公司;因为即使你擅自闯入,你也会被这种稳如泰山的氛围所感染。在浓浓的幽暗中,当他们用雕像般冷峻的眼神,以墓碑上刻着的千真万确的身份向外凝视时,他们的脸好像都凑到了一块似的,对每一个新躺下来的叱咤风云的人物,谨慎地审查他的资格,相互征求看法,对这位新来者该怎样来作出评价。有人认为,对于他自己的葬礼可能会招致的各种困惑、异议,甚至可能还会有一些闲言碎语,罗伯特·勃朗宁将会用一种诗人的眼光来预测来玩味,从而自得其乐;要把这种想法清除出去是多么的困难啊! 对社会上的许多人而言,这位即将进入神龛的新人有一种令人非常迷惑的现代特征。而他那伟大的趣味,用这样独一无二的方式来磨炼他的时候,难道不是他对那种现代特征的体察吗?勃朗宁先生这位古典作家接纳政府给予英国作家的惟一的帮助的趣味与魅力,从一种内部角度的视角来看,就在于此。


第一部分伟大的罗伯特·勃朗宁(2)…(图)

  威斯敏斯特群英汇萃,人人都是有来头的——有的或许就是由于标新立异——跻身于古典作家之列的,而《男人和女人》的作者在这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却是因为他是一位惊人的、无与伦比的现代作家。他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当代的个人主义。多年以来,他的前辈们肯定连做梦都不曾料到它能拥有这样宏大的气概。可以说,这个传统作为一种纯粹、技艺高超的诗歌特点在他们之中风靡已久,而勃朗宁却把这一传统破坏得体无完肤;所以,我们不难想像:那些新诗人们怀着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围在他的身边,直到对他习以为常为止。形形色色的怪人,形形色色的伟大作家都躺在这个教堂之中;但是,却从未有一个这么伟大的怪人,也未有一个这么古怪的伟人。有很多的诗人,他们是否能担当起诗人这一桂冠呢?这可能都会遭到人们的怀疑,但是,这样一颗诗人的头颅再也不会出现了——一些差不多是恣意妄为的手再三把种种花冠戴在他的头上——竟有这么多人都想摘下那些出色的花冠。这些都会使那些巨柱基座上的大理石幽灵与纪念碑上的千真万确的伟人生出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来,直至后来,因为时光的消磨,单单只有他还躺在那些被奉为圣贤并严加维护的人物之中。这一事实也会把罗伯特·勃朗宁一些真正的棱角磨蚀掉。


第一部分伟大的罗伯特·勃朗宁(3)…(图)

  至于其他方面,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用他的同代人的眼光来评判,只有他的现代意识被广大民众感受到了——我们所指的是他作品中的包罗万象、全面尝试的精神,其中蕴藏着丰厚的底蕴与对知识的把玩——把那种刻板规范给征服了,或者至少是一种超越。在这里,我们既描述不了这两种成就,也描述不了他天才中别的任何因素。虽然无疑,好像再无一位当代文学家能比他更随意地坐下来让画家为他画像。正是这种原创精神的不完善的地方才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因为他们决不会让你觉得它们是一种缺陷;它们大胆而条理清楚,粗糙而不乏幽默感,只要有耐心,批评家不可能会对挖掘萌生出众多差异与矛盾的基本土壤失去信心的。对于那些伟大的奥秘,或许批评家最终会明确解释出来的,也就是解释为什么一位天才能用诗歌这种形式,把诗情表现得如此气势磅礴、淋漓尽致,却没有十分完善地掌握这个形式。对一位没有里拉琴的诗人,批评家或许能够对他作出成功的描述——因为其实那就是勃朗宁的不足:他拥有琴身,却缺少发声的琴弦——在他的鼎盛时期因为他在艺术上具有某种奇异的魔力,所以能如此神秘莫测地驾驭他的诗情,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批评家将会代表数以万计的崇拜者证明这位诗人所享有崇高地位是问心无愧的,尽管长久以来人们忽视了他的这些诗歌的性质或价值。批评家都会去做所有这些,而且,还会去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必等待着去感受某种招致我们的同情心、反映我们最焦躁的自我的东西,最近已登上了我们文学的殿堂——简而言之,就是打眼的地方。仅仅说说勃朗宁先生的最后20年吧,说说像他那样丰富的想像力多么快就把种种潜在的或是神秘的恰如其分的性质分辨出来了,而这些性质到了最后,或许可以通过泰晤士河,把分明早就成为了伦敦人的人物同伟大的英烈祠联在一起!他完全融入了伦敦这个世界,他和伦敦亲密无间,他在伦敦扎根很深;对于伦敦的种种要求,他已是习以为常、有求必应,因此思忖到今日他所代表的各种没有穷尽的典范,他将会被从伟人中除名,而纪念伟人则是伦敦人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对于熟悉他的崇拜者来说,他代表了一种健康的力量,他代表了一种气质的力量,他代表了一种情趣的力量,这就是他的伟大的标志,同样,他把一种对生活气势磅礴的表现带进了威斯敏斯特教堂,那种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是以豪放不羁和自由实践,是急于设身处地、应付复杂局面、承担后果的不带丝毫偏见的思想热情;那是一种可使任何正统的苍白的同胞惊恐不已的焦躁的心理研究。


第一部分伟大的罗伯特·勃朗宁(4)…(图)

  但是,与他作伴的那一群名流尽可以放心,因为他们一定会察觉出来,只要他们还有代表性,他们很快就会明白这一点:虽然他拥有一种让人意料不到大理石的外表,有一种魅力独特的个人主义,但是,他仍然同他们中的每一个一样也具有代表性。因为勃朗宁价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无论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从种种深层的精神与人类根本上来说,他毫无疑问都归属于那个伟大的传统——虽然他表现出了种种意大利化和世界化,虽然各种社团群起讨伐他,他由此而受到了很深的伤害,但是,他仍然是最优秀的、最深沉的英国精神的代表。所以最后的批评家也随之而出现了,对这样一个不同凡响的新疑问,他们就得作出解答:假如英国精神最欣赏的特点不是细微的话,那么,为什么细微却被《男人与女人》的作者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而且他依然是这个民族的代表人物。他熔广博与精炼于一炉,他的技法的确非凡。然而,他把奇异与特别玩弄于股掌之中,而自己从未被奇异与特别所埋没,他之所以能如此长久地玩弄着,恰恰体现了他的坚强。对我们而言,作为一个民族最崇尚的品质,最宏亮的、也是最清晰的声音就是他的声音——这些品质包括了对信仰的遵循,对生活的满足,对神秘生活的崇尚,对生活重负的忍受,意志的强盛、性格的平和、行为的端庄,尤其是伟大人类热情的严肃。假如说勃朗宁不曾用其他方式来表露我们的心声,那么,他就应当由于他对男女之间特殊情愫处理上的非凡的优美而被视为、定格为一位古典作家。这个问题被他勾画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用某种方式把问题同时界定在行为和责任的领域之中了。但是,当我们说到罗伯特·勃朗宁“表露我们的心声”时,我们已到了特权的顶点,我们所说的就是“一切”了。我们怀着一种安全感,甚或是一种自我陶醉,把我们精深的现代意识,甚或我们迥异的现代语汇托付给他,让他保管在名人中。或许将来某个时刻,我们会认为这些东西使它们的领域得到了扩展,使那种高级住宅对一些等待住进去的人而言,将会更为舒适。  


第二部分切斯特(1)…(图)

  假如把大西洋航行和那个情绪比较良好的大洋加在一块视为一个人美好的经历中一个很突出的零的话,那么,一踏上这个历史悠久、可爱可亲的小镇,美国旅行者就会感受到他已在不知不觉之中从新世界的边缘来到了旧世界的中心。切斯特和英格兰离得太近了,这简直就是它的灾厄;由于它是英格兰古代城镇的罕有而完美的标本,由此它的一些著名的姊妹城镇,像什鲁斯伯里、考文垂与约克,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于是,旅行者的兴致顿时也就急剧下降了。不过,一位具有敏锐的观察的力在英国旅行的美国人——我们的老朋友,那位感情丰富的游人——它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激起他感概万千,以致当这种魅力还来不及减退之时,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被他设法在脑海中处理好了。我却一直玩味着第一印象,并且用它把一位愤世嫉俗的对手给打败了。顺着古老的城墙,我和一位朋友徘徊了一圈又一圈——城墙的历史虽然很悠久,却完好无损——它用石墙把这座人口稠密的小镇锁在里面。我那位朋友,由于对这秀丽如画的景致已消减了他的兴致,于是,一路上埋怨不段。“我开始变老了,”他哀怨地说,“过去我曾怀疑过这一点,可现在我却是清清楚楚的了——因为过去让我怦然心跳的地方如今则略觉动心罢了,在那令人心动的地方,过去我可在石头中找出灵感来,在草地上发现美妙的图画,它们都美得妙不可言,而在今天,我看到的仅仅是英国文明当中那沉重的、僵硬的枯燥与平淡。”不过,当我对朋友的悲歌渐渐习以为常了的时候,其实对它还怀有深深的感激呢,权当这是对痴迷的一种告诫。


第二部分切斯特(2)…(图)

  不论怎么说,我用起了激将法,使他把切斯特壮观的城墙批驳得体无完肤。在英国,也许再也没有比它更好的处所了——那是一件被精心重构并奉献给某种现代乐趣的古物或者古制。心地善良的切斯特人能够向世人夸耀他们的城墙,却未有即使是一丝一毫的以现代安逸为依据的思想保留下来,而浪漫主义者则常为这种保留付出了自己的代价;不难想像,虽然很多现代小镇千方百计想舒舒服服发迹,而不屑于这种石头砌起来的城墙,然而,切斯特人却把他们的城墙视为一种生存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因为对于自己所在的小镇,拥有了这些城墙,他们肯定会比那些无所束缚的邻人们更能深入地认识——审视它、感受它,从早到晚随心所欲地反反复复把玩着它。一边这样躺在城市边缘上晒太阳,一边凝神着里面塔楼与城墙林立的小镇,然后,再远远地朝威尔士边墙周围蓝色的起伏的地形望去,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很容易就出现了。城墙把这个地方圈在一个无间断的圆环之中,这个圆环在历经了不计其数、别具一格的沧桑之后,往往有崩塌断断的危险,但它的环节从未完全脱节过;因此,不论从何处动身,随意地转悠个把小时之后,你又会走回出发点来的。我彻底沉醉在这种奇特的创造之中了,关于它,我想说的话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简直不晓得应该从哪个地方说起。我想,一种罗马式的基础建筑是它最为重要的一点,它发展的大部分就是构筑于那一批建筑大师所打下的基础之上。但是,虽然渊源这么深远,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已在久经风霜的岁月之中湮没了,它反而变成了众多城墙之中最为脆弱的、最没攻击性的东西了。在战后的和平时代,它不声不响地把它那漫长的极不规则的弧线画完了。的确,在有些地方,岁月的淤泥已爬上了高高的墙基,筑成了一个小小规模的堤道。但是,不管在哪个地方,总有一堵高高低低的外护墙与一条宽阔凹陷的石板路,宽得足够两人并肩而行。借助如此的构筑,它就迤逦前行,完成了它那惊险的跳跃环行:时而下坡,时而拐弯,时而宽广成了一片露天的阳台,时而窄小成了一条小小的胡同,时而隆起形成了一个拱形状的物体,时而下降成了许多台阶,时而从荆棘丛生的花园横穿而出,时而突显出一个粗糙的铺满了常春藤的塔楼,看到这些,会让你想起它曾是多么繁复的一个处所啊!从小镇的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走近这座城墙,但是,它的古朴风貌在你的心中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减损。每行几步,就有一个小小的庭院或是胡同钻过鳞次栉比的房屋朝它而来。它充满了曲折、偶然、预料不到的这些让人开心的因素,对习惯于永恒的直线与直角的美国人而言,它是欧式街景触目的特色的代表。一位在切斯特大街上散步的美国人会察觉出来,蜿蜒曲折其实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你瞧,那些乱糟糟的住宅空隙,凹凹凸凸,旮旮旯旯,千奇百怪,若有若无,魅力无穷,那些使被棕色石头弄麻木了的眼睛有醍醐灌顶之感、数不清的建筑学上的神奇怪异、变化多端,都是一种完美的享受。美国人天生就这样认为:他在国外遛达的时候,总是一望无际的平坦的城墙展现在他面前,可是,在这个地方,无限的意外与无尽的效果为他发现了,这的确让他耳目一新。它让人生出了一种这样的印象——或许是一种浅薄而虚妄的印象——在这种狡黠的明暗对比的场景之中,生活一定会具有更多的平常趣味。假如说童年——或是成年之后回忆起童年——肯定从这种背景中借用了一种多姿多彩的轶闻趣事,那至少也非胡言乱语。我们都清楚,对于童年时期的轶事,用成年的心境来回顾,都被“创作”成一幅幅独立的画面,这个过程具有不同凡响的魔力,即使是最伟大的画家也无能为力。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乔治·艾略特先生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开篇的一些章节中就有这种魔力,因为非常幸运,这两位作家都是在很古老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第二部分切斯特(3)…(图)

  这个蔓延无序的城墙中的两三段尤其能给人留下弥足珍贵的记忆。在一个地方,它从大教堂墓地的边缘绕过,从宏伟的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