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采用。
养肺金以平肝木,补肾水以润肝荣,如熟地、麦冬、五味子、当归、白芍、枣仁、
丹参、柏子仁、茯苓、茯神、贝母、玉竹、石斛,蒺藜、远志、银柴胡、天麻、郁李
仁、麻仁、玄参之类,随候采用。
补精血以实骨髓,调荣卫以舒经络,如人参、熟地、当归、杜仲、续断、 草、
五加皮、松节、何首乌、鹿茸、虎胫骨、牛膝、秦艽、忍冬藤、肉桂、桂枝、豆、酒、
羊肉之类,随候采用。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
伤风(儿科)
属性:凡少感微风,顿然头疼鼻塞,咳嗽喷嚏,呵欠喘急,身热脉浮,停寒凄清,此谓
伤风。因肺主皮毛,传入肺经,故多咳嗽,其虎口三关指纹红紫而长,其脉左寸人迎脉
大,为外感症也。(或云肝以候风,当左关。)复有伤风而自利,腹胀而手足冷者,此脾怯也,
当与和脾而兼发散。有潮热多睡,气粗呕吐,乳食不消,大便黄白而咳嗽者,此乃脾
肺受寒,不能入仓而故吐也。如潮热而日根据期发者,或壮热不已者,此必欲成痫候也。
若伤风而多泪,胁痛目肿咳嗽者,此伤风兼肝也。舌苦颜赤汗流咳嗽者,此兼心也。面
黄唇肿,减食恶心者,此兼脾也。颐白眶肿,上气喘急,肌栗毛焦者,此兼肺也。腰
疼而嗽者,此兼肾也。
《灵枢》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何以候骨之大小,肉之坚脆?颧骨者,骨之
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 ,(无 者,肉无分理也。)其臂懦懦然,
(欲知髓之虚满,又验臂之浓薄,故臂薄者,其骨必小,其髓不满,脑为髓腑,风池、
风府内通于脑,脑髓不充,则邪易入以为病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伤风(儿科)
升麻葛根汤
属性:治脾脏发咳,右胁痛,痛引肩背及阳明发痰等症。
升麻 白芍药 甘草(各二钱) 葛根(三钱) 水煎服。
右胁者脾胃之乡,肩者手阳明之脉,斑由胃热,胃主肌肉,升麻、葛根直入阳明而
逐其邪热,佐以芍药,使以甘草,和其营,俾无伏匿之邪也。其治发斑,止宜于将出
者,若已出而用之,重虚其表,反增斑烂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伤风(儿科)
二陈汤
属性:半夏 白茯苓 甘草 橘红 用姜水煎。
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补脾则不生
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治痰之圣药也。有嫌半夏性燥,代以他
药,失其旨矣。如热痰加芩连;寒痰加姜桂;湿痰加苍白二术;食积痰加曲 、山
楂;风痰加南星;燥痰加栝蒌、青黛;郁瘀加枳壳、香附;老痰加海石、朴硝,合宜之
妙尽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伤风(儿科)
解肌汤
属性:治发热有惊。
防风 山楂 桔梗 紫苏 天花粉 薄荷 陈皮 枳壳(各五分) 茯苓(三分) 甘草(二分) 水煎服。
x小柴胡汤x
见伤寒门。
x麻黄汤x
见伤寒门。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
风热(儿利)
属性:风热者,其症有二,有素因痰火郁热在内,热极生风,或为风寒所束、不得发越,
此热为本寒为标,治宜辛凉轻剂清热散风。若热甚生风者,但治其热而风自消,风未生
热者,但治其风而热自愈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风热(儿利)
解肌汤
属性:疏导风热。
桔梗 木通 山楂 枳壳 前胡 陈皮 川芎 甘草 姜水煎,如气相仿发疮疹
者加蝉蜕;如内热加黄芩;如咳嗽加桑皮、杏仁。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
方脉伤风合参
属性:伤风虽病之小者也。然谚云不醒即成痨,盖由乎金水二脏不足,阳气不能卫之于
外也。《经》曰∶伤于风者,头先受之,故必头痛。《经》曰∶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故必发热自汗。若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经》曰∶肉不
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又曰∶虚邪贼风,阳先受之,盖风者天之阳,风伤于卫,卫者人
之阳,以类相从也。治法不可发散太过,不可补益太早,更当审的内因外因为治。外因
者为有余,秋冬与辛温,春夏与辛凉,解肌表而从汗散。内因者为不足,固其卫气,兼
解风邪。若再发表,则重虚其虚。要知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倘徒事疏解,则已受之
邪,从此而去,未来之邪,何时而已耶?若既从发表之后而仍恶风自汗如故者,此营卫
伤而气血不充也。若调荣养卫为主。若调邪犹未尽,再加疏表,虚虚之祸,不可胜言。
如素有痰热壅遏太阴阳明二经,内有窠囊,则风邪易于外束。若为之招引者,然所谓风
乘火势,火逞风威,互相鼓煽者,必外加辛凉,以解其束,内加清热化痰以去其窠,则
绝表里相牵为患之害矣。勿谓秋毫之小病,若屡发渐变大 ,常多轻视忽略不守禁忌,
攻补误设,以致由浅入深,侵淫脏腑,气血日衰,金枯水涸,百病皆牢,变成痨瘵,不
可疗矣。
伤风者,书所谓新咳嗽而鼻塞声重者是也。凡有汗恶风,脉浮数为伤风,外有六经
之形证,如头项痛腰脊强,宜以桂枝汤或九味羌活汤治之。然轻重不一,由乎人之里气
虚实,而感冒随有深浅矣。初起则寒,故药宜辛温发散;郁久则热,故药宜辛凉和解,
切不可初用寒凉以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火不得发越,则肺气益伤,犹引贼破家矣。至有
脾肺两虚,凑里不密,而数伤风者,愈发则愈虚,愈虚则愈感,惟补中益气汤最宜。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方脉伤风合参
参苏饮
属性:治外感内伤,发热头痛,呕逆咳嗽,痰塞中焦,眩晕泄泻。
人参 紫苏 干葛 前胡 半夏(姜汁炒) 茯苓 陈皮 甘草 枳壳(麸炒)
桔梗 木香 加姜枣煎。外感多者去枣加葱白;肺中有火去人参加杏仁、桑白皮;泄
泻加白术、扁豆;咳嗽甚者去木香、人参。
此手足太阴药也。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
半除痰止咳;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
x九味羌活汤x
见伤寒门。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方脉伤风合参
和解散
属性:治伤风鼻塞咳嗽,胸胁吊痛。发热口渴。
紫苏 杏仁 陈皮 半夏 前胡 薄荷 葛根 桔梗 甘草(炙) 桑白皮 姜
枣葱白同煎。
x人参败毒散x
见伤寒门。
x桂枝汤x
见伤寒门。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
方脉风热合参
属性:风热者,咳嗽喉疼面热,即热伤风也。凡素有痰火郁热在内,热极生风,或为风寒
所束,不得发越,此热为本,寒为标,治宜清热散风。《经》云∶火郁则发之。又有风
寒外束者,可发。若素患阴亏不足,又值过于温暖,以致咽疼,音哑咳嗽者,宜于辛凉
之中,佐以滋阴润肺,辛凉邪得外解,甘苦正得内和、不得骤用苦寒,以致郁热在内,
正不得伸,邪不得解,更伤肺金清气矣。
x二陈汤x
见前伤风门。加桔梗、天花粉、玄参、薄荷、酒芩、前胡。如嗽不转,加栝蒌仁∶
如夜嗽多加知母;如喉疼减半夏;如痰盛加贝母、枳壳;如肺经热气壅,轻则加桑白
皮、地骨皮,重则加石膏。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
方脉破伤风合参
属性:丹溪曰∶破伤风症多死,最急症也。始因出血过多,或风从疮口而入,或疮早闭
合,瘀血停滞于内,血受病而属阴,始虽在表,随易传脏,故此风所伤,极多难治。其
症身热自汗,口噤搐搦,势急非常药可治,故丹溪曰∶非全蝎不开,兼以防风风药。凡
破伤风邪,初受在表者,宜用发散,同伤寒表治法,用防风、羌、独、芎、归、麻黄、
南星、白芷、全蝎、赤芍、细辛、 本、蔓荆、天麻、半夏、陈皮之类,随候加减。半
表半里者,宜用和解药,如发散不解,邪传入里,脏腑闭塞。惊而发搐,宜用天麻、蜈
蚣、雄黄、僵蚕、巴霜、朱砂、南星、全蝎之类为丸。或用羌、防、芎、归、赤芍,黄
芩、大黄之类,煎服下之,若病日久,气血渐虚,邪气入胃者,宜养气血为主,兼以风
药,如当归、地黄、芎、芍、防风、白芷之类;如伤骨疼痛者加乳香。
四恶症不可治,一头目青黑,二额上汗珠不流,三眼小目瞪,四身汗如油。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方脉破伤风合参
如圣散
属性:治破伤风,止血定疼。
苍术(六两) 川乌头(泡,去皮,四两) 防风 草乌头(泡,去皮) 细辛(二两五钱)
天麻 川芎 两头尖(泡,去皮,四两) 白芷(各一两五钱) 蝎梢(微炒) 雄黄
乳香(各五钱) 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
x一方x
治破伤风,用全蝎十个,为末,酒调,一日三次服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方脉破伤风合参
一字散
属性:治破伤风。
金头蜈蚣(一条,去头、足,炙) 天麻(五钱) 草乌头(去芦,五钱) 香白芷(少许)
全蝎(十个) 为末,每服一字,发热清茶下,发寒温酒,或半夏茯苓下。
治破伤风,血凝心,针入肉三证如神,方用乌鸦翎烧灰,存性,细研,酒服一
钱,或白滚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
方脉胃风合参
属性:胃风者,因食后风冷而致其候,胀满食饮不下。形瘦腹大,恶风头汗,隔塞不通,其
脉右关弦而缓带浮,宜用胃风汤主之。又
曰∶胃风之症,治呕而愈呕者是也。此皆好食甘甜之物,膏粱之味,积久成热,因而生
风,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宜用川乌一两,洗净,去皮、脐,不去尖,以浆水一碗煮干,
每枚切作二片,复用浆水一碗煮尽,切作四片,每细嚼一片,以少温水下,少顷,呕遂
止。古书之治法如此,临症宜审用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方脉胃风合参
胃风汤
属性:风冷入于肠胃,泄下鲜血,肠胃湿毒,下如豆汁。
人参 茯苓 川芎 当归 桂 白术 白芍(各等分) 加粟米百粒,水煎服。如腹痛加木香。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
方脉痛风五痹合参(附麻木虚痒)
属性:《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气胜者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
也,今称为走注疼痛,俗名流火及历节风。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关节
浮肿,世称为痛风及白虎飞尸。湿气胜者为着痹,着痹者留着其处而不移,世称为麻木
不仁,或痛着一处,始终不移者是也。凡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湿则皮
肉筋骨受之,故为痹着而不去,皮肤不仁,是以夫痹从风寒湿之所生也。
《经》又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
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此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命名。以时令配五脏所合
而言也,至阴者六月也。又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
已。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
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盖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
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
纵,皆由内虚为本,可以风名,不可以作风治也。
统旨曰∶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
收也。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
昏塞。热痹者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HT 痹 然而
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受。(《经》言∶止有风寒湿三痹,此更有
热者,盖郁久成热,热在三气之内变生者耳。)三气合而为痹,则皮肤顽浓或肌肉酸痛,此为邪
中,周身搏于血脉,积年不已则成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头发脱落,治宜疏风凉血。
总由营卫舍虚,外邪留居,血气凝结而成也,太抵湿多则肿,热多则痛,阴虚则脉弦
数,而重在夜,阳虚则脉虚大则重在日。
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正气,为邪气所闭,则痹而不仁。痹虽有五,多由体虚之
人,腠理空疏,为风寒湿三气侵入于皮脉肌筋骨,不能随时驱散,留滞于内,久而为
痹。其为病也,寒多则掣痛,风多则引注,湿多则重着。然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为病
不一,或为痛或为痒,或为麻痹不仁,或为手足缓弱,所以然者,有新久轻重之分,有
湿痰死血之异耳。治以攻补兼施,而标本兼顾也。薄桂味薄,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
术等药至痛处成功;葳灵仙治上体痛风;汉防己治下体痛风。然虚弱人并当以气血药兼
之。方能有力营运药势。
痛风者,古名痛痹,俗谓之白虎历节风,即四肢骨节走症也。夫气行脉外,血行
脉内,昼行阳,夜行阴,各二十五度,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外
感则疾作矣。彼痛风者,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再涉冷受湿取凉,热血得寒,污浊碍
涩,荣卫难行,坚牢闭碍,邪正交战,所以作痛,夜痛甚者,行于阴也。治当以辛烈暴
悍之剂,流散寒湿开郁行气,破瘀豁痰,舒风和血,开发腠理,则怫郁开,而血行气和
自愈,大约有余则发散攻邪,不足则补养气血,然亦有数种治法不能无异。或因风热,
或因痰,或在风湿,或因血虚,或湿痰浊血,流注为病,在下焦而道路远者,非乌附
气壮者不能行,故用为引经。若以为主治,非徒无益也,总肢节肿痛,因经络感受风
寒,郁久成为湿热流注,肢节之内痛者火也。肿者,湿也。其治宜疏风燥湿,佐以调
补气血以助药力营运,终以滋养肝肾,以壮筋骨坚强,此其治也。然痛要在势如刀割,
尚属邪正相争之象,若至全然不痛,则邪正混为一家,相安于无事矣。
《内经》论痹,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六气之中,风寒湿居
其半,所谓杂至与合,则知非偏受一气,可以致痹。又云∶风胜寒胜湿胜者,则知但分
邪有轻重耳。皮肉筋骨脉各有五脏之合,初病在外,久而不去,则各因其合,而内舍于
脏,在外者祛之犹易,入脏者攻之实难,治外者散邪为亟,治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者
散风为主,御寒燥湿仍不可废,大抵必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必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
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必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
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病退之后,内节欲以保精髓,慎寒冷以祛外邪,戒
酒面以杜湿热,服补养以生气血,则病不复发矣。
痹之为证,有筋挛不伸,肌肉不仁,与风症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故
多重着沉痛。其三气之中,风气者为行痹,故走而不守,不拘上下,左右关节之间,流
走而痛,或三日五日,又移一处,俗名流火,又名白虎风,言其往来而痛,一如虎咬
之状,日轻夜重也。寒气胜者为痛痹,因血脉寒凝,痛在一处而不移,俗名白虎飞尸。
湿气胜者为着痹,上下脉理滞塞不通,致令肌肉先麻而后木,木而不知痛痒,即所谓不
仁,《经》又以所遇之时,所客筋骨皮肉脉之处而命名,非行痛着三者之外,另有骨筋
之诸痹也。崔紫虚曰∶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紧兼涩,三脉乃药,则紧涩之脉,重痛沉
着之症,皆纯阴也。当助阳温散之剂,方为对病。
《灵枢》曰∶卫气不行,则为麻木。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
麻,曰木者,以不仁中分而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
湿,麻木并作者。又有因虚而感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
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也。当以类而推治,然麻木者,不仁之渐也。麻为木之微,
木为麻之甚,古方名为麻痹。《原病式》曰∶麻者亦犹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血壅
滞而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冲而为麻也,俗方治麻多用乌附者,令气行之暴甚,冲开道
路,得以通利,则中气行而麻自愈也。然乌附止能温行,更必须兼以补益,盖麻木未有
不由于气血两虚也。或谓麻木为风,虽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然如久坐而起,亦有麻
木,假如以绳缚系释之,亦觉麻木,久则自已者,此非因风邪,乃气不行也,故不须治
风,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亦有因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于中而麻木者,当兼治
阴火则愈,不必去火补阴,而火自息也。大抵诸脉有余,痹在表,诸脉不足痹在里。
风者四时八方之气,从鼻而入乃天之气也。痰者五谷百物之味,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