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78-铁血沙龙:从士兵到总理-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廖尔是这个移民家族中的“恺撒”,脾气暴躁,习惯用拳头和皮鞭来解决问题,好在维拉温柔贤惠,两人得以勉强维持。    
    女儿赫迪塔和儿子沙龙的出世,给这个苏联移民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沙龙两岁的时候,赶上了1929年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暴力冲突。    
    原来,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发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1897年8月,犹太人在巴塞尔召开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宣告将向巴勒斯坦移民并在那里建立“犹太家园”。大英帝国为侵占巴勒斯坦,在1917年11月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    
    此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量涌入巴勒斯坦,但遭到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因此双方不断发生流血冲突,虽经过长时间的调解但收效甚微。    
    在一次冲突中,阿拉伯人打到了沙龙家附近,沙龙的父母亲拿着棍棒守在院子门口,沙龙被母亲维拉裹在毯子里,放在牲口棚里才躲过这一灾难。    
    萨廖尔和维拉发挥所学专业,不仅能使孩子们吃好穿暖,而且比其他以色列人更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特地从特拉维夫请来家庭教师,期望女儿、儿子能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这一明智之举给沙龙打下了将来驰骋疆场、飞黄腾达的必要基础。


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家庭母亲维拉教子继承犹太人品德

    萨廖尔和维拉教育孩子们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沙龙刚学走路的时候,摔倒了也不去扶,而是鼓励他自己爬起来继续学步。    
    有一次学步时,沙龙又跌倒在地上,下巴上摔了一个口子。维拉抱起儿子飞快地向外跑去,她嫌附近的犹太医生医术太低,宁肯多跑两英里路,也要到卡法沙瓦去找俄罗斯医生。多年后,沙龙仍然清楚地记得妈妈抱他跑那么远的路,累得气喘吁吁、衣服上满是血迹的动人情景。    
    每天清晨,随着红日冉冉升起,萨廖尔和维拉就把子女叫起来,跟他们到家庭农场劳动,干完了规定的农活,才带他们回家。维拉将从自家农场产出的粮食、蔬菜做成粗茶淡饭,两个孩子吃得狼吞虎咽,分外香甜,尤其是沙龙胃口特别好,个子长得快,也很健壮。人们给他起了个“小公牛”的外号,沙龙对此并不反感,也时常开玩笑说:“看啊,我都变成大油桶了!”    
    虽然沙龙姐弟从小生活在动荡年月,父母还是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各方面教育。    
    有一次,母亲维拉在《圣经》上面滴了几滴蜂蜜,让两个孩子去吻《圣经》,然后问他们尝到什么味道。姐姐赫迪塔说有股甜味;沙龙也说有甜味。维拉便循循善诱告诉他们要尊重知识,书和知识能够给人们带来甜蜜,然后讲起犹太人自古就有即使死后也要读书的优良传统。据一本名叫《虔诚者的书》的书记载,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着书,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死者就会从坟墓里爬起来看书。    
    维拉又问如果家里失火,你带什么逃跑?赫迪塔说带钱,沙龙说带钻石;母亲摇摇头告诉两个孩子说:“孩子们,你们最先考虑要带走的不应该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无论逃到什么地方,你们都不会失去它!”    
    维拉教育孩子们要想拥有智慧,就要刻苦读书。于是沙龙每天早饭后都跑步赶往村头的海滨公路车站,搭乘一小时汽车,再步行几千米到一所小学读书。    
    由于贪玩,沙龙的学习成绩一般,但是体育特别好,他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每次学校的运动会,沙龙总能拿回几块冠军奖牌。    
    沙龙放学回到家里,不是先帮父亲萨廖尔做农活,就是先帮母亲维拉做家务活,然后才能坐下来写作业。萨廖尔和维拉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经常检查他们的作业,发现问题就严厉惩罚。


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家庭犹太复国主义教育影响一生

    做完作业,萨廖尔和维拉常常把赫迪塔和沙龙叫到跟前,滔滔不绝地讲述犹太人艰辛的奋斗历程,激发他们的犹太复国主义情感。    
    维拉的讲述总是那么娓娓动听:约在公元前2000年,我们的老祖就从阿拉伯沙漠南部的小部落,沿着幼发拉底河一路艰苦跋涉,来到了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死海和约旦之间的巴勒斯坦。    
    沙龙马上提出问题:“我们的老祖是谁?”    
    维拉满怀深情地告诉儿女,根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的祖先是统一希伯来各部落并驱逐腓力斯人的大卫王。大卫王在公元前1013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    
    在希伯来语中,“以色列”之意是“与神摔跤”,其中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希伯来人的祖先雅各曾于夜间和天使摔跤,直到拂晓方才结束,天使扭伤了他的大腿根,并让他从此改名为“以色列”。    
    萨廖尔插话说: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是一块天经地义属于我们的神圣领土,因为这是神赐予我们的。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希伯来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在75岁那年,听到了上帝的召唤。上帝吩咐他离开故乡,并许诺把巴勒斯坦作为他后代的居住地,但是提出一个前提,那就是希伯来人要经受400年的苦难和流离。后来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率领部落在埃及定居并迅速繁衍,引起埃及王的恐慌,要把他们赶走。此时神谕摩西将希伯来人带出埃及,回到他们的赐地巴勒斯坦。    
    维拉接着讲述说:在《圣经》中,巴勒斯坦被称为“流着牛奶与蜂蜜的宝地”,实际上这里却寸草不生,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是我们的老祖大卫王把希伯来王国的都城定在耶路撒冷,开始在锡安山上建筑神庙和宫殿,是我们的祖先把这块不毛之地建成了人世间的繁华沃土。    
    萨廖尔满腔悲愤地讲起犹太人的三次大起义和三次被屠杀,许多勇敢的犹太人为保卫家园英勇牺牲,在赎罪日祷文中的“十圣者殉道者”就是典型的代表。维拉马上以动听的歌声唱道:    
    ……恐怖的国王,    
    命令将这十个圣贤残酷地杀死。    
    啊,我年复一年,始终看到他们,    
    他们超越时代,他们走着,    
    他们不朽的灵魂渴望为上帝奉献。    
    两个最伟大的犹太人被带了上来,    
    ——大祭司伊斯梅尔和以色列王子    
    拉本•;西蒙、本•;格姆利尔,    
    他们将被首先杀死;    
    王子恳求道:“先杀死我吧,    
    以免我看到辅佐上帝的他被杀……”    
    萨廖尔说:幸存的犹太人流浪在世界各地,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但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巴勒斯坦,这是上帝对我们的“应许之地”。只有回到那里,犹太人才能得到幸福和安宁;任何苦难和杀戮,都不能动摇我们返回故土的决心!    
    萨廖尔和维拉谆谆嘱咐赫迪塔和沙龙:我们终于历经磨难,回到了我们日思夜想的家园,你们作为犹太人,时刻不要忘记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啊!《圣经•;诗篇》中就有明训:    
    耶路撒冷啊,    
    我若忘了你,    
    情愿我的右手不能工作……    
    在沙龙六岁的时候,萨廖尔交给他一根大棒,让他看守他家的农场果园,告诉他发现有进来偷窃的阿拉伯孩子,就不要客气,抡起大棒教训他们!    
    沙龙认为那样太对不起阿拉伯小朋友了,于是说:让他们吃一点水果怕什么。萨廖尔暴跳如雷,狠狠地给了儿子一棒子。他告诫沙龙,在以色列这个特殊的生存环境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你不战胜阿拉伯人,就会被阿拉伯人置于死地,因此绝不能心慈手软。    
    于是沙龙遵从父母亲的教导,拿起大棒在他家的农场果园四周巡视,不时挥舞手中的大棒,在阿拉伯小孩面前逞威风,沙龙的大棒也就不仅用来看守果园,还用来恐吓四周的阿拉伯小伙伴,让他们听从他的指挥,因而被称为“大棒小子”。    
    在不知不觉中,沙龙接受了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教育,对阿拉伯人的偏见,影响了沙龙的一生。


14岁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大棒小子”横行天下

    加入“劳工青年运动”组织对沙龙的人生具有象征意义,是沙龙走向辉煌的起点,他一生都不能忘怀。    
    一天下午,沙龙干完家务,做完作业,手提着心爱的大棒,来到离家不远的“劳工青年运动”总部去看个究竟。    
    这个组织的领导人扬斯克•;格劳鲍夫见一个小孩提着大棒走了进来,一看是邻居家的孩子沙龙,就打趣地问道:“你来干什么?”    
    沙龙得意洋洋地把大棒举得高高地说:“我来当你的兵呀!”    
    格劳鲍夫心想,你一个小孩子能干什么,没有理会他,招呼大家开会。当格劳鲍夫宣布开会时,由于人多嘴杂,大人们交头接耳,小孩子们也吵嚷个不停,会场显得很乱,格劳鲍夫很是无奈。    
    就在这时,有一个小孩子举着大棒在人群中来回飞舞,口中大叫:“安静,安静!”这孩子就是沙龙,见大家并不理会他,就向一个嚷得最欢的大人佩雷斯头上用力一敲,把佩雷斯打得有点蒙了,回头一看是沙龙,便尖叫着骂道:“妈的,你为什么打人?”    
    沙龙振振有词地说他是奉首领之命维持会场秩序,你敢违抗首领的命令吗?    
    佩雷斯马上向格劳鲍夫提出质问,格劳鲍夫正要训斥沙龙随便打人,猛然想到幸亏有这个家伙挥舞大棒,可以帮自己维持会场秩序,就顺水推舟说是他下令沙龙干的,佩雷斯惹不起格劳鲍夫,只好咽下这口窝囊气。    
    格劳鲍夫随即宣布今后就由沙龙手举大棒维持会场秩序,怕挨打的人就乖乖遵守会场秩序,沙龙得意地遵命而行,以稚嫩的童音高声宣布:“大家安静,请讲话!”    
    沙龙一声令下,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格劳鲍夫威风凛凛发表讲话,沙龙手举大棒四处巡视,谁也不敢再大声吵嚷了,格劳鲍夫从此就把沙龙当做须臾不可离开的传令兵和有力助手。


14岁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通过哈里纳考试

    格劳鲍夫告诉沙龙,来开会的都是父老乡亲,不要轻易用大棒打人,沙龙连忙答应。他发现格劳鲍夫这个命令其实很好执行,人们毕竟不愿意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挨大棒一顿揍,此后会场秩序大为改观,人们又爱又恨地骂道:“真拿这个大棒小子没有办法呀!”    
    沙龙由此更加喜爱“大棒小子”这个绰号,对“劳工青年运动”组织的活动更上心了,知道这是一个亦兵亦农的青年军垦组织,服役年限与现役部队相似,大部分人平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战时紧急补充部队兵员。    
    格劳鲍夫更缺不了这个小助手,一天无人在场的时候问沙龙愿不愿加入“哈里纳”?    
    对沙龙来说,虽然早闻“哈里纳”大名,却不知其详,便问起这个组织的具体情况。    
    格劳鲍夫告诉沙龙,这是以色列最早的军事组织,“哈里纳”在希伯来语中有“防卫队”的意思,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国和波兰的犹太人移民潮。    
    出于对阿拉伯人斗争的需要,犹太人移民自发地建立起这样的军事组织,其基层单位分布在以色列各地的定居点中,对于保护犹太人的利益,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此很受在动荡岁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广大犹太人的欢迎,其成员迅速扩大,正在向以色列正规军的方向发展。    
    沙龙迫切地提出加入“哈里纳”的要求,格劳鲍夫告诉他,“哈里纳”和“加得纳”比“劳工青年运动”组织更严格,是负责对14岁至18岁的犹太人青少年灌输犹太复国主义思想,进行基础训练的准军事组织,不仅要求所有成员绝对地忠诚于犹太复国主义事业,而且要随时为保护犹太人团体的安全而献身;又因为在英国殖民者严密统治之下,处于地下状态,所有成员必须严格保守秘密,否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格劳鲍夫说:“加得纳”由以色列总参谋部的“加得纳”司令部与政府教育部共同领导,在以色列各地设有数百个营地和训练场所,每年约有两万多名以色列青少年到营地进行训练,学习包括无线电通讯、雷达操作、车辆维修、战场救护等方面的训练,可以与以色列正规军各兵种的专业相衔接。“航空加得纳”对青少年进行滑翔机、初级教练机和跳伞训练,并挑选出优秀分子送入有关部队和院校,以色列空军飞行员都经过这种训练,80%的飞行员来自“加得纳”。可以说,“加得纳”是以色列国防军的预备学校,是以色列“全民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色列国防军的“编外”战斗力量,因此有严格的纪律,如不遵守就要遭受惩罚;那要比挨你的大棒揍厉害多了,你要仔细想清楚,过几天再听你的最后态度。    
    沙龙当时就毫不犹豫地表示:不需要再考虑了!    
    经过沙龙几次催问,格劳鲍夫终于在1942年10月21日上午严肃地通知他,今天下午在特拉维夫郊外的中央空地等候,不能告诉任何人,届时只能单独前往;如有违反,就把你的脑袋扭下来!    
    沙龙满口答应,当天下午早早乘车来到特拉维夫郊外的那片中央空地,但却没有一个人影,等了一会儿仍然没有人来,正要扭头返回,却见格劳鲍夫笑嘻嘻地从林子中走出来,拍着沙龙的肩头,称赞他不仅守信用,而且胆子大,可以信赖!    
    格劳鲍夫领着沙龙拐弯抹角来到一所林中秘密小屋,只见桌子上摆着一本《圣经》和一把枪。    
    沙龙正要问这是什么意思,格劳鲍夫就先说明了含义:“哈里纳”以《圣经》作为思想指导,以武装斗争为手段,不惜粉身碎骨来建立以色列国。    
    格劳鲍夫郑重宣布沙龙加入“哈里纳”仪式现在开始,他点燃了两支蜡烛,一位老者高唱《万世之宗歌》:    
    万世之宗,高居宝座荣耀中,    
    万方之民众,叩拜敬而恭;    
    ……    
    经过红海,经过旷野与山林,    
    我众行世路,求赐指导恩。    
    威严的长者领着沙龙举手宣誓:以鲜血和生命,保守秘密,服从命令,为建立以色列国,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宣誓完毕,格劳鲍夫与沙龙亲切握手,祝贺沙龙正式成为“哈里纳”的正式成员,这支武装辅助力量名叫“加得纳”,让沙龙回去等候通知参加秘密培训。    
    1945年6月的一天,17岁的沙龙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后,接到参加“加得纳”训练的通知,先参加基础训练,由于成绩优秀,又被选拔参加培训班长的秘密训练。    
    沙龙乘车来到秘密训练点——内格巴基部兹,这是一个孤立的犹太人前哨定居点,三面都是阿拉伯人居住的村庄。再搭乘阿拉伯人的汽车,到达加沙的一个小镇布雷尔,这里有人把沙龙接到待命地点,安排食宿住下。    
    沙龙暗想,怎么只有两个人呢?一打听才知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训练为以色列建国奋斗之胆量:每个点只有两个人,七个点秘密组成一个班,最后参加50人的正规班长训练。    
    特意选择四周都是阿拉伯人的村庄,进行敌区秘密联络训练,很有刺激性,他卖力地做着各种训练动作,但还是因为稍有差错,最后获得“后备班长”资格。    
    争强好胜的沙龙没精打采回到家里,把情况告诉父亲,萨廖尔却非常高兴,说他一个14岁的孩子,第一次参加给大人举行的秘密训练,就获得“后备班长”的资格,比爸爸强多了,这才使沙龙情绪又高涨起来。    
    萨廖尔听说一个犹太人定居点正招收警察,便马上把消息告诉了儿子。沙龙对此很感兴趣,马上到那里报名。由于沙龙一副细长身材,又是初级中学毕业,参加过秘密训练,因此被录取成为一名警察。


14岁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当教官执行秘密任务

    沙龙上班后干得很卖力气,一天回到家里,只见格劳鲍夫正在等他,沙龙非常兴奋。    
    格劳鲍夫交给沙龙一项秘密使命:最近卡法马拉勒农业学校要组织“哈里纳”队伍,缺少一些教官,因没有足够的成人派出,因此总部决定派少年成员去当教官,不知沙龙是否愿去?    
    沙龙马上表示一定完成任务,格劳鲍夫非常高兴,说他早就认定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