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遵守服饰礼仪其实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穿用服饰。
第一节 着装
《中华大字典》中说:“衣,依也,人所依此庇寒暑也。
服,谓冠并衣裳也。“
衣服指的就是上体和下体衣装的总和,而在中国古代,衣服还包括现即归于服饰的帽子,在“谓冠并衣裳”。
服饰狭义的理解就是衣服上的装饰。就其广义而言,服饰指的是衣服及其装饰,也就是广义上的服装。它包括衣服和装饰两个部分。装饰可以涵括两层意思,一个是指装饰用品,比如领带、胸针、眼镜、手表之类的饰物,另一个可以指装饰用品或衣服上的图案、色彩等。
一、服饰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于服饰的起源,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而众说纷纭。基于生理的角度而产生了气候适应说和身体保护说,认为服饰源于防寒避暑和自我身体保护的目的。从心理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服饰源自人类自身的羞耻感和想使自己更富有魅力的心理冲动与自我表现欲,由之而产生的是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性差说和羞耻说。我们认为服饰
54
44公 关 礼 仪
的起源是上述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服饰的发展变化在气候、民族审美倾向、外文明的传入、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宗教等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进行。我国历史上赵武灵王的政治改革就是从服饰开始的,军服的一律“胡化”和作战的“胡化”
(由战车和步战改为骑马作战)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从而获得了国家的强盛,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胡服骑射”不仅可以反映出国家的政治变革给服饰带来的影响,同时又恰恰证明了外文明的传入直接影响着服饰的发展。在我国服饰发展的长河中,汉民族服饰对其它民族服饰具有极深的影响,中式领、斜开襟的上衣,以及一些镶嵌、滚、刺绣等装饰风格都明显地显示了汉民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播。
一部中国传统服饰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继承性。这区别于欧洲民族在服饰发展方面变异革新大于继承的特点。中国服饰的主要形制在周代大致确立以后一直持续到了清代。古代服装上常见的交领右衽的形式甚至当今的老龄妇女仍有穿着。然而,中国传统服饰在继承大于变异的同时毕竟还是发展变化的。在周代,随着纺织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服饰日趋完备,出现冠、带、衣、履等四种主要服饰,并形成了对我国后世服饰发展影响巨大的“深衣”和“胡服”。深衣的式样不分尊卑,上下衣相连,右衽大袖,宽阔缘边。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并影响着历代服饰,是我国古代服装的典型样式之一。秦汉时期出现了宽袍大袖、长裙丝履的男子礼服,并在服饰上出现了头梳高髻并饰以“巾帼”
、
55
公 关 礼 仪54
“披帛”
,以冠制区分官位等级的汉代服制特点。到了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唐朝,在服饰上制订出了一整套的宫廷服饰。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女装。由于唐王朝与外国交往频繁,受外国的影响,唐女上装呈现出裸露的趋势。而当今作为日本国服的“和服”仍保留着不少唐女装的特点。宋代服饰大体沿袭唐制,并且盛行妇女的“缠足”
,而体现在服饰上则出现了相应的“凤鞋”和“锦鞋”。元明服饰大致沿袭唐宋遗制而略有变化。清代最负盛名的服饰是满族的旗袍,从清朝到民国初期,我国的传统服饰的代表样式一直以男子的长衫和女子的旗袍为主。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五四”
运动的兴起,西式服饰走进了中国服装的大门。长衫、西裤、皮鞋成为当时男子最时髦的穿着;而短袄、西裤则是女子的时新打扮。中山装和改良旗袍的出现堪称中西服饰相融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民族服饰的典型款式。
旗袍因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而被世界服装界赞誉为“东方女装”的杰出代表。随着以中山装和改良旗袍为代表的新式服饰的兴起,中国服饰逐步由传统的民族服饰发展为当今华夏大地上丰富多彩的现代服饰。
国外服饰开始于尼罗河畔的古代埃及。古埃及的史前期服装以简单古朴的块料披挂式造型为主。古希腊崇尚亮丽鲜艳的金色和白色,在服饰上,常用月桂树叶编成“桂冠”以象征光荣和荣誉,这种服饰至今仍受到人们喜爱。古罗马时期西式服饰在造型上以长达膝盖,有掐腰,下摆肥大的紧身服装为主,基本上形成标准服装的造型。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奇遇冒险的时代,建筑史上闻名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使西欧服饰的式样充满了立体式,体现在妇女的帽子与男子的鞋头上,
56
64公 关 礼 仪
帽子和鞋头竟向上翘起来。中世纪的服饰充满浓重的宗教色彩。
“主教袖”这一袖子式样从当时开始就一直沿袭至今。文艺复兴使西方的服饰文化获得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女子都穿上了衬有骨圈的裙子和灯笼袖,最时髦的就是腰围纤细、臀部膨隆的吊钟型长裙。
17世纪欧洲的贵族追求豪华的宫廷生活,服饰迅速演化为奢侈豪华的“巴洛克服装”。法国宽短裤(紧身衣与宽短裤的组合装)的样式则十分明显地反映了巴洛克男装的风格。
19世纪是“洛可可服装”大为盛行的时代。
洛可可式服装以幻想情趣、丰富多彩的式样为特征,尤其是男子服饰,无论领口、袖口、裤腿都饰以精巧的花边褶裥以及缎带、穗边、蝴蝶结和玫瑰花,强烈地体现出了娇柔艳丽的女性色彩。
19世纪50年代西服首先被作为自行车运动服而穿用,70年代西服开始流行,到了90年代随着英美等国自行车流行热,着装上形成了男子穿西服,女子穿吊钟型长裙的趋势。
20世纪工业的发展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使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首先女性从紧身胸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代之以简洁纯朴的艺术风格。著名的“夏耐尔式”服装因其实用性、功能性和朴素的特点而至今仍被作为服装的基本式样。
随着现代服饰流行周期的缩短,各种服装款式流派更替纷呈。时代造就出一大批诸如圣·洛朗、皮尔·卡丹等杰出的服装设计大师。
二、服饰穿用的目的与功能
服饰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然而人为什么要穿用服饰?换言之,服饰的目的是什么?
57
公 关 礼 仪74
就人体本身而言,服饰无非是为了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的自然环境,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而对于社会而言,服饰的穿用则有着多方面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则是装饰美化自身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穿着能够体现个人风度的服饰,以期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显示其优越感。
比如,比基尼游泳衣的出现,虽然不会改进游泳衣的运作适应功能,但是它的出现却迎合了青年女性显示青春健美的胴体,引起他人的注意,显示其优越感的装饰美化的目的。这种服饰目的由于很少受到限制,因而容易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从而引起道德礼仪的不容。因为服饰尚有其道德礼仪的目的,人们往往为了对他人表示尊重,自觉端正自己的服饰,并在不同的场合穿着不同的服饰。这就是服饰的礼仪性目的。
服饰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基于服饰目的之上的内涵丰富的功能,这些功能随着服用者在穿着过程中对服饰的要求而产生。
总的来说,服饰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服饰作为人体的一部分而发挥其功能,比如对气候的适应防护而产生的防寒防暑机能,再如通过减少肌体覆盖面和增加衣料的弹性从而减少衣服给人体动作带来的阻碍功能。这一功能适应于人类肌体方面的目的;另一方面,服饰又作为表现穿着者的人格特征的手段和形式,具有不同的功能。首先,人类由于追求自身的美感而穿着服饰,因而服饰的美化功能理所当然地成为众多服饰功能中的突出之点。我国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形象绝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画师巧妙地利用长飘带制造出风动飘曳的效果,配合飞天身体修长的造型,给人以
58
84公 关 礼 仪
飞天身轻如燕,翱游天宇的飘逸形象。其次,服饰的仪容仪态功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这是一个为服饰礼仪性目的服务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穿着者通过服饰这一无声语言向他人显示自身的气质、性格、爱好和修养,表达对他人友好的、或傲慢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服饰的仪容仪态功能是一种在某一社会规范下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强制性,它受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的制约。例如在西方司空见惯的比基尼式游泳衣如果穿在70年代以前的中国,肯定会被认为大逆不道,伤风败俗。即使是现在,也还有许多中国人接受不了。服饰的第三个重要功能即标识功能,各种制服、职业服装以及各种肩章、徽章、臂章、胸章、领章、饰带的服用目的,即是为了标志服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特定角色。例如要求军人具有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其结果便产生了军服这种只允许军人穿着的服饰,这一服饰也因此具有了标识功能。为了标识军官军衔的大小而在肩章上设置了“杠”和“星”的形式,“一杠”为尉级官,“二杠”为校级官;黄牌为将级军官,“一星”为“少尉”
,“二星”为“中尉”
,“三星”为“上尉”
,余此类推。服饰的标志功能象征着服用者的地位、职业、阶层和所属。在中国封建社会,一袭黄袍加身就意味着君主地位。帝王及各级官员所使用的服色、款式、图案都是特定,绝对禁止庶民使用。
三、服饰造型
服饰是一种造型艺术,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把造型艺术称之为视觉艺术。
只
59
公 关 礼 仪94
有通过视觉这一渠道,人们才能感知造型艺术作品的形象,并进而感知美与丑、善与恶。
造型艺术有许多具体的形式,比如绘画、雕塑、陶瓷、剪纸等都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
服饰造型正是这样一门艺术,它以服饰为手段,以人体为对象,以包装美化人体为目的而进行的艺术创造。
《陌上桑》中描写胡姬时赞美道:“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炉,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如果没有千万余之双鬟,胡姬就不一定会那么青春娇美,霍家之奴冯子也就不一定会找胡姬的麻烦了。由此可见,服饰造型在服饰的审美之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服饰造型,人们通常把它称之为服装式样或者服装款式,具体地说就是服装的外形结构和形态。服装的款式是一种由平面至立体的造型,具有动静之美。在各种造型艺术的大家庭中,服饰造型艺术因其所具有动态美特点而风格独具。
但是服饰造型并非如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以艺术本身为目的。服饰的造型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体,是一种实用型的造型艺术。
(一)整体造型服装的整体造型就是服装的外用形态,它体现的是服装的整体效果。它应随着人的体型而变化。因此服装的整体造型也相应地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人体的体型千差万别,但总的来说仍旧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按照身高,人体可以分为高中矮三种类型;按照胸围,人体又可以分为胖中瘦三个类型,根据身高与胸围进行排列组合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
60
05公 关 礼 仪
几种体型。然而在服装造型上,我们并不是按照身高与胸围来划分人体的,而是按照直觉将人体分为四种类型。
1、标准体型对于男子来说,标准体型在直观上呈现的是一种倒三角形,底在上,肩部的宽度大于臀部的宽度,即肩峰的连线长于髂前上棘间的连线。而女子标准体型则呈现的是一种正立的三角形,臀部丰富,臀宽大于肩宽。男子肌肉发达,女子肌肉线条柔美。两者下肢长度都长于上身长度。这是一种相对完美的体型。具有这种体型的人将适合于穿着任何一种款式的服装而风韵独具。女子标准体型常被称之为“X”型,“X”型服装款式略夸张肩部与下脚线,精心修饰腰线,穿着这种款式的服装会显得高贵典雅,仪态万千。这种造型生动活泼,寓庄重于浪漫之中,备受人们的喜爱。比如束腰连衣裙、18世纪洛羽式女服和猎装。
2、“V”型体型对于男性而言即是上述标准体型,然而“V”
型对于女性来说却并不是一个优美的体型。
“V”型女性肩部宽,胸部丰满,而使臀部与大腿相形消瘦。
“V”型的服装款式是通过对下脚线的修饰,适当地夸张肩部,延长边缘线从而增加修长与挺拔感。这种款式的服装对于男性更是相得益彰。比如男式的西装套装,将极好地显男士潇洒健美的风度。
3、“A”型体型“A”型体型的人腹部突出,臀部发达,大腿粗,下身重量相对集中。这种体型,德国的精神病专家克莱奇玛称之为“肥满型”。然而“A”型服装款式高贵、典雅、端庄和大方,
61
公 关 礼 仪15
颇受女性尤其为女青年所喜爱。婚纱类服装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吊钟型长裙皆属于这种款式的服式。
4、“H”型体型这种体型缺乏腰身,呈桶状,线条呆板。但是“H”型的式样却很受人们特别是中老年服用者倾心。
“H”型服式常给人以轻松自由的感觉,但又略显轻浮花哨。
(二)服饰造型的心理效应“秀雅”
、“精致”
、“粗犷”或“华丽高贵”的服饰造型,均给人以不同的情绪反应。我们可以发现,服用者服饰造型的变化对于与之接触者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相当明显的。
秀雅的外形总能使人感受到恬静的、秀美的气息,因之而产生温柔的、明快的和舒畅的感觉。这是因为秀雅的形象暗合于人们潜意识之中的少女形象的缘故。看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安格尔的《泉》,你就会感到秀雅之美。同样,华丽的服饰配之于某种庄严的氛围,就会使人感到某种尊严,这种尊严让人想起权势,想起宫廷,从而产生敬重或回避的心理效应。
因此,服饰造型其实是一种展现服用者品质、素质、地位等特征的手段。恰当的造型不仅可掩饰个体缺憾,同时又可强化优势,甚至可以利用服饰的造型对与之接触者产生影响。
雄姿的形象使人感到振奋,受到鼓舞,从而涌出豁达开阔之感;浑朴的形象产生朴实的和诚实的体验,给人温和、安逸、和平、田园的感受;精致的形象兼华丽和优雅的特征,又独具风格,使人珍惜与专注;粗犷的风格给人的则是强有力
62
25公 关 礼 仪
的、奔放的和明快的感受。
四、服饰造型的应用
(一)视觉错觉如何正确地用服饰来美化自身,我们将从人的视觉错觉说起。
当我们以视觉去感受某一物体或事物的时候,有时会产生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判断,对于这种与事实不符的判断,我们称之为错觉。在服饰中,错觉即错视。心理学中常提到马赫带效应和麦考勒效应,应用在服饰上可以起到增强明暗的对比和色彩的对比作用。如黄色与紫色这两个具有互补关系的色块并置的结果,将会使黄的看起来更黄,紫的看起来更紫,这种色彩的对比效应即称之为“麦考勒效应”。
不仅色彩如此,图形的错视亦比比皆是。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置于两组不同的大小的圆之中,置于一组小圆之中的圆看起来将会比置于一组大圆之中的同样大小的圆大一些。
这便是著名的艾宾浩斯(Ebbinghaus)错觉。这种视觉错觉尚有很多,著名的有缪勒·莱尔(Mill-lyer)错觉,赫林(Hering)错觉,冯特(Wundt)错觉。
(二)服饰造型在体型上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饰的穿用就是利用服饰扬长避短,美化自身的过程。因此,如何利用错视对人体自身型态或肤色进行矫正,或有意利用错视来制造新的效果,这对于我们选择服饰是很重要的。
“V”型体型的女性肩部宽,胸部丰满,上身宽厚,给人
63
公 关 礼 仪35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