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气之补五脏者。必先
之脾。尤为能胃行气于三阴三阳也。知胃阳之气。必根于脾阴之气。则肺本于阴中之阳。以
入于阳中之阴。而后阴阳合而气生。阴阳和而气畅者。其义可识取矣。人生有形。形立于气。
五脏为形躯之主。元
与气俱。使神内藏者也。(经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何者为神。曰。血气已和。营卫已
通。五脏舍心。魂魄
招聘参之功。则所
又所主劳伤虚损男妇一切虚证。乃由五脏以益形骸也。)形不离气。神不去形。甄权谓参能
守神者。职是故耳。第别录既言调中。甄权又曰保中。日华云治气先言调中。而洁古更云补
中缓中。举所云中者。将专指中土而言乎。夫谓中土。非形气之中不可。但兹味保中。即随
以守神二字。则有超于形以为言者。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此云中。盖合于脏分有五
之中。此云机尤妙于气与神凝以为机也。是则所谓中者。岂执于有形之中土哉。且所谓神者。
何也。人生有形。不
搏之谓神。人参能合于人身阴中之阳以生元气。即更合于阳中之阴以化元气。谓非阴阳之不
测不可。谓非阴阳之相搏不可。惟守神以全角。而神之由气而守者。又先至肺及脾。以达余
脏。即就形而指中土以为中也。亦无不可尔。人参入肺。乃能补五脏者。由肺主呼吸。以神
其升降。使元气由地至天。自天归地。循环不息也。(难经曰。脐间动气者。人之元气。呼
吸之门。吴梅坡曰。
气。有一动一静于其间。方启膈间肺动以为呼吸。况经言二阴至肺。且言少阳属肾乎。)呼
吸之气。上统于肺。而实下
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则此水火同宫。高下相召之元气。以为呼吸者。肺固
下本于肾。而又上主于心。盖以气者火之灵。经所谓五脏舍心者此耳。然则真气(即元气)
即水火同宫阴阳合和之气也。本经云。人参微寒者。独指参之所禀。肺原于肾也。别录又言
微温者。详于参之所合。肺媾于肝也。人身元真。在肾则寒化。其气藏。在心则热化。其气
浮。在肝则温化。其气升。在肺则凉化。其气降。在脾则冲和之化。其气备。夫偏寒偏热者。
水火独至之气也。微温微寒
和之气。(虽胃与心肺在上
寒。则近于温。温不甚温
备冲和之气。而合于脾胃。又何以专言入肺。盖肾之藏者。上合于肝之升。而气乃际于天。
如心之浮者。不合于肺之降。则不际于地。而升降之机息。惟肺为阳中之阴。乃能主持阴中
之阳。
用参宜忌 缪氏云。人参本补五脏真阳之气者也。若夫虚羸 怯。饥饱劳役。努力失血。
以致阳气短乏。陷入阴分。发热倦怠。四肢无力。或中热伤暑。无气以动。或呕吐泄泻。霍
乱转筋。胃弱不纳。脾虚不磨。或真阳衰少。肾气乏绝。阳道不举。完谷不化。下痢清水。
中风失音。产后气喘。小儿慢惊。吐泻不止。痘后气虚。溃疡长肉等证。投之靡不立效。所
不利者。惟是火炎气上。如咳嗽吐痰。吐衄劳瘵。内热骨蒸。阴虚火动之候。又有痧疹初发。
斑点未形。伤寒始作。邪热方炽。若误投之。鲜克免者。李月池云。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
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
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
火郁内实。不可用也。(以上合色脉)洁古谓喘嗽勿用者。痰实气壅之喘也。若肾虚气短喘
促者。必用也。仲景谓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热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
必用也。东垣谓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者。乃火郁于内。宜发不宜补也。若肺虚火旺。气短自汗
者。必用也。丹溪言诸痛不可骤用者。乃邪气方锐。宜散不宜补也。若里虚吐利。及久病胃
弱。虚痛喜按者。必用也。节斋谓阴虚火旺勿用者。乃血虚火亢。能食。脉弦而数。凉之则
伤胃。温之则伤肺。不受补者也。若自汗气短。肢寒脉虚者。必用也。如此详审。则人参之
可用不可用。思过半矣。(以上辨形证)
〔后论〕 先哲云。虚火可补。参 之属。实火可泻。芩连之属。四语还费商酌。必须
精晰火与热之辨而后可。夫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而人合之。(风寒在下。燥热在上。
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经云。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
各正其位。而独火无所主者。岂非由阴而生阳。即由阳而化阴。游行于风热湿燥寒之间以为
用乎。人身惟阳之由阴而生。复由阴而化者。始名为少火。若离阴以为阳生。则生之原绝。
离阴以为阳化。则化之机穷。得不谓之壮火乎。故少火能生气者。阴合阳而气生也。壮火反
食气者。阳离阴而气尽也。经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即斯以明虚火实火之治。假
如形证与脉俱处其不足。只属阳分之虚。而无干于阴虚。是为虚热。(即后阳虚生寒。寒生
湿。湿生热。)可补阳也。(参 任用)若由真阴之虚以致阳不足者。是谓虚火。(即后阴虚
生火。火生燥。燥生风是也。)必补阴而并裕阳。苦寒固未宜。若竟以参 补之。恐甘温只
以益阳。反损其阳生之源也。是则可投参 者。乃止属阳分之虚。名为虚热。不名为虚火也。
又如形证与脉俱据其有余。止属阳分之实。而无干于阴虚。是为实热。可泻阳也。(芩连任
用)若由至阳之盛以致阴不足者。是谓实火。必抑阳而并滋阴。辛热固不宜。即概以芩连泻
之。恐苦寒反致劫阴。先绝其阳化之源也。是则可用芩连者。乃止属阳分之实。名为实热。
不名为实火也。总之。虚实两治。一干于阴虚。便费商酌有如此者。更专言虚火之治。凡人
身半以下属阴。身半以上属阳。假如阴分阳虚。不由真阴之虚而致之。则当直补先天之真阳
。如桂附之属。参 可以佐之。一由于阴虚而致者。即当以养阴为主。而寓扶阳之义。独任
参。非的剂也。又如阳分阴虚。不由至阳之盛而致之。则当滋益后天之元阴。如归芍之类。
参
至阴阳各分之中。又各有阴阳。何者。劳倦饮食。损伤气分。固有阴气阳气之分。而思虑色
欲。损伤血分。又有阴血阳血之异。盖血阴气阳者。分阴分阳之义。而气血各有阴阳者。阴
阳互根之理也。大法阳气虚者。宜桂附兼参 峻补。阴气虚者。参术甘草缓而益之。阴分血
虚者。生地元参龟板知柏补之。阳分血虚者。茯苓参归远志之类补之。此实前人之所未发也
。统治诸证。总先明于火与热之分。先哲言阳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热。阴虚生火。火生燥
。燥生风。此火热之介。然而不移者。火固热也。第所谓少火者。乃阴中之真阳。不指气之
热者以名火也。若指气之热者以为火。是属壮火而非少火矣。所谓肺热还伤肺者。乃肺热干
于阴之证。此属虚火不可投参者也。所谓养正邪自除者。乃肺热无干于阴分之证。此属虚热
可以投参者也。大都人身诸病。干于阴分者居其强半。故肺热还伤肺之言。未可概非。至人
身虚病无干于阴分。而止属阳分者虽少。亦确有之。故养正邪自除之言。间亦中的。总先明
于虚热虚火之辨而可已。参之用舍。惟血证最宜分明。仁斋云。人身之血。赖气升降。气清
则和。气浊则乱。故凡治血逆者。莫先清气。又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药。然亦
有气虚挟寒。阴阳不能相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也。此证必外有虚冷
之状。法当温中。使血自归于经络。统绎二义。其治悬若冰炭。然同是血帅于气。气为血先
之义耳。所谓气清则和者。阳得阴以为守。则阳中之阴降。阴降而阳随之。是之谓和。和则
不逆矣。浊者阳不得阴以为守。因僭越而上亢。是之谓乱。乱则何所不至而成逆矣。至于气
虚者。血不得其统驭之主而亦妄行。犹所谓无主乃乱也。同是血逆。而治有不得不异者。故
肺热干于阴。与无干于阴。固参用舍之分。至于血证虽有异治。然俱已伤其阴矣。又惟气浊
气虚之分。必从主乎血者以为治柄也。气之清浊虚实。最关于血者。其义何如。曰。凡人气
有营卫之分。气之阳属卫。阴属营。阳先而阴从之。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脉络。脉络先盛。
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乃大盛。即此可知阳为阴之先。血乃气之充。气之清浊虚实。
最与血相关也。治血证辄言引血归经。归经者云何。经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胃之所出气
血者。(如行路从某道出之出)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曰。五脏之道。皆
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生。是故守经隧焉。即此观之。则气之浊。气之虚
者。即所谓血气不和。而百病生者也。皆不得至于经而行其血气者也。然必本于气。能化血
之脏以取责焉。盖气之浊与气之虚。举不能入心而为血之主。入脾而为血之统。入肝而为血
之藏。又焉能入于经隧。以归五脏六腑之大络乎。人身之血。固无处不周。然脏腑之络。系
于经络。而经隧之能通血气者。尤在于气为之主。此所以责其本而治肺也。然则归经是其末
图。求本惟在治肺。是乃所谓善守经隧者矣。
〔修治〕 以其生时背阳。故不喜见风日。凡生用宜 咀。熟用宜隔纸焙之。或熟酒润
透。 咀焙熟用。并忌铁器。
参芦 气味苦温。人参入手太阴补阴中之阳者也。芦则反是。大泻太阴之阳。主吐虚劳
痰饮。(弱者以参芦代瓜蒂)一女子性躁。味浓。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举身跳动。昏不知人。
丹溪用人参芦半两。逆流水一盏半。煎一碗饮之。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此
证暴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参芦善吐痰。尽则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
即此可见大泻太阴之阳。一人作劳发疟。服疟药变为热病。舌短痰嗽。六脉洪数而滑。此痰
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参芦汤加竹沥二服。涌出胶痰三块。次与人参黄 当归。煮服半月乃
安。
卷七山草部
沙参
内容:出淄齐潞随江淮荆湖州郡沙碛中。根长尺许。若黄土地中者。根则短小。根茎俱有白
汁如乳。故一名羊乳。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干时宛似人参。中黄外白。
但体轻松。味淡而短耳。(核)今世所用者。不知为何许物。(之颐)
根味甘微苦。气微寒。(苦者味之阴。寒者气之阴。甘乃土之冲气所化。合斯三者。故
能补五脏之阴。)足厥阴本经药。(养肝之功居多)又为脾经气分药。更入手太阴经。主治补
中。清肺热益肺气。疗胸痹结热。邪气头疼。散血结。养肝气。宣五脏风气。治久咳肺痿。
皮间邪热。惊气。(常欲眠而多惊烦者最宜。又惊气上逆。不能 之使下者。功用颇捷。)疝
气。方书治中风咯血。着痹谵妄。肺寒者用人参。肺热者用沙参代之。取其味甘也。(洁古)
人参甘苦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与肾。故内伤元气者宜之。沙参甘淡而寒。
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受火克者宜之。同天麦冬百部五味桑白皮。治肺
痿肺热。同贝母枇杷叶栝蒌甘草桑白皮百部天冬款冬花。治久嗽。
附方 猝得疝气。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者。沙参捣筛为末。酒服方寸
匕。妇人白带。(多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所致)沙参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论〕 沙参秋采则白实。春则虚黄。是明得容平金令。在土气成功之后者。其味先甘
微苦。其气微寒。甘味归土。而合微寒之气。则专于脾之气化而上达。(故本经言益肺气先
之以补中)即曰有微苦。亦反为甘用。以致其上清之化也。洁古谓疗肺热。与本经言益肺气。
非有相戾。盖阴阳和而气乃生。阴阳和而气乃连。肺主气而曰太阴者。阳中有阴也。阳不足
则甘温补之。阴不足则甘寒补之。第沙参益肺阴气。何又为厥阴本经药。曰。肝合于肾。本
阴中之阳上升以致于胃。而后天之气乃生。是肝上媾于肺者阳也。而阴随之矣。肺合于心。
本阳中之阴下降以致于脾。而后天之血乃成。是肺下媾于肝者阴也。而阳随之矣。若肺阳亢
而阴微。则木无以媾于金。而金亦不得媾于木。不惟肝血无以藏。即肝气亦无以养矣。(惟
肺之阳气合于阴。而后气能 之。肺之阴气和于阳。而后血能濡之。)此味本容平性质。茎
根皆有白汁。不可思金气溢润于风木之脏。而胸痹结热之所以散。血结之所以治乎。(夫肺
主气。而本经乃首治血结。盖本肺阴下降入心之义。是则金木媾而阴阳和矣。)凡药入肺经
气分而兼益血者。即于肝有专功。不独一沙参为然也。又脾与肾脉俱至于肺。所云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此由下而升者也。又云。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此由上而
降者也。医者能识脾肺升降以尽其变。则思过半矣。
〔修治〕 白实味甘者良。水洗。去芦用。
卷七山草部
桔梗
内容:八月采根。如指大。边白中微黄。有心。味苦而辛。苦为胜。若无心味甜者。荠
耳。有一种木梗真同桔梗。只是咬之腥涩不堪为异。
根苦辛甘平。微温。味浓气轻。入手太阴肺经气分及少阴经。兼入足阳明经。主治喉咽
痛。肺热气促嗽逆。除鼻塞。清利头目。口舌生疮。赤目肿痛。肺部风热。胸膈滞气及痛。
疗胸胁痛如刀刺。胸腹胀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下一切气。(肺金得令则浊气自下行)
破血积气。消聚痰涎。治肺痈养血排脓。补内漏。桔梗利胸中之气。能开提气血。盖中焦为
气所从出之处。如有痰水饮食压在气上。惟用桔梗开通壅塞之道。升提其气上行。能使痰水
饮食降下也。干咳嗽。由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苦桔以开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气郁在大
肠。亦宜苦桔开之。后用痢药。(丹溪)与甘草同行。为舟楫之剂。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
沉。(洁古)胸中痞满不通。同枳壳用。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寒实结胸。同贝母巴豆用。
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肺痈唾脓。同甘草用。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
也。少阴咽痛。亦用甘桔。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用能调寒热也。后人通治咽喉口舌
诸病。加荆防连翘。名如圣汤。(濒湖) 与牡蛎远志同用。疗恚怒。与石膏葱白同用。能
升气于至阴之下。与硝黄同用。能引至胸中至高之分。利五脏肠胃。
〔论〕 桔梗色白。而心微黄。质禀金气。其味先苦后辛。化火者仍归于金。是苦而胜
者。正金气之归元。乃还而大畅其横遍之用耳。盖由辛宣而苦泻。以至于地。使无有壅阏
。旋归辛宣者。统其气化而至于天。故能开提气血。为诸药之任载。惟兼升降而尽其功于辛
宣。与上升之剂不同。所主咽痛鼻塞肺热咳逆奔促。乃其专功。至如余证。由其能行上行表。
使气血流通耳。海藏谓入足少阴者。以桔梗固气分药。而肾为气之元。苦则至下也。(方书
治香港脚剂中。有桔梗。须空心服。益证此味之入肾矣。丹溪云。香港脚湿者。须先升提之。不
用升柴。而以此代。其义可思。)桔梗与紫菀。味俱先苦后辛。苦胜辛劣。而紫菀之苦尤胜。
但桔梗质白属金。从金化火。仍归于金。是金能用火。金为主也。紫菀色紫属火。即从火生
苦。苦为胜而终之以微金。是火为金用。火又主也。若诃子止有涩而无辛。其苦味最胜。则
是金从火为用也。
下虚及怒气上升。(嵩)又凡气逆不得下降者。弗用。攻补下焦药中。勿入。(仲淳)
〔修治〕 去头及两畔附枝。米泔浸一宿。焙干。
卷七山草部
荠
内容:苗似桔梗。根似沙参。故奸商通以乱人参。又名杏参。即杏叶沙参也。一名白面。根
茎色青白。叶似杏叶而小。微尖。面背白。杪间开五瓣白碗子花。亦有碧色者。根形如野胡
萝卜。颇肥。皮色灰黝。中间白毛。根有一芦三四芦者。
独芦佳 根气味甘寒。主解百药毒。杀蛊毒。治热狂温疾。利肺气和中。明目止痛。
治消瘅。封
疔肿窨毒箭。疗蛇虫咬(诸本草)
一药而兼解众毒者惟荠 。汁浓饮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
附方 疔疮肿毒。生荠 根捣汁服一合。以滓敷之。不过三度。解诸蛊毒。荠 根捣末。
饮服方寸匕。立瘥。强中消渴。茎长兴盛。不交精出。消渴之后。即发痈疽。(由恣意色欲
或饵金石所致)用荠 丸。荠 大豆茯神石斛磁石熟地元参栝蒌根地骨皮鹿茸各一两。人参
沉香各五钱。为末。以猪 治净煮烂。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