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饵金石所致)用荠 丸。荠 大豆茯神石斛磁石熟地元参栝蒌根地骨皮鹿茸各一两。人参
沉香各五钱。为末。以猪 治净煮烂。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又猪肾
荠汤。用猪肾一具。荠 石膏各三两。人参茯苓磁石知母黄芩葛根栝蒌根甘草各二两。黑
大豆一升。水一斗半。先煮猪肾大豆。取汁一斗。去渣下药。再煮三升。分三服。(后人名
石子荠 汤)
〔论〕 桔梗与荠 。形似相乱。第桔梗味苦辛。荠 味甘寒。因味以别之。固易明也。
荠与沙参。根后相似。亦就其味别之。沙参甘淡而寒。且有言其甘而微苦者。若荠 根味
甜绝甘。能解毒。绝甘而且寒者。更解百药之毒热也。(沙参甘而微苦。即不能解百毒。故
用荠 须究其形似。更精审于味。庶乎无误。)
卷七山草部
葳蕤
内容:即玉竹。一名地节。
〔辨疑〕葳蕤本经与女葳同条。其后又出加圈女葳一条。濒湖谓本经女葳。乃尔雅委
萎。(即别录葳蕤)上古钞写。讹为女葳耳。其后条加圈之女葳。则固与葳蕤殊者。乃蔓草
也。夫葳蕤叶长而狭。茎干似黄精。强直似竹有节。其根黄色。横行如荻根及菖蒲。概节平
直多脂。虽燥亦柔。须节冗密。宛如冠缨下垂。而有威仪之象。故别录以葳蕤名之。女葳似
白蔹而蔓生。用苗不用根。味辛气温。主治霍乱泄痢。与葳蕤之甘平者迥异。又治目疾有蕤
仁。另是一种。非葳蕤之实也。
根气味甘平。为胃与脾之药。能升能降。阳中阴也。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
结肉。诸不足。久服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各本草补中益气。调血气。益精。疗胃虚乏。
主风淫四末。润肌肤。去黑 。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治心腹结气虚热。疗湿毒腰痛。
暖腰膝。除风温时疾寒热。及劳疟寒热痹。惟有热不可服。
〔论〕五方正气味云。胃土戊。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脾土己。其本味咸。其兼
味辛甘酸苦。此与中土生甘在味为甘之说异。盖五行以胜己者为主。以己所胜者为用云。脾
味本咸者。就其所用而言也。葳蕤气平味甘。的为中土正剂。其功补中益气。而本经独以中
风暴热为首治者。以中土职生化之权。全赖风木为独使。从生化之地。神其升降。以全其终
始阴阳。而营卫乃大通。故木之味亦甘。即己所胜者为用之义也。然则是物禀土为木用。木
又用土之气化。如之何不首以治风为功乎。人身土木不相为病。则生机全。若土木不相为用。
则生理绝。此物就中土而神其升降。故所治皆土木交用之明征。(跌筋结肉是也)大抵肝脾
和而气血生。凡病于肝脾之不和者。此味似为要药。或曰。一阴为独使。固以风升为达阳矣。
其能使阴降而阳随者肺也。何以亦系于肝乎。曰。金以己所胜者为用。其味酸。是金亦必合
于木以为降也。谓其就中土而神其升降。岂曰不然。阳主升。阳升而后阴随之。阴主降。阴
降而后阳从之。阴阳即营卫之先天。营卫即阴阳之后天也。故土木之用。惟是升降相合以
尽其变而已。兹味就阴中达阳而阴随之以极上。所以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就阳中达阴
而阳随之以极下。所以治湿毒。腰痛虚损。腰脚痛。又治脚弱。挛痹。气上。大鳖甲汤用之
。至如脾胃本病。有漏气证麦冬汤。(此证身背热。肘臂牵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闷。食入
则先呕而后泻。此风热闭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故也。)走哺证人参汤。(此证下焦实
热。其气内结。不下泌糟粕。而淤浊反蒸于胃。故二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也。)咸
用之。脾胃标病。有治热痹(饥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坏。皮肤色变。)石南散中用
之。肝之本病。有治风惊(手足颤掉神昏错乱)金箔散。肝之子病。有治心脏中风犀角丸。
二方举用之。又如营卫交病。为时疾寒热。及劳疟寒热痹无不用之。种种治疗。无非土木之
交相为用也。粗者不察。漫拟之盛德君子无往不宜。适供喷饭。
〔修治〕采根。以竹片刮去节皮。洗净。蜜水浸一宿。蒸后焙用。
卷七山草部
知母
内容:形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复生。须枯燥乃止。(即此可知为至阴之味)二
八月采根。曝干用。
根气寒味甘。大苦兼辛。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又云。阴中微阳。肾经本叶。入足
阳明手太阴经气分。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热。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诸本草泻膀胱
热。肾之邪火有余。滋肾阴。除肺热。疗肾虚火炎肺嗽。或心烦躁闷。并治足阳明火热。伤
寒久疟。烦热及骨。热劳往来。肾气劳损。憎寒虚烦。又安胎。止子烦。并产后蓐劳。久服
泄。方书治喘淋口病。中风伤暑。发热呕吐。头痛腰痛。小便不通。伤燥热厥。呃逆嗖血。
身体痛痹。痿厥香港脚。螈 烦悸。盗汗不得卧。怠惰嗜卧不能食。遗精诸证。知母禀天一水
德。体用具备。故主濡润燥渴。对待热中。其润下水道者。缘水得母气。母气之脏真高于肺。
以行营卫阴阳。乃能游溢通调转输决渍耳。(之颐)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
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仲景用入白虎。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烦出于肺。躁出
于肾。故君以石膏。佐以知母。清肾之源。缓以粳甘。使不速下也。凡病小便闭塞而渴者。
热在上焦气分。宜清肺中伏热。用气味俱薄之药以滋化源。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宜滋
真水。使阴气行而阳自化。用黄柏知母是也。(东垣)知母下润肾燥而滋阴。上清肺金而泻
火。乃二经气分药。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濒湖)与茯苓同用。清下
焦热。与黄芩同用。清上焦热。(希周) 入白虎汤。解伤寒阳明证。口渴头疼。烦热。鼻
干不得眠。加竹叶麦冬。名竹叶石膏汤。治阳明经前证。大渴饮引头疼欲破。因作劳而得者。
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汗后烦热不解。亦用之。同麦冬石膏贝母橘红鳖甲青蒿牛膝。治久
疟烦热而渴。同贝母天冬麦冬沙参甘草桑白皮枇杷叶五味子百部。治阴虚咳嗽。同黄柏车前
木通
附方 久近痰嗽。自胸膈下塞停饮。至于脏腑。用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
去油。研匀。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二面蘸药。细嚼咽下。便睡。次早必泻一行。其嗽立止。
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久嗽气急。知母去毛切五钱。隔纸炒。杏仁五钱。姜水泡去
皮尖焙。以水一钟半。煎一钟。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
姜汤下。以绝命根。
〔论〕知母苦寒相合。固为肾剂。第其味甘而苦。苦复兼辛。虽苦居其胜。然以甘始而
以辛终。不谓之入肺胃气分不可也。(四月花则气畅于火。八月实则气孕于金。)本经谓其补
不足益气。乃从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来。厥有深旨。经曰。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
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夫三焦相火。本气之元。乃属膀胱而行水化。膀胱
固属肾也。经又云。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合之。所谓饮入于胃。游溢输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不即可明于除邪气肢体浮
肿之义乎。盖水化即气化也。兹味之功。由胃肺合而致其苦寒之用于上。即由肺胃合而达其
苦寒之化于下。故能泻膀胱热及肾之相火有余者。本经即下水以明其补不足益气。正以由阳
滋阴。即由阴存阳。与所言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之旨合也。至如火炎肺嗽。消渴热中。心
烦躁闷。肾气劳损。热劳(患人虚而口干者加用之)骨蒸等病。皆因清热以致其益气之功。
不止于以寒对热而已。又伤寒久疟。有伤于后天气血。以累及先天。必借此金水滋生之味。
乃可胜邪热而还真阴。盖天一真阴。实后天生气之元。经所云益气者此耳。但苦寒性味。用
者当审所宜。勿致反损中土生气。而绝阴化于阳之本也。
缪氏曰。阳痿及易举易痿。脾弱不消。胃虚不纳。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修治〕拣肥润裹白者。去毛切。上行用酒浸焙干。下行则盐水润焙。勿犯铁器。
卷七山草部
肉苁蓉
内容:之颐云。柔红美满。膏释脂凝。肉之体也。濒湖言其性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名
。旧说野马遗沥所生。今西人云。多生大木间。及土堑垣中。乃知自有种类。陇西出者。其
形扁。色黄柔润。多花而味甘。余产皆不及。盖是物以极西产者为良。为其得金气之浓也。
(亦如杞子必取河西之意)
味甘酸咸。气微温。肾经血分药也。入心胞络命门肾。相火不足者。以此补之。强阴益
精气。益髓补中。主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疗五劳七伤。养五脏。长肌肉。治膀胱
邪气腰痛。男子泄精血遗沥。除茎中寒热痛。女子症瘕血崩。带下阴痛。(诸本草)属土而
有水与火。峻补精血。骤用反动大便。(丹溪)凡服苁蓉以治肾。必妨心。(海藏)独用数两。
浸去咸味。并去鳞甲及中心膜。淡白酒煮烂。顿食。治老人便燥闭结有神。老人虚人汗多便
闭。肉苁蓉酒浸焙二两。沉香研末一两。麻子仁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强精健髓。肉苁蓉鳝鱼二味为末。黄精汁丸。服之力可十倍。(干宁记)同牛膝浸酒服。益
肾。同人参鹿茸牡狗阴茎白胶杜仲补骨脂。主男子阳痿。老人阳衰。一切肾虚腰痛。兼令人
有子。同地黄枸杞牛膝鳖甲天冬麦冬当归白胶杜仲青蒿五味子山萸黄柏。治五劳七伤。茎中
寒热痛。妇人症瘕。
〔论〕 肉苁蓉味甘。气微温。得天之阳气。然更酸咸。得地之阴气。酸咸本甘温以化。
又
缘肺阴下降入心。合于离中之坎以生血。俾清中之浊入于中焦之胃以化血。乃统于脾。纳于
肝。归于肾之血海而能化精。)夫气血生化。在中土乃更有金天之专气入心生血以致之。则
其气化浓浓。本浊阴之下降而生化愈滋。所以能峻补精血也。顾何以又补命火。缘入心生血
者。主于心包络。而包络乃命门相火之源。况肾脉原至于肺。肺气原通于命门乎。但相火原
出肾肝。是先天之化源。而后天水谷之精气。本于中土以为化化生生者。却更以心肺为化原
。由是观之。其由肺而至心包络。由包络而生命门者。乃气化之权舆。其由胃而脾。由脾而
肝肾。乃化血化精之次第。然总由于气化而已。化血化精之次第。何以总归于气化。盖人身
上有气海。肺气下降入心。是金合于火以孕水也。火因金而和于水则气化。气之化者生血。
血从液化而色赤者。水因金而从火也。下有血海。肺气下降归肾。是金亲于水以宅火也。水
因金而和于火则气盛。气之盛者生精。精从血化而色白者。火因水而从金也。若是则气之下
降归肾者。先由气降入心也。气之下盛化精者。先由气化生血也。(火因金而和于水。则气
化生血。水因金而和于火。则气盛化精。盖水火乃气之元。惟金以和之。故肺为气主。总谓
之气化。即是化血化精之次第。金气浓而归土。亦归其气之所生也。)大抵苁蓉益阳中之阴
。令肾肝阴气自裕。经曰。天气盛则地气不足。谓阳中之阴不足。而阳偏胜也。阳中之阴足
。则地气之化裕。而阴中之阳益强。非泛等于补阳之剂。又其功从上而下。不得泛同于益精
之品。而止以为入肾也。又脑为髓海。而兹味益髓。夫髓具于肾。何以至于极上之脑而为之
海。岂非阴统于阳。而精盈则气盛。遂俾阴中之阳。更还于至阳之地乎。所谓总根于气化者。
始之终之。皆不能越矣。用益肾阳。世概与骨脂例视。讵知骨脂由归阳以化精髓。从阳化阴
。苁蓉则由精血之益以归阳。从阴生阳也。从阴生阳。洵当补而不峻矣。缪氏云。泄泻禁用。
阳强易兴而精不固者忌。
〔修治〕酒浸一宿。刷去浮甲。劈破。去中心白膜。如竹丝草样。不尔令人上气不散。
再用酒洗。浸透切片。仍酒拌蒸之。从午至酉。取出焙干用。忌铁器。
卷七山草部
锁阳
内容:产肃州及陕西。即苁蓉之类。出土如笋。上丰下俭。鳞甲栉比。筋脉联系。绝类男
阳。土人掘取。洗涤去皮。薄切晒干市之。
气味甘咸温。宜入足少阴经。大补阴气。益精血固精。利大便。(虚人燥结者。啖之可
代苁蓉。煮粥弥佳。不燥结者勿用。)润燥养筋。治痿弱。取坚而肥者。烧酒浸七次。焙七
次。为末服之。能益气。
卷七山草部
天麻
内容:本经曰赤箭。一名定风草。春生苗如芍药。独抽一茎。高三四尺。茎中空。色正赤。
宛如箭干。且有羽者。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四月梢头成穗。作灰白花。结实如楝子。至秋
不落。却透空入茎中。还筒而下。潜生土内。根如芋。去根三五寸。有游子十二枚。环列如
卫。皆有细根。虽相须而实不相连。大者重半斤。或五六两。皮色黄白。名曰龙皮肉。即天
麻也。本经名概根苗。后入分苗曰赤箭。根曰天麻。功力稍有同异故耳。有御风草与赤箭相
似。独茎。色青斑。叶背黄白。兼有青点。随风动摇。子不还筒。治疗稍合。补益大乖异矣。
味辛甘而缓。气平。浮而升。阳也。肝经气分药。助阳气。主风虚眩晕头痛。(眼黑头
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及痰热上壅头痛及眩。并善惊失志。语多恍惚。补劳伤。
利腰膝。强筋力。逐诸风湿。(久服天麻叶。遍身有发红丹者。是祛风之验也。)治麻痹拘挛。
冷气 痹。瘫缓不随。通血脉。利关窍。定小儿风痫惊气。通女子经脉。肝虚不足者。天麻
芎以补之。(能达风化即是补)更疗风热头痛。或语言不遂。
(东垣) 同术半夏黄芩前胡橘皮茯苓。治痰厥头痛。同术橘皮茯苓车前。治饮在心下
作支满。同南星前胡橘皮白前。消一切风痰。
附方 天麻丸。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
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 。面目虚浮。并宜服之。天麻五钱。
芎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
〔论〕 天麻神于治内风。内风者。虚风也。夫人身惟是阴阳合和以为气。而风木由阴
以达阳。故阴虚则风实。阳虚则风虚。虚风为病。有因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失其生发
之气而致者。有因脾胃为病。使土败木侮而生虚风者。是则虚风之故。不第病于郁而不达。
即侮所不胜而亦然也。此品赤箭为苗。天麻为根。根则抽苗径直而上。有自内达外之理。苗
则结子熟落。还返干中而下。有自表入里之功。其有风不动。无风自摇。与独活同。而所以
畅风化镇风变者则大异。盖能畅风化。乃自内达外之理。升也。能镇风变。乃自表入里之功。
降也。就其为升为降。已并赤箭之功。尽归于天麻。不可谓根之用。止能自内达外。而不擅
归根之妙矣。故治眩晕惊痫。乃风虚之不能达于阳者。用之自内达外。即不外乎自表入里之
体。(疗风证亦曰天麻防风辛温散之。非真散也。就风邪之不得狂即为散耳。)又治风湿挛痹
瘫缓。此风虚之不能宣于阴者。藉之自表入里。即具有自内达外之用。(风脏即血脏。故肝
主经络。风化能宣于阴。即所谓通血脉利关窍是也。)是则天麻之功。可止以治风为言乎。
或问木乘土虚。似木居其实矣。何以亦曰虚风。不知风木之气。虽本于先天生气。实与后天
中气相驭而行。若中土虚衰。即风木之化原已伤。得不谓之风虚乎。(清阳之能升能降。全
藉中土为枢。凡土衰木侮之病。不知补脾育肝。而但事苦寒以伐肝。多致夭枉。所以罗氏治
虚风之义。即助阳气一语足以尽之。)顾何以阳实之风而亦用之。曰。人身风化。与元气并
行。阴即随阳以为守。经曰。虚者属真气。实者属邪气。若真气得所守。而邪气不自散乎。
是以投之阳虚。固为的治。即投之阳实。亦藉其有风不动之气机。以妙夫关捩之用矣。(寇
氏故云必须他药相佐使。盖攻补殊剂。皆得用之以尽其变也。)
〔辨治〕 采后曝干。肉色坚白如羊角。呼羊角天麻。蒸过。黄皱如干瓜者。俗呼酱瓜
天麻。皆可用。一种形尖而空薄如元参状者。不堪用。
〔修事〕天麻十两锉。安于瓶中。用蒺藜子一镒。缓火熬焦。盖于天麻上。以三重纸封
系。从巳至未。取出蒺藜。炒过。盖系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气汗。刀劈焙干。单捣用。
(此云 法。治风痹药。须如此修事。)用治肝经风虚。洗净。以湿纸色。于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