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民,仁以抚下,天下归心。尤其刘秀中兴汉室之后,又能“保全功臣,恩昭九族”,这比刘邦高明得多。《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4,《汉光武论》。他还特别推崇李世民、魏徵君臣开创的“贞观之治”,亲自为《贞观政要》一书作序,说每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认为贞观之治形成的要害,在于李世民肯于用贤纳谏,其中魏徵劝谏最多,“然魏徵不能自必信用于太宗,以见其功业,则又知太宗所以独信魏徵,言听计从,而见效若彼者”《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7,《贞观政要序》。。将唐太宗和魏徵的相辅相成作用说得恰如其分。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乐善堂”,“盖取大舜乐取于人以为善之意也”。看来他很欣赏这个意思,以为大舜是圣人,“犹存虚受之心,闻一善言,若决江河”,自己“不敢不勉焉”。《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8,《乐善堂记》。
储君一瞥谙习政事:赐成大婚
乾隆从小“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阿保之手”,过着极其安逸的生活。但是,流水韶华,未尝虚度,经过读书学习和老师的谆谆教导,这位皇子逐渐成熟起来了。
雍正五年(1727年),有一件大事标志着乾隆在人生的道路上跨入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这就是完成了大婚礼。当年乾隆十七岁,新娘十五岁。这桩婚事完全由父母包办,所以历史上称为“赐成大婚礼”《清高宗实录》,卷1,5页。。
清朝皇子成婚,非常重视女方的家庭地位。康熙不同意立他的第八子允禩做皇位继承人,理由之一即“其母家甚微贱”。因此选择皇子配偶不仅关系本人的名义身份,而且影响子女的未来前途。乾隆的父亲雍正为他选择的新娘的确来历非凡,堪称名门望族。她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自其祖先旺吉努率族众归服努尔哈赤以来,就以所编半个牛录佐领起家,历太祖、太宗和入关后顺治、康熙、雍正各朝累世公卿,出了一个个著名的人物。《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25,1~3页。新娘的曾祖父哈什屯,太宗朝从征有功,官至礼部副理事官,顺治时以劳绩久著,予骑都尉世职,晋一等轻车都尉,加一云骑尉,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初由侍卫袭父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历官至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父李荣保,为米思翰第四子,先袭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初任侍卫兼佐领,升至察哈尔总管。《清史列传?哈什屯?米思翰附子李荣保传》,卷5、6。李荣保的兄弟马齐、马武也曾分任尚书、大学士和都统、领侍卫内大臣等官。《清史稿?马齐附弟马武传》,卷278。
乾隆与富察氏的结婚大礼,于七月十八日在皇宫内的乾西二所举行。乾隆即位以后,这里升为重华宫。屡经修缮扩建,前为崇敬殿,殿内称“乐善堂”,堂后即重华宫。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7,187页。自从乾隆在这里成婚和居住,此处便被称为乾隆的“潜邸”了。
通过成婚大礼,富察氏被雍正册立为乾隆的嫡福晋。在乾隆“潜邸”的众多妃嫔中,独与富察氏的感情最笃实。富察氏生活俭朴,平时以通草绒花为饰,不佩戴珠翠。岁时呈给乾隆的荷包,亲手缝制,用鹿羔氋绒为料,而很少用暴殄之物,既体现她的温柔祥和,又反映她仿照先世在关外遗制,以寓不忘本之意,颇得乾隆的尊敬和礼遇。《清史稿?高宗孝贤纯皇后传》,卷214;昭梿:《啸亭续录》,卷1,《纯皇后之贤德》。
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四日,富察氏被册封为皇后。为此,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乾隆身着礼服,登太和殿,宣制。命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为正使,户部尚书海望为副使,持节,赍册宝,册立嫡妃富察氏为皇后。册文称:“朕闻乾坤定位,爰成覆载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恒之象。惟内治乃人伦之本,而徽音实王化所基。茂典式循,彝章斯举,咨尔嫡妃富察氏,钟祥勋族,秉教名宗。当亲迎之初年,礼成渭涘;膺嫡妃之正选,誉蔼河洲。温恭娴图史之规,敬顺协珩璜之度。承欢致孝,问安交儆于鸡鸣;逮下流恩,毓庆茂昭于麟趾。允赖宜家之助,当隆正位之仪。兹奉崇庆皇太后慈命,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尔其祗承懿训,表正壸仪,奉长乐之春晖,勗夏清冬温之节,布坤宁之雅化,赞宵衣旰食之勤,恭俭以率六宫,仁惠以膺多福。螽斯樛木,和风溥被于闺闱,茧馆鞠衣,德教覃敷于海宇;永绥天禄,懋迓鸿禧。钦哉!”第二天,皇太后在慈宁宫升座,乾隆着礼服,率诸王公大臣行庆贺礼,行礼毕。皇太后还宫。乾隆又御太和殿,以册立皇后礼成,颁诏天下。诏书强调“壸政与朝章并肃”,同时重复颂扬这位富察氏出身“秀毓华门,礼娴内则”,品德“柔慎秉于粹性,温恭著乎令仪,殚诚敬以事庭闱”,作风“孝同孺慕,抒恪勤而持禁掖,德懋纯修,和平敷疲q之仁,澣濯比葛覃之俭”。以此种种美德,允宜册立为皇后,并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然后借此机会宣布了六项大多数和妇女有关的“恩施”。《清高宗实录》,卷58,2~7页。
富察氏与乾隆共同生活了二十二年。其间生了二子永琏与永琮;二女,一殇,一下嫁科尔沁色布腾巴尔珠尔。乾隆十三年,与皇帝东巡,返回路上,三月十一日病逝于德州舟次。终年三十七岁。乾隆无比沉痛,遵照生前所请,谥以“孝贤”,并制《述悲赋》,回顾“同甘而共辛”的过去,以寄永诀的哀思。《清史稿?高宗孝贤纯皇后》,卷214。
储君一瞥谙习政事:封王习政(1)
清朝的制度规定,皇子封亲王。一般的是生十五岁即可奏请封爵,有时候也可延长五年再奏请。光绪《大清会典》,卷1。
乾隆在十五岁时,其父雍正已即位,按正常制度,他作为皇子可以奏请封王。但是,他在十三岁时被秘密立为储君,没有再封王。不仅是他,他的弟弟弘昼与他同岁,也没有封王。最特殊的是比乾隆年长七岁的弘时,一直没有封爵。不仅如此,至雍正五年(1727年)他因放纵不谨,竟被削除了宗籍。《清史稿?诸王六》,卷220。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七日,乾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同时受封的尚有雍正的第二十四弟允祕,被封为亲王;雍正的第五子弘昼,被封为和硕和亲王。《清世宗实录》,卷128,3页。对乾隆已被立为储君,为什么还要对他封王,雍正的《遗诏》有这样的解释:“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清高宗实录》,卷159,21~22页。
这是说,雍正为了使乾隆进一步参与政事,增长才干而封他为宝亲王。如若从乾隆封王以前看,他已经早为雍正所赏识并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雍正元年正月十一日,祈谷于上帝礼成。这是雍正登基以后第一次大祀之典。乾隆被召到养心殿,赐给他祭礼上一块珍贵的脔肉,意思含有:“为他日托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清高宗实录》,卷1,4页。以后乾隆被秘密立为皇太子,在他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和兄弟们过着相同的皇子生活。当然,他们的天资、努力和成就是有很大差异的。他的兄长弘时不争气,已不必多说了。一位弟弟福惠,生于康熙六十年,卒于雍正六年,只活了八岁,没有什么作为,乾隆即位以后,追封为怀亲王。另一位弟弟弘瞻,生于雍正十一年,在乾隆已逐渐成熟时,他还是个幼稚的婴儿,后来即使出息得不错,也过继给果亲王允礼了。与乾隆年岁相等,基本条件无大区别的是第五弟弘昼。但是,这位皇子从小骄抗,乾隆总是以礼相让。弘昼曾和乾隆在正大光明殿监试八旗子弟,至申时(15时~17时),要求乾隆退食,乾隆没有同意,防止了弘昼犯个大错误。弘昼又很奢侈,雍正藩邸旧物,尽为所有。此人还有个怪癖,喜欢玩丧礼,说:“人无百年不死者,奚讳为?”不但不避讳死,竟至亲自制定丧仪,坐在庭院中,使家人祭奠哀泣。《清史稿?和恭亲王弘昼传》,卷220。与其构成对照,乾隆为人谨慎小心,处处显出遵礼守法,待人和气。他为皇子,除了接受委托,做些祭祀祖先或往视有疾大臣等活动以外,主要是读书学习。雍正五年与富察氏成婚以后,两人相处甚欢,“尽孝殚诚,问视滋谨”,退居之暇,学业进步更大。八年,将学习过程中所著诗文汇为《乐善堂集》。十一年春正月,雍正向阁臣提出封他为和硕宝亲王,其理由即“皇四子素为皇考钟爱,今年岁已二十外,学识增长,朕心嘉悦”《清世宗实录》记封弘历、弘昼为亲王均在雍正十一年二月。朱彭寿《旧典备征》记载弘历为十一年二月封王,弘昼为十一年一月封王。备考。见该书第5页。。
乾隆被封为宝亲王的前后活动有明显的不同:在此之前,主要是“恬静冲和”的读书写作;在此之后,参加礼仪活动大量增加,而且参与了一定的政治军事活动。这和雍正对他的看法大有关系,在谈到封他为宝亲王时,雍正两次说出了全部意思:这就是一则说他过去一直表现很好,到了二十开外,学识增长,令人高兴,应当封他为和硕宝亲王;再则说令他备位藩封,是要他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寄希望将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乾隆成为宝亲王之后,雍正派给他的任务很多。但是大体上都不外是祭祀与军事。按中国古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语出《左传》成公十三年。,也可以说乾隆这时已参与了国家大事。兹据《清世宗实录》所载,列其祭祀活动如下: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壬申(二十日),清明节,奉命祭景陵。
八月丁卯(十九日),奉命祭先师孔子。
十二月丙子(二十九日),奉命祭太岁之神。
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月壬午(初五),享太庙,奉命行礼。
四月丙午(初一),享太庙,奉命行礼。
四月乙丑(二十日),奉命祭关圣帝君。
五月丙申(二十一日)夏至,祭地于方泽,奉命行礼。
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月乙亥(初四),奉命祭太岁之神。
三月癸未(十三日),清明节,奉命祭景陵。
四月辛丑(初一),享太庙,奉命行礼。
五月辛丑(初二)夏至,祭地于方泽,奉命行礼。
八月戊辰(初二),祭大社大稷,奉命行礼。
乾隆的这些活动,历史上向来视为他受到重视和收到良好效果的一种反映。所谓“每岁命代祀北郊,肃将告虔,甘泽徯应。庙荐坛祈,罔弗歆格”《清高宗实录》,卷1,5页。。就是说,他无论奉享天神地祇,还是祭奠哪个陵庙,都能使神人之间得以沟通,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同时间,与他一起封王的弘昼却只有很少的这类活动。如雍正十二年四月乙丑(二十日),弘昼奉命祭都城隍庙;八月戊申(初五),祭大社大稷,弘昼被遣行礼。雍正十三年八月丁卯(初一),弘昼奉命祭先师孔子。总的活动比乾隆少得多。雍正末年,国家有两大军政要事,一是西北用兵,二是西南改土归流,为使乾隆谙习政事,雍正使这位被封的宝亲王参与了当时的这两件大事。西北用兵源于准噶尔叛服不常。自康熙中年噶尔丹败死之后,经过一段平静,其经策妄阿喇布坦继起作乱,气焰嚣张,意欲统治全部青海、西藏。清朝紧急动员,皇十四子允受命为抚远大将军,视师青海,统辖西北、中路、西南三路大军,同时成功地护送六世达赖进藏坐床,使策妄的野心完全破产。但是从康熙逝世,到雍正即位之初,撤回允,策妄乘机复起,大肆煽动和硕特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叛清。雍正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统兵将其击败,罗卜藏丹津逃至准噶尔,为策妄所保护。雍正五年,策妄死,其子噶尔丹策零为准噶尔首领,仍然与清为敌。清朝为对西北用兵,专门成立了军机处。七年,清廷议讨,大学士朱轼主张缓征,而另一大学士张廷玉极力主战。
储君一瞥谙习政事:封王习政(2)
于是以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屯阿尔泰山,出北路;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屯巴里坤,出西路;雍正亲自主持仪式宣布出征准噶尔为其壮行。岂料,此次出师不利,在和通泊(科布多西二百里)被包围,遭到惨败。经此战,清军四万,生还至科布多者仅两千人。其后北路赖额驸策棱等力战,获鄂尔昆河大捷;西路也因副将军张广泗坚守壁垒,“贼至则创”魏源:《圣武记》,卷3,《雍正两征厄鲁特记》。。十二年,准噶尔遣使请和,诏北路副将军策棱、西路署大将军查郎阿来京,与王、大臣议之。历史上说准噶尔之役,“两朝未竟,陈师西北两路,上(乾隆)实亲聆运筹”《清高宗实录》,卷1,5页。。当指乾隆参加此次议论。庄亲王允禄与两将军主张进讨,张廷玉等认为,“且抚之,若不顺,则进讨”。两种意见反映到雍正那里,雍正想到了康熙的一道密谕,这就是:“彼地辽远,我往则我师徒劳,彼来则彼师受困。是以经略八九年,惟令两路将军陈师边境以待之。”《清世宗实录》,卷145,12页。根据这一精神,雍正鉴于清军上年已大创来犯之敌,今已远徙,两路兵将久劳,于是发下谕旨罢征。在两路撤兵时,北路筑城于鄂尔昆河,留戍兵屯田;西路戍哈密、巴里坤。魏源:《圣武记》,卷3,《雍正两征厄鲁特记》。至乾隆即位后,彻底解决准噶尔的问题,实与此种经历大有关系。
继亲聆运筹准噶尔之役以后,乾隆又参加了有关“黔苗”的兵事。古老的苗民,分布在我国西南的贵州、云南、湖南及广西、四川等地,其中以贵州最多,占全部苗民的一半以上。雍正年间以云贵总督鄂尔泰为代表,在其居地实行“改土归流”,颇有成效,对促进苗民社会的发展及与内地的联系,更具积极意义。但是,清朝统治的消极方面及苗民内部的分化,引起的反抗接连不断。雍正十二年(1734年)七月,苗人老包(包利)以“出有苗王”相号召,至十三年二月,得到古州八妹、高表等寨响应,声势越来越大,远近附和,进攻王岭汛地。总兵韩勋率官兵奋力剿御,虽杀死多人,逃散的苗民继续到台拱等地反抗。《清世宗实录》,卷153,12~14页。雍正特发谕旨调贵州、湖广、广东、广西官兵合计四省二万余前往古州、台拱进行镇压。如此犹不放心,十三年五月,又命乾隆作为宝亲王和果亲王允礼、和亲王弘昼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户部尚书公庆复,礼部尚书魏廷珍,刑部尚书宪德、张照,工部尚书徐本,正红旗汉军都统李禧,正黄旗汉军都统甘国璧,仓场侍郎吕耀曾共同办理苗疆事务。蒋良骐:《东华录》,卷32,540页。乾隆在这些办理苗疆事务大臣中,“综理军机,谘决大计”《清高宗实录》,卷1,6页。。自从有了办理苗疆事务处以后,雍正对其中王大臣连发谕令,要求他们对反抗的苗民实行两手政策,一方面“加意抚绥”,另一方面调动官兵云集会剿。任命贵州提督哈元生为扬威将军、湖广提督董芳为副将军,分领滇、黔汉土官兵及楚、粤官兵进剿,刑部尚书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前往当地总理,与哈元生等会同商酌妥议查办。此后哈元生等在军事镇压方面陆续有了一点头绪,雍正也加紧政治攻势,以蠲免西南各省钱粮等办法,安定地方,并在苗民内部进行分化,对所谓“从逆”和“首恶”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然而未见明显成效,以致鄂尔泰引咎辞去伯爵、大学士,更意想不到的是雍正逝世了。乾隆即位伊始不得不把苗疆事务作为急切解决的问题。
初政布新新皇登基:秘密揭开
乾隆被密立为储君,从雍正元年(1723年)至十三年,光阴一晃,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即使如此,当年的这个秘密也不是一点没有走漏风声。据乾隆自己说,雍正八年六月,“圣躬违和,特召臣(乾隆)及庄亲王、果亲王、和亲王、大学士、内大臣数人入见,面谕遗诏大意”《清高宗实录》,卷50,25页。又《乾隆御制文初集》,卷15,14页。所载《圣德神功碑》有同样记载。。按照后来雍正逝世时的遗诏来看,雍正八年六月的“遗诏大意”应透露指定乾隆为皇太子的意思,而如果是这样,就可以说从那年起,乾隆已知道自己的皇太子身份了。还有就是张廷玉及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