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带学问大领带的色调、图案如何配合衬衣和西装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与个人的品位有关,同学
们平时应该多注意观察成功人士、知名公司领导人的着装,看看他们如何选择领带,同时大家也可以将各自的心得体会多交流交流。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不要使用领带夹。
因为使用领带夹只是亚洲少数国家的习惯,具有很强的地区色彩,并非国际通行的惯例。至于领带的长短,以刚刚超过腰际皮带为好。
裤子的长短宽松裤子除了要与上身西装保持色调一致以外,还应该注意不要太窄,要保留有一定的宽松度,也不要太短,以恰好可以盖住皮鞋的鞋面为好。
同时,千万记住不要穿背带裤,年轻人穿背带裤是很幼稚、很高傲的表现。另外,运动裤、牛仔裤无论是什么名牌,都不是正装,不适宜在面试的时候穿着。
皮带的选择很简单皮带的颜色以黑色为最好,皮带头不宜过大、过亮,也不要有很多的花纹和图案。有些人的皮带头上甚至嵌着一把手枪,好像在说:“你要是不录取我,我就毙了你。”这样的穿着很不专业。
白色袜子太多了袜子以深色为好,但平时经常见到一些人穿白袜子,这在国际商务着装中不会出现。深色的袜子应该没有明显的图案、花纹,另外,也不应该穿较透明的丝袜。
皮鞋黑而不脏、亮而不新皮鞋的颜色要选黑色,这与白衬衣、深色西装一样属于最稳重、保险的色调。要注意经常擦鞋,保持鞋面的清洁光亮。有的同学尽管买的皮鞋很好,但不注意擦拭,面试的时候皮鞋看上去灰头土脸的,与上面笔挺的西装很不协调,这会让招聘经理觉得应聘者粗心大意,不拘小节。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新皮鞋留到面试那天才穿,因为新皮鞋第一次穿会很不合脚,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让人误认为你有腿疾。
公文包给谁用男生随身携带不装电脑的电脑包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注意电脑包不要过大。如不使用电脑也不必把电脑放到包里一起带着,背着沉重的电脑,整个人都会显得不灵活,不精干。
多年前曾经时兴一种四角长方的公文皮箱,现在这种皮箱已经过时,不要再用了。同样不要用那种非常正式的公文包,那种公文包一般都是老板、经理们使用的,面试的同学使用会显得过于“少年早熟”,不合身份。
面试的百宝箱里放什么东东面试的时候应该随身携带一个百宝箱,把面试时要用到的一些材料和物品放进去,以便用时可以随时取出。百宝箱中应有如下“内容”。
1 、“多此一举”的备用简历面试的“百宝箱”中,首先要放进一份简历。
也许你会问:“我的简历不是已经交给他们了吗?为什么还要带?”在面试时,偶尔会发生用人单位找不到简历的情况。例如:参加面试的人很多,简历混淆;招聘经理不小心把简历丢失;或者面试者手中的简历已经经过了多次复印,模糊不清;甚至招聘经理会故意考验你是否准备充分、设想周全。在这种情况下,你将一份备好的简历交到面试者的手中,势必有助于你在“前3 分钟印象分”上获得加分。
有这样一个例子:1998年,有4 个清华大学会计系的学生合乘一辆出租车到某著名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面试。苦等了半个小时,该事务所还是没有人出来安排他们。后来,招聘经理面带歉意地说:“非常抱歉,由于我们工作上的失误,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你们的简历了。
不过请放心,我们的面试工作还可以进行。顺便问一下,你们哪位带了备用简历?“当时在场的学生中只有一位多带了简历。事后,他作为惟一的胜出者被该事务所录用了。
2 、面试纸笔的使用时机
面试材料中,还应备有纸笔,目的是在有必要的时候做记录,但这并不是提醒大家一定要记笔记。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记笔记,这跟上课不一样。面试考官说什么记什么,弄得好像记者做采访一样。这会给人死板、学院派的感觉,甚至让面试考官无端紧张,怕说的东西都被记录下来“秋后算账”。你也没有必要在面试刚开始时就规规矩矩地掏出纸笔做准备,在极有必要的时候能快速方便地取出就可以了。做记录的时候,不要让书写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思路造成影响。“事无巨细”容易给人“健忘”的印象,记下问题再回答对于普通面试者来说显得有些笨拙。
3 、少而精的证明材料原则上讲,在校园进行首轮面试时用不着带太多的证明资料,甚至可以不带材料(有专门要求的情况除外),因为你在简历中已经提到了这些情况,完全可以假定招聘单位会相信简历内容。除了有特别要求的以外,最好的方法是轻装上阵,给人干净利索的感觉。即便是带备用简历也是折叠好装在一个信封里,放入衣袋(或女生的手袋)。
第二轮面试多在公司进行,可以准备证书、已发表文章、学术论文等资料的原件和复印件,但注意所携带的材料要和你所要应聘的工作有一定相关性。否则整整一书包都装不下,难道还要拖个拉杆箱吗?用人单位不会聘用这种不知重点的学生。复印件建议带两套以上,原因有两个:一是面对两个面试考官的时候不会因为无法兼顾而造成尴尬。二是如果这个证明材料的效果很好,还有人向你索要时,可以避免因资料没带够所造成的抱憾、紧张心理,这种心理很容易影响自己在面试时的自信心。携带证明资料是为了有备无患,频繁地主动向面试考官出具各种证明容易给人做贼心虚的印象。
而且,保留一份证明材料在招聘单位也并不意味着你比其他人多一份胜算或更有竞争力,简言之,要做到顺其自然。
4 、记录地址、电话、联系人的便条面试前要明确三要素:时间(when)、地点(where)、联系人(who),简称为3W。 准备一个记录了3W的小条带在身上是个很好的做法。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在面试前已经知道地址了,电话和联系人知不知道都没关系。实际上,意外常常发生。比如招聘单位可能在不同的楼办公;比如堵车时可能要打个电话说明情况;再比如到达后接待人员可能会问你联系人是谁。
事先没有准备会被这种小问题弄得措手不及,影响情绪。找不到自己的联系人不仅会慌乱影响心情,也会给招聘单位留下办事不细心的印象。有些公司的不同部门会在同一时间面试好几拨人,联系人也各自不同,甚至并不在人事部门。
许多情况下应聘学生只知道去哪个公司,并不知道由哪个部门接待。因此,不论以何种方式接到面试通知,都要问清联系人及电话,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3W外还要记下上一轮与这家公司面试的时间、地点、面试考官姓名(如果知道的话)
以及面试中谈论过的一些细节,一旦被问起可以很顺利地回答。面试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周到细致的做法往往给人一种你很会与人沟通的好印象。招聘单位要通过面试才能决定是否录取,说明所聘岗位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有许多需要与人沟通的场合,需要你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地狱之周”:哈佛商学院MBA 求职中的挫折有人说读MBA 的两年是1 年读书,1 年找工作。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①找工作比读书更重要。此言果然不假。
第2 年一开始,学校里找工作的气氛立即浓厚起来。实例和上课已经不是重点话题,公司的名字成了大家的口头禅,每个人都开始为“地狱之周”的来临做紧张的准备。
②“地狱之周”是每年的校园面试。每年11月份的第2 个星期,所有2 年级的学生停课1 周,集中进行工作面试。届时,数百家世界有名的咨询公司、大银行、大公司都会浩浩荡荡来到校园面试学生,由此揭开正式找工作的序幕。虽然从哈佛出来找份体面的工作不是个大问题,毕业时哈商的学生平均每人有4 个工作机会,可是要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也要过五
关斩六将。第一轮的校园面试至关重要,稍一失手,就会与自己想要的工作失之交臂,如此“一试定终身”,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且,由于是集中面试,经常是从早谈到晚,各公司风格各异,面试时提的问题也千奇百怪,一天下来身心俱疲,整整一周如在地狱之中煎熬,“地狱之周”因此得名。
开学才1 周,我的好朋友汉尼拿着一叠求职信请我提意见。
“这么早?”我有点惊异地问,“再说,这些官样文章有那么重要吗?”
“这还算早?离最后期限只有3 个星期了,我的信早就写好了,而且已经请就业办公室的人看过。我们找工作是和哈佛人在竞争,所以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简历和求职信要请很多人看,确保万无一失。有人就因为求职信中的几个错别字而没得到面试的机会!”汉尼一番话对我如醍醐灌顶。下了课赶紧开始“地狱之周”的准备工作。
原来,哈佛商学院学生找工作有三部曲。首先是确定自己的求职战略,根据电脑网络上的工作信息选定想要面试的公司;第二步是对这些公司的情况进行研究,最好还要和公司的有关人员进行接触,然后精心准备求职信,信中要反映你对这家公司和职位的了解,并概括你的主要优势;最后才是面试。面试分为两种,一种是封闭面试,只有接到公司的邀请才能参加;另外很多公司也提供开放式面试,按先来后到的顺序,任何人都可以登记参加。争取进入封闭面试,出线机会自然就大很多,所以前面的工作很重要。尽管我的战略是重点进攻,可是看着这么多诱人的职位,左挑右选还是有二十多家公司要争取。多亏了哈佛商学院完备的就业服务,所有资料都可以从电脑网络上获得,还有专业人员帮助修改简历和求职信。我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倒也颇有进展。为求完美无缺,一直到截止日前一天晚上才最后将文稿都改好。当我最后一遍检查完拼写后,才发现打印也很花工夫。精心设计的文件要打印在有哈佛水印的精美信纸上。信封也是专门印刷,印着哈佛的徽标。一直忙到半夜,我在睡眼蒙胧中将信装入信封中,才算大功告成。过了两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纽约一家公司打来的。“我们收到了你的简历和求职信,对你的经历印象深刻。可是③求职信是写给另一家公司的。
要不要我们帮你转寄过去?“电话里的人婉转地说。
我一听,嗡的一声,头都大了。赶紧请他不必费心,我会自己处理。心里直后悔没有最后检查一遍信的内容和信封,犯了这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下至少两家公司泡汤了。还算幸运,后来发现别的信都安然无恙。我陆续收到了一些邀请,再加上开放式面试,我“地狱之周”的日程也排得满满的了。
我面试第一天就碰到了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麦肯锡已经连续多年是哈商毕业生最大的雇主,每年有将近1/10的学生投入麦肯锡的旗下。麦肯锡的面试也是气势宏大。包下了学校附近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好几层安营扎寨,庞大的面试队伍一住就是10天。
对这场攻坚战我也不敢怠慢。从头到脚打扮停当,又把公文夹里的简历、名片和稿纸仔细检查一遍才出门。来到楼上,发现好像哈佛商学院所有人都在和麦肯锡面试。大休息室里,楼道里到处都是同学熟悉的面孔。不同的是大家都西装笔挺,表情矜持,三三两两地轻声聊天,好像在参加正式的晚会。接待人员递过来印着我名字的文件夹,要我稍等一会儿。一边看着里面三个面试官的简历,一边想着学校里流传着许多有关实例面试的恐怖故事,感觉像是小时候在候诊室里等着看医生,既紧张又好奇。
实际的面试和我预想的很不同。第一个面试我的女士非常和蔼。她首先自我介绍,然后问我过去的一些经历。在酒店房间柔和的灯光下,我很快放松下来,觉得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突然她话锋一转问道:“如果我向你的朋友征询你最独特的一个优点,你认为他们会说什么呢?”
“他们会说我是个很幽默的人,总是笑话连篇,所以大家都爱和我聊。”我放松了警惕,不假思索地说。
没想到她紧抓不放:“那太好了,我也喜欢听笑话,讲一个怎么样?”
这时我后悔不迭。中文的笑话逗不笑她,而一紧张,嘴边的几个英文笑话都是男士间无拘无束的笑谈,难登大雅之堂。没办法,只好实话实说:“现在想得起来的笑话都是女士不宜,下次再给你讲怎么样?”她莞尔一笑,我算是闯过一关。
接下来我们谈得很投机,使我信心大增。另外两个面试是以实例为主。我就把这当成哈佛的课堂,好似在和我的同学讨论实例。几经探讨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运用我们每天都在练习的分析方法,我侃侃而谈。不但不觉得时间难熬,反而觉得意犹未尽。
走出酒店大门时,查尔斯河两岸已经是万家灯火。冷风一吹,我有点兴奋后的疲惫。回想刚才的情景,我惊喜地发现了自己在哈佛一年中的巨大进步。一年前的我如果参加今天的面试,其情形不敢想像。在哈佛学到的思想方法已经在我脑海中生根。一年中学到的四百多个实例,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行业和著名的大公司,所以不论谈什么行业,我都略知一二。
更重要的是,每天课堂的训练给了我宝贵的自信。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能从容应对。
与咨询公司的豪华面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工业公司的校园面试。面试只有半个小时,而且是在特意空出的学生宿舍进行,可是面试房间的布局让人不敢恭维。只有七八平米的小房间挪走了床和桌子,只有两把椅子,放在角落里。
我第一次面试就是这样:面试的小伙子把我让到一把椅子上,固定在墙上的台灯正好照着我。一边回答问题,我一边想,这更像是审讯而不是面试。感觉极不舒服。半个小时过去,走到外边明亮的阳光下,我就把刚才的谈话忘得一干二净。
面试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有了几次经验,面试时不再紧张。反而是每天晚上回家看到电话留言机上闪烁的红灯时,心里惴惴不安。这些公司效率很高,经常是在一天之内就会把面试的结果告诉我们。所以每天的电话留言就是对面试的判决。
“非常感谢你今天参加我们的面试,我们对你的表现印象深刻。可是由于位置有限,我们不能邀请你进入下一轮面试。祝你好运。”哈佛的术语:面试被拒绝叫“啶”(sting )。
第一次听到被啶的消息,心里很不是滋味。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从一进校门就开始参加这些公司的展示会、晚餐,也研究它们的情况,渐渐觉得像是互相倾慕的恋人。面试被啶就像是求爱被拒绝,而且无法挽回。第一次失恋的气愤和失落不禁涌上心头。一连几天,④“啶”
声不断,慢慢地越听越多,就像情场老手,可以泰然处之了。
面试到后来我们都变得有点迷信了。衣着、态度、闲谈的内容等等都变得重要,任何细节都可能断送一个工作机会。
一天早上,去面试的路上,我一个好几天没见面的同学见面就说我的⑤灰西装颜色太浅,“你没参加就业办公室的讲座?浅西装显得浮躁和轻薄。如果和银行面试,凭你这西装的颜色,就别想通过。”
一番话让我半信半疑。到了面试的地方,细一观察,果然人人都是最保守的黑或深蓝西装,我感到作为异端的压力,再加上那些“啶”,突然觉得面试官看我的样子也不对劲了。
回到家,赶紧打电话找汉尼咨询,他也同意“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于是他陪我跑了一个晚上,买了一套我平时看都不看的非常保守的西装。不料新衣还未穿,就有新气象。刚到家就收到留言,麦肯锡邀请我进入第二轮面试,反复听了两遍留言,那感觉就像是中国足球队打入世界杯决赛。紧接着,不开张的局面为之一改,第二轮面试的邀请接踵而来。第一轮面试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要想得到工作,还要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面试。不过,有了第一轮的经验,我对以后的面试有了信心。转眼星期五到了,一周下来虽然精疲力竭,可是我渐渐喜欢上了面试。回答面试的问题使我更多地思考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同时,一周下来面试水平显著提高。面试的本事在美国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有真本事再加上会面试,是走遍天下不发愁的不二法门。
晚上,跑出去和一群好朋友苦中作乐大吃一顿,庆祝“地狱之周”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