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政治学-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场者多是专业艺人。希腊习俗轻视卖艺之辈,所以卷三章十一,说艺人(作家)未必是最好的评判者而业外人士可以成为优良的鉴赏家。此处与前说相异。参看本卷章五。

    ②“阿奇太的响器”

    :阿奇太,公元前第五世纪末塔兰顿哲学家,阿里安:《杂史》xi15,记述他欢喜同儿童游唱。

    这一玩具可能是阿奇太所制作。

    但响器这名称,先已见于第五世纪上半叶史家,希拉尼可(Hilanicus)

    :《残篇》61和费勒居特:(Pherecydes)

    《残篇》32(缪勒:《希腊历史残篇》卷一53、78)。又赖、希合编:《希腊古谚》卷一213,说创制儿童玩具响器的阿奇太是一个木匠。

    ③参看上文下文。

…… 486

    政 治 学964

    参加演奏应该限于怎样的程度①?

    (二)他们所须熟习的应该是哪些歌词和韵律②?(三)教他们演奏时应该授以哪些乐器③——因为乐器也是有高卑之分的?我们如能辨明这些问题,也就可以解除那些谴责。某些种类的乐艺可能是工匠性的薄技[但我们必须先分别各个种类的不同效应,然后才能评论这样的问题]。

    我们尽可假定少年音乐教育的安排绝对不能有碍他们成人期的事业,也不可让他们养成匠工的习性;这些习性起初既不利于体育活动,久后也无益于学术研求,到了他们应该受战士(军事)

    和公民(政治)

    训练的时候就将显见其为害④。

    音乐课程的进度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其一,]不要教学生们学习在职业性竞赛中所演奏的那些节目;[其二,]更不要教学生尝试近世竞赛中以怪异相炫耀的种种表演,这类表演竟

    ①此题先已在章二有所涉及,其答复见下文。

    ②(一)本义为歌曲,或歌曲中的一什(strain)。柏拉图:《理想国》398D,说歌曲是“文词、乐调、韵律三者的结合”。

    (二)在乐器而言为“音色”

    (tone)。

    在乐音而言为数音所组成的“基本音节”和“陪衬音节”。

    这词在本书中除译歌词外,有时作“节拍”

    (time)解,有时作“旋律”

    (melody)解。

    这里所举歌词论题的答复见章七;但那些韵律的问题,下文未见答复。依上文章五,亚氏对儿童教育所选取的韵律是那些“性质较安静的韵律”。

    ③乐器问题的答复见。

    ④参看本卷章二。

…… 487

    074政 治 学

    被引入现行的教育课程,实属失当①。遵循这些规则,我们所订的课程固然不该仅仅使少年粗识某些动物②和几乎所有奴隶以及小儿都能领会的普通乐音为限,却也只须达到对高尚的歌词和韵律能够欣赏的程度为止。

    由上述那些论点,我们也可以推断,对乐器应该选取怎样的种类。笛不该引用到儿童音乐教育中;我们还得避免那些需要高度技巧的其它乐器,例如吉柴拉琴等③。

    凡授与学生们的乐器应当是对音乐方面以及其它学术方面能够助长聪明、增进理解的乐器。又,笛声仅能激越精神而不能表现道德的品质;所以这只可吹奏于祭仪之中,借以引发从祀者的

    ①“赛会”行于节庆,这里当指赛会中的戏剧和音乐演奏竞赛。

    亚氏所拟两条规则,其一,“竞赛节目”虽非儿童所宜习,犹为竞赛中艺人和乐工所应演奏;其二,“怪诞和奇异节目”就是职业演员也不应演奏。柏拉图:《法律篇》812D—E,论儿童期三年间的音乐教育不能要求他们练习复杂的韵律和艰深的曲调。

    又,610A—B,说:当国者(立法家)常常要勉励诗人著作韵律、音调、词藻都属高尚庄严的诗歌,以咏叹勇敢的战士和勤于为善的人们。但当世只有斯巴达和雅典对于戏剧和音乐订有成规,以防杜淫邪。它国既无所诫限,艺人乐工往往炫其新异,表演荒诞的舞蹈、变态的乐曲,使听众放肆失态。

    ②宾达尔:《残篇》20,和柏拉图:《政治家篇》268B,都说到鸟兽亦能听乐。柏拉图:《理想国》620A说到“鸿雁”为音乐性动物。亚氏:《动物志》卷九章五6127,鹿喜听歌听笛。普鲁塔克:《会语集录》vi5。

    2(702F)

    ,说鹿、马、海豚都爱好音乐。

    ③为吹气发音的管乐器的通称,常译作“笛”(flute)

    ,实际上也可以是“箫”

    (oboe)或“笙簧”

    (clarionet)或“喇叭”

    (clarion)。希腊的管乐器多用苇梗、铜以及木材、骨、象牙等制成。

    “吉柴拉”

    ,为拉丁文cithara和英文guitar(琵琶)的本词,和(“吕拉”)及(“福敏葛斯”)同见于荷马史诗中。欧里庇得:《伊昂》381,说公元前第七世纪名乐师忒尔朋德(Terpander)时,吉柴拉为三角式的七弦琴。其后增至九弦或十一弦。古代各种竖琴制作当不甚相异。柏拉图:《理想国》39D,还说吕拉和吉柴拉都可为少年音乐教育之用。亚里士多德时吉柴拉已大异于古式,所以说不宜选取。

…… 488

    政 治 学174

    宗教感情①;在教育方面这是不适宜的。

    反对儿童吹笛的另一理由是当他们使用这种乐器时就不能歌唱或言语。古代虽曾盛行吹笛,但我们的祖辈不久就禁阻少年和自由人们从事此艺②。古初,家家富足,饶有闲暇,人们往往要擅长多方面的才艺;波斯战争时期及战事结束以后,大家因为胜利而趾高气扬,于是力求遍及一切新鲜的学术,遂至不加选择,遽将笛管列入了音乐教育的课程。在拉栖第蒙,一位合唱队长在他的队员舞蹈时竟然亲自为他吹奏笛管③;而且在雅典,这曾经成为一时风尚,自由人几乎个个都能操弄这种乐器——试观认真经营而组成了一个乐队的司拉西浦所建立的那个碑志,其中便特地称誉[队内的笛师]埃克芳底特④。嗣后吹笛的技艺日见进步,对于乐声的审听渐精,终久能够明辨乐器的有益或无益于德性,于是大家就不再重视此艺了。好些较古的制作,有如琵克底筝、琶琵多瑟和类此仅以取悦于听众的乐器,以及七角琴、三角琴、撒琵基琴和其它各种专重手

    ①祭祀多用管乐及锣钹,见《斯特累波》46、468页;柏拉图:《克里托篇》(Crito)54D:普鲁塔克:《会语集录》i7。

    2等。

    ②希腊习俗,于儿童崇尚歌咏。

    《动物志》卷二章十六65930论人类唇舌独异于其它动物而擅言语,亚氏特以此为重。笛器异于弦乐,须用唇舌,所以不利于言语和歌咏。笛声高吭,亦不宜和歌。

    ③通常,希腊乐队中“笛师”

    ()由身分较低的乐工担任;这里“领队”亲自为笛师,故举为特例。

    ④埃克芳底特,依《纽校》Ⅲ55页,为雅典早期的喜剧作家,其著作见于迈恩纳克编,《希腊喜剧残篇汇编》;这里依巴克尔英译本解释为队内的笛师。这一节掌故可能出于吕克昂学院所编:《雅典历年节日戏剧竞赛优胜乐师及其剧本目录》(Didascaliai)。

…… 489

    274政 治 学

    法的乐器,也从此为世所轻视①。古代所传关于笛管的神话,其中颇见智慧。据说,雅典妮首先创制了一支笛管,随后她又抛弃了②。照这个故事所说,她是因为吹笛时面颊鼓胀,失了她的雅致,所以不要这种乐器。但雅典妮原是主持智慧的女神,我们曾把一切学艺都归属于她;也许她所以掷笛的原因,是在笛声无补于心理操修的原因。

    这样,我们就乐器及其所需的技巧而言,实在应该摒弃任何专业的训练方式。所谓职业训练,其本意就在使学徒们可以参加演奏竞赛。在公开演奏中,乐人的操作并不着意在

    ①“琵克底”或译“四角八弦筝”

    ,初通行于吕第亚,相传为由萨芙引入希腊的乐器(《雅典那俄》635E)

    ,其制同八角十二弦的“麦加第”筝相似,都属外邦乐器,犹中国称“胡琴”。中国秦筝十二弦,汉瑟(箜篌)二十三或二十五弦;古瑟五十或二十五弦;希腊用筝或瑟传至中古亦增至三十或四十弦。

    “琶琵多”为一种“多弦琴”

    ,亦自亚洲西传至希腊。这种乐器名初见于公元前第六世纪抒情诗人阿那克里翁(Anacreon)诗中(贝尔克编:《残篇》113)。

    “撒琵基”

    出于叙里亚,为三角形四弦琴,原名“撒琵卡”

    (《雅典那俄》15D、63F,《斯特累波》471页)。撒琵卡音响高锐,弹者甚少(中国四弦琴用胡名,称“琵琶”)。

    七角琴、三角琴,都是多弦古琴。三角琴另见《集题》卷十九章二十三,弦索长短相差甚多。

    柏拉图:《理想国》i39C说琵克底筝和三角琴多弦多调,非教育所宜。

    亚氏在这里批评这些古乐器和外邦乐器手法难于娴习而为益于心智者不多,所以只能由专业艺人修习,一般少年和自由公民就无须教练这类才艺。亚氏对乐器盖独重七弦竖琴(吕拉)。希腊古传,吕拉创自日神阿波罗,为乐器正宗,其声弘顺,表现中和性情,不用于哀伤狂欢的演奏。

    ②参看公元前第五世纪抒情诗人梅拉尼庇得(Melanipides)

    :《残篇》2(贝尔克编校)。

…… 490

    政 治 学374

    自己身心的修养,而专心取悦于他们面前庸俗的听众①,这些听众实际上追逐着一些鄙薄的欢娱。

    所以我们认为登场演奏,总是佣工(乐工)的能事,不是自由人的本分②。而且演奏者自身也会在剧场中渐渐趋于俚俗。他们[为取悦听众而]从事乐艺的宗旨原来已经卑下,而听众的俚俗又往往使乐艺降格;于是艺人们为投听众的所好,就不仅淹没了自己的心志,连自己的身体也不得不按照时尚的兴趣而忸怩作态了。

    章七  关于各种乐调和韵律(节奏)

    还有待于我们的研究;是否一切乐调和韵律都可采用抑或应该分别取舍,是否旨在教育的音乐课程可以遵循一般[乐艺的]规则,还是应该另外为之安排,这些问题都得加以论定。还有一个需要研究的论题是:我们见到歌词和韵律两者合起来成为音乐,那么我们就应该辨明两者在教育上各别的效应,而考察音乐的优胜处在于歌词还是在于韵律③。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相信当代好些音乐家已经有良好的论述,还有些精于音乐教育的思想家并已在乐理方面有所阐明。学者如有志深究,他们可以阅读那些著作,我们在这里只是提纲挈领,有如立法定制者对于万事总是仅仅举其大要而已。

    ①参看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01B—502A。

    ②《形上》卷一章二:自由人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能把自己的身心取悦他人。

    《修辞》卷一章九,用意略同。

    ③这一论题,下文未见再详。柏拉图:《法律篇》65A,曾说乐调(和声)

    使人性情善良,和洽相处,韵律使人举止从容,行动有序。

    《朴吕波》iv20。

    4,说优良的韵律(节奏)有助于军事训练。

…… 491

    474政 治 学

    我们依照某些哲学家的分析,把旋律区别为培养品德、鼓励行动和激发热忱的三种基本音节①;这些思想家还讲到乐调的性质本于这样的音节分类,每一种乐调各相符合于各别的旋律②。另一方面,如前已说到的③,我们仍然主张音乐应该兼顾几种利益,不该偏重任何单独的利益。音乐的三种利益为:其一,教育;其二,祓除情感——现在姑先引用“祓除”

    这一名词,等到我们讲授《诗学》的时候再行详解④;——

    ①《诗学》章一举乐章的“音节”(旋律)三类为“品德、行动和情感”。

    《诗学》章十八,把悲剧分四种,其中亦有“品德之剧”和“情感之剧”两目。

    《斯特累波》15页,说旋律三分之说出于“古哲”。以上各书所说“情感音节”即此处所说“热忱音节”。

    品德音节和“热忱音节”可参看章五关于图画和雕刻表现性格和情感的说明。等节所说杜里调的乐章着重在品德音节;茀里季调则着重在热忱音节(但《集题》卷十九,曾说及“拟茀里季调”合于“行动音节”)。农夫田间的劳歌,桡手划船的呼应,都以行动音节为基调(菲洛德谟:《音乐》iv8。

    6)。号角之声鼓励行进及战斗(阿里安:《杂史》i4)。斯巴达尚武,其曲谱和诗歌多取行动音节(普鲁塔克:《拉根尼制度》14)。

    ②原文为“部分”

    ,从吐力脱(Tyrwhit,1730—1786)等校改为“音节(旋律)”。

    ③见章五。

    ④或译“引发情感”(release

    of

    emotion)

    ,或译“祓除情感”(pur-gation)

    :如引泻之药,可清除腹中积食,宗教音乐可引发情感而祓除心中沉郁,以上两种译法似异而相通。参看下文。我们现有的《诗学》未见这词的详解。蔡勒:《希腊哲学》卷二2。

    107说,《诗学》的现存抄本,不仅残缺,并经窜改;许多应有的论题,都已佚失。

…… 492

    政 治 学574

    其三,操修心灵,操修心灵又与憩息和消释疲倦相关联①。所以各种乐调显然都可采用,但为了各尽其利,在不同情况中当然应该各择所宜。如果目的在于教育便当选取最优良的培养品德诸乐调②;如果听取他人的演奏,就可列入行动乐调和热忱乐调这类节目。怜悯、恐惧、热忱这类情感对有些人的心灵感应特别敏锐的,对一般人也必有同感,只是或强或弱,程度不等而已。其中某些人尤其易于激起宗教灵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每每被祭颂音节所激动,当他们倾听兴奋神魂的歌咏时,就如醉似狂,不能自已③,几而苏醒,回复安静,好像服了一帖药剂,顿然消除了他的病患④[用相应的乐调]也可以在另一些特别容易感受恐惧和怜悯情绪或其它任何情绪的人们,引致同样的效果;而对其余的人,依各人感应程度的强弱,实际上也一定发生相符的影响:于是,所有的人

    ①此节所举音乐三利益,(甲)教育,(乙)祓除情感,(丙)操修心灵,和章五所举三种效用:(一)怡悦,(二)陶情,(三)培养理智有异。

    (甲)教育同于(二)陶情,即训练品德。

    (一)怡悦和(三)培养理智并于(丙)

    ,两者在章三,亦联带叙述。这里增加了有关宗教感情的(乙)目,此目仍同品德或情操相关。

    ②“培德诸乐调”是(一)本卷屡经列举的杜里调、(二)拟杜里调(《集题》卷十九)和(三)精于音乐教育者所论述的乐调(本章下文31行)。

    ③行“当……似狂”分句,《苏校》四版Ⅰ640,揣为边注,加括弧。

    《纽校》Ⅲ563—565页,说“禁颂音节”不尽是“兴奋神魂的音节”

    ,这一分句当属正文,不是“祭颂音节”的注释。

    ④参看柏拉图《理想国》560D;《斯特累波》418页;普鲁塔克:《会语集录》vi7。

    2。关于诗歌的激发和祓除作用,详见布彻尔:《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美术理论》(Butcher,A‘s

    Theory

    of

    Poetry

    and

    Fine

    Arts)。

…… 493

    674政 治 学

    们全都由音乐激发情感,各各在某种程度上祓除了沉郁而继以普遍的怡悦。所以这些意在消释积悃的祭颂音节实际上给与我们大家以纯正无邪的快乐。

    因此,这些乐调和音节在音乐竞赛中可以为一切登场艺人所采取。

    但听众有两类:一类为自由而夙有教化的人们,另一类为工匠、佣工等普通的俚俗听众。竞赛和观摩演奏不但应该让第一类听众入场,对于第二类听众也应该一律开放,他们正需要借以息劳解倦。这类听众的灵魂因困于劳作而丧失自然,他们就欢喜倾听偏异的乐调和缓急失常而着色过度的音节①。人们凡是趣味相投,便觉兴致洋溢,以为无上欢乐;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