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汉语-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类,头两个字都是平平,是平起句;分别在於B收平声,b收仄声(注:A与a,B与b,第三字的平仄也相反。)。
  由这四个句型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
  (甲)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春望
  附图:
  (乙)首句入韵的 王维:终南山
  附图: 这只是把甲式的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没有变化。
  (2)平起式
  (甲)首句不入韵的 李白:送友人
  附图:
  (乙)首句入韵的 李商隐:晚晴
  附图: 这只是把甲式的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没有变化。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首句入韵的仄起式也有一些;至於首句入韵的平起式,那是非常罕见的。
  以上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首句不入韵的),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而已。
  懂了五律的平仄规则以后,对於七律的平仄就容易懂了。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两个字,把仄起变为平起,把平起变为仄起罢了。
  七言律句也只有四个类型: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由这四个句型错综变化,也可以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其中也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平起式
  (甲)首句入韵的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附图:
  (乙)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客至
  附图: 这只是把甲式的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没有变化。
  (2)仄起式
  (甲)首句入韵的 杜甫:登高
  附图:
  (乙)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附图: 这只是把甲式的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仄)仄仄,其余没有变化。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这一点与五言律诗正好相反。上面所列的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当中,也应该以首句入韵的两种为基本格式。
  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这样,一首律诗分成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律诗有〃粘对〃的讲究。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联起来。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以五律为例,杜甫的《春望》就是aB,bA,aB,bA;李白的《送友人》就是bA,aB,bA,aB。上文所引的律诗都是合乎粘对规则的。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粘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粘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杜甫的诗中也有个别失粘的例子,如《咏怀古迹》(其二)的颔联和首联就是失粘。至於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注:温庭筠《春日》:〃柳岸杏花稀,梅梁乳燕飞。美人鸾镜笑,嘶马雁门归。楚宫云影薄,台城心赏远。从来千里恨,边色满戎衣。〃第五句既失粘,第六句又失对。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杜甫近体诗也只有一个失对的例子,见1522页注①。)。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
  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粘对能使整首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节奏优美能起一定的作用。
  律诗除了讲究粘对外,还要避免孤平,讲究拗救。
  孤平是就B型句说的。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具体说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平仄仄平。其所以称为孤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注:杜甫近体诗中只有一个例外,见下页注①。)。但是应该注意,犯孤平只指B型句,仄收的句子(a和b型)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例如李白《送友人》的〃此地一为别〃,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都只算拗句,不算孤平。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於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常见的拗救格式有下列三种:
  (1)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寒山转苍翠〃,李白《赠孟浩然》的〃红颜弃轩冕〃,杜甫《天末怀李白》的〃凉风起天末〃,又《别房太尉墓》的〃他乡复行役〃等。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咏怀古迹》(其四)的〃蜀主窥吴幸三峡〃,又《咏怀古迹》(其五)的〃伯仲之间见伊吕〃等。这就是说,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诗人们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例如: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陆游夜泊水村)在唐宋的律诗中,这种拗句几乎和常规的b型句一样常见;因此也可以认为不是拗句,而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注意:这样拗救的句子,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2)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如李商隐《蝉》的〃故园芜欲平〃。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如苏轼《新城道中》的〃溪柳自摇沙水清〃,陆游《夜泊水村》的〃双鬓向人无再青〃等。前面讲到B型句五律的第一字、七律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就必须在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注:杜甫《寄赠王十将军承后》前六句:〃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钱谦益引李(因笃?)云:〃臂字宜平而仄,应於第三字还之,且无粘联,拗体也。集中只此一首,人藉口不得。〃)。
  (3)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第三字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字改用个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如李白《赠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王维《辋川别业》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这种拗救常常和B型句的拗救结合起来。例如李商隐《蝉》:〃薄宦梗犹泛,故园芜欲平。〃〃梗〃是a型句的拗,〃故〃是B型句的拗,〃芜〃字两救。又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竹〃〃自〃都拗,〃沙〃字两救。这种a型拗句也可以不救,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又如李白的《送友人》,同一首诗中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也是拗而不救;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拗有救。但是,如果这种句型五律的第四字或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五六两字都用了仄声),那就必须在对句相救。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拗,〃吹〃字救。又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有万〃拗,〃无〃字救。同时还和B型句的拗救相结合,〃无〃字还救本句的〃向〃字。
  律诗的平仄规则略如上述。从前学诗的人有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为什么不提第七字呢?因为第七字平仄的固定是容易了解的,就用不着说了。这是就七律说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两句口诀对初学的人有一些帮助,但也引起一些误会,因为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对於仄收的句子(a型和b型)来说,的确是一三五不论(五律是一三不论);对於平收的句子(A型和B型)来说,那就不然了。上面讲到,B型的句子,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是要论平仄的,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至於A型的句子,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三平调。而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下面再谈)。
  了解了律诗的平仄规则,律绝和长律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律绝的平仄格式等於半首律诗(见下文)(注:上节通论说过,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古绝不依照律句的平仄,以五言为常见,而且常用仄声韵。)。律绝也有四种格式。和律诗一样,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的平起式为最常见。本单元文选中所选的七言律绝,除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首句入韵的仄起式,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以外,其他像杜牧的四首七绝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首句入韵的平起式。长律就是普通律诗的延长,平仄规则完全以律诗为标准;长律不管多长,都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就是依照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五律的平仄加以延长的。长律一般都是五言,七言长律很少见。五言长律和五言律诗一样,也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注:清初王士祯著《古诗平仄论》,首先提出古诗也有平仄讲究;赵执信作《声调谱》,以为古诗另有平仄规则。他们的话不完全可信。)。唐以后古体诗受到律诗的影响,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讲究。根据这一点,古体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古风,一种是入律的古风。
  纯粹的古风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不过,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有意避免律句,於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这样就使古体诗的句子有了某些特点。
  前面说过,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这成为古风的特点之一。最后三字除了这种三平调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注:这种情况正和律句相反,律句偶字的平仄是交替的。)。例如杜甫《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注:用黑体字排的符合四种三字尾的要求,加·的是叠平或叠仄。),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纲 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全诗十八句中,有十五句符合上面所谈的四种三字尾的要求;特别是十个平脚的句子中有七个是三平调,尤其值得注意。符合叠平叠仄要求的有九句。剩下来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农〃和〃万国城头吹画角〃)。由此可见纯粹的古风的平仄与律诗的平仄有很大的不同。
  入律的古风,和纯粹的古风恰恰相反,诗人们尽可能用律句。入律古风之所以和律诗不同,主要在於:(1)句数不定;(2)平韵和仄韵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换韵。这种情况,一般只存在於七言古风中。例如王勃《滕王阁》,句子的平仄基本上都合律,简直是两首律绝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这种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白居易的《长恨歌》基本上就是这种形式,还有他的《琵琶行》和元稹的《连昌宫词》等,都采用这种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元和体〃。
  (七)唐诗的对仗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如果借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苏轼《有美堂暴雨》等。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直到王维、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例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后虽然还有人这样做,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用对仗,连首联也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比较适宜於对仗。例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等。但是我们不要以为首句入韵就不能再用对仗了,杜甫的《登高》和陆游的《黄州》就是首句入韵而首联用对仗的。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苏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於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注: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是完全不用对仗的律诗,但也有人以为这是以律句写古体诗。),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联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不用对仗,以便结束,例如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也就是完全不用对仗。例如本单元所选的七首律绝,除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外,都没有用对仗。但是也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就是截取律诗的后半,即颈联和尾联。这就是说,开始一联用对仗。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一个例子。又如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至於截取中间两联(完全用对仗),或者截取律诗的前半(后面一联用对仗),比起上面两类就要少见得多,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截取中间两联,完全用对仗。)
   李白: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截取律诗的前半,后面一联用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和骈体文的对仗一样,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体诗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例如: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例一,出句的〃细〃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的意思是〃细山石〃;对句〃海波平〃是主谓结构,〃海波〃是主语,这个主谓结构用作动词〃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