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汉语-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例一,出句的〃细〃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的意思是〃细山石〃;对句〃海波平〃是主谓结构,〃海波〃是主语,这个主谓结构用作动词〃望〃的宾语。例二,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等於〃白发归〃;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例三,出句的〃吹海立〃是兼语式,对句的〃过江来〃却是连动式。
  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1)天文(日月风云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水江河等);(4)宫室(楼台门户等);
   (5)器物(刀剑杯盘等);(6)衣饰(衣冠巾带等);
   (7)饮食(茶酒餐饭等);(8)文具(笔墨纸砚等);
   (9)文学(诗赋书画等);(10)草木(草木桃杏等);
   (11)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12)形体(身心手足等);
  (13)人事(道德才情等);(14)人伦(父子兄弟等)。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近体诗常用的工对类型。同义词相对在近体诗中比骈体文少得多。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诗中极少这种情况。因为诗的篇幅短,要使诗的内容丰富,就应该让每一个词都充分发挥作用。
  近体诗的对仗,总是避免用同字相对。同时,由於平仄格律的规定,近体诗的对仗一般总是平对仄、仄对平(注:首联用对仗,如果是首句入韵,平仄不完全是对立的。)。近体诗对仗的平仄比骈体文的要求严格得多。
  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注:〃特殊〃是就一般对仗而言的,不是说只有近体诗才用。):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例如: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咏蝉)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其二)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这种流水对最适宜於尾联;尾联如果用对仗,只有这种对仗最能收得住全诗。上面后三例就都是用於尾联。
  所谓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例如: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注:〃诛茅〃,诛锄茅草,指到杜甫敝卢来。)(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沣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李商隐令狐八拾遗綯见招)例一〃行李〃的〃李〃不是桃李的〃李〃,这里借用桃李的意义来与〃茅〃字相对。例二〃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例三〃汉苑〃的〃汉〃是汉朝的意思,借用〃星汉〃的意思来与〃云〃字相对。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例如: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杜甫独坐)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论德)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例一借〃珠〃为〃朱〃,例二例四借〃沧〃为〃苍〃,例三借〃皇〃为〃黄〃。这种借音多见於颜色对。
  总的来说,近体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的时候有更大的自由。诗人善於运用对仗,可以增加诗的艺术性;但是太拘泥了就会束缚思想内容的表达。宋诗在对仗上比唐诗纵巧,风格也往往卑下一些。
  唐以后的古体诗,和汉魏六朝诗一样,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用对仗也不求工整,并且不避同字相对。甚至可以说,诗人在古体诗中用对仗反而是有意求拙,以显得高古。例如: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同上)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同上)前两例对得不工整,后两例不避同字对。
   (八)近体诗的句式及其语法特点
  唐诗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的句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唐以后七言诗多了,句式自然也多了一些变化。七言除了上节通论所讲的那种四三式以外,也可以在整个五言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成为独立的节奏,从而形成二五的句式。例如: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况闻……处处鬻男女。(杜甫岁晏行)
   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知是……荔支龙眼来。(苏轼荔支叹)这些七言诗句的后五字,如果细加分析,有的是二一二,如杜甫《晏岁行》例;有的是二二一,如王勃《滕王阁》例和白居易《长恨歌》例;有的是四一,如苏轼《荔支叹》例。
  反过来,五二式则是非常少见的。杜甫《宿府》的〃午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是仅有的情况。
  近体诗的句式,和古体诗的句式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五言七言的一般句式,既适合古体诗,也适合近体诗。这里只作两点补充说明:
  (1)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於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远叹……学……齐优。(陆游黄州)由此可见,一个双音词或者双音的名词性词组一般是不跨两个节奏单位的。但是多音词或多音的名词性词组不能不跨两个节奏单位,李商隐《无题》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其中〃相见时〃就是跨两个节奏单位;又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其中的〃二十四〃也是跨两个节奏单位。不过这种情况在近体诗中也是比较少见的。
  (2)近体诗的句式,往往是以三字结尾,这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这就是说虽然三字尾还可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但是它们总是构成一个整体:如果是五律,后三字和前两字是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如果是七律,后三字和前四字是分开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因此,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古体诗中某些句式一般是不能用於近体诗的。例如:
   黄泉下相见。(古诗焦仲卿妻)
   其险也若此。(李白蜀道难)
   且共欢此饮。(陶渊明饮酒其三)
   一丈毯用千两丝。(白居易红线毯)
   血作陈陶泽中水。(杜甫悲陈陶)
   家在虾蟆陵下住。(白居易琵琶行)从意义单位看,这些诗句都不是三字尾。一二两例是二字尾,三四两例是四字尾,五六两例是五字尾。这都不合於一般律句的节奏。特别是二字尾最不可能用於近体诗。
  以上讲的是近体诗的句式,下面谈谈近体诗的语法特点。
  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的古体诗在语法上和散文是一致的。近体诗就不同了,近体诗有一些语法特点是散文所不能有的。有些诗句我们不但能从平仄上辨别出来它们是律句,而且在语法上也能辨别出来它们是律句。入律的古风也是这样。关於这个问题,我们不打算谈得太详细。这里只提出两点来谈:省略和倒装。
  先说省略。近体诗的字数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因此语言要求特别精炼。主语、连词、介词经常省略,这且不说;下面要谈的是缺乏动词谓语的句子,这可以细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例如: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白居易中秋月)
  第二种是把两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对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第三种是保留副词,省略动词。例如: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送远)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杜甫咏怀古迹其二)副词后省去了什么动词,很难确定,但意思是很清楚的。
  第四种是复合句,其中一个分句有谓语,另一个分句没有谓语。例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寒。(白居易旅次景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这几种省略的情况,在近体诗里是常常出现的。
  再说倒装。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往往可以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是句法上的倒装。散文虽然也有倒装的句法,但是比近体诗少,而且远不如近体诗自由。近体诗的某些倒装句,在散文里是不允许的。例如: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
   (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齐寄杨补阙)
   (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其八)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白发归)
  这种语序的变换,从散文的语法来看都是不好理解的。但是,在近体诗里既适应了声律的要求,又能增加诗的情味。
  我们知道了近体诗的这些语法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近体诗的意思,而不至於拿读散文或读古诗的眼光去看近体诗。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
  词律
  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注:又称为曲、曲词、曲子。后来又有诗余、乐府、长短句等名称,这里不讨论。)。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做倚声。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
  词是长短句,但是它和长短句的古风有两点不同:第一,词多律句,这是因为文人词颇受律诗影响的缘故;第二,在长短句的古风中,句子的长短是随意的,而词句的长短则是由词调所规定的。词调不同,词的字数、句数不同,句子的长短和平仄、韵脚也不相同。
  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先从词调说起,然后说到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和句式,最后谈谈词的对仗。 (一)词调、词谱
  词调本来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在唐宋时代,词调有好几个来源。有的来自民间音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是我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创制的,有的是国家音乐机关创制的,还有其他的来源。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但是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题或小序。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就是这一类的例子(注:当然,不写词题并不意味着调名就是词题。)。
  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注:见明嘉靖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这种根据字数的分法,未免太拘泥、太绝对化了,我们只要把小令、中调和长调了解为大致的分类就是了。
  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的一段叫做阕,又叫片(注:曲终叫阕(què),片就是遍,一阕一片是说乐曲已奏过了一遍。又,一首词也可以叫做一阕。),单调的词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如渔歌子、如梦令、捣练子等。双调的词分为前后(或上下)两阕,小令、中调、长调都有,如菩萨蛮、蝶恋花、满江红、雨霖铃等。三叠四叠的词都是长调。三叠分为三段,如兰陵王,四叠分为四段,只有莺啼序一调。
  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阕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算子、浪淘沙令),不相等的大都是前后阕起首的两三句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忆秦娥)或平仄不同(如更漏子、浣溪纱)。
  关於词调,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同调异名和同调异体的两种情况。
  所谓同调异名,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调名。例如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念奴娇除了又名百字令、百字谣外,还有大江东去,酹江月等别名。词调的别名大都取自这一词调的某一名作(注:前人编撰词谱,在有别名的词调下列出别名。)。所谓同调异体,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别体。举例来说,江城子有单调的,也有双调的;满江红有押仄韵的,也有押平韵的。别体又表现在字数差异或句法差异等方面,这里不一一举例了。前人编撰的词谱,在〃正体〃后面罗列各种〃又一体〃(别体),所谓〃正体〃大都是时代较早或作者较多的一体,其余就算做〃又一体〃。〃又一体〃之多,可以说明古人填词有一定的灵活性。
  我们还要注意,有些调名大同小异,但不是正体和别体的不同,而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词调。例如诉衷情和诉衷情近,木兰花慢和木兰花,等等。
  现在说到词谱。
  上文说过,词调本来是指填词时所依赖的乐谱。这类乐谱后来失传了,填词的人就按照前人作品中的句法和平仄来填写。词谱,则是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后人就按照词谱的格式来填词。
  词谱据说始於明人张綖的《诗余图谱》。后来较通行的有清人万树著的《词律》和康熙命词臣王奕清等人编纂的《钦定词谱》。
  下面是《词律》所列菩萨蛮词谱的样子(注:《词律·发凡》说:〃以小字明注於旁,在右者为韵、为叶、为换、为叠、为句、为豆,在左者为可平、为可仄、为作平、为某声。〃现在改为横排,原谱注在字右的,改在字上;原谱注在字左的,改在字下。):
  菩萨蛮 四十四字 又名子夜歌 李白
   山一片云 重 叠 金
   叶 换平 叶平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可仄可平 可仄 可平 可平 可平 可仄
  三换仄 叶三仄 四换平 叶四平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可平 可平 可仄 可仄 可仄
  下面是《钦定词谱》所列菩萨蛮词谱的样子(注:《钦定词谱·凡例》说:〃平用虚圈;仄用实圈;字本平而可仄者,上虚下实;字本仄而可平者上实下虚。〃原谱圈在字右,现在改为横排,移在字下。):
  菩萨蛮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 李白 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附图:
  我们对於词调平仄的描写,采取上一节通论讲律诗平仄的办法,逐字写出平仄。一句占一行,前后阕之间空一行,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字下加△表示韵脚,必要的地方附上文字说明。仍以菩萨蛮为例:
  菩萨蛮四十四字 双调
   平 仄平平仄
   △
   平 仄 平平仄
   △
   仄仄平平(换平韵)
   △
   平 仄平
   △
   平平仄仄(换仄韵)
   △
   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换平韵)
   △
   平 仄平
   △
   (前后阕末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如果第三字用仄,则第一字必 用平,否则是犯孤平。(注:张惠言《词选》录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前阕 末句都是仄平平仄平,后阕末句有十一首是仄平平仄平,三首是平平平仄平, 可见前后阕末句都应以仄平平仄平为正则(第三字必平)。后代变为律句平 平仄仄平。))本单元文选各词所用的词调都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