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教父-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佛寺因为年久失修,到处是断壁残垣,野草枯树。房屋多数漏雨,并缺少门窗。寺院里没有一僧一弥护寺,也没有一个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历史上曾经十分红火的铁佛寺如今成了一片荒草湖、兔子窝。

对创办“扫盲班”,县委、政府非常重视,要求限期开学。时间紧、任务重,经费少、难度大。不过当时我们这些教师都很年轻,我还算是年龄偏大的。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只知道全心全意为党工作。凡是党交给的任务,都要千方百计地去完成。

为了按时开学,我们紧锣密鼓、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先后整修出三个教室,还有男、女生寝室,厕所、厨房、*场和教师宿舍。仅半月时间就开学了。每期三个班,一百多名学员。开学后,人来人往,欢声笑语,加上朗朗的读书声和高亢嘹亮的扫盲歌声,使铁佛寺这座千年古寺重又焕发了青春,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万事开头难,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吃粮问题。当时只给原粮,买粮食需要到20公里外的铁佛寺街。因为到那里连牛车路也不通,学员们只能肩扛手提。为此,区委政府专门往铁佛寺修了一条牛车路。虽然运粮问题解决了,但无法加工面粉。我们只能到附近群众家里用驴磨磨面。生产量极小,供不应求,杯水车薪。

对此问题,师生们心急如焚,束手无策。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师生们群策群力,开动脑筋,终于想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从山上背下来很多石头,把铁佛寺门前的青龙河拦截住,又挖条水渠提高水位,加工并安装成功一台盘水磨。

就这样,我们利用了水能解决了大问题。每天生产的面粉不仅自给有余,附近的群众也纷纷前来磨面。

(朋友,期待您的鲜花和打赏,给八月炸再添些动力吧!)

第二卷 风云变幻 第154章 我的奋斗(5)三更求花求打赏

其次是看病难的问题。学校没有卫生室,就是铁佛寺街的医疗条件也极差。街上虽有一个卫生所,但有名无实。这里仅有一个听诊器和一个注射器,就连最简单的血压计也没有。学员们患病还得跑很多路,翻山越岭。一些学员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留下很多后遗症。其中还有两名年轻的学员病逝,最后也不知道患的是啥病。

因为这里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有的50多岁,有的不到20岁。因此,也有一些怀孕的妇女在这里学习。就有这样一位妇女主任,临产的时候,还在学校。大家都不会接生,最后在铁佛寺前边的村子里找了一位老婆婆。在老太太的指挥下,大家手忙脚乱地烧上了热水,备上了姜汤,撕下几片还算干净的被单。但老太太的接生工具只有一把不太锋利的剪刀,她将这把剪刀在火上烤了烤,就静等着产妇的分娩了。

不幸的是,脐带紧紧缠在了婴儿的脖子上。也就是说,老太太遇上了让她十分棘手的“搅脐生”。婴儿卡在那里就是掉不下来,小家伙的脸色已变得乌青。老太太也慌了手脚,又拉又拽,接着产妇又出现了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

老太太就请示我们校长,问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校长说都保住最好,如果实在不行,那就保大人。婴儿被老太太用剪刀胡乱地鼓捣了一通,终于被拽了出来。但产妇的大出血还是没有办法解决,一群人只能干瞪眼。最后,妇女主任硬是因出血过多而死亡。令人痛惜!

医疗条件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决定的,对这个问题,大家都无能为力。始终也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三是伙食不易管理。当时物价便宜得很,鸡蛋一角钱能买七、八个,大肉也只是三两角钱一斤,其他物价就不言而喻了。按理说,虽不能顿顿成席,至少也能把伙食调剂好。然而学员都是不脱产的小乡干(当时区辖乡,乡干相当于现在的村干部),他们没有工资收入,物价再便宜还是买不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家只能吃些红薯、干萝卜丝等粗食。那时候,就是蔬菜也不常见,肉蛋基本上是不能沾唇的。

为了改善生活,师生们不怕苦不怕累,到铁佛寺后面几十里的猴山上拾柴。当时烧木炭扔的炭梢到处可见,大家只用捆绑起来背回来就行了。进山一趟,就能背回来百余捆。我们就把节余下来的柴草钱,用来改善生活。

那时候,生态环境好。有水就有鱼,有沟就有虾,就是老鳖、鳝鱼也很常见。另外,山上的野鸡、山兔、野猪也是到处可见。为了改善生活,师生们就在课余时间捕鱼摸虾,套兔网獾。就这样,大家不仅能经常改善生活,而且也享受到了野外集体活动的欢快。另外,我们在铁佛寺荒废的庙产上,开垦出了上百亩的田地。种上了庄稼和蔬菜,也尝到了当年陕北三五九旅在南泥湾时的生活乐趣。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四是文化生活匮乏。为了活跃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每周六晚上我们就自办自演自娱自乐。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们这里什么样的人才都有。有会说书的,绘声绘色,口若悬河。有会说相声的,一唱一和,令人捧腹。有会唱小戏儿的,自弹自唱,余音绕梁。也有会扭秧歌的,腰如杨柳,脚似旋风。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大家把文娱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每到演出节目的时候,附近的村民也赶来来观看。在我们这所成人学校,通过大家的努力,真正体现出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扫盲校风。

“扫盲班”采用的是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由于学员对学文化如饥似渴,勤学苦练,每期三个月能识1500个常用字,能读书看报,会写简单的书信。我们铁佛寺“扫盲班”的教学经验曾刊登在省《教育半月刊》上,不少兄弟县市都派人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

我们的工作成了全县的一个亮点。

在这里,有必要对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以表在我这个垂垂老者对祁老师的敬意。同时,我们从祁建华一生的起起落落中也能体会到一些人生的哲理。

在旧中国,广大工农群众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以致构成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的社会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生活逐步改善,扫除文盲、普及文化学习和教育成为迫切任务。普及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学会文字,国家针对没有受过教育的成人举办了夜校及识字班。

扫盲运动虽然得到了全国上下的热烈响应,但不久教师们就发现,成年人记忆力不好,头一天刚教的生字,第二天就又不认识了。扫盲班的课是天天上,但有的学生来回来去还是只认识那么几个字。遇到困难,一些上了年纪的学生有些灰心丧气。就在这个时候,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诞生了。

祁建华是一名西南军区的文化干事,他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借助传统的汉语拼音字母为拐棍,终于创立了一套适合部队干部战士中文盲、半文盲学习文化的快速识字方案,能使一个文盲在不到30天的时间里,学会3000多常用汉字,并且会读、会写、会运用。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951年11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速成识字教学过程概述》的文章,文中详细介绍了祁建华利用注音识字发明速成识字法,帮助战士在短时间内脱盲的事迹。1952年4月23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给祁建华发了奖状。三天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速成识字法便由部队推广到全国各地,把整个扫盲运动推向了一个*。

(朋友,请送鲜花和打赏吧,给八月炸一些动力呵!)

第二卷 风云变幻 第155章 我的奋斗(6)四更求花求打赏

解放初期,祁建华绝对是一位风云人物。**泡!书。吧*他发明的《速成识字法》,使全国5000万人从文盲中解脱出来。毛主席称他“名副其实的识字专家”,刘少奇同志称他“当代仓颉”,陆定一称他“中国第二大圣人”。

1952年11月15日,中央决定成立全国扫盲工作委员会。祁建华以他对扫盲工作的突出贡献,被任命为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年仅31岁的祁建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部队文化教员一跃成为副部级高官,登上了他人生的顶点。他往来穿梭于各大军区和全国各地,作报告,搞调研,写回信,废寝忘食地忙碌着。

直到1956年35岁的祁建华还是孤身一人。就在这年,他应邀赴重庆讲学,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江南才女”,仰慕其横溢的才华,走进了他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交往,两人结了婚。但祁建华哪里知道,一场危及他一生命运的风暴正一步步向他*来。

不知是嫉妒还是政治陷害,祁建华不辞辛劳地讲课授徒,竟然被一些人指责为“目无组织纪律”,进行批判斗争。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祁建华又被划成“右派”,并开除党籍、军籍、公职,遣送农村,强制劳动。他的新婚妻子也撇下刚出生的女儿,离他而去。一夜之间,他的人生又从顶峰跌入谷底。不过令人庆幸的是,他一手开创的“速成识字法”并没有因此被废除。

恶劣的处境并没有消磨掉祁建华的意志,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祁建华历尽千辛万苦,刻苦钻研发明了“拼音新案”速成识字法。与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相比,祁建华的“拼音新案”具有字母简单、拼读快,易学易用,速记功能强等特点。他发明的《拼音新案》,可使一年级小学生在几天内认识3000多个生字。

1967年,祁建华把“拼音新案”在年仅10岁的女儿身上做试验。女儿经过连续五天的学习,识字居然达3000多个。又通过三天的复习巩固,便能诵读《选集》一至四卷,生字只有3%。祁建华欣喜若狂。1969年,祁建华带着成功的喜悦,携女儿来到教育部。接待他的是初教司的领导,那位领导看完孩子的现场演示后说:“也可能是你的女儿有天赋,不要说70多个小时能学会三千多个汉字是个奇迹,就是用三百个小时学会这么多东西,也叫人惊叹”。初教司领导嘱咐祁建华,回去后先试教一个班,如果能获成功,就向全国推广。祁建华满怀信心地回到河南省郏县,经当地教育部门批准,在郭庄村对文盲、半文盲进行了历时71个小时的试验。这些学员共学生字3216个,最后对其识字、听写和写作应用综合测试,平均成绩为82。78分。

祁建华将试验报告到国家教育部,又转到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三个月后收到了回复电函,电函说:“拼音新案”虽有其特点,使用方便,但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法定的,请祁建华不要坚持己见。这无异向他泼了一瓢冷水,从甲骨文到宋体字,中国的文字,变革了多少次?民族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民族文字的不断创新趋同,是一个民族兴旺强大的象征。然而……曾经的风云人物祁建华,这时候有太多太多的事情不能理解。

1979年祁建华的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党籍、军籍和公职,但只是就地安置,后被增补为河南省政协常委。1982年他应邀在襄城县办班时,学员中有位18岁的姑娘李巧梅慢慢走进了他的生活空间。婚后第二年生了个可爱的女儿。祁建华的冤案虽然平反,但生活仍然很清苦。

1955年,我曾经作为K省扫盲教师的代表,参加了由祁建华先生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的教师培训班。我当时的感觉是,祁老师身材高大,嗓音洪亮,激情澎湃。经过接受祁建华老师的亲自培训,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扫盲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随后的工作中,因为我表现突出,还获得了全省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在我们铁佛寺成人学校,扫盲的对象基本上是小乡的五大主干:支书、乡长、武装营长、妇联主任、团支部书记。还有少量的企业干部。凡是文盲的都基本上摘掉了帽子。这些干部掌握文化后,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他们大部分后来都被提拔为脱产干部,有的还当上了县级干部。这些学员经过扫盲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当中最为出色的代表就是我们王家川的王跃杰,他是我们的本家。他扫盲回去后,先后担任大队支书、区委书记、县委书记,1961年他就担任了山阳地区的地委第一书记,到1968年时,他担任了我们K省的第二书记。1978年,他又调到中央,担任了某部的部长。

王跃杰是我们扫盲班的骄傲,也是我们西山县的骄傲。分析他的成功之路,那决不是偶然的。虽然他是一个老资格,他在1947年17岁时就加入了地下党。但他在扫盲班里却是一名最用功的学员,为了学习,他总是用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坚持学习到深夜。别人三个月认识了1500字,他居然学会了3000多个字。而每当劳动的时候,王跃杰也总是冲锋在前,始终发挥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扫盲班从1954年创办,到1958年结束,先后培养了上千名基层干部。这期间,由于我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出色,我终于梦想成真,于1956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扫盲班结束以后,关于我的去留问题,我也经过了反复的考虑。组织上想让我回县城某学校担任教师,可我想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线。加上一双儿女都还小,妻子的身体也不佳,我决定回到王家川。1958年11月,我回到老家后,担任了王家川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上述文字较为详细地记述了从军和扫盲的经历,也希望王家的后人不要忘记我们曾经的苦难和艰辛,更不能失去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张克非和祁建华两位风云人物的人生际遇,你们也要明白,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完全正常的。人要有弹性,失意时不能绝望,留在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得意时也不能忘形,要时刻牢记我们做人的本色。张克非中将和祁建华先生,哪是什么样的人物,还不照样被社会所左右。我们算什么,我们只是草民百姓,更要为人谦虚,奋发向上。

王大勇老汉闲下来就要翻阅一下上面写好的文字,他感到很是自得。有的时候,他会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白皮松下,点上一根烟,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

不过有些内容,他还是有意地回避了。

比如在《从军篇》中,他没有写到张克非的国军击溃解放军的情节,也没有写到他曾用狙击步枪打死一名解放军营长,从而自己被提升为排长的事实。

在《扫盲篇》中,王大勇老汉也回避了他曾和一名妇联主任发生暧昧关系的事。

这些事情,还是由它去吧。我们看到的人类历史,不也是这样被人们加加减减以后的模样吗?

接下来写些什么呢?王大勇老汉又陷入到了沉思。

至少还应写《战天斗地》,主要记述他带领村民大跃进,修水库,学大寨,开坡地等情节。

还应该写一写《言传身教》,主要记述他是如何培养王国庆和王国庆,以及对弟弟王小勇的关照,还有对王小勇一家子女的引导。这些侄儿侄女们也的确花费了他很多心血。比如现县当上县长的王国栋,当上副县长的王国梁,当上组织部长的王国华等人。对了,还应当加上在扫盲班时,他对对省委书记王跃杰的特别帮助。有了这一点,就可以提升他回忆录的分量与档次。

还应当写一写《改革开放》,主要记述一下新时期农村的巨大变化,党的好政策,农民的发家之路。

是不是还要写一写《百岁老人的心经》,以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阅历,写一写他为人处事的心得体会。整理出一些家训之类的文字,以便流传千古。

第二卷 风云变幻 第156章 老鸨的哲学(1)五更求订阅

吴天然通过在东阳县工作这些时间,深深地体会到,官场绝对是一个是非之地。(_要想为群众做点实事,单凭自己的一身正气是很难实现的。在矿山整治工作中所经受的风风雨雨,让吴天然悟出他应该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

他自己写了一幅“难得糊涂”的书法作品,想想又觉得有些消极,就把它撕掉了,最终变成了“外圆内方”。外圆内方还是不错的,符合中国古老的传统智慧,也与眼下吴天然的心态贴近。看看身边这些人,县委书记史无前虽然圆,却失去了方。里里外外都是圆,这一点,吴天然是很有些看法的。作为一名领导,大的原则那是必须坚持的,至于一些细节问题,当然是可以讲究一些策略的。县长任明霞是吴天然在东阳最为敬重,也最为欣赏的人。但任县长身上又似乎缺乏就有的圆,里里外外都是方。这一点,以后应该提醒一下任明霞。有些事情,还是通达一点为好。

这一天,吴天然的同学李飞飞,也就是省财政厅的那位处长,来到了东阳县。李处长,那可是财神爷啊。史无前书记和任明霞县长都极为重视,一定要让吴天然将这个老同学陪好。

东阳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