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解读-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场,是选佛的考场,心空就是净土,就考取了。真能够空此一念就考取了,心空及第
归。学佛的究竟,就是空此一念,俗名叫做现在的现实净土。所以佛在佛经上说,「心
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就国土净。
  金刚经的这一品,梁昭明太子给它的标题是,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前面这一分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讨论修小乘四果罗汉的境界,讨论到这里为止。
现在佛拿自己的经验来谈了,他说,我当年在然灯佛那里,得了个什么法吗?这个「当
年」很早了,不是前生的事,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个给佛印证的老师就是然灯佛,
后来小说封神榜上写成然灯道人。这个然灯佛是古佛,非常远古,地球没有形成以前那
么古。佛说他当年在然灯佛那里修行,然灯佛给他授记印证,他得到了一个什么东西
吗?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说:不是的,据我的了解,你当时在然灯佛那里,你真正的境界,了无所得,
一切都空,空到极点,连有所得、无所得、空的境界都没有了。须菩提答覆到这里,佛
不讲话了,第二个问题来了。

    庄严佛土在那里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

  他说我问你,你认为一切菩萨有一个另外的世界,譬如天堂,天堂外面的国土等,
一个另外非常庄严,好看,漂亮的佛土吗?
  根据金刚经这一句,我经常对同学们说,你们可以写一本比较宗教的书,把各个宗
教描写天堂,佛国的书,写出来作一个比较,这些资料都有。西方人讲的天堂,其中布
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你注意,都是欧洲式的,那个神啊,空中的天使,也是欧洲形式
的;印度人讲的是印度形的,中国人讲的,穿的衣服是中国式的。
  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什么形状呢?那就是说,随便你爱画成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
反正大家都没有去过。
  所以一般人心中的佛国世界及庄严佛土,都是因人而异的,爱黄金的人想到的是黄
金遍地;爱山水的人,一定梦到佛站在高山顶上,好清净!好美!这叫作各如其所好,
也就是楞严经上的四句话,「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
  世界上一切知识的范围,宗教哲学的境界,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灵造成的。随众
生心量的大小,你那个天堂,你那个佛土,也有大小。应你所知的范围,量的大小,佛
国就有多大小。
  循业发现,有些人同样的学佛打坐,但所看到的佛都不一定,你那个佛鼻子高一点,
我那个佛鼻子塌一点,总有点不同。这是什么道理?是个人心境业力的发现不同。宁有
方所,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没有一个固定的心所作用,是绝对的唯心,纯粹的唯心。
  所以佛在这里问,「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说不是的,他否认所谓的庄严佛土
世界存在。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金刚经常用这种论辩方法,所谓庄严佛土,只是一句形容的话;「即非庄严」,实
际上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庄严。我们想像的庄严,一定是地方清净,大家闭著眼一想啊,
一定想一个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这只是你想像的,有这么一个境界相,
已经是不庄严了。绝对的清净,绝对的空,绝对不是你想像的,是名庄严,所以叫做不
可思议。
  这三句话,正,反,最后的综合,告诉你毕竟的空灵,而你所讲的空,想像当中的
空,已经是不空了。真正佛土的庄严,你没有亲自证到过,不要空洞的想。这是须菩提
回答的道理。

    打火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
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教我们修行的方法来了,注意啊!金刚经讲到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
是第二等的方法,因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没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应无所住。
什么叫无所住呢?应随时生清净心。譬如有人讲,老师啊,这两天修行很好呢!有清净
心。现在大家听过金刚经,很内行了,他只要有一个清净心,已经是所知量,范围很有
限了。
  现在佛解释什么叫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禅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这一句话,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
了。此心本来无所住的啊!因为你不明白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是毕竟空;有个空的境界,
就不对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
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用我们常谈的这两句话,勉强来描写,就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界
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当年我有个朋友,学佛有点心得,那个时候刚刚有打火机,人
家问他,佛是什么?他说就像个打火机一样,卡达!用它就有,不用就没有。

    因师而瞎的眼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注意这一句话喔!须弥山王就是讲法身,得到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证到一点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无边身。他说你要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对佛的法身庄
严净土,都知道了,佛的世界,佛的净土,就是这个样子。他说,我再告诉你啊!假使
我讲一个人,身体大得像须弥山一样,像喜马拉雅山那么大,胖得比昆仑山还要胖,你
说他大不大?那是一个譬喻,是说法身无量无边的大,永远的不生不死。佛告诉他最后
的结论,「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摆脱了我们肉体的身见,身见就是八十八结使第一
个解脱不了的疙瘩,把身见空掉了以后,就可以证得不生不死的法身。
  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话,佛法只有实证,你证到了以后才知道,是法
不可说,不可说,凡是说的都不对,这个就是法身。所以禅宗讲的悟道,第一步就是要
证得这个空性的法身,身见才能够脱掉,才可以说学禅。
  这两天你们考试的题目禅是什么?大家答的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禅是佛的心法,根
据楞伽经,或根据金刚经,佛讲得很清楚;可是大家没有留意,随便说要学禅,观念、
见地上都不清楚。这个见地不清楚就一错再错,所有的修持做功夫,走的都是歪路,因
为起步走错了。这不能瞎搞的,不能乱玩的,所以禅宗祖师有一句话:「我眼本明,因
师故瞎。」这是一个大禅师悟道后讲的两句话,因为原来的师父指导错误,以致本来明
亮的眼睛,等于被老师弄瞎了,看不清楚。所以那些乱七八糟的著作,与我一样,乱搞
的,经常会把人家的眼睛搞瞎了的,这一点要注意,要特别注意!
  这一品庄严净土,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如下:

    第十品偈颂

    外我无身是大身  若留净土即留尘
    然灯吩咐庄严地  挂角羚羊何处寻

  「外我无身是大身」,外我无身是引用老子的话,「外其身而后身存」。我们学佛
修道,先把身见能够解脱了,所以外我无身,到达了无身见的境界,那第一步的学佛,
已经证得了。法身也就是大身。
  「若留净土即留尘」,你心中还有一个净土,认为是佛境界,这个清净就是尘,留
尘就是障碍。
  「然灯吩咐庄严地」,佛不是说吗?他在然灯佛那里悟道,所以然灯佛给他授记,
说他悟了,再转身修持,将来在这个世界上成佛,作教主,说这个证道是庄严净土。名
辞上叫做净土,叫心净,叫心印,并没有个实际的境界啊!若有个实际境界,若留净土
即留尘。所以然灯吩咐庄严地,就像禅宗祖师说的:「挂角羚羊何处寻」。据说羚羊睡
觉的时候,把身体一翘,羊角挂在树上就睡觉了,打猎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这个羚羊
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一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挂角。其实,只是譬喻而
已。
  譬如我们两个钟头来研究金刚经,这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所说的,所听的,都是
挂角羚羊何处寻,现在就在净土中了。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
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
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不可数的福

  今天金刚经说到第十一品了,是无为福胜分。这个题目,虽然都是后世加的,但是
重点都标出来了。
  无为福属于清福之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净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
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
  上一品讲到大身的问题,就是指一切众生的生命,肉身后面,那个形而上的那个根
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现在就转到福气的问题!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个不生不死的大身,那
是需要多大的福气啊!这个福气是无为之福,这一品就是讨论这个问题。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
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个主要的大河,就像中国的黄河一样。现在佛提出来一个问题,恒河
里头沙子有多少?数也数不清,多到没有办法计算,这是第一句的一个观念。
  第二个观念,「如是沙等恒河」,还有很多条恒河,像恒河沙那么多条的河,这是
第二个观念。「于意云何」,你的意思看看,「是诸恒河沙」,是所有这么多条恒河里
头的沙子,「宁为多不」?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就说了,
世尊,佛啊!这当然很多很多啦!
  佛又说:「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这个世界里,我们这个宇宙里,在
印度是看到一条恒河!在中国还有一条黄河呢!在欧洲或其他各地,都有一条极大的河,
很多像这样的大河,还多得很。
  这里我们看到两个观念,第一个就是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的世界宇宙观,每一
个宇宙里河流多少?佛经上常说,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因为你们的知识不够,无法了解。
过去我们听了好像说空话,现在因为科学的证明,就晓得他所说是老实话。
  其次第二点,他就告诉须菩提,像恒河一样的河流都多得数不清了,何况每一条河
流的沙子呢?更数不清了。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讲到这里,他又叫一声须菩提,我老实告诉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
不。】

  这几句话连起来是一个问题,我现在要老实告诉你,假定现在所有世界上不管男的
女的,用人世间最贵重的七宝,「满尔所」,装满了你所住的这个像恒河沙数多的三千
大千世界,都拿来布施给人家,救济世界上所有的众生,你想这个大好人,得福多不
多?他所得的善报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当然太大了,这个人做了这样的善事,这福报太大了。

    受持四句偈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
德。胜前福德。】

  这就很严重了,他说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善人,对于金刚经的内容完全了解了;
乃至「受持」,这两个字特别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并且照著经典上去修持。
  进一步说,对于金刚经的道理义理了解了,功夫证到了,有所领受;道理上领受没
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转变了,这个才叫受。光是受还不算数,要永
恒保持那个状况,那个境界,所以叫做受持。
  受持二字不要随便把它看过去了,有人天天一卷金刚经,也叫受持,那是普通的,
因为念完金刚经,你就不管了。
  如果懂了经的扼要,等于吃饭吃菜一样,最精华的营养已经吸收到了,用不著管那
些渣子。金刚经中也讲过,佛所说的法,像过河的船一样,你已经过了河,这个船就不
要了;你金刚经不念都没有关系,就是要你真懂得,那才叫受持。
  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不要说受持全部的金刚经,只要中间的四句偈,能够真正领悟
了,有所领受,而保持境界,然后再来教导别人,为他人解说,这个人的福报,比用全
宇宙财宝布施的福报还要大。
  这个很严重啊!这样说来,那讲金刚经的人,福报就大的不得了啦,大得没有办法
装了,连宇宙都装不下了吧!这个福报是无为之福,清净的福,可不是世间的鸿福。
  关于这个四句偈等,前面已经提过,是千古以来研究金刚经经常问的!因为金刚经
四句偈不止一个,经里头好的句子,都是四句连起来的,没有说究竟是那个四句偈,这
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可以告诉年轻人作参考,我的话不一定对,你们诸位用自己的般若去参究。佛
说过的,他说的话不算数,他的话就是医生开的药方,治你的病,你的病治好以后,如
果你还捏著这个药方不放,那你就变疯子了,这是金刚经里他自己讲的。
  禅宗各宗各派,经常提到一句话,要「离四句,绝百非」,这样才能够研究佛法。
离开了四句,绝掉了百非,一切都不对,都要把它放掉。
  离四句绝百非,也就是一切的否定。那四句也在金刚经上,也不在金刚经上,就是
「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四句。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相对的,
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
  所以说,离四句绝百非,才是真正受持了金刚经的要义,四句偈的道理,就是这个
要义。
  这一品是说明无为福的重要,也就是说学佛修道的结果,是求无为之果,中文翻译
叫无为,梵文就叫涅盘,涅盘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从这一点说起来,大家在那里打坐做功夫可不是无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为!
在那里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时候偶然来一点清净,把清净抓
得比七宝还要牢,深怕清净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两个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过来问,你丢了什么东西?他
说没有丢什么呀!我说那你为什么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东西掉了一样。
  可见多数人都在有为之中,达不到无为;真达到了无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

    资粮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
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
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
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
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
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
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
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
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
  现在看为颂无为福胜的偈子:

    第十一品偈颂

    万斛珠量斗富豪  江山无主月轮高
    娑婆泪海三千界  争入空王眼睫毛

  这是我给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