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解读-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前两句说,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别人,帮助别人,
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助
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
  所谓「自觉已圆」,自己的觉悟,修行已经完全圆满了。「能觉他者」,再来教化
人,「如来应世」,这是现在的佛,现生的佛。
  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现在我们把如来及菩
萨,大概简单的解释了,我们再回转来看本经的原文。我们不要忘记了,现在须菩提还
跪在那里,替我们来提问题,我们多讲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众笑)

    六祖和金刚经

  须菩提当时跪在那里,替我们大家跪著,替当时的大众同学们跪著,尤其为大乘入
世的菩萨们,包括那些出家但发心入世的出家菩萨们跪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
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现在,须菩提替大家请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点闭眼睛,慢一点打坐,你看,那
么多跟你学的大乘菩萨们,你应该好好的照应他们,指点他们怎么用功啊!怎么修行
啊!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
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
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
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
这件事而来的。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后来禅宗兴盛以后,
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南阳忠国师说:好呀!
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
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居士说:师父,我不懂。南阳忠国师说:好了,
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佛学搞好了,就开始写作了,可是研究鸠摩罗什的传记,就知道他
是一个到达悟道、成道的大菩萨境界的人,他当时翻译的「善护念」这三个字,真了不
起。

    善护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
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
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
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
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决不是
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
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
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那里?就
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
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
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
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
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
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
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
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寻愁觅恨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
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
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
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
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
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
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
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
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
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
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
照顾这个念头,我们研究完了金刚经,看到佛说法高明,须菩提问话高明,不像我们有
些同学:老师,我打扰你两分钟。我说:一定要好几分钟,你何必客气呢?多几分钟就
多几分钟。不老实,说要问问题就好了嘛!然后,他讲了老半天,他讲的话,我都听了,
主题在那里,我不知道,说了半天不晓得问什么,结果弄得我无语怨东风。

    金刚眼和发心

  在须菩提问问题时,事实上答案就出来了,这是本经的精神不同于其他经典的地方。
佛抓到这个主题,答案的两句话也是画龙点睛。所以禅宗祖师,特别推崇这一本经,因
为这一本经的经文精神特别。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
句话中了。「善护念」,「善咐嘱」,这两句话等于许多同学问:老师啊,怎么做功夫
呀?我现在还在练气功啊,听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还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
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那
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
的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
法眼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本经翻译的很不同,来个「善男子、善女人」,分开得清清楚楚。我们年轻的时
侯很调皮,一边念一边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边学佛,又到处
玩耍的人,所以我们自称「散男子」,是心在散乱中的天下散人。
  这里讲「发心」,发就是动机,发什么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
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
「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连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但是文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翻译成禅
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
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
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
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己去解释了。
  换句话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个普通人发心学佛。佛法与其它
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
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
都是不对的。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
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无权威 无主宰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
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
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
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
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
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西藏的时侯,虽然是佛国,也有做土匪的,抢了人以后,赶快到菩萨前跪下
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钱用完又去抢了,抢完又来忏悔,反覆来去,自心不能净,
佛也不会感应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经常告诫年轻同学们:你们以为两腿一盘就叫学佛,不盘就不是学佛,那叫做修腿,
不是学佛。打坐不过是修定,是练习身心向学佛路上的准备工作而已,这个观念一定要
搞清楚。
  那么,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这三个字也就是金刚眼。
须菩提说: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坏蛋们,因为坏蛋们不学佛!)这一切好人
们,要想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来,求无上大道发的这个心,有个大困难,就是
思想停不了,打起坐来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来,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
爸妈妈、儿女、钞票……不打坐还好,一坐下来,眼睛一闭,万念齐飞。这就是此身烦
恼不能断,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问题。

    此心如何住

  须菩提讲得很坦然,替大家发问,「云何应住?」这个心念应该如何停住在清净、
至善那个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里乱七八糟,烦恼妄想怎么能降伏下去?古今
中外,凡是讲修养、学圣人、学佛,碰到的都是这个问题。「云何应住」这个心住不下
去。如果念佛嘛!永远念阿弥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这个念上,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
心里想明天要作什么,哎呀,阿弥陀佛,老王还欠我十块钱没有收回来,阿弥陀佛,阿
弥陀佛,这怎么办……心住不下去!你祷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还是一样的,坏
念头还是起啊!菩萨也帮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这许多的烦恼妄想,如
何降伏下去?这是个大问题。
  金刚经一开头,像我们这个照像机一样,什么灰尘都照出来,乾脆俐落,一点都不
神秘。不管学那一宗那一派,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个「云何应住」的问题,就是用什么
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
下去!这问题问得很严重。
  我们年轻的时侯,经常有个感慨,读金刚经,读到这两句,千古高人,同声一叹!
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
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
也!你说学法,学各种法,天法学来都没有用!法归法,烦恼归烦恼。念咒子吗?烦恼
比你咒子还厉害,你咒它,它咒你,这个烦恼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么厉害。所以「云
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之好。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佛听了须菩提的问题,他眼睛又张开了,这个问题问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来了。
善哉!善哉!就是问得好极了。佛说:「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
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看佛经应该像看剧本一样的看,才能进入经典的实
况,才会有心得。我说把佛经当剧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进入这个情况,经典是经典,
你是你,没有用。
  现在,假设我们当时跟须菩提跪在一起,佛说:好,好,须菩提,照你刚才问的问
题,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释迦牟尼佛说:「汝
今谛听」,你现在注意啊!好好听。「谛」是仔细、小心,也有一点意思是你要小心注
意,我要答覆你了。「当为汝说」,你问的问题太好了,我应当给你讲。这时须菩提还
跪在那里。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
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说完这一句话,他老人家又闭起眼睛来了。须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头一看,「唯
然。世尊」,经文中说「唯」就是答应,「然」就是好。我准备好好的听,世尊啊,
「愿乐欲闻」,我高兴极了,正等著听呢!他跪在那里瞎等,佛却没有说下文了。大家
看这个剧本写的好不好?经典是好剧本,我们在座也有写剧本的高手,而写这个剧本的
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这样讲?没有错吧?
  现在我们再回过来看佛说的这句话,善哉!善哉!你问的好啊,须菩提,照你刚才
说的,佛要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啊!我是问的这个。
他说你仔细听著,我讲给你听,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时侯,就是这样住了,
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经下去了,就好了,就是这样嘛!
  假设我来讲的话,我当然不是佛啦!不过我来讲的话,不是那么讲。如果我当演员,
演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闭下来,眉毛挂下来,慢慢说:
「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我会说:「你听著啊!你注意,你问的这个问
题,当你要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侯」,说时一边就瞪住他。
  半天,须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叽的:佛啊,我在这里听啊!换句话说,你没有答覆
我呀!
  实际上,这个时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止住的持名念佛

  「住」就是住在这里,等于住在房子里,停在那里。但是怎么样能把烦恼妄想停住
呢?佛说:就是这样住。
  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
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
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譬如净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专一在这一点上。南无是皈依,
阿弥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弥陀这一位佛。说到念佛,有个笑话告诉年轻同学们知道,
有一个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诚恳,他的儿子很烦,觉得这个妈妈
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佛,这个儿子喊:妈!老太太问干什
么?儿子不响了。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念起来,念得很起劲。儿子又喊:妈!妈!
那老太太说:干什么?儿子又不响。老太太有一点不高兴了,不过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儿子又喊:妈!妈!妈!这个老太太气了说: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
儿子说:妈妈,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三次,你就烦了,你不停的叫阿弥陀
佛,阿弥陀佛不是烦死了吗?这个话表面上听起来是笑话,但是它所包涵的意义,实在
是很深刻的,不要轻易把它看成一个笑话。
  念阿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