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解读-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阿弥陀佛不是烦死了吗?这个话表面上听起来是笑话,但是它所包涵的意义,实在
是很深刻的,不要轻易把它看成一个笑话。
  念阿弥陀佛是持名,等于叫妈,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义,不过现在我们
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说这一种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乱,达到止、住的境界。
我们大家普通念阿弥陀佛,一边念,一边也照样的胡思乱想,就像一支蜡烛点在那里,
虽然有蜡烛的光亮,旁边的烟却也在冒。又像石头压草,旁边的杂草还是长出来。这种
情形不能算一心不乱,因为没有住,没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乱,忘记了自己,忘记了
身体,忘记了一切的境况,勉强算是有一点点一心不乱的样子。作到了专一,一心不乱
的时侯是止,念头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百千三昧的定境

  我们都听说过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时间没有了,他会坐在那里七八
天、一个月,自己只觉得是弹指之间而已。不过大家要认识,这不过是所有定境中的一
种定而已,并不是说每一个定境都是如此,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佛法讲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种定境是,虽日理万机,分秒都没有休息,
但是他的心境永远在定,同外界一点都不相干。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难的。像
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著,因为心不能定。年纪越大思想越复杂,因此影响了脑神经,不
能休息下来。
  等于说,我们脑子是个机器,心脏也是个机器,但是它的开关并不是机器本身,而
是后面另一个东西;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里的作用。所以一切学佛,一切
入道之门,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几十年,虽然坐在那里,但是内心还是
很乱,不过偶尔感觉到一点清净,一点舒服而已。一点清净舒服还只是生理的反应与心
境上的一点宁定,而真正的定,几乎没有办法做到。
  佛学经常拿海水来说明人的心境,我们的思想、情感,归纳起来,只是感觉与知觉,
它们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不断的流,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
那么一个现象。所谓真正的定,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大智慧、
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
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假使我们做功夫有这个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觉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
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的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这
样,初步的修养就有基础了。现在金刚经里还没有讲「定」,先讲「住」。
  「住」这个字,与「止」,与「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很不一样。
  先说这个「止」。止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
在一处。等于我们拿一颗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罗,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只是个
定的比方。
  这个「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样。住是很安详的摆在那里。这些不是依
照佛学的道理来说,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义来配合佛学的道理加以说明。
  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俗语:
「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
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讲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
些同学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追求真理。你说真理卖多少钱一斤?
他说讲不出来价钱。真理也是个空洞的名辞,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个都是人为的藉
口,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随遇而安」就很难了。
  例如,好几位学佛的老朋友们,在家专心修行不方便,与修行团体住一起又说住不
惯。其实,他是不能「随遇而安」而已!他不能「应如是住」,连换一个床□都不行了,
何况其他。实际上,床□同环境真有那么严重吗?没有,因为此心不能安,所以环境与
事物突然改变,我们就不习惯了,因为这个心不能坦然安住下来,这是普通的道理。
  须菩提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开始学佛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心不能安。现在
佛告诉他,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住了,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没有妄想烦恼了。这个
意思也有一个比方,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时侯,就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心是
住的喔!像普通讲的楞住了,这一段的住,虽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当这个心理现象,
受到突然刺激的时侯,好像凝定住了,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从这个现象
可以了解,心的住确实有「定」的道理。

    三步曲

  大家都听过佛教一句俗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
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那天有一个同学说,他也该回去对父母尽点孝心了,他说这话
时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后,爸爸说:你怎么又回来那么晚!他看到爸爸
那个脸色,实在不是味道,这一下与想回家孝顺那一念相比较,又变成佛在大殿了。爸
爸再嘀嘀咕咕训他一顿,结果本来是想回来尽孝心,现在却到房间躺在床上睡了,那就
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与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样的。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
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
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时侯,就
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
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再进一步的道理,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
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这个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
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如何住和无所住

  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侯,已经安住了;不
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
可以到家了。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
不须要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
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来不住。怎么说呢?譬如我现在讲话,从八点钟开始讲到现在,廿分
钟了,每一句话都是我心里讲出来的,讲过了如行云流水都没有了,「无所住」。如果
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讲几分钟,我就不能讲话了,因为心住于时计。诸位假使听了一句
话,心里在批判,这一句话好,那一句乱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因
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乾
乾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
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
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要到乡下
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
情过了,象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
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
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
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须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
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
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一切众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当你问怎么样安心时,就安心了。佛过了许久,看须菩提还是不懂,
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来讲一讲,因为那个时机过去了,禅宗所谓机,
这个禅机过去了,须菩提没有懂。现在第二步来讲了,佛说:我告诉你,一切菩萨摩诃
萨。摩诃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萨们。
  古代也有将菩萨翻成「大士」或者「开士」,表示是开悟的人。所以我们的白衣大
士就是白衣菩萨。摩诃萨是唐宋以后念的,真正梵文发音是马哈,诃字念成哈字。在座
很多客家的同学,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话比较接近唐音,国语反而距离很远了。
  佛说菩萨摩诃萨是倒装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萨们,应如是降伏其心,应该有一个
方法,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什么方法呢?他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现在先解释
什么叫众生?佛经里众生这个名辞,庄子先说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谓之众生,并不是
单指人!人不过是众生的一种,一切的动物、生物、乃至细菌、有生命的动物都是众生。
有灵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觉生命的动物,就是众生的正报。所以众生不是光指人。
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的要慈悲,对坏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
化,坏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狱里的更可怜,更要度。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
说要度一切众生。
  「一切」两个字是没有范围的,任何东西都在一切之内。不过讲到众生这名辞,使
我想起几十年以前的一桩事;那次在成都四川大学讲中国哲学,提到佛法讲众生,有一
个学生就提出来问:植物及矿物有没有包括在众生里头?我说:那是众生的依报,不是
正报,依报是附属的,同我们有连带关系。他说:譬如含羞草,你不能说它没有灵性!
我问他学什么的,他说他是学农的,我说你学农的问这个问题有点奇了。
  我那个时侯年纪还轻,比较爱弄玄虚,就说:既然学农的,应该知道,含羞草根里
头有一水泡,人手的热气一接触,水就下降,叶子就像怕羞一样缩下去了。这是机械性,
并不是情感,也不是知觉。其实这是头一天晚上,跟一个学农的教授讨论含羞草听来的,
也可以说佛法有灵,知道第二天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吧!

    谭子化书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
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现在佛学提出来众生,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类。第一是卵生,像鸟、鸡、鸭等,
都是属于卵生。胎生是指人、马、及各种由胞胎里生的。湿生包括了鱼、蚊子、苍蝇等。
化生就是变化的东西,如蝉蜕、蜻蜓、蝴蝶等。又照中国古老的传说,真假不能确定,
海里的鲨鱼活到几百年以上,会跳到沙滩上,一变就是鹿,长一个头角的鹿,这些都是
化生。中国化生的书,几乎没有人肯去研究;道藏里有一本书就叫做化书,作者是谭子,
名谭峭,他学佛也学道,是有名的神仙。谭峭的父亲是唐朝的官,也就是唐朝唯一大学
的校长,地位很高,只有谭峭一个儿子。
  可是谭峭十几岁离家出走,他父亲丢了这个儿子,很难过。后来过了一、二十年,
他回来了,身上穿个道士的衣服,拖个破鞋子,戴个破帽子,怪里怪气,嘻皮笑脸,就
像前几年那种嘻皮的样子。他回来劝父亲一块修道去,这是著名的道家人物,学问也非
常好。谭子著了这部「化书」,认为宇宙生命的变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远的活下
去。他究竟仍然活著没有?说不定他跑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因为人家问
他,道是怎么样修?他就写了一首诗,也像是金刚经的偈子一样,很简单的,有禅宗的
境界:

    线作长江扇作天  屐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此去无多路  只在谭生□□□

  他说,整个的宇宙是这么渺小,线就像长江,扇就像天。屐鞋就是古代的拖鞋,鞋
子后跟不拉起来,踢哩踢拉拖起来走。屐鞋抛向海东边不要了,蓬莱是代表道家的神仙
境界,蓬莱此去无多路,他说那个神仙的境界不远,就在这里。在那里啊?他说,只在
谭生,就在我的手指,手里拿个手杖,就在这里。这个道理也就等于佛告诉须菩提,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在这里,佛不在西天,就在你这里。
  不过谭子的化书很奇怪,讲了化生的道理以后,由科学再归到哲学,由哲学再归到
政治学,讲人生的境界,及如何教化别人,改变别人。他认为坏的时代,坏的世界,是
可以变化过来的,他的理论和哲学境界非常之高。所以讲到中国文化,这不能说不是中
国文化啊!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不能说连个影子都不知道啊!

    有色无色的众生

  除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之外,另有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像,有
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
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
「无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我们姑且讲活鬼,大家也许没有看过,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
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若有色」
「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侯给你看见,有时侯不给你看见,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
高兴就看不见。人走到山里,看到走路的脚印子同我们相反,脚指头在后面,脚后跟在
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他们非常讲礼貌,你不要说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亏了。
你要说有山先生在这里!他会觉得你这个人知礼,就不会找你麻烦。
  这些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侯,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
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著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手去指
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准备什
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的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
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哩范
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骗鬼,所以
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有想无想的众生

  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觉。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无想」,没有思想、
感觉。细分之下,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另有众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学的分类,神的类别太多了,小则分为三十多种,大则
分为六十多种,再细分析下去,有几百种。神也有他的等次,一类叫「非有想」,不是
没有想,但是看起来没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
真知道吗?又不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更多种类的生命,不过佛法大致归纳为十二类。
  世界上的生命有这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