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萧克回忆录-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情报看来,这位郑将军似乎感觉有些什么不妥之处,叫北平派援军,又是
两家合股,傅作义派的是第35 军,蒋介石派的是第16 军,正经涿县南下,
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
个青年军208 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
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
蛋了,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

这一招又果见效。傅作义闻讯,次日更坚定地放弃了偷袭石家庄的计划,
赶忙收兵回营了。

这一着,真正做到了“先声夺人”;我军采用无声战斗法,正是“兵不
厌诈”,也是孙子兵法讲的“兵者,诡道也”。毛泽东之善于运筹,决胜千
里,为古今兵家制敌之一绝。


第二十二章再办军校

石家庄解放后,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联成一片, 1948 年
5 月9 日,中央发出文件,将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并
成立了华北局、华北军区等机构,同时,中央还提出要创办大党报、大党校、
大军校。两区合并,华北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解放区,对于全国的解放战争
极为有利;华北这些机构的组建,为未来新国家的建立打基础,这是中央当
时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5 月上旬,我正在前线指挥保卫石家庄的战斗,接到军委任命我为华北
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的通知,5 月30 日,石家庄保卫战结束
不久,我即前往设在石家庄西郊南新城村的华北军大就职。华北军大是根据
中央关于办“大军校”的指示组建的,所谓“大军校”,就是将晋冀鲁豫军
区军政大学二分校和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等单位合并。我们当时分析,
组建“大军校”也是为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建设打基础。校长政委由军委参谋
长叶剑英兼任,朱良才为副政委,我为副校长。谭家述为教育长,陶汉章为
训练部长,李钟奇为校务部长。

受命之后,我深感肩负任务的重要。红军时期,我作为军事指挥员曾经
两次办教导队,一次办红军学校兼任校长。对治校与治军的关系,有切身体
会。

1928 年3 月。我在湘南起义中组建宜章独立营,这支部队是地地道道的
农民军,既缺乏军事知识,也没有战斗经验,当时办教导队,由我任队长,
将部队中有点文化的青年集中起来训练,训练了一个多月,这些人分到各连
队,在后来的战斗中,都能带领班排圆满地完成任务。特别是在井冈山的“八
日失败”中,红四军29 团几乎全部溃散,只有我带的那个连还保持建制,采
取的办法就是抓住排长、班长,通过他们抓战士。使连队保持整齐不乱,在
旧军事典籍中叫做“层层节制”。我那连为什么能做到“层层节制”?那是
经过教导队训练的排长、班长起了重要作用。

1930 年春,我在红四军1 纵队任参谋长的时候。又办了一次教导队,培
训连、排、班长。当时正是游击战争的紧张时期,我们利用战斗间隙,抓紧
进行军政训练。这年夏天,我被任命为红四军3 纵队司令,这个纵队又是一
支农民军,政治素质好,但军事素养差。这时,我任队长的那个教导队快结
业了,我就向军长林彪提出,把教导队全部调给三纵队。林彪同意了。我立
即把大部分分到各连任职,部队整编不久,就出发打南昌,我们边行军边训
练,两个月后参加打文家市,我纵队俘敌200 余人,缴步枪270 支,重机枪
4 挺,这中间教导队的学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仅在战斗中能身先士
卒,还善于带兵和练兵。部队很快由松散的农民武装变成令行禁止,进退自
如的正规红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们而实现的。

1934 年冬,红二、六军团创建了湘鄂川黔边根据地。次年夏,我们将从
湘赣苏区带来的红军学校加以扩大,校址设在桑植县城,我以军团长兼任红
校校长。当时从二、六军团各部抽调了有作战经验的指挥员和班长战士800
多人入学。设高级班(训练团、营干部)、普通班(训练连、排、班长)、
指导员班;地方武装干部大队,(训练地方武装干部和游击队长),还设机
关枪、迫击炮班。

红军学校是很有特点的。首先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战争环境,训练时


间短,课程内容少而精,注重演练和实际操作。没有器材,就采用代用品,
如练习破坏敌人电话线,就埋起杆子,拉上草绳子代替电线。战术课,讲完
要领就练习动作。前线打完仗,就派人到学校来介绍战斗情况和战术运用。
政治课,如建立政权、建党、政治工作等,都与当时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我
们对教员很尊重,教员的生活照顾从优,伙食有补助。学校负责培养和储存
干部,一旦部队需要,马上派去补充。

这所红军学校,存在时间虽不到一年,却训练了不少骨干。尤其是在桑
植办的最后一期,人数最多,水平也较高,毕业后立即分到部队,不久即开
始长征。在极端艰苦的战略转移中,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们
都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回想自己亲历的这些办军校的历史,我深深地体会到,打仗靠兵和指挥
官。而一支军队是不是能征善战,关键要看指挥员的军政素质。因此,先教
后战,或边教边战,对于部队的建设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
也可

以说治军必先治校,治好校才能治好军。

中央决定让我再办军校,我感到与红军时期相比,责任更加重大了,红
军时期,战事频繁,条件艰苦,不可能有较长时间和正规的训练,只有边打
边训,才能应付战争环境。而华北军大建立时期,全国战局正在不断变化,
共产党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大势已经明显了。军校不仅要直接为战争服务,
还要从不久将要建立新中国国防建设着想,为我军未来的正规化的建设培养
人才。

我到华北军大时。叶剑英校长、朱良才副政委等都已先到了。我尊重他
们先到一步的成就,并着手建立和健全各级组织机构。学校设政治、教育、
校务三个大部和校首长办公室,校首长和三大部直接领导各学员大队。同时
学校自上而下成立了党的各级组织。校党委由叶剑英、我、朱

良才和教育部长谭家述、校办公室主任薛子正、政治部副主任李克如等
6 人组成。叶剑英为党委书记。校党委实行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叶剑英负责全校总的领导并主管教育。我分管行政,朱良才管党政。6 月11
日,召开全校连以上干部大会,宣布华北军政大学正式成立。7 月1 日,学
校正式开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学校初建,工作很多。主要工作由叶帅负责。我们是助手。根据我在红
军时期的经历和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对几个问题作了认真的思考,并在不同
场合加以强调或提出建议。

第一、要把华北军大办成正规学校,并使其首先成为全军正规化的模范。
这是当时我们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必然要求。正规化,对于我们这支军队来
说是一个新名词。但我认为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取得政权后,都会把管理国家
的一套规章制度建立起来,这就是正规化。当时我们在华北已有大部分政权,
因此在这个时候搞正规化也是适宜的。我们过去在战争中办学校,往往是“现
炒现卖”,课程不完备,不系统,现在要办成正规学校,就要制定明确的教
学方针,培训有专门知识的教员队伍,统一教学行政制度,编写成套的教材,
以及制造各种教学用具,等等。

第二、为战争服务。这时解放军节节胜利,不久就要南渡长江,解放全
国,需要大批干部。办正规学校,是从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基础上考虑的,
但当时还在战争中,要及时输送大量干部到前线。因此,办学的宗旨还是为


应付当前战争所急需。

第三、要使教员成为专家,精通一二门专门知识。教员不仅要有“诲人
不倦”的态度,首先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才有本钱去诲人。前述几个
问题,得到大家赞同和支持,并逐渐贯彻到办学校的实践中。

古代有一句军事名言:“以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当时叶剑英把这句
古语加以展开,提出“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的警句,
激励干部安心办校,动员大家努力学习,他认为军队一定要有教育,要经过
严格的训练。如果把不经过教育与训练的部队拉出去打仗,那就是等于让部
队去作无谓的牺牲。我们的军队一向重视教育和训练,无论在前方还是在后
方,只要有一点时间,就抓紧进行军事、政治教育。创办华北军大,就是为
了适应新的形势,加速为我军培养干部、造就人才。确实,取得全国政权后
要办更多学校,办学校就要准备教育人材。人们提出:“教育者应先受教育。”

根据当时对战争形势和发展前景的分析和预测,军委确定华北军大的教
育任务是:尽快培养团级干部500 名,营级干部1000 名,炮兵、工兵、摩托、
参谋、政工干部约2000 名;还要培训一批旅级以上的高级干部。随后,朱德
总司令来校视察,又指示要培养军事教员500 名,为战争结束后将要创办高
级军事学校准备师资。这样,共约收学员四、五千名。我们当时还没有正规
营房,任何干部和学员都住老百姓家。

学校成立初期,学员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各不相同,从旅团级干部到战
士都如此。他们之中有军事指挥员、政工干部、后勤和地方武委会干部,还
有刚解放过来的青年军官。学员和学校工作人员,当时的思想情况也比较复
杂。不少人认为,华北军大的成立,不过是精兵简政,合并几个单位而已。
有些机关干部,不安心学校工作,想到前方去;有些学员有种种个人考虑,
不安心学习,其中一些工农出身的学员,又担心文化程度低学不好。还有一
些旧军官,对革命形势认识不清,思想不稳定,等等。

针对学校中存在的各种消极思想,开学前后,我们召开了一系列党政会
议,进行思想和纪律整顿。说明我军正向着大规模正规作战的方向迈进,中
央军委和华北局要求部队与学校教育,必须严格正规,强调纪律、集中与统
一,反对无政府主义、无纪律现象,反对游击习气。号召全校同志要认清战
争的大好形势,认清自己的职责,克服不利于工作、学习,不利于团结的各
种消极情绪,愉快地接受党赋予培养干部和来学校学习的光荣任务。要求教
员和各级领导,要从政治上、军事上以及科学文化知识上帮助学员,使他们
经过短时期的训练,奔赴战场,当好指挥员。

针对学员中有些人怕南下的思想,我专门作了一次以《打到全国去》为
题的讲话。那时三大战役正在胜利进行,整个华北即将全面解放,人人都意
识到我们就要统一全国,要南下过长江。华北军政大学的学员绝大部分为华
北籍,不少人怕毕业后南下,主要是怕南方的气候热,怕吃不惯大米。他们
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多是从历史上的战例和传说中(如曹操南下不服水土
等)推测而来的。也有的人怕家里无人照顾等等。我很注意他们的这些思想
情绪,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人民解放军是全国人民的军队,敌人退到哪里,我
们就要追到哪里,即便天涯海角,也要跟踪追击。如今南方尚未解放,我们
在北方能睡得着觉吗?我说,南方确实比北方热,但也和北方比南方冷一样。
长征时期,红军大都是南方人,但到了北方照样能打。吃大米也是如此,很
多南方人到了北方,多年吃馍、吃小米、吃包谷,也一样打仗。生活习惯问


题可以逐渐适应,最主要的是精神上不要泄气。使学员既安心学习,又随时
准备行动。

为了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还要求各部门制定党政工作制度。
同时,还通过创办《华北军大》校刊,组织开展竞赛、立功创模和各种文体
活动,使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叶剑英校长对当时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了解得快而准确。这是因为他
对国际国内军政情况知道得多,又具有卓越的分析能力。这对军大领导和工
作安排很有好处。中央军委和华北局认为,华北军大第一期毕业将是1949
年的秋天,那时革命战争可能在江南山区、水网地区以及西南、东南山区进
行。要求华北军大的教学应着重进行山地、水阿地作战的战术技术训练,还
应当加强攻坚战的战术技术和各兵种合同战术的教育。据此,华北军大提出
的教学方针是:培养成千上万的政治上坚定、能掌握与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
进行正规建军和正规作战的军政干部,以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

开学后不久,由于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工作经历不同的特点,对学
员进行了考试和分科编队。然后召开有各大队领导参加的校党委扩大会,公
布考试成绩和编队名单。全校学员共7238 人,编成8 个大队和3 个直属队。
即两个营级干部大队,还有团级干部、炮兵、工兵、政工、参谋、预科学员
各编1 个大队,以及台湾、华南、高干等3 个直属队,军大还附设一所步兵
学校,这时有学员4948 人,两校合计,共有12186 人。

为了既考虑当时战场的需要,又着眼于未来战争发展的要求,我们确定
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军事教育讲授“战术概则”,包括进攻战、山地战、水
网河川地作战的战术及各种合同战术。在技术上,着重训练炮兵和工兵。炮
兵以山炮为重点:工兵以爆破和架桥为主;其次进行坑道作业与筑城训练。
当时还打算成立摩托化训练班,准备建立摩托化部队。政治教育,除学习马
列主义基本理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专门课程外,特别强调党的政策
教育,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总政策、土地政策、城市工商业政策、
新区政策、俘虏政策等。部队管理教育,主要学习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及
管理部队的方式方法。

建校之初,没有现成的教材,就把国内外军事学校的基本教材收集起来,
然后按照军大的教学要求,组织力量,自己编写。经过半年的努力,全校有
计划地编译了30 多种通俗的军事教材,编写了20 余种政治教材。为充实教
学内容,我们还抽出一部分有军事理论又有文化的教员组成参战组,先后参
加了太原和济南战役,收集作战经验和有关资料,回来帮助教员和学员及时
了解前线的最新情况,以战教战,使学校教育与战场实际紧密结合,也就是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华北军大建校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根据我们对教员队伍状况的调查,
当时几个单位合并起来,能够担负教学任务的只有30 余人。按教学单位计
算,军事教员就缺四分之三。我们当时曾提出解决教员不足的两个方案:一
是向上级请调,补足缺额;二是开办训练班,培养新教员。但前者不现实,
后者一时办不到。

怎么办?叶剑英当时明确地提出:“在那些脱离敌人营垒的旧军官和被
我们俘虏过来的人中,吸收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来学校任教。”他称之为“搬
师请贤”。这件事缘起于朱老总的指示。在我到军大之前,朱老总有一次到
学校来,他对叶剑英说:“我们很快就要胜利了,但许多同志过去没有时间


学习,有文化的不多。战争结束后,我们还要准备办个高等军事学府,招聘
一些起义军官来任教。”叶剑英把朱老总的指示和他的想法告诉我,我觉得
朱老总对今后培养高级军事干部很有远见,积极拥护。我们除了在我军中挑
选一些有文化、有知识、有实战经验的干部来当教员外,还挑选有文化和军
事知识的俘虏和起义人员。不仅在晋察冀范围内挑选,还派人到就近解放区
去挑。学校陆续接受了许多军事人才,他们有自愿来报考的、有起义的、有
解放过来的。对来到华北军大这个华北当时最高的军事学府并准备当教员,
非常高兴。到校后的第一个春节,有的还把家属接来。过春节那天,我们设
宴与他们一起欢度节日。席间,猜拳行令,都很融洽。

对于使用旧军事人才,开始有的同志不大理解,曾有过一些议论。个别
学员甚至说:“常败将军教常胜将军,这是给自己抹黑!”有的老教员也说:
“过去没有他们,我们也一样办教育。”

听到这些反映,我们及时做思想工作。叶剑英还在校党委会上专题讲了
这个问题。他说:“争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