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纪元1912-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瀛台盛宴。

酒过几巡了,袁世凯端起酒杯,离开座位,来到徐世昌面前,呼着只有当年他们文社朋才呼的徐的雅号说。

“菊人兄,让我们再度携起手来,奋斗在一条绳如何?”

徐世昌端起杯,还是淡淡笑着。

“菊人老矣,有负众望。”

“老当益壮国家、黎民都盼望你。”

“盼我?”

徐世昌摇摇头。

“我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罢哩,罢哩。这些年,一切都习惯了,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诸位,喝酒,喝酒”

在一旁沉默多时的杨度,心里猛然动了一下。

“啊?这个发了霉的老相国真的要学那朱希真一心爱山好水去了吗?果然如此,到也是一个聪明之举。”

在今日的宴会,杨度是比较消沉的,他下定决心,像当年徐庶进曹营一样,一言不发。有化么好说的呢?

民国了,杨度认为一切都不维新的维新了,他心向了袁项城,倾其全力,要实现一片新天地。他无意与袁平分秋色,他只决心做一个辅佐袁的好“内助”,做一名有作有为,又不显山不露水的“宰相”。一直以来,他在中南海也没以宰相自居。不想,袁世凯当了正式大总统之后,宰相这一缺并没有青睐他,而是三邀四请要托付给大清王朝的内阁协理大臣。

面对这种局面,杨度也心灰意冷了。若非十分不得己,他真不来参加这样的宴会。他本来想,这次宴会的结果是:袁世凯在大庭广众之下拖也把徐世昌拖出来,按也得按到“国务卿”的位子;而徐世昌,一定是半推半就,造成一种无可变更的事实。

现在,袁世凯是初衷不改,恳请再三,那个徐卜五,却真的不愿出山。尤其在他明明白白地朗诵出朱敦儒的《鹧鸪天西都行》之后。他心的一块沉沉石头总算落了地。朱敦儒,字希真,南宋绍兴进士,为秘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西路提点刑狱。靖康之难,他离开官场,过起遁世隐居的生活,再不出仕。徐世昌借他的词句,显系有效法之意。杨度终于端起杯,来到徐世昌面前,恭恭敬敬地敬了他一杯。

和杨度同病同态的,是政治会议议长李经羲。这个曾经领衔奏请朝廷立宪和召开国会的原云贵总督,此番出任政治会议议长便打定主意夺“相”位。李经羲的政治会议确实为袁总统的立法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在他翘首以待相位时,他也发现了袁世凯青睐的不是他,而是徐世昌

在杨度敬完酒之外,李经羲满面笑容走向徐世昌,至少现在可以断定一点,徐树昌没有“出相”的心,既然这样,可不能表现的太过小家子气。

就在这时陆军次长徐树铮却急步地过来了,他喊了一声。

“大总统!”。

然后便行了一个军礼,自从“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成立后,实降为大元帅办事处下一“办事员”的陆军总长段祺瑞便不再理事,则由徐树铮代行陆军总长之职,一时间,各省督军、各师虎,只知陆军部有徐树铮,电报、信件也全给徐树铮,甚至连忙大总统也被他丢到了一边去了。

而今天徐树铮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突然来到赢台,只是因为一个小时前收到的一份电报,从江苏来的电报,在收到电报之后,他犹豫了一会,在差人给段祺瑞送去的同时,又亲自给大总统送了过来。他知道这位大总统对他不满意,所以不能让他挑个“贻误军机”的事由。

“哦,是又铮啊!有什么事吗?”

一见来人,袁世凯便不冷不热的说了一句,事实对于徐树铮,他一直都没什么好感,尤其是徐树铮还有着“合肥魂”之称,可以说……

“大总统,江苏陆军参谋部总长韩,先前来电!”

话时徐树铮双手一奉,将江苏陆军参谋部的电报递给袁世凯,徐树铮本就不擅长交际,说起话来,同样也是不冷不热。

看着这一幕,杨度等人不禁摇摇头,当真是物以类聚,段芝泉是这种性子,他合肥魂也是这种性子。

“江苏陆军……”

听着这四个字,袁世凯的眉头便是一皱,去年二次革命谁是最大的赢家?表面是他袁世凯,毕竟借机赶走革命党,迫使其流亡海外,而事实,在江苏的地界,最大的赢家是他李致远。

江苏都督程德全,不理军政,江苏军政皆出自江苏陆军参谋部,而任命韩武为参谋总长,目的在于分列江苏陆军,挑其内哄,可谁曾想,另外两个师,早都被他李致远给“收买”了,去年月前,李致远不过就是一商人,顶多扛着顶淮海经略使的帽子,而现在,他却是扛着淮海经略使的帽子,袖里握着江苏陆军的里子。

这李致远,又想出什么故事?

心下思索着,袁世凯的眉头一皱,接过那电报,同时心下暗生警惕之心,打从去年弄明白李致远掌握江苏陆军之后,他便在心里寻思着自己和他打交道的历往来,不合计不当紧,一合计他自己都被吓一跳。

和他李致远交手,他袁世凯根本就没占过任何便宜,即便是使绊子、下套子,最后还是让他李致远占尽了便宜,和李致远打交道还是得谨慎一些,否则一不小心,给他下的套子,没准就会变成自己的套子,就像现在。

看着电报的内容,袁世凯倒是一愣,这电报洋洋洒洒多达千字之多。

“大总统钧鉴:

蒙古与中国腹地唇齿相依,千百年来蒙古实为中国之地。三年前武昌首义,诸省纷然独立,中原鼎沸,骚动四方,蒙古僻在边陲,蒙人屋乘时独立,行以分裂国家之实,现在共和已立,五族一家,南北无争,中央有主,从前各省独立均已取消,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持民国,与时推移,蒙古喇嘛、王公无回归之心,然蒙古之地,为中国之要,……”

蒙古?

袁世凯的眉头一皱,这李致远又想打什么算盘,他这算盘打的够远的啊!从江苏打到蒙古去了!

“江苏虽居南省,然为中国之兵,练兵年余,当为国解忧,即请政府饬令,以江苏陆军一师为先头,直捣库伦,以纾边患……”

江苏陆军出兵蒙古,这小子……他想干什么?

第212章对未来的思绪

蒙古、江苏、李致远?

袁世凯凝神思索着,尽管精明如他,却依然看不出李致远走这步棋的真正意图来,好不容易才抓着那三个师,他李致远就那么大方,敢把部队派到蒙古去,可……若非真心,他又图谋何事?

正在敬酒的杨度见大总统一副凝神思索的模样,便主动走向前去。

“不知大总统所思何事,恰老相国也在,不妨让老相国代为参详参详……”

杨度这么一说,袁世凯眼前只觉一亮,便将手中的电报递给徐世昌。

“菊人,你看……”

当晚的那一场宴会,宴会原本的主角,随着这一份电报变成了“江苏”、“蒙古”,宴会众人各舒已言,而袁世凯更是趁机向徐世昌求教,出任东三省第一任总督的徐世昌长于边务,在这种事情自然最有发言权,但徐世昌却反复表示,他只想“且插梅花醉洛阳。”

但是他却再三表示感谢袁世凯对他的“盛情款待”,最后还是迫不得已似的吐出一个字。

“拖!”

宴会结束后,徐世昌离开中南海瀛台,但却没有离开北京城。袁世凯对宴会的冷漠虽然感到失望,但却并不绝望。他这位青年时代的朋盘旋北京,就说明他出山的可能还存在,尤其是他说的那个“拖字”,更是让他眼前一亮,反而坚定了请徐世昌出山的心思。

于是,宴会的第二天,他便派遣国务院代总理孙宝琦来到徐世昌的下榻处,继续劝其出山。

徐世昌此番见到大总统的代表,不仅绝口不再谈“且插梅花醉洛阳”,而且对时局颇说了一些肺腑之言。这便令总统代表有了笑脸。

原来这位前清相国中南海回来,便虔诚地向吕祖进行了祈祷,吕祖为他指点了迷津

徐世昌笃信吕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30多年如一日,就像他每天吃饭、睡眠、穿脱衣服一样,从不疏忽。他坚信,自己的荣辱沉浮,吕祖都会“告知”。那是他27岁的时候,他和弟弟徐世光一起进京应试,心神不定时听说琉璃厂吕祖庙很有灵验,便前往求签。结果,得的一签签词为:“光前裕后,昌大门庭”。

应试结果,弟弟中了第95名举人,他中了第125名举人,应了“光前”之言:又过了4年,即光绪12年,他便中了进去,更应了“昌大门庭”之预告。从此,徐世昌便供奉其吕祖来了,他清人工笔绘了一张吕祖像,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设一问幽静的房子,把它悬在中央,摆下供桌,设香烛,遇事便虔诚祈祷。

现在,吕祖像他虽然设在了青岛,他还是可以遥为祈祷的,心诚则灵么。中南海回来,然已深了,徐世吕还是张起吕祖的神牌一张只写了吕祖名字的黄纸,漱了净手,默默祈祷,竟然讨了一个“良机莫失”的签。徐世昌皱起眉沉思有时,笑了。

“老相国既然对国事洞察秋毫,自然胸有治国良谋。大总统的重托,看来真是慧眼识栋梁了。”

孙宝琦对徐世昌拍马屁了。

他的马屁倒是让徐世昌笑了起来。

“这么说来,我对国家还有点用?”

“岂止点用,乃是栋梁”、

孙宝琦连忙称颂道。

“好,我就姑且出来过渡过渡,帮帮老朋的忙。”

徐世昌站起身,朝着孙宝琦微笑道,接着又说道。

“可是,有两件事情得先说清楚:第一,我绝不接受民困的官俸;第二:我是过渡,务必请他随时物色替人。”

“一切听从老相国吩咐”

完成大总统交待的任务,孙宝琦这才算是满意而归。

徐世昌接受国务卿,愿意出山,袁世凯十分欣喜,立即在总统府的最幽静之遐瞩楼为他安排了办公室,并再三叮嘱总统府所有人员对徐一律以“相国”尊之,而徐世昌刚在遐瞩楼住定,袁世凯亲自前去拜访,同时以老朋馈赠名义送去大洋4000元。

以备零用,因为不是俸禄,徐世昌也坦然收下了。

袁世凯毕竟是官场的老手了,这条道的坷坷坎坎,酸甜苦辣,他是饱受了,他明白自己的维艰举步。他常常抓住袖简里的胳臂还在问“是真是假”,既然要用人,当然要试一试,于是便把前几天的碰到的事先拿了出来。

“菊人,你说,这蒙古之事……”

袁世凯说,徐世昌听,他在听着的时候,心下同样动起了念头,出任东北总督时,他没少和俄国和日本两国打交道,对于边务之事早就是驾轻就熟,而这件事反倒也许他为难起来,而在决定出山时,他便知道,这件事只怕是老朋让办的第一件事。

“大总统,苏省电报所提,倒也于情理之中,国家有国家的顾忌,毕竟边务兹大,其才愿以江苏陆军之名,出兵收复蒙古,若期间俄国干涉,两军交战,国家可以江苏陆军为由加以搪塞,想法虽好……”

沉吟片刻,徐世昌又继续说道。

“但以俄国之强权,又岂是言语搪塞所能?”

袁世凯先是点头,随后又摇头。

“但蒙古之地涉及到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若中央不为,只恐将成千古罪人!”

在吐出这番话时,袁世凯脸浮出些无奈之色,蒙古问题中俄交涉近两年,于1913年11月拟定了一份中俄声明文件,用蒙古自治作底线,交换了俄国政府对民国政府的承认,这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最大底线。

如果是在去年,江苏陆军呈请武力收复蒙古,他只怕会立即就会点头,然而现在,一方面固然是有中俄声明于前,而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不想,不是不想收复蒙古,而是不能挑起有俄国插手之战祸。

而另一方面,若是直言相拒,又怕落人于口实,陷已于不利之境。

撇见袁世凯脸的难色,熟知边务的徐世昌岂会不知他心中的难道,于是便开口说道。“大总统,回复江苏之请,实为简单之极,此等忠于国事之心,自当给以嘉奖,江苏陆军,去岁整编至今不过九月,可由陆军部拨几十万元供其改善装备,于苏省加以练兵,中央现与俄人交涉,若进展所无……”

“……苏省官兵忠于国事之心,实为可嘉……对外交涉,我民国初建,不可擅使武力,虽以和平为始,然却不得不以武力为盾,若交涉失败,为维国家之统一,自当断然使用武力,以行统一……”

念着从江苏省转来的电报,陈陶遗忍不住点头说道。

“经略使,这大总统的电报是无从可驳啊!”

对于陈陶遗来说,几乎是在江苏省陆军参谋部发出那份电报之后,他便断定中央绝不会同意,原本都已经准备了一份数千字的通电,只要中央复电一来,就以江苏省都督、淮海经略使副署的方式发出通电。

可现在,袁世凯的这份电报一来,却说的人心服口服,那边交涉尚在进行,希望尚存之时,江苏陆军若是强要出兵,那可就是擅挑战事于国,中央那边可就没什么回头了,现在这先行交涉的帽子一扣,淮海这边根本就是无言可驳。

“嗯,韩武晋升一级,领中将衔,这也算是解决三个师下隶属的问题了!”

相比于陈陶遗的感叹,李子诚到是更喜欢那一份电报得到的“实惠”,事实,现在自己要从袁世凯那里争的就是一些有名无实的“实惠”,有一些有名无实的“实惠”稍做文章都有意外收获,就像自己这淮海经略使,别人做是无钱无权的“虚衔”,可自己戴这帽子,谁敢说自己无钱无权?

而现在韩武的“中将军衔”,虽是名,可却解决了江苏陆军中早已经存在的问题,去年袁世凯给江苏陆军埋下的不和因素之中,其中一个,就是三位师长皆是少将军衔,而韩国江苏陆军参谋长兼任第三师师长,也不过是少将军衔,这就造成两个少将听命于一个中将,这或多或少的总是一个问题。

而现在,袁世凯却帮自己解决了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还有六十万元军费,咱们的袁大总统倒是挺大方的,这六十万,可是能办不少事情!”

第一次从“中央”手中讨来银子的李子诚犹豫片刻。

“既然大总统这么大方,咱们也不能小气,从经略使府划过去一百万元给参谋部,着其组建江苏陆军航空队,还有,把连云港蓝天航空队划入江苏陆军!”

相比于袁世凯,李子诚无疑更大方一些,毕竟是自家的队伍,而且原本按计划,由冯如创办的蓝天航空队原本就是为建立空军准备的“种子”,现在虽说不能成立明着的空军,但组建一只陆军航空队,倒也能说得过去。

作为一个未来人,李子诚比任何人都清楚空军和蓝天意味着什么,谁掌握了空军、掌握了天空,谁就掌握了未来战争的胜利,只有掌握了天空,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同样也只有掌握了天空,才能掌握未来。

思及天空时,李子诚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二战老纪录片中都会有那么一个镜头,一群象秃鹰一样的飞机遮天蔽日而来,猛然间,它们以似乎与地面垂直的角度向下俯冲,发出尖利的怪啸声,那尖啸声如同死亡哨音,会撕碎一道道防线,而它也将会几乎成为敌人噩梦的代名词,这就是天空,这就是未来。

想到这,李子诚的唇身微微一扬,现在自己或许不能创建世界最早的空军,但是很快自己就会拥有一支全世界最强大的空中力量!到那时所有的敌人都会在它的面前瑟瑟发抖,终日沉浸于噩梦之中!

“经略使,你,咱们……”

经略使的心不在焉倒是让陈陶遗一急,他连忙急声说道。

“这收复蒙古,可是利国利民之事,若是江苏陆军能独立收复蒙古,经略使之名,必可名扬全国,他日,也可……”

自从进入经略使府之后,陈陶遗的内心深处一直都有着一个野心,就是有朝一日经略使能入中南海为大总统,在他看来,眼前的经略使有这个条件,相比于财力,甚至军力,他更为看重的却是经略使比所有人都年青,而现在他所需要的就是声望,有什么声望能敌得过“复土开疆之功”?

“公谣,就照大总统的意思办,再说,咱们的确需要准备一番不是嘛!不急,不急,先准备,准备好了,才能一战功成不是!”

回过神来的李子诚笑了起来,现在,只需要准备一切,等到直动手的时候,没有理由,自己也能创造出理由来!

“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

身处法国巴黎的吴启梁眼瞅着奥斯曼大道那栋巴黎前所未有的五层楼高的、33米高、内有10个镶金彩绘花窗的新拜占庭式雕花彩色玻璃圆顶,盯视着这栋让陈旧的巴黎面目一新的莱法耶特百货大楼,此时他的脑海中却只剩下了一个念头。

“我也要在这里办一家百货公司!”

这个念头冒出的瞬间,便如烈焰一般灼烤着吴启梁的意识,作为法国中华商会的会长,在过去的大半年间,他一直活跃在里昂的生丝交易市场,而在生丝淡季时,作为中华对外贸易公司法国分公司的经理,他又需要负责中国工业品在法国的销售,可销售却总不尽人意。

法国是全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