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纪元1912-第3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燕荪,你不了解李致远啊!”

话时功夫,袁世凯却是渭然一声长叹,别说梁士诒不了解他,即便是他袁世凯。又岂看透过李致远,两人在天津的一夜深谈,多少让他对李致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李致远那个人,之所以让人看不透,就是因为私心太少。

私心!

人人有之,可为公而自损之人。又有几人?宁可担上一个臭名,也要为国家办点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点,若是,若是李致远能一直这么持以公心下去,他倒也不失是个……

想着李致远这次为了“避免多年心血毁之一旦”,而自损其名的行为,袁世凯的心下对他倒是觉得有些愧疚。也许,从一开始,自己就像是梁士诒一样,又已之腹度他人之心了!

“大总统,士诒对李连云是不甚了解,可却知……”

声音微微一压。梁士诒吐出一句话来。

“这权力,终归还是好东西!”

在梁士诒的这番话中,还是有些其它的隐意,不过,这会他只是点了一下,随后他看着微微愣神的大总统,又补充一句说道。

“即便是李连云此次持以公,谁又知道将来会不会……”

沉吟着,梁士诒却不再朝下面说下去了,听着他的这一番未尽之话,袁世凯却是沉默下来,在沉思良久之后,他方才用极为肯定的语气说道。

“这一次,无论如何,我袁项城是不会动员军队,让世人笑我的了!”

一句话吐出时,袁世凯只觉得心下压着的一团气似乎随着这句话消散了,那股气是什么?一时间他也弄不明白,但他却知道,这一次,他要和李致远比一下,比一下公心,比一下那坦荡之行了。

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在袁世凯看来,或许,这是他眼下唯一能做的事情,也是他“持以高姿态”的必为之事,既然要装,那就装到底吧!

“燕荪,现在,那件事,差不多该收尾了,若是收尾后,还有赢利,看看,大家伙谁的厂子需要用钱的,就给他们一笔低息的款子,这国家啊,无工不强啊!这一点,李致远看的透,也看的远,这一点,咱们得多和人家学学!”

一番叮嘱之后,袁世凯闭上眼睛,随后又补充一句。

“以贪对廉,贪以树廉,国…务…院那边,为何不贪,是人家口袋里有钱!好了,你下去吧!”

说罢,袁世凯便端起那茶杯,却没有喝其中的参汤,只是端着茶杯,显然是端茶送客的意思。

心知大总统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说下去的梁士诒,在心下暗叹一声,便退了出去,在走出居仁堂,即将上车时,看着那辆326轿车,梁士诒不禁摇了摇头,怎么到处都是他李连云的东西!

“藕初,”

几乎是在刚一进入穆的办公室,李子诚看着他时,脸上就挤出了一团花来。

“这一次,咱们可是发了一笔小横财啊!”

“是啊,发了一笔横财!”

穆笑着,为总理倒了一杯茶,这一次冒险,总理还是赌赢了,准确的来说是周作民赌赢了。

“维新这件事办的不错!”

李子诚的话让穆颇以然的点点头,一开始,公司甚至都没有插手,全是靠着周作民自己去操作,而在他的操作下,不单是赌赢了,而且淮海银行还大挣一笔横财。

“总理,上海那边发来电报,赢利估计超过……”

穆伸出几个手指头,虽说没细说赢利的具体数字,但李子诚还是知道那三个手指头代表什么。想着这笔巨款,他还是忍不住笑了笑了。

“这下好了,至少不差现款了!”

说道的同时,李子诚又看一眼穆说道。

“告诉维新,加把油,争取把汇丰给我打跨了,把这头金融吸血鬼,给我彻底解决了!”

对于汇丰银行。李子诚个人并没有多少好感,毕竟,多年来汇丰一直配合着英国政府,对中国金融经济实施掠夺。能利用这一机会,摧毁汇丰,恐怕比巨额赢利更为重要。

“这是当然,趁他病要他命,汇丰这一关,咱们是不可能让他过去,不单是汇丰,就是涉足其间的外国银行,咱们也要临门踢上几脚。不毁了他们,也在踢得他们大伤元气,不单如此,更重的是,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些铁打的外国银行也不可能,只要汇丰一倒。估计全国上下,老百姓的存款损失将会超过三亿元,这些年,那些官绅信外行不信国行,这一下,无论如何都得让把这股歪风给扭回来!”

话时,穆的脸上带着些嘲讽,那些达官富绅们总喜欢把钱存在外国银行之中。似乎外国银行更让他们放心,可他们却忘记一点,外国银行不见得就有保障,如果外国银行拿储户的钱去做投机失败的话,谁归还他们的存款呢?

“不仅如此,藕初。你要看到的一点是,这一次,这些外国银行可谓是损失惨重,现在以他们所掌握的资本已经很难再左右我们的经济,更重要的一点是,正因如此,在未来几年,推行法定货币,以信用本位取代银本位,就不会因外国银行的利益,而受到来自列强的压力,咱们就不需要为了推行信用本位,而被迫做出一些让步!”

说笑着,李子诚的心下便有些庆幸,庆幸这一次周作民依靠着自己敏锐的金融直觉,做出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如果错过这个机会,那么几年后会发生什么呢?

通过公债投机获得足够的弹药之后,也许那些外国银行、洋行就会开始他们的另一场金融掠夺,到那时,恐怕……摇着头,心下暗自庆幸的同时,李子诚隐约觉得,或许,自己应该建立一个机构,专门针对世界的经济、政治、金融发展做出各种各样的推演,从而避免错过各种局面的失误,比如自己的出现,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和地缘的影响,还有经济上的,毕竟,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的发展历史就已经随之改变,历史,已经不再是死搬硬套的事物了。

在心下如此思索时,李子诚的脑海中浮现出后世的一个机构——兰德公司,或许,自己也应该建立一家这样的公司,建立这么一家公共智囊机构,为自己、为国家,当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不过,这样的一家机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显然,仅依靠中国自身的智慧力量远不满足这一需求,还要继续从国外引进智力啊!

智力!

想到国内匮乏的智力资源,李子诚还是无奈的长叹口气,尽管德华大学第一界多达三千名毕业生已经到了毕业期,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显然不可能仅依靠一座德华大学,而且每年几千名大学毕业生,对中国而言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既便是加上沿线的二十几所高等专科学校,每年万名毕业生,又岂能满足全中国对于智力资源的需求?

充足的智力资源是国家工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在本国的的智力资源不足时,唯一能依赖的就是外国技术人员,就像六合公司一样,先期从美国,中期从德国,现在又从美国聘请了超过四千名各个行业的技术专家,可以说,六合公司的技术部门根本就是“洋人的天下”,不仅六合公司如此,就是德华大学,这所亚洲门科最齐全的理工科大学之中,更是被外籍教授,尤其是德籍教授垄断着,甚至德华大学之所以直到现在仍然被称为德华大学,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以德国教授为主的大学教授联席会议拒绝大学更名,所以,德华依然还是德华,依然还是那座“象征着中德两国友谊”的大学。

现在,短期内,在未来十几,甚至二十年内,中国都可以像现在这样,大量高薪雇佣外籍专家,以解决自身的智力资源不足,但是在未来,智力资源的不足,不仅仅将会严重影响中国的未来发展,而且还有可能构成中国综合国力上的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甚至将影响到未来百年中国的国运,一个水桶能盛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而智力资源的不足就是这块短块!

“藕初,这一次,我们挣了多少钱?”

“嗯?”

未明白李子诚为何问这个问题的穆微微一愣,这时他又听李子诚说道。

“计算一下,办一所小学需要多少多,办一所中学需要多少钱,还有大专、大学,咱们把这次挣的钱都拿出来——去办学!”

第111章专员之访

“以企业之身,承担社会之责!”

在民国五年元旦,在庆祝六合公司成立四周年的庆祝会上,作为公司总经理的穆曾如此作着总结,此番言论第二天一经报道,非但没有引起舆论非议,反而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事实胜于雄辩,没有任何人会否认这一点。

而作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象征,教育可以说,是六合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中,最为引人注意到的一项社会责任,也是最成功的之处,而这种成功,不仅体现于一个学校,甚至体现于绵延两千公里的陇海铁路沿线的教育成功。

甚至在外界的印象之中,陇铁沿线那一座座如同城市一般的附属用地上,相比国内他省最大的不同就是两点,一是重视实业,这自不用多言,实业是六合公司,也是陇海铁路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可以说,离开了实业,就不会有今天的陇海,同样也不会今天的六合公司。

而另一顶让国人为之侧目的则是六合公司上下极为重视教育,为了发展沿线教育,六合公司甚至将陇海铁路赢利用为沿线固定教育经费,而且除此之外,亦通过附属用管理条例规定,其教育经费支出需达到总支出的近五分之一,可以说在附属地管理委员会的支出清单中,教育,从来都是最大一项开支。

也各市地用另外一个数字更能说明一切,就是陇海铁路沿线附属用地的教育经费支出,超过全国的官言教育支出,如果再加上数额庞大的非官方的教育基金和个人捐赠,沿线的教育经费的实际上可能过全国各地,官方和非官方的教育事业投资。

有了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为保障,使得陇海铁路沿线附属地可以铁路用地推行强制性的八年制义务教育,而在的沿线一百多个车站用地内,虽然生活着不到一千万居民。但是中等实业学校和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过两百万人,拥有接受过半年期或一年期教育的老师更是达十万人之多,这个数字甚至于接近全国总和,而中学生则远远过全国中学生总数的数倍。

之所以拥有如此众多的学生,并非强制性的要求附属地内的居民子女必须接受教育,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此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学生的家人不需要生活于此,工作于此。他只需要来到这里,这可以接受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充足的教育经费、优良的教育环境,加之宽松的几乎没有限制的入学要求。使得许多沿线省份的平民子弟来此接受教育。

在这里,那些平民子弟不仅可以接受到良好的免费教育,他们还可以得到一份免费的营养午餐,甚至,对于那些住校生,他们亦可以用勤工俭学的方式,通过送报纸、送牛奶或者校办工厂实习等方式或得足够他们生活的生活补贴。

而这种近乎于无偿的教育投入使得六合公司承受负担的同时,在提高国民智力的同时,又获得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工人。那些接受专业教育的学生,迅速的进入工厂,进一步推动了沿线的工业实业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之中,每一次,当李子诚乘着专列来经过陇海铁路沿线时,他都会固定的参观几所学校,用他的话说。对他个人而言,最值得骄傲的不是他建立了公司,而是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普及了教育,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建立这个时代的中国,在一个并不算小的范围内普及到每一名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体系以及中等专业教育。

而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带有强制色彩的义务教育体系,在陇海获得丰富经验之后,一但国家经济条件准许,就可以放之于全国。在全国上下推行全面的强制教育,正像在李子诚入主国…务院的一年中,先是国会通过《教育法案》,确定了强制教育的法律地位,随后教育部开始向各省派出旨在推广强制教育的教育专员。

这些教育专员的使命非常简单,于全国创办初高级小学以及中学、专门中学。而根据《教育法案》的相关内容,这些教育专员主要职责是于各地认定官办中小学,随后,教育部会将会下发专门经费于各个学校,甚至按学生数量对各学校加以补贴。而这些经验,都是通过陇海铁路沿线的强制教育推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以安徽人出任江西省教育专员的江谦,虽说为南通张塞创办通州师范,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校长,又任江苏省教育司长,但在江西并没有太多的熟人,而这也正是异地出任教育专员的原因,毕竟教育专员与地方联通一气。

不过,对于江谦从来都是嗤之以鼻,在他看来,很多教育专员都和他一样,之所以投身教育是为了发展中国的教育,那种沆污之事,或许其它行业会有,但教育业绝无!

“维两大权力、树两大义务!”

站在简陋的校园内,江谦看着墙上的这句标语,两大权力、两大义务,是府院分治之后,国…务院于全国推行的一种新理念,瞧见院内正在上着体育的儿童,他便走了过去,走到一个小朋友面前,在小朋友问好后,开口问道。

“小同学,什么是两大权力!”

“回先生话,两大权力,一为公民受教育之权力,无受教育之权,公民愚昧,而无知于公民之权!再为公民享受自由之权力,先有公民之自由,方有国家之自由!”

儿童的回答让江谦满意的点了点头,对于两大权力的相辅相成,他可谓是颇以为然,在小李…总理在《教育法案》于国家提交时,提出“本界政府之重任在于全力确保中国公民享有两大权力”时,曾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在报纸上的大讨论,尽管有诸多反对者,但是那场持续数月的讨论,终以反对方认同这一观点落幕,而大讨论的直接影响是,受教育权、自由权成为中国最为人所知,同样最为世人所接受。

“什么是两大义务?”

“民众创建国家。国家提供服务,政府征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而纳税为公民之义务……再为服役,……”

在儿童回答时,江谦不时的点着头,两大权力、两大义务。先有权力,方才有义务,如国家不能保障国民权力,那么又如何要求公民付之以义务。正如李子诚在国会演讲上所说的那样。

“我们是一个拥有政府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拥有国家的政府;除非人民授予,我们的政府便毫无权力可言。”

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而言,还从没有那一个人,能够说出这么一番如此直白的话语,他总是能够一再的给人以惊喜,从眼前的强制教育,直到……

“江专员。”

这时,江谦的思绪被学校校长的话语打断,他回过头看着那个穿着打扮可普通乡间士绅没有多少区别的校长看去,脸上顿时浮现出了笑容。

在中国各省之中,唯以江苏率先在全省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早在《教育法案》颁布之前,江苏省便要求全省从省会到村庄。三年内统统建起国民小学,得益于江苏省雄厚的财政基础,其迅速在各村建立了国民小学,而且实现了每镇皆有一所高等小学的目标。

然而放之他省却不行,由于各省财力所限,在《教育法案》颁布后,为了获得来自中央的教育补贴,一时间。各地纷纷办学,不过对于那种旨在获得中央财政补贴的学校,作为教育专员,他并不怎么欣赏,但是对眼前的这位米克已,他却很是欣赏。原因非常简单,早在《教育法案》之前,他就用自家的宅院创办了这所乡爱小学,一所旨在教育乡民子弟的乡间小学。

而现在,这所小学的学生虽说只有百余人,而且老师不过只米克已和其两个儿子、儿媳,再加上自聘的两名老师,但在江谦看来,如果中国乡下的士绅皆如其一般,纷纷创办小学,那不出十年,中国教育必将大不同,也正因如此,在他来江西任职之后,就将这所小学列为他的考察对象之一。

“米校长!”

热情的打着招呼,江谦便朝他走了过去。

“江专员,之前正在上课,未能迎接专员,还请见谅!”

米克已的举手投足之间,到是带着几分浓重的书生之气,实际上,他并不是“新学”之人,其甚至曾考中举人,不过,却从没有做过官,但这并不妨他创办这所小学,甚至其教材亦是从上海商务印书馆购进的新式学堂教材。

而他之所以有这番心思,全是因其在清末时,目睹当时时局惨淡,方才有了学习新学之心,在将长子送往日本留学后,听着长子提及的日本乡村教育,便动起了办学校的心思,由此才有了现在的这所小学。

“那里,那里,课程最是重要,一班三十余童生读书之责为重!”

话时,江谦指了指身后的两名随员,那两名随员连忙招呼人把马车赶进学校。

“米校长,此行匆忙,来时未带礼物,这是总理私人捐赠的600本图书、2000盒铅笔、4000本练习册、还有地球仪、试验器材……”

提着这些捐赠时,江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