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1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噢,如何个围魏救赵?”

    “关中之地,刘胤新得,必不肯舍弃,而东守关中者,莫过于三点,潼关、武关、蒲坂津,晋王只要派兵攻取一点,但可直捣长安。三地之中,离我军主力最近者,莫过于武关,晋王只需遣杜预领兵五万攻打武关,钟会之围便可以解了。”(未完待续。)

第459章 杜预

    司马昭挟破蜀之势,欲一统天下,乃大举兴兵,与东吴战于西陵。司马昭的这一盘棋下得非常大,就是想趁吴军主力入蜀的机会,一举灭吴。

    但东吴苦心经营多年的长江防线,又岂是那么容易被突破的,东吴在主动出击对外作战上,乏善可陈,但在防御作战上,却一直是战果辉煌,从早期的赤壁之战,到后来的夷陵之战、曹丕三路伐吴,东吴都取得了完胜。

    西陵对于东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失守,不光有被魏军突破长江防线的可能,而且入蜀的陆抗军团后勤补给线也会被掐断,十余万入蜀吴军很可能会有灭顶之灾。魏国方面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会派遣羊祜杜预率兵十万围攻西陵。

    吴国方面自不敢轻视,派出镇西大将军陆凯率兵抵御,双方在西陵展开了一场最为艰苦的拉锯战。

    西陵地形复杂,道路险狭,西距西陵峡口不过二十余里,江水湍急,无论旱路水路,都进军不易,魏国十万大军进攻西陵,根本就无法施展开来。再加上西陵要塞吴国已经苦心经营多年,城防坚固,守御完备,在长达一年的争夺战中,魏军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地进展。

    按理说进攻受阻,司马昭就应当调整布署,但司马昭却一直固执地没有撤军,显而易见拿下西陵对全局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司马昭倒是很有耐心的,一年不行那就打两年。两年不行那就打三年。他就准备用人海战术。耗下西陵来。

    如果不是发生关中失守的事件,西陵之战势必将无限地延迟下去。

    但关中的失守,让司马昭不得不对既定的策略进行重大的调整,其中撤围西陵便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羊祜率兵五万退回到了襄阳,以应对东吴的反扑,以司马昭对东吴的了解,此番撤军之后,东吴方面百分百地会派兵来进行追击。而他们的目标,自是荆州重镇襄阳,这也是吴人几十年来一直梦想攻克的城池。

    而杜预的五万人马,则被调往了南乡,准备对蜀军占据的武关发起攻击。

    杜预此前担任的是镇西将军府参军和长史的职务,做为钟会的幕僚人员,参与了伐蜀之战。贾充在撤兵阆中之时,被司马昭召回了洛阳,,接替贾充指挥这支军队的。正是杜预,司马昭便封杜预为安南将军。统帅五万人马,移师上庸,并很快地投入到西陵前线。

    杜预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畿曾任尚书仆射,父亲杜恕官居幽州刺史,家世二千石,称得上是高门望族。只是父亲杜恕为人耿直,与朝中权贵多有不睦,后遭小人陷害,被流放千里,最终幽愤而死。受到父亲的影响,杜预早年也一直未受到重用。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通,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他特别爱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

    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氏已经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实际当权者,为了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司马昭开始收揽人才,任用贤良,象羊祜、山涛、杜预这样的人才,正是司马氏政权体系所急缺的。在这种背景下,杜预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成为了司马集团的核心成员,所以在仕途上才开始青步平云。

    对于初次领军的杜预而言,是极其渴望建功立业的,为自己正名的,由于和司马家的姻亲关系,杜预被人认为是走裙带路线上的台,这让满腹才华的杜预好生郁闷。

    杜预原本指望着在西陵之战中能有出色的表现,但经过长达一年的交锋,魏吴双方在西陵陷入了僵持之局,杜预虽然大才,但在西陵这样险狭之地却无法施展出来,始终未有寸功,直让杜预更是郁闷不已。

    此次接到司马昭下达的撤军命令,杜预便和羊祜商量着退兵的计划。以吴人的尿性,魏军撤退之后,他们一定会来追击的,如果不是杜预身上有司马昭分配给的进攻武关的任务,杜预很想在半路设伏,狠狠地给吴人点教训。

    但杜预可不敢耽搁,他很清楚,司马昭之所以痛下决心要撤军,就是因为关中失守的事,关中失守,动摇的是曹魏的根基,就连京城洛阳,都已经处在了蜀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关中一日不夺回来,司马昭是一日寝食难安。

    当然,仅凭杜预的这支军队,尚不足以收复关中,司马昭派杜预攻打武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援助身陷蜀地的钟会军团。以攻打武关为诱饵,吸引身在汉中的刘胤回兵救援,为钟会的突围自救创造条件。比较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围魏救赵,司马昭并没有指望可以轻取武关,只是希望杜预的行动可以拯救钟会军团。

    救兵如救火,杜预撤军的时间表非常地紧迫,于是杜预和羊祜商量,由杜预引军先撤,羊祜来断后,由他来应付吴军的追击。

    确定撤军计划之后,杜预便连夜拨营起寨,向北直赴南乡。而羊祜则是严阵以待,徐缓而撤,望襄阳方向而走。

    魏军一撤,吴军肯定要出兵追击,不过陆凯为人谨慎,只带兵追了一小段路,与魏军的后卫部队稍有接触,看到羊祜早有准备,军容齐整,估计就算是追击下去,也未必能有收获。这一年多来魏攻吴守,在西陵地区展开持久的拉锯战,双方都已经是拼得精疲力竭,现在西陵的守军也是减员众多,陆凯不敢再深入纵探,冒险突进,于是收住人马,退兵回了西陵。

    羊祜退的是从容不迫,而杜预却几乎是一路狂奔,晓行夜宿,倍道而行,一路之上,几乎是马不停蹄,只用了不到五天的时间,就从西陵赶到了南乡。(未完待续。)

第460章 武关之战(上)

    南乡郡在南阳郡之西,襄阳郡之西北,上庸三郡之东,由南乡郡望西北而行四十里,便是赫赫有名的入秦要道——武关道。

    自秦以来,武关道就是关中通往中原的一条要道,秦两次灭楚,走的就是武关道,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曾四次出巡,两次走的都是武关道。而前汉兴于武关道,亡于武关道,更让武关道名震天下。秦末之时,刘邦领兵西至丹水,破武关,战蓝田,兵至灞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旁,秦亡。刘邦由汉中北攻三秦取得胜利后,立即命令大将薛欧、王吸出武关,攻河南,迎接太公和吕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立新,地皇四年,绿林军申屠建、李松率兵攻武关,入长安,灭新莽。不久,赤眉农民起义军又分兵武关道讨伐刘玄,进据长安。

    进入到三国时代,魏蜀之间的交锋一直维持在秦岭一线,武关道便沉寂了下去,关城荒废,军备松驰,来往于武关道的,多是商旅行客,往昔金戈铁马的场景早已是不复存在。

    牵弘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到达武关之后,还是被这儿荒凉破蔽的景象给吓了一跳。武关的夯土城墙在风雨的侵蚀之下,早就变得残破不堪了,砖砌的城楼也已经是倒塌了半边,整个关城之内,了无人烟,荒草在肆意地蔓延滋生着,赫赫有名的武关,竟然沦落到如此的地步。

    其实这倒也不奇怪,当年武关做为秦之要塞存在,自然修筑地十分坚固完善,因为它要拱卫关中,抵御关东六国的侵扰,但汉以后。武关的战略价值便一落千丈,到了魏国之时,无论是武关以西的关中还是武关以东的南阳,俱都是曹魏的领土,武关做为军事要塞,已经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再加上这儿崖高谷深,山路崎岖,除了过往的商旅之外,鲜有要在此驻足,关城的残破自然在情理之中。

    不过蜀军攻克关中之后,武关的战略价值便立刻突显出来,为了保证关中的安全,武关道同潼关、蒲坂津一样,才为最为紧要的防守要塞。

    刘胤立刻派牵弘率一万人马赶往武关。负责把守关中的东南大门。

    此前牵弘任职陇西太守,往来与京城洛阳走的也是关洛大道,武关道他还真没有走过,只是略有所耳闻,只是想不到亲临此地,才发现武关竟然是如此残破不堪,很难再与当年的秦之雄关划上一个等号。

    不过牵弘很清楚,武关虽然残破。但却是入八百里秦川的东南必由之路,如果武关失守的话。魏兵便可以长驱直抵商洛、蓝田,进而威胁到长安。

    牵弘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不敢有半点的松懈,所幸武关已经是荒废了,并没有任何魏兵在此驻守,牵弘完全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武关。同时。牵弘下令对武关进行抢修,争取在魏军反攻之前将武关修葺一新。

    武关的重建倒是进行的有条不紊,武关三面环山,一面邻水,山水环绕。险阻天成,牵弘令人就地取材,采石挖土,日夜抢修,不过才十数日的光景,武关又初显当年的雄姿。

    正当牵弘为自己的“杰作”而得意之时,突然传来了魏军屯兵南乡的消息,牵弘不禁是暗暗地吃了一惊,暗道,魏军的来势好快。

    “何人领军?来的有多少人马?”牵弘问道。

    斥侯禀道:“回禀牵将军,领军之人乃是魏安南将军杜预,估计有五万人马。”

    “杜预?”牵弘微微一怔,原本以为魏军此次攻打武关会派一员宿将前来,最起码也应当是一员能征惯战的勇将,牵弘没想到司马昭居然派来的是杜预。

    虽然没什么深交,但同在官场,牵弘对杜预也并不太陌生。杜预之所以能领兵,完全是得益于他是司马昭妹夫的关系,先前的伐蜀之战中,杜预是做为镇西将军钟会的长史出征的,牵弘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杜预。在牵弘的印象之中,杜预并不是那种单纯的武将,倒象是一个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文人墨客,当长史做幕僚,应该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

    但后来杜预被任命为安南将军,接替贾充出征西陵,而在西陵之战,也是寸功未建,难免就遭到了牵弘的轻视。

    “司马昭居然派一个不通军事,不懂武艺的人来攻打武关,看来魏国真是无人可用了,哈哈哈!”

    聂恺已由金城都尉调任为右军金城营的中郎将,闻牵弘之言,不禁道:“司马昭有用人之慧,能让这个杜预统领一军,至少证明杜预有过人之处,绝非泛泛之辈,牵将军不可轻敌。”

    牵弘哈哈大笑道:“聂将军你有所不知,若论学识才华,这个杜预倒是无人可及,只是行军打仗嘛,呵呵呵,纵观天下,你可曾见过不会骑马的将军?”

    聂恺奇道:“这个杜预,难道还真得连马都不会骑?”

    牵弘呵呵一笑道:“此事乃千真万确,前番入蜀之时,杜预还是钟会的长史,诸将皆骑马而行,唯独杜预却是坐车而行,力不能开弓,这等将军,还真是天下少见。如果不是与司马昭有姻亲之故,他又有何德何能官拜安南将军?既然来到了武关,牵某便来教教他,什么才是真正的行军打仗。”

    虽然经过多日的抢修,武关的关城也只完成了一大半,尚未全部修筑好,牵弘一面下令继续抢修,一面率三千人马赶到吊桥岭,在武关前面设防。

    从丹水向北,进出武关只有一条通道,一岭当道,这一岭便是吊桥岭。吊桥岭因其形似吊桥而得名,高峻而陡峭,道路狭隘,不容并骑通行,《史记》谓“秦关百二,势如建瓴”。

    武关尚未修缮完工,所以牵弘决定将防线前移,在吊桥岭上阻击杜预。

    杜预虽然是乘车而行,但速度却是极快,到达南乡之后,只是稍做休整,便又马不停蹄的直奔丹水,溯河而上,沿着河谷向吊桥岭方向突奔而来。(未完待续。)

第461章 武关之战(中)

    对于以骑兵见长的魏军而言,翻山越岭显然不是他们的强项,从西陵出发,杜预的大军可以在五天的时间内,狂奔了近八百余里,但抵达南乡之后,到吊桥岭的山路,不过才三四十里,杜预却几乎走了大半天,凌晨五更的时候就从南乡出发了,直到天色将晚,才瞧着了吊桥岭陡峭的山峰。

    这条路委实太难走了,崎岖坎坷,蜿蜒曲折,狭隘之处,最多只能容纳一人一骑通过。更糟糕的是,这个时候天空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虽然雨势不大,对行军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湿滑的道路更增加了行军的难度,魏军士卒已经是抱怨连连了。

    杜预已经是弃了车,健步如飞地行在队伍的最前列,别着杜预的身子骨柔弱,但他此刻表现出来的精神劲头,比悍卒勇士都旺盛。杜预顶盔惯甲,由于淋雨的关系,这身盔甲似乎更为地沉重了,他走的很急,一脚拌在一块突出的石头上,身子一晃,差点栽倒。

    身边的校尉邵原眼疾手快,扶了杜预一把,杜预才没摔倒。邵原道:“将军,天色将晚,路险难行,不如在此歇兵,明日再进军未迟。”

    杜预抹了一把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目光中露出坚毅的神色,沉声地道:“这里距武关已是不远,武关残破不堪,蜀军刚刚进驻不久,就算是抢修,也不可能修缮完整,趁此良机,我军便有机会一鼓作气拿下武关。传我军令,今夜必须赶到武关前下寨,不得有误。”

    就在此时,一支冷箭突得****而至,擦着杜预的耳边就飞了过去。距离之近,约摸也就只有三四寸的光景,杜预都惊得出了一身冷汗。

    杜预极是幸运地躲了这致命的一箭,在他身后的那一名亲兵就没那么幸运了,被一箭刺穿了咽喉,连声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就倒在了地上。

    “有敌袭!”邵原大叫着。一个箭步就挡在了杜预的身前,紧盯着前方坡顶的密林之处,冷箭就是从那个方向射过来的。

    本来一路长途跋涉累显疲惫的魏军在爬山之时个个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此刻突然发生的状况陡然间让他们提起来精神,魏军也是极为地训练有素,防备敌人冷箭偷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盾兵结阵,在邵原刚喊出有敌袭的时候,盾兵就立刻顶上去,一面面的盾牌竖了起来。掩护杜预向山下撤去。

    在山顶上的密林丛中,牵弘悻悻然地收起了弓,他率军早已暗伏在了山顶上的丛林之中,魏军虽然派出了斥侯兵,但这儿山高林密的,单凭几个斥侯兵根本就发现不了什么异常的情况。

    牵弘很有耐心地潜伏在树丛中,吩咐蜀军不可轻举妄动,果然牵弘很快就发现了处于前军之中的杜预。虽然有一大帮的亲兵护卫和簇拥着,牵弘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杜预。心中不禁暗喜,掂弓搭箭,便欲取杜预的性命。

    也许是距离隔的太远的缘故,使一向精于射术的牵弘这次也是失了准头,或许是杜预命不该绝,牵弘势在必得的一箭居然是擦着杜预的耳边就飞了过去。这让牵弘不禁是懊恼不已。看到魏军已然有了防备,牵弘也只得放弃了再次狙杀杜预,下令暗伏的弓箭手一齐发射。

    乱箭如飞蝗一般地倾泻而下,魏军虽然有盾兵的防护,但被乱箭射中的。依然不在少数。

    杜预方才无意间躲过了致命的一箭,心中确实还有几分后怕,看到吊桥岭蜀军的伏兵四起,杜预急令魏兵后撤。

    看来杜预想要今夜赶到武关前下寨的计划落空了,蜀军在吊桥岭伏有重兵,依山据险,轻易之间恐怕是很难攻克,何况天色将晚,杜预也只得在山下扎营,等到天明之后再行攻山。

    第二天清晨之时,魏军诸将便来到中军帐,一齐向杜预请战。

    杜预却是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道:“诸位稍安勿躁,本将军自有定夺。”

    诸将不禁是好生纳闷,昨天紧催着进军赶路的杜预,这才隔了一天的工夫,就悠闲了下来,不就是有些个蜀军拦路吗,魏军可是有着五万人马的,还用得着惧怕于他吗?

    杜预当然不惧,但他深知吊桥岭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如果魏军要强攻的话,必然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于是杜预派人去找这里的山民,虽然这儿山高地险,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杜预相信在这大山深处,必定有山民居住。

    杜预的猜测很正确,斥侯兵出去没多久,果然就找到了两个樵夫,他们长年在武关山里砍柴,对这儿的地形地势了如指掌。

    那两个樵夫没见过大世面,瞧得魏军兵雄马壮,气势轩昂,不禁是战战兢兢,汗如雨下。

    杜预呵呵一笑地道:“二位老乡不必害怕,我们可是大魏的军队,现在逆蜀的那些贼人攻占了关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