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3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谌轻叹了一声,道:“我也正有此意,特地还曾上表给父皇,可惜却是石沉大海,也没有得到回复。后来我和张大人的来往书信之中,才略知一二。原来,迁都到雒城是姜大将军的意思,姜大将军认为,益州乃季汉的根本,未可轻弃,如今关中虽得,但强敌未灭,一旦迁都到长安,若无法久守,必然得迁回蜀中,一来一往之间,劳民伤财不说,对民心士气的打击恐怕也是极大的,故而暂都雒城,待重修成都之后,再恢复到旧都。”

    刘胤皱了皱眉头,重修成都?开玩笑,那么浩大的工程岂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工的,以目前蜀汉的国力财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起重修成都这么浩大的开支,姜维将朝廷留在蜀中,恐怕是另有深意。

    “如今蜀中战局如何了?”刘胤这几年连关中的情形都一无所知,对蜀中的情况更是两眼一摸黑,蜀中的战局发展到什么程度,刘胤还是相当地关心的。

    刘谌对蜀中的情况到是知之甚详,细细地给刘胤讲述了一番。钟会从巴东小道撤军返回荆州之后,姜维趁势而进,重新夺回了阆中,控制了巴西郡,三国混战也变成了汉吴对峙,而蜀军在这场持久而艰苦的较量之中,终于占得了上风。

    但吴国却不肯轻易地将已经到手的战果给放弃掉,虽然调走了陆抗,但新任的益州刺史施绩也是东吴比较有名的大将,而且施绩最大的本事不是进攻,而是防守,东吴派他接替陆抗也正是看中了他防御作战这方面的能力。

    现在蜀国已经收复了益州的大部分的领土,士气正盛,而东吴的整个战略方针北移之后,益州方面也只能是采取守势。

    姜维自然不肯让东吴继续地占据蜀汉的领土,挥师东进,直取江州和永安,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的激战,蜀军终于是拿下了江州,施绩被迫地退守永安,吴国所侵吞蜀国的土地,除了永安一座城池之外,其余地全部吐了出来。

    但在接下来攻打永安的过程中,姜维却是屡屡受挫,到现在也没有能够拿下永安来。

    “可惜永安城到现在也没打下来,如果能拿下永安,则可以收复全部失地了。”刘谌有些感慨地道。

    刘胤道:“永安号称是巴东门户,与剑阁并称为蜀中双险,吴人已经拿下永安多年,再刻意经营的话,永安便是坚若磐石,想要收复的话,绝非易事。”

    永安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势极为险要,乃入蜀之咽喉要冲,当年若不是陆抗用计袭破永安,吴人根本就没有机会踏入蜀地半步。

    历史上蜀国灭亡之后,吴国趁机举兵入侵,但遭到了罗宪的抵抗。当时罗宪只有两千人马,吴国派来的军队却有三万之众,拥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但罗宪对吴人的行径甚为义愤,既为同盟,有难时不救,蜀亡之后却一门心思想着趁火打劫,罗宪誓死不降,坚守永安,以拒吴兵。

    永安之战一直打了半年有余,晋国的援兵迟迟未到,但罗宪硬是拼着一己之力,守住了永安城,没能让吴兵前进一步。直到后来胡烈率兵进攻西陵,吴人后方吃紧,最终被迫撤退。

    永安之战固然是罗宪意志坚定作战勇敢才保得下来的,但无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永安城特殊的地利位置,才让罗宪有大放异彩的机会,否则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罗宪就算有神助也不可能守得住。

    现在永安落在了吴人的手中,自然会好好地利用它的价值,这也是吴人此番入蜀付出了无数代价之后唯一硕果仅存的战绩了,何况永安既是益州的门户,也是进攻荆州的桥头堡,为了保证荆州的安全,永安城也是必须要保住的。

    施绩铁了心地来守,加上吴国集中了数万的人马,此刻的永安,可比罗宪任永安都督时坚固的多,姜维就算本事再大,想要拿下,也绝非易事。(未完待续。)

第856章 迁都之争

    ps:稍后更正………………………………………………………………………………………………………………………………………………………………………………………………………原本白皙的肤色也已经变成了古铜色,皮肤也粗糙了不少,很显然,这三年来,刘胤也吃了不少的苦,开疆拓土远比想象之中难的多,远不是指点江山运筹帷幄,谈笑间强虏就可以灰飞烟灭的。

    刘谌感慨地道:“文宣,这三年来,你可吃了不少的苦吧,三年打下三个郡,纵是白起重生,韩信再世,也不遑多让。”

    刘胤淡然地一笑道:“还好吧。五哥,益州那边情况如何?”

    刘谌奇道:“文宣,这一见面你不谈三年的攻伐之果,不谈关中之事,为何独问益州之事?”

    刘胤笑道:“攻伐之事也没什么好谈的,战果不都摆在这儿的吗?关中有你镇守,我是一百二十个放心。天子圣驾在益州,三年音讯皆无,不知陛下安否,甚是挂念,故而先行询之。”

    “文宣征战在外,尚能常思陛下,父皇闻之,定然心喜。如今父皇及朝廷已经迁回蜀中,暂都雒城。你也知道当年迁都南中之时,成都已经是付之一炬,成为了一片焦土,而蜀中战乱方息,朝廷也暂时无力重建成都,只能暂时迁都到雒城,以为权宜之计。”刘谌说道。

    刘胤道:“前几年陛下不是有意要迁都长安的吗,还专门派杜弼前来视察过,此次从南中迁回蜀中,为何要选择在雒城立都,雒城不过是一个小城,无论从那方面来讲都不适合做为都城。长安乃前汉之都,宫室具备,按规模比成都还大上不少,若稍加修缮,便可入住,如今天下之势已然大变,关中周围的隐患已然消除,迁都长安便可坐望天下,再合适不过了。”

    刘谌轻叹了一声,道:“我也正有此意,特地还曾上表给父皇,可惜却是石沉大海,也没有得到回复。后来我和张大人的来往书信之中,才略知一二。原来,迁都到雒城是姜大将军的意思,姜大将军认为,益州乃季汉的根本,未可轻弃,如今关中虽得,但强敌未灭,一旦迁都到长安,若无法久守,必然得迁回蜀中,一来一往之间,劳民伤财不说,对民心士气的打击恐怕也是极大的,故而暂都雒城,待重修成都之后,再恢复到旧都。”

    刘胤皱了皱眉头,重修成都?开玩笑,那么浩大的工程岂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工的,以目前蜀汉的国力财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起重修成都这么浩大的开支,姜维将朝廷留在蜀中,恐怕是另有深意。

    “如今蜀中战局如何了?”刘胤这几年连关中的情形都一无所知,对蜀中的情况更是两眼一摸黑,蜀中的战局发展到什么程度,刘胤还是相当地关心的。

    刘谌对蜀中的情况到是知之甚详,细细地给刘胤讲述了一番。钟会从巴东小道撤军返回荆州之后,姜维趁势而进,重新夺回了阆中,控制了巴西郡,三国混战也变成了汉吴对峙,而蜀军在这场持久而艰苦的较量之中,终于占得了上风。

    但吴国却不肯轻易地将已经到手的战果给放弃掉,虽然调走了陆抗,但新任的益州刺史施绩也是东吴比较有名的大将,而且施绩最大的本事不是进攻,而是防守,东吴派他接替陆抗也正是看中了他防御作战这方面的能力。

    现在蜀国已经收复了益州的大部分的领土,士气正盛,而东吴的整个战略方针北移之后,益州方面也只能是采取守势。

    姜维自然不肯让东吴继续地占据蜀汉的领土,挥师东进,直取江州和永安,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的激战,蜀军终于是拿下了江州,施绩被迫地退守永安,吴国所侵吞蜀国的土地,除了永安一座城池之外,其余地全部吐了出来。

    但在接下来攻打永安的过程中,姜维却是屡屡受挫,到现在也没有能够拿下永安来。

    “可惜永安城到现在也没打下来,如果能拿下永安,则可以收复全部失地了。”刘谌有些感慨地道。

    刘胤道:“永安号称是巴东门户,与剑阁并称为蜀中双险,吴人已经拿下永安多年,再刻意经营的话,永安便是坚若磐石,想要收复的话,绝非易事。”

    永安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势极为险要,乃入蜀之咽喉要冲,当年若不是陆抗用计袭破永安,吴人根本就没有机会踏入蜀地半步。

    历史上蜀国灭亡之后,吴国趁机举兵入侵,但遭到了罗宪的抵抗。当时罗宪只有两千人马,吴国派来的军队却有三万之众,拥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但罗宪对吴人的行径甚为义愤,既为同盟,有难时不救,蜀亡之后却一门心思想着趁火打劫,罗宪誓死不降,坚守永安,以拒吴兵。

    永安之战一直打了半年有余,晋国的援兵迟迟未到,但罗宪硬是拼着一己之力,守住了永安城,没能让吴兵前进一步。直到后来胡烈率兵进攻西陵,吴人后方吃紧,最终被迫撤退。

    永安之战固然是罗宪意志坚定作战勇敢才保得下来的,但无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永安城特殊的地利位置,才让罗宪有大放异彩的机会,否则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罗宪就算有神助也不可能守得住。

    现在永安落在了吴人的手中,自然会好好地利用它的价值,这也是吴人此番入蜀付出了无数代价之后唯一硕果仅存的战绩了,何况永安既是益州的门户,也是进攻荆州的桥头堡,为了保证荆州的安全,永安城也是必须要保住的。

    施绩铁了心地来守,加上吴国集中了数万的人马,此刻的永安,可比罗宪任永安都督时坚固的多,姜维就算本事再大,想要拿下,也绝非易事。(未完待续。)

第857章 相见

    “五哥,有什么事在蒲津关不能说么,干嘛要跑到临晋关来,这来回折腾的,不怕麻烦吗?”刘胤抱怨着道。

    “当然不麻烦,稍后你就会觉得不虚此行了。”刘谌呵呵笑着,一脸神秘。

    “神神秘秘的,五哥你想玩什么花样?”刘胤好生疑惑,不知他在搞什么名堂。

    就在两人说话的工夫,已经来到了一处幽静的院落,他们刚举步进门,迎面就过来一个女子,刘胤如同触电一般地愣在那儿。

    “青儿,你怎么会来这儿?”刘胤失声地道,对面的女子风姿绰约,不正是他朝思暮想的爱妻吗?

    刘谌含笑着道:“文宣,这算不算一个惊喜?”

    刘胤确实感到了意外,他没想到刘谌会把青儿带到临晋关来,按照军规,任何人在出征的时候,都不能带家眷的,否则的话,军队岂不要乱套了,刘胤身为主帅,自然得以身作则,否则何以服众。

    所以虽然是拿下了蒲津关,和关中打通了联系,虽然对妻儿的思念日甚一日,但刘胤还是压下了心头的情感,没有动去见妻儿的心思。

    可没想到,刘谌居然会把青儿带来了,刘胤在感激之余也不禁是心生忧虑,刘谌这样做是否妥当?

    刘谌似乎是看穿了刘胤的心思,呵呵一笑道:“文宣,你放心吧,我这次带弟妹来,是另有公干的。中尉府关中司成立之后,一直缺人手,弟妹以前担任过魏国间军校尉,熟悉晋国间军司的运作,所以我特任她为间军从事,此次到临晋关来,也是办差的。”

    刘胤沉默了,虽然他知道这不过是刘谌给他们夫妻见面开的一个小小的后门,但以青儿的能力和资历,完全可以胜任这个间军从事的职务,正因为如此,别人才不会有意见。

    刘胤略带感激地道:“多谢五哥了。”

    刘谌笑着挥挥手,道:“谢什么谢,我这可是公事公办。好了,我就不打扰你们了,都说这久别胜新婚,**一刻值千金,我再多站会儿,这千金可就贬值成九百金了。”

    说罢,刘谌是飘然而去。

    青儿的目光恻恻然盈盈然,凝望着刘胤,心中似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她声音有些哽咽地呼喊了一声:“文宣——”

    “青儿——”刘胤大步向前,将爱妻紧紧地拥在了怀中……

    ┄┄┄┄┄┄┄┄┄┄┄┄┄┄┄┄┄┄┄┄┄┄┄┄┄┄┄┄┄┄┄┄

    刘胤只在临晋关盘桓了两天,便和青儿依依惜别了。两天的时间虽然短暂,却也可聊解他的相思之苦,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见到儿子刘征。

    本来刘谌是想让青儿带着刘征来见刘胤的,但青儿思虑再三,没有带儿子来,毕竟自己来见刘胤,已经是有些假公济私的嫌疑了,如果把儿子带来,还真无法向众人解释。

    尽管刘胤是三军都督,但青儿知道,刘胤在军规方面,刘胤一直是严于律己的,虽然说他就真的把妻儿带在身边,也没人敢说什么,但私底下肯定会受人腹诽的。谁没有父母妻儿,谁不思念亲人,如果刘胤我行我素,那又何以服众?行军打仗,主帅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如果主帅自己都不遵守军规军法,那让底下的人又如何照章办事,军队的凝聚力也会大打折扣。

    刘胤自然明白妻子的一片苦心,他也只能等到打完仗回家去看儿子,不过听说儿子长得又高又壮,聪敏好学,刘胤也甚是欣慰。

    “等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我就回去好好地陪你们,我们再也不会分开了!”这是刘胤临行前给青儿的以及没能见上面的儿子的话,说这话的时候,刘胤轻轻地拭去了青儿脸颊上的一滴泪珠。

    “文宣,我会和儿子一起等你,天荒地老,海枯石烂……”青儿站在渡口边上,拼命地挥着手,目送着刘胤乘船离去。

    船划得很快,河面上风浪很大,青儿的话最后的几句刘胤没有听到,他站在船尾,默默地看着逐渐变小的妻子的身影,一瞬间,他生出了无限的感慨,他第一次有了一种强烈的信念,必须要尽快地结束战争,为了那些思念丈夫的妻子,为了那些思念儿子的父母,战争早一天结束,他们就可以早一些结束离别的日子。

    回到了蒲津关,刘胤又立刻地忙碌起来。

    夺取了蒲津关只是打通了和关中的联系,接下来,便是进军晋阳,彻底地消灭匈奴刘渊了,五胡乱华能不能尽早地平定,晋阳之战,将是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

    刘谌此次带来充足的军需和补给,尤其是补充了足量的火药,让刘胤为接下来的晋阳之战充满着信心。粮草、辎重、车仗、军械等等,也都是目前蜀军急需的,有了关中的鼎力支持,前线的蜀军跟满血复活一样,战斗力和士气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于河东、平阳、上党三郡,刘胤和刘谌已经商议好了太守的人选,会从关中的官吏之中选拨出来,前往河东三郡任职。

    目前蜀军控制了上党郡的大部,河东郡的西部和北部以及平阳郡的大部,尽管未能将三个郡全部拿下,但这并不妨碍蜀国对实际控制区域委派官吏,刘胤也正是准备通过这一举动,将河东三郡纳入到蜀国的范围之内。

    河东郡治所在安邑,平阳郡治所在平阳,这都是以前的郡治,唯独上党郡的郡治壶关在晋国的控制之下,刘胤新委任的蜀汉上党太守将前往谷远上任。

    至于各郡的守备兵也将会从关中方面派出,毕竟刘胤的军队可全部是野战部队,不太适合担任守备任务。刘谌表示,这两年关中新募兵员也不少,完全可以满足河东三郡的守备任务,在这一点上让刘胤尽可放心。

    经过短暂的休整,刘胤率兵离开了蒲津关,一路向北,直指晋阳,准备和羊祜的军队进行东西合击,对刘渊展开最后一击。(未完待续。)

第858章 两害相较取其轻

    祁县峪口乡,晋军的大营便屯扎在此处。

    自从攻克遏戾山,进入晋中平原之后,晋军已经和匈奴人接战九次,五胜四负,尽管都是一些规模并不太大的遭遇战,但总的来说,双方的战事一直处于一种胶着的状态,晋军始终在中都、京陵、祁县一带徘徊,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刘渊退守晋阳之后,便和右贤王刘猛合兵一处,匈奴人的兵力也就激增到了十五六万之众,而只有七万人马的晋军,在兵力的对比上,自然处于了劣势。

    这也让羊祜更清楚地看到,想要击败匈奴人,光凭晋军的力量,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羊祜更寄希望于刘胤的身上,也只有蜀军加入到围攻晋阳的战斗中来,消灭匈奴人才有机会。

    但这个时候,刘胤并没有随同晋军从上党北上,而是转向向西,攻略河东平阳二郡。

    这两个郡现在大部分区域尚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刘胤转道向西,肃清河东匈奴人的残部,倒也在情理之中,也是符合晋军的战略意图的,羊祜自然也不会对刘胤的行动有什么异议。

    反正双方现在打得是默契仗,彼此心照不宣而己,从表面上看,双方互不隶属互不相通,但在打击匈奴这些胡人方面,双方都是不遗余力的。

    不过刘胤很快地将进攻的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