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生产硫酸的话,硫酸的产量就会增加很多。  当然啦,硝化甘油的技术还是要研究,只是不生产而已。  ”
    “皇上,硫酸主要是用来生产硝化甘油,要是不生产硝化甘油,硫酸生产出来就没有用途了。  ”沈毕委婉地提酸李隽不要停下硝化甘油的生产。
    “硫酸号称‘工业之母’。  哪会没有用处。  ”李隽在心里里感叹沈毕有点知识面不够。  笑道:“硫酸的用途不是没有,是很多。  你的产量根本就不够。  我给你下个目标,你一个月生产一百万斤,做得到吗?”
    “这么多?”沈毕吓得差点把嘴里的一口饭吐出来了。  月产一百万斤硫酸对于当时地南宋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沈毕没给吓倒在地上已经很不错了。
    李隽好整以暇地道:“不是多,是太少了。  要是硫酸足够的话,我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肥料,粮食产量就会大为提高。  祥甫,你安排一下,把所有的骨头,猪牛羊马这些牲畜的骨头都收集起来,交给沈毕去处理。  ”
    “皇上,这有什么用?”猪牛羊马这些牲畜的骨头除了喂狗以外,根本就没有用处,李隽居然要李庭芝安排下去收集起来,任李庭芝足智多谋,万事难以好奇,也不得不好奇,脱口问出来。
    不要说李庭芝好奇,就是廖胜功他们也如他一般表现,写了满脸地好奇。
    “把骨头打打碎,再用硫酸处理出来,把硫酸清洗干净,过滤,晒干就是很好的肥份。  ”李隽明白李庭芝他们心里的好奇,给他们解释,道:“配合硅肥,农家肥,我们的粮食产量又会有很大的提高,又会有好多老百姓不用饿肚子了。  ”
    农作物的主要肥份来自于氮磷钾三元素,对于南宋来说,生产氮肥的可能性为零,根本就不可能。  钾肥也不好生产,磷肥嘛只要有了硫酸就能造出来了。
    把骨头打碎用硫酸处理,制造出的肥料就是磷肥,这是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在十九世纪用过的办法。  对于南宋来说,其他的东西没有,骨头肯定是有地,制造磷肥就不会有问题了。
    这个办法不要说李庭芝他们这些古人,就是现代人知道地也不多,一个个惊奇得不得了,塞满了白饭的嘴巴张得老大,傻冒似地看着李隽。
    过了好一会,齐声欢呼起来。
    质直的陆秀夫点评道:“要是成功的话,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废为宝了。  ”
    “对!”李庭芝他们附和。  虽只一个字,却表达了他的好心情。
    李庭芝表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过人才干,道:“皇上。  臣以为可以把硫酸生产人手多培养些,再把他们分派到全国各地去生产硫酸。  ”与其把硫酸生产出来运到全国各地去,还不如派人手去生产硫酸划算,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文天祥补充道:“还有,可以成立专门地肥料生产厂,由他们把骨头收集起来,用硫酸生产出肥料再卖给农民。  ”这样一来。  朝廷只要组织引导一下,不用掏一两银子就可以达到目的。  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廖胜功跟着献计道:“皇上,目前朝廷势必无法在全国各处建立这么多的肥料生产厂家,朝廷可以集中主要力量在几个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制造肥料。  比如江南,岭南,淮河流域,成都平原,关中平原。  汉中之地,江汉平原。  ”这些地方都是富饶之地,也是南宋主要的粮食产地,要是把这些地方的粮食产量提上去,问题就好办多了。  这是着眼于大局地战略布局,也只有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能想得到。
    “你们一人一计,把我要说地都说完了。  ”李隽做总结性发言。
    沈毕一下子来了精神,道:“皇上请放心。  臣马上就大量培训这方面的人手,调派设备。  ”
    “这事,就辛苦你了。  ”李隽很是满意沈毕的表现,道:“你有什么困难可以给祥甫说,祥甫自会帮你解决。  ”
    现代磷肥都是用磷矿经过硫酸处理生产出来的,但是相比之下用磷矿的技术难度要大得多。  用骨头作原料的话问题就好办多了。  李隽的打算是先易后难,先用骨头做原料,打下一定地技术基础,等条件成熟了再用磷矿生产磷肥,要是实现的话整个南宋的粮食产量将会实现飞跃。
    “皇上请放心,这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臣一定配合沈大人,沈大人要什么,臣就给什么。  ”李庭芝作为杰出政治家自然明白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责无旁贷地挑起重担。
    李隽放下饭碗。  抹抹嘴。  道:“这白饭真是香,吃着让人开心。  要是以后老百姓都吃上这样的稻米饭,会不会一个个死撑呢?”
    这是一句玩笑话,李庭芝他们哪里想得李隽居然会在此时说出这样的玩笑话,差点把嘴里的饭喷出来。
    然而,李隽地玩笑话却没有完,他接着道:“要真的有这么一天的话,那也只能说白饭撑死人也是福!”
    这句话乍听之下是玩笑话,细品之下才明白其中的含意,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不够,有多少老百姓因为吃不上饭而遭罪,无人说得清,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吃上几顿白饭,可以说他们一辈子都是在饥饿中度过。  要是真有李隽说的那么一天,即使他们是给白饭撑死的话,那也是幸福。
    粮食危机存在于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就是为历代史家称颂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也存在。  这两个以“盛世”著称的时期,粮仓里的粮食一层压一层,都快霉烂了,而老百姓却还在饿肚子,那些史家们却提都不提。
    为了维持生存,老百姓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用野菜拌饭已经是好的了,还能让人接受。  有些老百姓就以睡觉来逃避饥饿的折磨,可是越是睡越是穷,越是吃上不饭,因为没时间干活,哪里有收获。  另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妇女把粮食省下来,留给家里的男人吃,因为男人要干重活,要是没吃饱就没有力气,而这些妇女只能喝一辈子粥了。  (按:睡觉解决饥饿问题确有其事,其中一个例子还与十大元帅中的一位有关。  妇女喝粥,山西特别多,因为这里特别穷。  )
    “皇上!”李庭芝他们感动不已,眼里闪着泪光,无法言语。
    李隽摇摇手,阻止他们说下去,道:“有了粮食好,不仅可以惠及老百姓,就是牲畜也会从中受益。  祥甫,挑选上等谷子喂养我们的战马,所有地战马都要以精料来喂养。  ”
    马吃草,这是人们认为天经地义地事情,然而,战马要是只吃草的话,其战力会大为降低,不能打恶仗硬仗。  只有给战马喂以精料,战马才会有长力,也就是说宋军就会有更好地机动能力,可以从一地快速机动到另一地,这也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李庭芝是带惯兵,深通马性的人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道:“臣遵旨。  ”
    “在用谷子喂养以外,还要喂以鸡蛋,一天一个。  ”李隽接着道:“这件事有关国运,一定要落实下去。  ”
    用鸡蛋配上等谷子喂养战马,战马就会膘肥体壮,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原决战具有难以言喻的重要意义。
    “皇上!”廖胜功和杜大用两位战略家深知此举的意义,激动不已。
    李隽站起来走了两步,道:“大战在即,朝廷要实行新的举措,马政也要随之改便,才能适应北伐的需要。  ”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八章 战争措施(中)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八章 战争措施(中)
    “皇上,臣告退。  ”沈毕和黄永善两人知道李隽他们接下来要议论军国大事,这些大事不是他们这些做技术工作人员应该知道的,知机识趣地告退。
    李隽知道他们的想法,接下来要议论的事情当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也就允准了,道:“好吧,你们先退下。  ”沈毕和黄永善施礼后退了下去。
    “接下来的大战将是一场战略性的决战,朝廷一定要调动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从现在起:一切以战争为主,一切都要服从战争,经济也要转入战时体系。  ”李隽把北伐之战定性为战略性的决战,如此重要的大战,必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才能有足够充分的准备。
    李隽的话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切服从战争!事实了证明李隽的定性是正确的,要不是李隽没有为连串的胜利迷惑,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的话,当旭烈兀统率的“色目军团”出现在中原时,成败还真的很难说。
    “皇上圣明!”廖胜功对李隽的定性深表赞同,道:“鞑子在中原经营四十多年,其势力非常强大,不能等闲视之。  中原自古是华夏的根本之地,对于朝廷来说极其重要,同样的,对于鞑子来说也是生死之事。  北伐之战必然是一场事关国运,攸关华夏命运的生死大战!朝廷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越是充分。  胜利的把握越大。  ”
    杜大用发表看法道:“廖将军所言极是,我也是这么看。  依我看,中原之地一马平川,特别适合于骑兵作战,可以充分发挥骑兵地机动性,进行长途奔袭、大纵深穿插、大迂回大包抄。  可以这样认为,北伐之战敌我双方谁拥有更多的机动部队。  谁拥有更多的骑兵部队,谁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机动部队。  谁就会取得胜利。  因而,臣奏请皇上,朝廷应该组建更多的骑兵部队。  此事,已经刻不容缓,还请皇上马上进行。  ”
    “朝廷的火枪兵,特种步兵都是机动部队,然而其数量不多。  影响也是极为有限,只能用作奇兵,在关键的地方投入关键的战役,打击鞑子关键部队。  占大头地还是骑兵,朝廷应该想方设法尽可能组建起最多的骑兵部队。  ”李庭芝沉思着道:“要建骑兵,就得先推行新地马政。  西汉时期,马政盛行,西汉才拥有了大量的马匹。  为后来组建规模巨大的骑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有‘单于夜遁逃’与封狼居胥山的华夏壮举。
    “朝廷于前年开始推行新的马政,鼓励民间养马,已经初见成效,马匹数量已经大量增加,然而。  由于时间短,马驹还没有长大,还不能派上用场。  但是,臣可以断言,再有一两年时间,这些马驹就会长大,到那时,朝廷的骑兵部队就会大量增加。  因而,臣请皇上早做准备。  ”
    中国历史上马政最为著名地当然首推西汉的马政,正是由于西汉推行了卓有成效的马政。  民间饲养了大量的马匹。  再加上朝廷饲养的战马,为汉武大帝推行军事变革。  大量组建骑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光是“漠北决战”一战西汉就出动了十万精锐骑兵,卫青与霍去病两人各率五万,两路大军好象两把尖刀,一齐插入了匈奴的胸膛,给匈奴以致命一击,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可以这样说,汉武大帝推行的军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骑兵规模最大,骑兵运用得最好地时期,骑兵取得的辉煌史册留芳。
    文天祥接着道:“朝廷在效仿西汉马政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臣以为朝廷当立即下令禁止民间宰杀马匹,禁止吃马肉。  若有特殊情况,确需宰杀马匹,也要经过朝廷审批才能执行,若不然,就发配边关。  对于那些老死病死的马匹,应该修公共马园进行埋葬。  马的主人可以从朝廷获得适当的补贴,马养得越多,补贴就越多;马匹若是死亡,朝廷也给予补偿,如此一来,臣相信民间马匹不用多长时间就会猛增。  ”
    陆秀夫思索了一下,道:“皇上,臣以为几位大人说地固然有理,然远水不能解近渴。  从长眼来说,几位大人的看法是对的,朝廷应该执行,但是北伐之战即将进行,时间不等人,朝廷应该另想他法获得马匹。  ”
    他的话得到廖胜功他们的赞同,点头道:“陆大人所言有理,请问陆大人有何妙策,可以解眼下之急。  ”
    “江南大战时,朝廷缴获了不少战马,一部分用作组建骑兵部队,一部分充实到马场生养马驹。  臣以为,非常之时必行非常之法,大战即将到来,朝廷不能等着马驹长成,而应该把这些能使用的马匹重新编入军队,供骑兵使用。  ”陆秀夫接着发表看法。
    他说得一点没错,现在南宋需要大量的骑兵部队,不能再照正常情形把那些缴获的战马用来生马驹,这些战马都是优秀的蒙古战马,要是全部编入现役的话,南宋就可以增加一支为数不少地骑兵部队。
    “妙计妙计!”李庭芝他们抚掌称妙。
    李庭芝不等李隽发问,道:“皇上,陆大人所言臣很是赞同。  江南大战时,朝廷缴获了十四万匹战马,其中有八万匹组建了骑兵,除去死亡,还有四万多匹,应该马上编入现役,组建新地骑兵部队。  ”
    李隽微一沉吟道:“加上这些,朝廷也有差不多十四五万骑兵了,这还是太少。”
    蒙古人虽然损失了大量军队,但仍然拥有很强大的实力,十四万骑兵虽然数量不少。  但是与蒙古人能够调动地骑兵比起来还是远为不如。
    陆秀夫道:“皇上,臣有一策:朝廷可以向境外买马。  海外之国喜好我朝糖丝绸瓷器茶叶,朝廷可以用这些东西换回优良的马匹。  ”
    “这个主意好。  ”李隽补充道:“对于马匹的进口就不用收取关税了。  不仅不能收关税,对于进口优良马匹的商人还要加以鼓励。  当然啦,朝廷的马匹要禁止出口。  ”
    西汉也采取了与此类似的边关贸易政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李庭芝他们熟知历史。  自然是明白其中地好处,很是赞同。
    李隽笑道:“蒙古人深知马匹的重要性。  禁止与我朝进行马匹交易,要想取得蒙古良马地确不易。  不过,不是没有办法,朝廷可以通过走私来进口蒙古马匹,这走私的地方最好就是这里。  ”走到地图前,右手按在朝鲜位置上。
    朝鲜在当时叫高丽,蒙古人虽然强大。  却没有打下朝鲜。  朝鲜地形复杂,多山地,不利于大量使用骑兵,蒙古人对这里的戒心要小得多,通过朝鲜走私马匹的话,可以捞取不少好处,李庭芝他们拍双手赞成,道:“皇上。  臣马上安排下去,派出使臣。  ”
    李隽笑着否决道:“使臣就不用了,要派就派商人吧。  ”
    派出使臣,朝鲜会知晓,难保他们不在蒙古人的高压下屈服,把情况通报给蒙古人。  派出商人就不同了,暗中进行。  李庭芝见识极快之人,一想就明白其中的好处,赞道:“皇上高见,臣不及。  ”
    “祥甫不用自责。  ”李隽对廖胜功道:“马上给君玉和黄汉发去命令,要他们就近筹备马匹,可以向越南、缅甸这些国家购买。  现在是冬季,他们也不能闲着,坐等春天到来,要他们尽可能组建新的骑兵。  进行训练。  ”
    张珏他们也是如此想地。  就是李隽不说,他们也会执行。  这只能归结于英雄所见皆同了。
    “臣遵旨。  ”廖胜功领旨。
    “皇上,臣以为如此一来,朝廷差不多有二十万骑兵部队。  如此规模的骑兵,不仅是我朝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就是西汉全盛时期也没有如此规模,实是一件大喜事。  ”杜大用话锋一转,道:“不过,问题也很多。  皇上,臣以为如何使用这些骑兵将是当务之急,不仅仅是从战术上,还要从军事理论上进行准备,要制订出一套完整的运用骑兵的规则,要军官们熟知其中诀窍,这是其一。
    “其二,骑兵部队的指挥与运用,是把骑兵分散运用,还是集中使用,作为强力突击力量,这也应该首先解决。
    “其三,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骑兵指挥体系,便于更方便快捷地指挥骑兵,使得骑兵发挥出更大地效用。  ”
    李隽抚掌称妙,道:“说得好,说得好,说得实在是太好。  杜将军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远见卓识,实是难能可贵。  杜将军能如此说,可以想象得到杜将军必是成竹在胸,杜将军把你没有说完的话说出来。  ”
    “臣尊旨。  ”杜大用领旨,道:“兵法有云‘欲治兵,先择将’,然而臣以为光择将还不够。  将者,兵之魂也,光有魂军队还不是完整的军队,还应该有军官。  因而,臣以为应该选拔一批骑兵军官到军事学院里学习,现在时间紧,可以办成突击训练。  ”
    李隽看着廖胜功问道:“廖将军,你以为呢?”
    廖胜功以钦佩的口吻道:“皇上,杜将军所言正是臣所想。  臣以为,不仅仅是要大量培训骑兵指挥官,还应该培养其他军官,比如火枪兵,特种步兵的军官。  ”
    问题很明显了,现在的南宋在即将到来地中原决战中必然要使用大规模的机动部队,火枪兵和特种步兵的运用将是很重要的课题,要是没有一批指挥果断,善于把握战场情势变化的军官队伍,这两支军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廖胜功此语是先见之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