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淬中华-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炮火,更没有碰到过这么厉害的军队。这时,他看见光着头,脸上流着血的关谷豁炮兵中尉,正在向他跑来,嘴里还在喊叫着什么。一发炮弹在关谷豁身后爆炸,中尉那矮小的躯体被爆炸的气浪抛起,又沉重地扑倒在地上,抽搐两下再也不动了。
    红日西沉,身边的士兵还在不断地倒下,完了!一切都完了!池田冈平想起自己在平壤、虎山曾经杀死过三十多个支那俘虏,他知道这次如果被支那人抓住是决不会轻易饶过他的。池田冈平彻底绝望了,他跪下向着暮霭低垂的东方天际行礼膜拜,然后拔出战刀剖腹自杀。侵略者污浊、暗红的血流淌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渐渐被寒冷凝固。落日在暮霭的遮映下,在西边天际留下最后一抹殷红。
    此战义勇军全歼日军池田冈平部,388人没有一个漏网,缴获村田式步枪200多支,尚完好的火炮一门。由于日本士兵为天皇陛下尽忠的思想和义勇军战士对侵略者的仇恨,打扫战场后居然连一个活口都没有抓到。而我军仅仅付出了重伤5人,轻伤26人的轻微代价。
    冯华知道,在甲午战争中,清军连连败北,几乎未打过一个像样的胜仗。以前的一些史书,以及战争中清军将帅,多是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武器装备落后。其实,甲午战争初期,清军装备的是从欧洲进口的武器,以及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枪炮,总体上优于日军装备。固然,战争的胜负是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军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的优劣毕竟也是重要因素。今日一战,证实了这一点,同时也让冯华实质性地了解了日军的战斗力和武器装备情况。
    浪子山战斗的胜利,对于第一次投入到反侵略战争的义勇军来说,意义极为重大。它不但粉碎了日军强大、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义勇军的士气,树立起我军必胜的信念。
    看着士气高昂、兴高采烈的战士,冯华欣喜之余,又不禁有些担忧。他清楚的知道,这支部队直到现在还是没有经受过真正的考验。剿匪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土匪毕竟只是乌合之众,一盘散沙,且武器、人员又与己方相差甚远,取胜不足挂齿。这次全歼日军388人,也依然是沾了以多打少、攻其不备以及武器装备先进的光。而且,战士们在战场上,一点儿也不知道节约弹药,仅此一个小仗就消耗了他们十分之一的弹药储备,一想到这儿冯华就心疼不已。他和邢亮商议,这次总结会议上必须明确指出节约弹药的问题,要让全体指战员明白,在我军后勤供给还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现有的那一点儿有限的弹药是义勇军的生命线。
    当晚,部队宿营在一个叫柳树湾的小村庄,村里黑黝黝的,没有一点儿灯火,也看不见一个人影。一切刚安顿好,肖山带着几个神情紧张的村民来到了指挥部。说是指挥部,其实就是老乡废弃的一间破草棚,四处透风,顶上露天。看到几个村民畏葸拘谨的样子,冯华与贺菱等人连忙好言安慰,不住地向他们宣讲义勇军的政策。
    看到这支军队里竟然有女兵,而且部队的长官还如此和颜悦色,几个村民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通过村民的叙述,冯华得知,在昨天有人从东边跑过来,说有一支东洋兵洗劫了小石圪嗒村,闹得村民犹如惊弓之鸟,早就作好了逃跑的准备。今天一听到枪响,全村人立刻就跑了个精光,直到枪炮声沉寂了多时之后,几个胆大的村民,才趁着天黑悄悄地溜回来察看究竟。
    得知东洋鬼子已经被消灭,他们大为兴奋,因为听从前线逃过来的人说,小鬼子凶残的很呢!看到村里家家户户的房门仍然紧闭,当兵的全露宿在房檐下,他们不由得深感诧异:这支部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与以往的大清军队真的有很大的不同。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几个村民自告奋勇,愿意把全村民众都叫回来,冯华听后连声称谢。
    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村民们牵着牛、赶着驴,背着包裹、抱着孩子,成群结队的回到了村里。先前回来的几个人中,有一个叫孙宝义的猎户,为人豪爽热情,在村民中间也很有威望。在孙宝义等人的说服和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把战士让进自己的家中。柳树湾村庄不算太大,因此连各家各户的柴禾房都住满了人。在孙宝义的热情邀请下,指挥部挪到了他的家里。
    孙家只有兄弟俩人,独住一个小院,住房相对宽裕,警卫连连部也便一起住在这里。孙宝义二十五、六岁的样子,膀宽腰圆,身似铁塔,脸膛赤黑,双目有神,带着猎人常有的那种机警和干练。他的弟弟叫孙宝礼,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年轻人,生得身强体壮,虽然面带稚气,但敏捷的身手,机警的双眼,还是能够让人感觉到大山里的狩猎人那种独特的气质。
    听村民们介绍,孙家是浪子山地区的狩猎世家,从孙宝义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儿就出没在这莽莽群山之中。孙宝义胆大心细,聪明伶俐,从小就能套野兔、山鸡,十六岁正式和父辈一起进山打猎,猎获过数不清的獐、狍、熊、鹿,也有过虎口脱险的经历。他的箭法不说是百步穿杨,也称得上是箭不虚发。那年头火枪极其稀罕,他去鞍山驿赶集,用数十张兽皮换回一杆火枪,兄弟二人从此日夜苦练,人不离枪,枪不离手,练就了百发百中的本领。据说,孙宝义的弟弟孙宝礼,别看年轻,枪法并不比他哥哥差到哪里去。孙家还有一套祖传绝技,就是用树叶或草片含到口中,可以吹出不同的鸟兽叫声,孙宝义的口技更是模仿得惟妙惟肖。
    因为知道辽东的主要战场将会在盖平、营口、牛庄、海城、鞍山和辽阳一线展开,冯华估计长顺接到海城失陷的战报后,一定会督促义勇军挥师海城,即使长顺不调动义勇军,收复海城的战斗迟早也会进行。因此他一方面派人向奉天府呈报浪子山大捷,一方面决定让主力部队留在柳树湾进行休整,仅派二营六连进驻摩天岭警戒。
    
   
第二十四章 柳树湾整编


    
    义勇军已经在柳树湾呆了两天,部队一边总结浪子山一战的得失,一边开展各种训练,并帮助老百姓挑水、砍柴和作一些宣传群众的工作。在作战总结会上,冯华着重指出:浪子山一战虽然打得干脆利落,但是弹药的消耗也是非常惊人。考虑到这是对日作战的第一仗,必须打出义勇军的威风,打出战士的信心,冯华并没有过多地予以批评,只是提出义勇军今后必须注重射击的训练,决不能因为自己的武器先进、火力猛,而无节制的消耗弹药。
    冯华知道,按照历史记载,义勇军应该能有半个多月的休整时间,这段宝贵的时间必须好好加以利用。一面应进一步提高战士们的战术素养,提升义勇军的作战能力,一面要加强对义勇军战士现代化战术思想的灌输。同时,还要尽快通知贺国光、周天宇补充给养,并派出大量谍报人员,收集日军动向。
    12月15日中午,一支服装混乱、军械不整的中国军队进入了义勇军的防区。接到哨兵的报告后,邢亮和李九杲赶往村外,经过盘查和交涉,得知这支军队是原驻守金州的部队,这支军队的长官自我介绍叫连顺,要求会见义勇军冯指挥。
    在与邢亮和李九杲进行了简单的商议之后,冯华会见了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这个人正是曾在金州与徐邦道一起抵御日军的金州副都统连顺。
    这连顺,是蒙古镶黄旗人,曾任金州副都统。据几十年后,金州地区挖掘出的一块《连公德政碑》记载,连顺在任职期间是个深得民心的地方官员,能够“培元气,涤贪风,以身倡之”;对农工“不失其时,不荒其业,不难人所短,不弃人所长”;“上下一体,宛然有家人父子之谊”;对“市井无赖,游惰奸民”、“严为究治”,“凡事先之以公忠,而私心臆见勿得”,致使“两署有和衷共济之休”,客军驻境“修睦联欢”,“孝弟各安其事,以享太平”。故而深得金、复各界人士的爱戴。1890年,“金、复旗民绅商等”为他立了这块《连公德政碑》,冯华也是因为此碑,才知道连顺任职期间的主要政绩。
    虽是第一次见面,冯华却从连顺那透露着顽强和不屈不挠信念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悸动。看着眼前这个须发凌乱、满脸倦色,却神色坚定的中年人,冯华明白他们在敌后的这四十天肯定异常艰辛。紧走两步冯华握住了连顺的手,非常热情地说道:“冯华久仰副都统大人的威名,今日才有幸一见。”
    连顺显然是很不习惯这种西方的见面礼节,显得有点儿手足无措。意识到自己握手礼的不合时宜,冯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在西洋住久了,时不时地就忘记了咱们的礼节,倒让副都统大人见笑了。”
    连顺也是豁达之人,呵呵一笑说道:“哪里,哪里,什么事情都是习惯成自然嘛!不过,那副都统已经是过去的事了,现在还提它做什么?”
    旋即,他的话语有些低沉起来:“连顺失陷金州,国之罪人,恐慌之极!惭愧之极!”
    双方重新见过礼后,冯华向连顺询问起了金州战役的情况。开始,连顺并不愿多说,后来明白冯华是想借此了解倭寇的虚实,才将当时的情况一五一十的述说了一遍。
    10月24日,日军大山岩部乘三十艘船只,在军舰的护卫下,由花园口登陆,向金州进犯。作为金州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连顺有责任筹备金州的防卫,但连顺手中能够支配的军队只有马、步军一营两哨数百人。面对着十倍的敌人,连顺除了向外求援以外,别无他法。
    为此连顺一方面向盛京将军裕禄告急,另一方面亲赴大连湾向大连湾守将赵怀业求救。当时大连湾有步兵六营,加上旅顺守军共三十余营,且多新式枪炮。连顺来到大连湾,跪求赵怀业出兵抗敌,而赵怀业以守炮台为辞,坚拒不出。刚从天津率部到达大连湾的正定镇总兵徐邦道认为金州关系旅顺、大连湾安危,主张分兵出击以顾旅大后路,但被赵怀业拒绝。10月31日,徐邦道在日军压境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不顾自己兵单势弱,毅然率领拱卫军四营进至金州。
    徐邦道到达金州后,同连顺商定,留连顺所部一营步队及两哨马队驻守金州,他自己则率所部拱卫军四营步、炮、马队到石门子以东的台山山上,修筑堡垒阵地,防守金州东路,并分兵一部扼守金州北路的十三里台阵地。一切布置就绪以后,徐邦道派出拱卫军马队和荣安指挥的捷胜营马队前往陈家店、石砬子和廿里堡附近进行侦察活动。
    徐邦道、连顺誓死抵抗日军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深深感动了当地的人民群众,金州人民自发的组织起来,支援清军抗击日军。金州南街年过花甲的老铁匠马忠信带领全城铁匠,夜以继日在炉火旁锻造大砍刀,一部分送往前线,一部分用来武装城内青壮年。城内10多家烧饼铺,通宵达旦烤制大烧饼,派年轻人肩挑车拉送到石门子前沿阵地,犒劳正在与敌人搏斗的官兵。石门子附近的群众也自动参加战斗,协助官兵修筑工事,向山顶拉炮,搬运弹药等等。金州人民的爱国热情给了金州守军以极大的鼓舞。
    11月初,清军与日军在大和尚山一带激战,清军苦战三日,乞赵怀业援应,赵勉强应允,却仍不出一兵。6日,日军以火药炸毁金州城门,清军伤亡惨重,徐邦道、连顺被迫撤退,金州遂告失陷。连顺亦因金州失守被革职。
    讲述到这里,连顺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痛苦的神色,沉默了片刻后他才继续说道:“连顺退出金州后,即与徐总兵失散,此时身边尚有许多军民追随左右。后来得知旅顺、大连失陷,就只好向奉天方向转移。由于路途不通畅,一路上辗转反复,遇到日军大部队就绕道躲开,碰上小股日军就抽冷子打他一下。前几天,听村民讲一股日军向西而来,一路追踪才知道鬼子已被贵部消灭。冯统领运筹帷幄,部下英勇善战,在下不胜钦佩,今后连顺愿在大人麾下为一小卒,为民报仇,为国雪恨!”
    说完他起身恭恭敬敬打了一躬,慌得冯华赶忙搀扶,连声说:“不敢,不敢,副都统大人乃国家之重臣,下官怎敢无理!”
    连顺正色道:“冯统领说笑话了,在下现在只是一介平民,千万不要再大人长,大人短的。连顺带来的部队共有五百二十八人,大部都是我在金州时的旧部,还有一些在保卫金州中参战的老百姓和行军途中收容的散兵游勇,虽说人员有些繁杂,但全都是铁铮铮的好汉子!我已经与大家商议过,他们全都愿意参加义勇军。我说的全是肺腑之言,只要能消灭倭寇,为金、复百姓报仇雪耻,在下马革裹尸,死而无憾!”
    连顺说得慷慨激昂,冯华等人听的心情激荡:“前辈爱国爱民,行事光明磊落,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我等愿与前辈同仇敌忾,共灭倭寇!”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国家仇,民族恨,把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12月18日清晨,义勇军的警戒部队在巡逻途中发现了一名昏迷不醒的清军士兵。经医护人员检查,是因冻饿所至造成的昏迷。经过救治,昏迷者很快清醒了过来,在喝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汤面后,这个年轻人的精神明显好了起来。冯华在与他交谈之中得知:他是从海城逃出来的,一路上为了避开日军盘查,夜行晓宿,东藏西躲,终因饥寒交迫,昏倒在路旁
    这个士兵年纪很轻,约摸二十岁左右的样子,身材廋小纤弱,长相十分文静,谈吐也非常得体,双目不时闪现出机警灵活的光芒。当冯华、邢亮问起海城敌我双方的情况以及战斗的经过时,这个士兵的表现令他们大感惊讶,他不仅将事情叙述得条理分明,而且对战斗的指挥也分析得头头是道。惊讶于他的军事天赋,冯华不由得动了爱才的念头:呵,这是个人才呀!应该把他留下。
    他看了看邢亮,邢亮也会意地点了点头,不知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后,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已经达到心有灵犀的那种地步。
    第二天,身体已经基本恢复了的年轻人,来到指挥部向冯华他们辞行。当冯华提出希望他能够留在义勇军时,没想到热情地挽留却遭到了这小子的婉言谢绝。冯华虽然有些舍不得,但也没有强人所难,还是很痛快地答应了。
    冯华和邢亮亲自将这个年轻人送到了村口。在分手告别之际,冯华说道:“我们就不再远送了,将来如果有什么事尽管再来。对了,还一直不知道小兄弟的尊姓大名呢?”
    “在下张作霖!”
    他的回答委实让冯华他们大吃了一惊:难道这就是那个叱咤风云的东北王——大帅张作霖?在冯华的记忆里,张作霖不会这么早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呀!但是他马上又否定了自己:既然冯德麟已经出现了,张作霖为什么出现不得!
    “噢,张兄弟是哪里的人呀?”冯华进一步了解道。
    “老家就在海城架掌寺村,现年20岁。”
    没错!确凿的回答证实了这个年轻人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张作霖,难怪他会有那么得体的谈吐和大将的风度。不过,这个乱世枭雄可绝对不是个易与之辈,想控制他可没那么容易!
    送走张作霖后,冯华、邢亮还在不停地感叹,只有李九杲有些不明所以:大哥和二哥为什么对一个普通的清军士兵如此看重?
    其实,这支军队良好的军容军纪,严格的军事训练,尤其是武器装备的精良,都给张作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是他毕竟是一代枭雄,心中暗想:自己如今这个落魄的样子,留下来又会有什么好果子给老子吃?哼,等老子弄出点儿本钱,再来投靠也不迟!
    通过几天的接触,孙家兄弟与冯华他们也逐渐混熟了。兄弟俩一方面对义勇军保家卫国打东洋鬼子异常钦佩,另一方面也十分的羡慕和喜欢义勇军的快枪。他们二人无牵无挂,经过商量后,向冯华提出了参加义勇军的要求。冯华、邢亮他们也很喜欢这哥儿俩,于是孙家兄弟欢天喜地的成为了义勇军战士,也为义勇军日后孕育出了两员勇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冯华记不起是谁说的了,但是他现在却是亲眼看到了。孙宝义兄弟参军后,柳树湾以及浪子山地区的青年掀起了一股参军的热潮。短短十几天功夫,就有三百多人报名。冯华经过与邢亮、李九杲商议之后,决定把这些新兵编为预备连,缴获的日军轻武器尽数下拨。任命孙保义为连长,并从主力部队中选派了一些战士,充实到这个新连队中。
    海城沦陷后,义勇军每天都要收容许多从海城溃散下的清军士兵,经过考察甄别,先后也留下了八百名青壮年官兵。
    半个月后,一支约摸百十人的骑兵队来到了柳树湾。而让冯华、邢亮感到惊异的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