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5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说域外建国的好处,杨猛开口就把矛头对准了蒙古,尤其是外蒙。大清与蒙古,虽说嘴上说的是满蒙一家,但家天下呐!若不是无奈,何来的满蒙一家之说,恐怕这大清只是满人的天下吧?

蒙古对于大清,同样也是忌惮的,杨猛说的不错,自康熙帝开始,蒙古一直屈服在大清的脚下,这是许多蒙古王公所不甘的,但军力比不上大清,蒙古也只能低头了。

听着这位镇国公,说出的蒙古威胁,大殿之上的许多人都变了脸色,洋枪、洋炮这物件,很是犀利,只怕如今的朝廷若是想对蒙古用兵的话,蒙古也很难做出有效的抵挡吧?

“有些事儿,没必要藏着掖着,那本公就明着说了。

康熙年间,有削藩之说,如今到了削蒙古诸王的时候了,你们的选择不多,一是放下王爵,做大清朝廷的顺民,二是带着蒙古铁骑,踏平沙俄北方的土地,在本公所划的这片区域建国。

出兵,你们依旧是蒙古王公,隐忍,你们只能做草原上的牧民了!

此次北征,西北作为牵制,如今的西北已有军马六十余万,明后年,就要破百万之数,沙俄的军队,由西北顶着,你们蒙古要做的就是配合东三省的六十万八旗兵,将沙俄的北方变成无主之地。

西北百余万,东三省六十万,你们蒙古出兵的数量,也不能少于五十万。

若是你们有别的想法,也可以试试朝廷这两百万大军的军力如何?

依本公所见,与其与朝廷对峙,不如兵出草原,之前本公许诺过,蒙古军马人手一枪,如今本公再让一步,一长一短一马刀,当然这些军械可不是白给的,你们要付钱。

话就是这些话,今日所议之事,就到这里,给你们两天的时间考虑,之后咱们再做定夺!”

出兵之事,已经商讨了很久,想必蒙古诸王都有自己的见地,如今,杨猛摆出了胁迫的条件,与出兵的好处,此次蒙古出兵,杨猛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将内外蒙,变成大清的自留地,想要在内外蒙做国中之国,做闲散王爷,门儿也没有。

走,说不定将来有大好处,不走,就等着被朝廷的军马剿灭吧!

出兵与否,杨猛已经替蒙古诸王做出了决断,两天的时间,不过是让他们接受这无奈的事实而已!

说完了这些,杨猛也如四色棍一样,转身就走,热河行宫是皇家避暑之地,杨猛还没转过呢!如今皇后和恭王的福晋有些用处,这盛夏之际的避暑山庄,倒是个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杨猛离开了大殿,大殿之中的蒙古诸王一下就炸了窝,本以为此次前来只是商讨出兵之事,谁曾想,朝廷动了收服蒙古的心思,所谓两百万大军之事,虽说有些虚浮,但如今的朝廷,一百五十万大军还是有的,东三省恭王那边新练的八旗,可是全部装备了洋枪洋炮的,而西北那边,也差不太多,蒙古诸王也是有各自情报路子的。

如今这形势,与大清朝廷对抗,肯定是死路一条,一百多万军队,对蒙古来说是不可承受的,与杨猛的谋划差不多,如今摆在蒙古王公面前的路子,恐怕只剩了出兵一途了。

蒙古王公,在大殿里心煎火燎,杨猛身边确实莺莺燕燕,不得不说热河行宫的景致还是不错的,虽说这些年有些疏于管理,但作为大清在夏季的行政中枢,这边的园林景致还是可圈可点的。

康乾盛世之时,所建的行宫,都是不惜工本的高规格建筑,嘉道年间,没有修筑什么皇家园林,因为财政的问题,许多园林也有些失修,看来之后杨猛这边还要花上一笔钱来修葺一下各处皇家园林的。

正好借着出兵沙俄之际,在这些园林之中,加上些沙俄的景致,这也是炫耀武功的一种方式不是?

皇后、恭王福晋,算是见过世面的,而且对于行宫的景致,两人有所研究,在两个大肚子导游的引领之下,杨猛一行带着欢声笑语,两天之中几乎走遍了行宫的所有景致。

将文化寄托于建筑之上,有了皇后和恭王福晋的解说,杨猛对于建筑也来了兴趣,这中式建筑好是好,只是有些占用土地呐!后世,很少有高层的中式建筑,如今江宁的大报恩塔,怕就是大清最高的建筑吧?

与西洋的建筑之法相结合,创造出新式的中式建筑,看来也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以后的超级大国,自己的问话必须要保持住呐!

第八百五十三章先祖荣光(三)

皇帝出行,必然要有造办处的官员随行,两天的时间,杨猛也从造办处官员的口中,听取了一些中式建筑的特点。

不得不说,杨猛问这个的时机很是合适,中式建筑与杨猛的理念有很大的冲突之处,那就是对木材的消耗。

无论是砖石结构还是砖木结构,中式建筑对于木材的消耗很大,而杨猛也有心在全国范围之内,建筑一些新式的居民区,庞大的木料消耗,对于环境的威胁还是蛮大的。

草木森林这些东西,不同于矿产石料,矿产石料的开采,后患虽说也不小,但还是比不过对森林的破坏,初到云南之时,大量的良田被山洪摧毁,原因之一就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不就是对森林的破坏吗?

大批建造民居,对木材的需求太大,烧制砖瓦的泥土,可以通过清淤来解决,但木材来自树木森林,这却是不怎么好解决的。

两天的时间,杨猛做的唯一实事,就是提出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水泥预制楼板、柱梁,这些事儿明湖那边做了一些,再加上造办处的力量,或许也就能在短期之内建功了。

建筑,是华夏五千年积累下来的好东西,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纵观后世,正经的中式建筑已经不是很多了,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侵略,全盘西化,这可不是什么好处。

在热河行宫,两天时间的游览,杨猛也见识了建筑与儒教文化的结合之深。传承祖先的东西。除了血脉之外还有文化。未来世界各地,都有中式建筑存在,未尝不是对先祖荣光的继承呐!

武装侵略,简单而粗暴,随着火器的发展,随着民智的开启,这种生切豪夺式的侵略方式也将被慢慢摒弃,洋教奉行的问话侵略。才是最好的同化方式,在这一项上,儒教无疑是有些失败的。

由建筑级文化,由文化及一国之传承,这两天的时间,杨猛好似在不务正业,但他也通过儒教与建筑的结合悟通了一些道理,自己在云南建立的夫子团,怕是也该派上用场了,当年的一个想法。如今也到了投诸文化战场的有利武器。

文化侵略看似不可阻挡,但真正决定文化能否被世界所接受的条件却是无比强大的国力。没有国力做支撑,再好的文化也是不合时宜的。

有了强大的国力做支撑,即使这种文化弊端多多,也会慢慢的被普及、修正。

如今看来,想要把文化侵略,由小道变成大道,国力强大与否是很关键的因素,谈到国力,谈到大清的国力,就不得不说说沙俄了,看来,沙俄这一关,是很难绕过去的,不撂倒沙俄,将来的国家就要在陆地之上遇到一个强大的敌人。

只有本土安稳,才能插足于世界,攘外必先安内,这话用在这个时候,很不错!

两天的时间,更加坚定了杨猛撂倒沙俄的决心,北方资源很丰富,有了沙俄的北方疆土的资源支撑,即使与世界为敌,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接下来的几十年,资源为王!

重新回到行宫大殿的杨猛,脸上的表情依旧云淡风轻,而大殿之中的蒙古诸王,脸上却多了许多渴求的表情,在强大的武力威胁之下,接受现状,蒙古想要有发展,想要保留自己的东西,参战是必须的。

而杨猛要的就是他们的渴求,有了需求才有动力,没有动力做事,是很难有持久性的,与沙俄的战争,持续的时间会很长,以后承接沙俄怒火的,就是蒙古诸王所建立的新国家了,北方贫瘠的土地,沙俄或许不会太过关注,但腹心之地,他们是不可能放弃的,错非沙皇倒台。

“诸位,想好了吗?”

“公爷,蒙古何时出兵呐?”

“哦……你们回去之后即可出兵!”

开口的依旧是土尔扈特汗,听了即刻出兵的消息之后,土尔扈特汗脸上没有什么喜色,更多的却是忧虑。

“土尔扈特汗,你们有什么为难之处吗?”

看了土尔扈特汗脸上的难色,杨猛也是眉头一皱,难道自己忽略了什么东西不成?

“公爷,虽说如今正是盛夏时节,但募兵练兵需要很长的时间,蒙古出兵之时,怕是要入冬了,北方的冬季酷寒,冬季用兵,没可能的。

与天相抗,再多的军马也不是对手啊!”

蒙古已经是酷寒之地了,朝廷让蒙古隆冬发兵,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难道打沙俄是幌子,朝廷要对付的还是蒙古?

“人定胜天!蒙古那边,就没有冬季打仗的法子?”

杨猛一听土尔扈特汗的解释,内心也是明了了许多,蒙古的冬季,气温怕是在零下三四十度,这天气别说是人了,马都能被冻死,冬季开战,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但对于沙俄,杨猛不想给他们任何的喘息时机,即使是隆冬,西北和北方对沙俄的压力,也不能减小一分,这样才能在短时间之内拖垮沙俄,不然一年只打半年仗,十年、二十年也拿不下沙俄的。

“没有!冬季的蒙古是要找避风地猫冬儿的,迎风冒雪,即使在生了火盆的帐篷之中,也会被冻死的!”

听了杨猛的问题,土尔扈特汗那边也是松了口气,看来这位镇国公是不了解蒙古的天气啊!蒙古的冬季都如此难捱,再往北,冬季作战,那就是找死啊!

“困难恐怕有很多!但冬季作战是必须的,咱们想办法解决就是了!”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好说,沙俄的强大,你们也很清楚,开战之后决不能给沙俄任何喘息的时间,之前为了谋夺沙俄的北方疆土,本公也做了一些功课,如今看来还不是很充足,法子咱们这段时间赶紧想,今冬必须对沙俄的北方出兵!”

之前杨猛就想到了羽绒服的法子,在江南的河道湖泊养鸭子,这事儿杨猛之前吩咐过,衣物这些还不足够,结合着这两天对于建筑的了解,杨猛想到了暖气片和地暖。

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借鉴和改装的,沙俄的北方森林众多,也就意味着,取暖的材料不缺,有了衣物,有了取暖的方式,轮换作战,也不是不成的。

“公爷,仓促出兵,隆冬难敌呐……”

土尔扈特汗,现在无疑是蒙古诸王的喉舌,他这么玩,很可能会坏了杨猛的大事,将面色一沉,用森寒的眼光挡住了土尔扈特汗的解释,接下来还是要解决取暖问题的。

杨猛也不想蒙古大军,没有开战,就被冻死在北方的冻土原上,现在看来到了取智于民的时候了,有些时候土办法,也是有大用的。

“不要多说了,你们先回去整理军队、马匹,枪械和取暖的办法,本公一两个月之后给你们,若是没有抵挡酷寒的办法,本公也不会轻易让蒙古出兵的!

咱们的目的是一样的,让蒙古铁骑白白送死,大清还没有这么大的家业,你们只管放心,留下几十个人,跟着皇帝的车驾去东三省,或许,从东三省回来的时候,本公这边就有了抵挡隆冬的办法。

想一想当年的大元吧!如今正是建功立业,恢复祖先荣光的时候,此战成了你们都是蒙古的成吉思汗!

散了吧!明日拜见过皇帝之后,就回去整军,内外蒙这段时间,都要着力于草原铁路的建造,争取在出兵之时,让铁路修建到外蒙与沙俄的交界之处!”

对外作战,在天时上遇到了大麻烦,杨猛的心里也多少有些烦躁,虽说自己已经有了后手,但这些后手,究竟有没有用,还得试过再说。

回到了居所,杨猛整理了一下思路,棉衣棉裤在北方还是可以的,但到了极北之地就不成了,靴子蒙古和东三省有现成的毡靴,这个不用杨猛费心了,如今杨猛要办的就是羽绒衣裤,还有就是能够保证屋内温度的取暖设施。

对于蒙古的寒冬,杨猛也从蒙古诸王的随从那里听说了一些,隆冬之际,面对风雪,即使在帐篷里,生起火盆,也是前胸热后背凉,若是睡下了,极有可能被冻死,能环绕兵营屋舍的取暖设施,是冬季用兵的必备。

有了针对性,事情就好办多了,大清地大物博,应该有解决取暖设施的法子,剩下的就是杨猛的羽绒服了,这东西,即使再厚,重量也比棉衣轻得多,没有能御风的布料,外面再加上一层羊皮即可,涂了橡胶的防雨布应该也是可以的。

“来人,给广州的丁泰辰发报,让他在一个月之内,将纸张上的这些东西备齐,老子在东三省等着他的人马到来!”

解决的办法杨猛给出了大概,接下来就看杨家上下的效率了,若是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能解决这些问题,那随后就可以从北方进军沙俄,若是不能,西北的战事也要停歇了。

几个月的时间,攻占沙俄的北方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夏季打的再好,冬季也得退回来,这仗打不打就没什么意思了。

第八百五十四章先祖荣光(四)

土尔扈特汗说的不错,挡不住极北的酷寒,就无法在冬季进兵沙俄,冬季不能打仗,就很难撂倒沙俄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沙俄不倒,以后的国家也要面临来自陆地的竞争,而且,这一战不撂倒沙俄,杨猛这边也不足以立威。

打沙俄打的零落了,难免以后英法俄不会再结成联盟,虽然嘴上说的是,不解决冬日取暖的问题,就不进兵,但杨猛心里早已有了定论,即使御寒的措施不够,北征之事也不能放缓,临近的这个冬季,沙俄想躲避战火,是不可能的。

总有一些人,是不畏惧严寒的,大不了就用人命来填出一支可以在严寒之中作战的军队,将蒙古兵与八旗兵全部驱赶到冬季的北方,一百万人,只要能存活十万,就能对沙俄的北方造成恐怖的杀伤。

再者沙俄北方的森林众多,煤炭也是有的,为了这次战争,杨猛宁可烧毁沙俄北方的所有森林,今冬北征无论条件有没有,都必须要进行的,不然以后的麻烦太多、太大!

东三省那边到没什么问题,有了鬼子六坐镇,很难出现反复的,蒙古那边的问题就大一些了,弄不好蒙古诸王回去之后,会放他的鸽子,看来蒙古那边还是缺少一些武力威慑呐!

“知会韦驼子,调民团十五万、马军五万入蒙古草原,马军以捻军骑兵为主,这段时间,蒙古若是出了变故,告诉韦驼子。可以杀!杀一儆百!大杀特杀!

再发一道严令。一个月之内。丁泰辰那边必须拿出御寒之法,不然从丁泰辰开始,严惩不贷!

告诉丁泰辰,事关征俄大计,老子不在乎死人!”

利用天气作战,杨猛在京津一战之中也尝试过,效果不错,石达开的冻土城就是例子。这冻土城第一个坑的也是沙俄佣兵,如今面对沙俄,杨猛却要面对严冬这个天堑,虽说之前想到过,但前世今生,大多时间处于西南的杨猛,没曾想到北方的酷寒会如此致命。

有了严冬这道天堑,无论在夏季损失多少土地,已经熟悉寒冬的沙俄,都能在冬初春初。夺回这些土地,不适应酷寒条件下的战争。不敢在酷寒之中开战,成了杨猛这边的一道软肋。

在热河草草的遣散了蒙古王公,四色棍的车驾直奔奉天而去,通往东三省的铁路,还没有修筑到山海关,关外,也是异域啊!

山海关一带属于燕山余脉,燕山与太行山相邻,北方的这一片山区,也成了修筑铁路的天堑,最近总遇到很难逾越的天堑,望着分开关内关外的这座雄关,杨猛找来了在附近修筑、勘察铁路路线的杨家管事。

“能削山就削山,能架桥就架桥,不管其他,最短的时间之内给老子打通这些山区的道路,实在不成,就地建造药厂,以采矿之法挖掘巷道,炸掉整座山!

简易铁路修好之后,以铁路为基础,开山凿石修造码头,知会西山,将北方所有需要开山的地界都归集起来,老子就不信了,这天堑能挡住老子的步伐!

实在不成,就越过这些山岭,两侧修造铁路,中间架桥修路,以车马代替!看看周边的海岸,若是海岸可行,就临时在海岸附近铺设铁路!”

下面做事有多大的难度,杨猛如今也管不了了,铁路不入东北,许多事情都有变数,两三年之内,铁路不仅要通到蒙古也要通到东三省,北征之事已成定局,这些事儿有难度也必须要克服。

过了山海关,一支两万人的云南新军,就加入了杨猛等人的队伍,鬼子六在东三省坐镇,变数也是有的,虽说杨猛在鬼子六身边布置了后手,但下面的军队,多数还是东三省的人马,两万人的部队,杨猛就是为下面这些人准备的。

只要能抵挡一阵,五十万人马,也不是什么底牌,到时候,这些人听谁的,还在两可之间呢!

车驾过了山海关,杨猛就没有那么多闲心思了,每日里徒步行军,扎营之后,打拳训练,有些事儿必须要做在前面,杨猛可不想不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