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1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晏殊白胡子一吹,眼睛都立起来了。“你去问问那小子,敢跟老夫抢吗!?”

    话说到这份上,晏殊也不藏着掖着了。

    “你,你就给个痛快话吧,让不让老夫沾这个光?”

    说完,就一瞬不瞬地盯着范仲淹,然后又补了一句:“不教诗赋,老夫也能教秋春文章!”

    “哈哈哈!”范仲淹朗声大笑,不能再装了,要不这老货真急了。

    “晏同叔来我观澜授业,那是观澜的福气,我范希文怎会不识好歹呢!?”

    晏殊闻言,心中大亮,得意地一撇嘴,“算你范希文识货!明天老夫就让人搬家,你给我备好住处。”

    晏殊爱享乐,早就想来观澜享福了。

    。。。。。。

    送走心满意足的晏殊,范仲淹本以为可以回去了,却不想,朝臣哪会放过他?

    别看晏殊有意背着人,可是,有心的人猜都猜得出这老家伙打的什么主意。入了观澜,不但立像传世,还有皇帝作文赞誉,谁不眼馋?

    。。。。。。

    宋庠抢先靠过来,不无责怪地对范仲淹道:“有这等美事,怎不早说?却是让晏同叔抢了头筹。”

    庞籍最是直接,“客讲,就这么定了。将来置仕之后,再来你这儿养老!”

    而包拯也干脆,“老夫能讲刑讼。”

    庞籍一听,“那我给儒生们讲讲边境的军政连动。”

    他在西北浸淫那么多年,这个最是擅长。

    孙沔、贾昌朝、傅求等人远远地看着那些与范希文交好的朝臣都围了过去,好不吃味。

    孙沔和傅求也想过去讨个客讲的荣职,但是,关系没处好,知道人家不一定要他们。

    ————————

    人太多,范仲淹反倒有点犯愁了。

    要是都来观澜客讲,那他们这些正牌教谕也就不用上课了,把时间都腾给他们得了。

    可是,不接受还不行,都是名臣大儒,还都是与观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拒绝了谁都不好。

    “我觉得倒不用犯愁。”唐奕安慰道。

    范仲淹抬眼斜了这弟子一眼,“你又打的什么主意?”

    唐奕嘿嘿一笑,“都来呗,让儒生选修,根据个人爱好和志向,选择性地接受专业教育,不是挺好?”

    这个想法唐奕早就有了,只不过一直忙着别的事情,也没花心思在这上面。

    现在,观澜除了诗赋、经义、策论、时政这几门正课,也就唐奕的财税课,还有他和王德用老将军的战略课两门细分出来的学科。

    要是硬往里添,民学的数术、化学、物理也勉强可以算进去。可是,儒生们多是去听个新鲜,却是没有认真钻研的。

    可是,现在山门前立起来的柳七公像,一下把文臣名儒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这不是正好?正好丰富一下观澜的课种。

    庞籍来开个军政连动课;

    包拯和唐介来开一个刑讼课;

    宋庠来开一个修史纪要课;

    富弼来开一个政务潜通之类的;

    嗯,再让文扒皮来忽悠大伙儿忠君爱国。

    这画面不要太美好吗!

    “。。。。。。”

    范仲淹一琢磨,也对。

    可是。。。。。。

    “可是,这么多朝臣来上课,你却把儒生们拆开,让他们自己选课,有点太委屈这些重臣、名儒了吧?”

    。。。。。。(未完待续。)

第418章 中央党校

    “可是,这么多重臣、相公来上课,你再把儒生们拆开,让他们自己选课。。。。。”

    有点太委屈他们了吧?

    这才是范仲淹犯难的地方。

    要来观澜客讲的那些朝臣,哪一个不是“相公”一级的名臣大儒。

    这也就是放在了北宋,大能贤士太多。这要是随便拎出一个搁在别的时代,可都是肱骨重臣那个级别的,是皇帝可以托孤那个水平的存在。

    你让他们来讲课,完了还让儒生们挑?万一哪一项不被儒生重视,上课之时小猫两三只,那不就是让人家来丢人的吗?

    “观澜本来就只有百多儒生,若在拆开。。。。。。”

    下面的话,范仲淹没说,那一人还能分到几个?

    。。。。。。

    老师的担心也不是没道理,唐奕略一沉吟,抬头看向老师。

    “老师想没想过向陛下觐一言?”

    范仲淹一怔,“觐什么言?”

    “儒生是太少了,可是,朝廷赋闲待任、新晋登科的进士可是有不少啊!”

    “。。。。。。!”

    范仲淹一愣,随即眼睛越瞪越大,“你什么意思?”

    “嘿嘿。”

    唐奕憨然一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来听听课,学点专业知识也是好的嘛。”

    。。。。。。

    范仲淹虽然早就知道唐奕秉性,时不时就放出点你接受不了的,但是,还是被他惊到了。

    这小子是真敢想啊?

    给儒生上课,和给有官身的进士上课,那能一样儿吗?

    这就好比后世的清华、北大,再牛叉也只是个培养人才的基地而已,和“中央党校”,能比吗?

    不说一下提升了好几个重量级,性质也变了啊!

    而且,大宋培养后备人才的地方也不是没有,之前说的集贤院、昭文馆、翰林院,这三大馆阁就是干这个的。

    要是范仲淹向赵祯觐言,让补官新仕来观澜听课,那就等于把三大馆阁给架空了。

    这可不是一句话就了事的事情,这相当于改制,观澜一下从大宋第一书院,很可能直接跳到大宋第一庞大的官属机构的层面。

    “大郎可知道,这可不是你我师徒在此说说就能定下来的大事。”

    别说他这个退下来的官员,就算是赵祯都说了不算。

    唐奕没想那么多,只要有利于现状的,他就敢说敢做。嘿嘿一笑,“所以说,和陛下商量嘛。”

    “不考虑其影响的情况下,老师只要细一思量,就能知道这其中的好处吧?”

    说白了,唐奕就是想让这些有经验的朝臣,把经验传授与分享出去,让新晋官员在上任之前就能少走一点弯路。

    若是形成常态,把这些名臣大儒为官数十年的宝贵经验系统地整理、总结出来,那么,将来即使不用他们,观澜也可以把这些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可是造福大宋的好事儿。

    “这其中的利弊,陛下和各位相公一定能理解的,老师好好去说,应该不难吧?”

    “可是,如此一来,还要三馆何用?”

    “研教分开嘛,三馆负责研究国史、政纲;我们负责总结经验、传道教导。”

    “况且。。。。。。”

    “况且什么?”范仲淹有些无奈。

    前几天刚说完这小子,让他低调点,少管点闲事。这回可好,不动军制,改向官制下手了。

    “况且,有山门前柳七公的殊荣立着,朝臣们不一定反对。”

    有这等好处,观澜做的越大,逼格越高,对那些来任教的朝臣来说,当然也是有好处的。

    。。。。。。

    “别把我大宋属官都想的那般功利!”

    “对对!”唐奕顺着老师说。“咱大宋都是高风亮节的风骨名仕,行了吧?”

    “哼!”老范吃味地横了唐奕一眼。

    “那老夫就试试吧。”

    ————————

    想法是好的,但是,范仲淹去试,赵祯也犯难啊。

    他这个和稀泥的高手,现在也有点不知道怎么办了。

    主要是,把观澜一下提升到“官属”的层面,这本身就不是一道圣旨,或者朝上议一议就能决绝的问题,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可太多了。

    比如,既然观澜授业补官,那观澜就不能叫书院了,从国家角度来说,必须是朝廷有职有衔的官属机构。

    按说,大宋也不是没有官办的学校,本就有太学、应天书院等等,一系列的官学。

    可是,怎么给观澜评级呢?就算提了官学,也达不到三馆的高度吧?可偏偏它行使的又是三馆的职能。

    好!

    就算把观澜提到馆阁的高度,那儒生和民学怎么办?白衣书生就读大宋馆阁?他们也不够格啊!

    再说了,范仲淹是名义的观澜主事人,这相当于给范仲淹单设一馆啊,不定朝臣们怎么想呢。

    “范卿!”赵祯苦着脸。“要不?就算了吧,难度太大。”

    范仲淹道:“臣知道陛下为难什么。主要还是。。。。。。要不陛下下道旨,先把臣等革官,也许能少些阻力。”

    为补官开设政务之课,这是好事,范仲淹当然也希望这事能成。

    至于官不官的,说心里话,现在观澜的那几位,还真是没有一个在乎的。

    于名声,有柳永开了先河,那立像往门山前一站,还有皇帝赐文,必定传名百世。

    于钱财。

    好吧,其实大宋很多官员不愿退休,或者退休想搏一高位,都是奔着工资去的。

    大宋当官和不当官的工职待遇实在差太多了。

    问题是,于钱财,观澜缺钱吗?也不想想,唐奕这个大财主能对自己的老师们吝啬?

    要是把范仲淹他们每人每月的用度补贴说出来,能嫉妒死这帮当官的。

    于名于财,范仲淹还真不在乎这个官了,反倒觉得卸了更好,可以安心做事。

    “别。”

    范仲淹不在乎,赵祯可在乎。前朝老臣几乎都在观澜聚着,这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可不能轻易就放开了。

    “范卿先回去,让朕再想想。”

    “臣,告退!”

    。。。。。。

    第二日早朝。

    朝议过后,本应下朝。

    可是,赵祯却是没动的意思,笑着看向朝臣。

    “对了,朕想起一个事儿来。”

    “昨日,范公进宫汇报休政殿养护、修缮之事。”

    众人一皱眉,体政殿也没修几年,怎么就要修缮?

    只闻赵祯继续道:“我听范公说,你们好多人都要去观澜客讲?”

    。。。。。。

    下面人咯噔一下,心说,陛下提这个做甚?是要阻止??

    。。。。。。(未完待续。)

第419章 丢不起这个人

    感谢“冰岚之殇”的十万飘红,荣升第8位盟主。

    感谢“落叶将逝、都是蒙的、力农”的万赏。

    ————————

    赵祯一问,听说你们都要去观澜做客讲。

    文、富等人一怔,不知道赵祯什么意思。而孙沔、傅求那一帮却是一喜,感觉一下就来了,心说,让你们得瑟,出事儿了吧?

    反正无论下首官员心里是怎么想的,朝堂之上为之一肃,半晌也无一人出声儿。

    赵祯抿然一笑,“别误会,朕没有别的意思。”

    “嗯?”孙沔、傅求感觉又不是那么好了。

    “众位爱卿操劳国事日夜不辍,却还能心系后辈,扑身文教,朕只是欣慰,又怎有责备之意呢?”

    孙沔心中一阵哀嚎,“官家这是故意恶心我们呢吧?心系后辈?那帮为老不尊的,就是去往脸上贴金的啊!”

    不想,却闻赵祯继续道:“提这个事儿,是因为。。。。。。”

    “昨日范公有一提意,朕一时不决,要与众卿商议一番。”

    “范公言,如今东西两府、三馆学士,皆有重臣牺牲休沐之期要去观澜开课授业。他这个置仕之臣,一下子成了满朝名臣的山长、上司就有些欠妥了。”

    孙沔暗自点头,算他范希文识趣,这般殊荣却是让人眼红的。

    “所以。。。。。”

    赵祯故意顿了一下,“所以,范公自请辞去观澜山长之职,让朕。。。。。。”

    话还没说完,孙沔心里咯噔一下子,暗叫不好。

    “让朕代理观澜书院山长之职,众卿以为如何?”

    。。。。。。

    噗!!!

    孙沔和傅求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

    以为如何?当然不行!好事儿都让他们占尽了,范希文当山长,和皇帝当山长那能一样吗!?

    太学那么牛叉,也没说皇帝去当山长啊?

    可是,文彦博已经乐坏了。

    还有这等好事儿?

    大步出班,“臣以为,观澜书院是为我大宋治学之典范,范公、杜公等名儒贤臣,以布道天下为己任,虽辞公职,然教书育人之德由胜在朝。”

    “臣等不才,虽无范、杜之能,然,深受其所感,愿以绵薄之力助之。”

    “陛下此时,若能出任山长,必将感召天下儒堂,再续皇宋文风之盛也。天子之躯,亲涉文教,万民之福也!”

    “遂!!”文彦博一抖衣袖。

    “臣!附议!”

    孙沔又是一阵哀嚎,文扒皮一阵抢白,说的头头是道,好像谁反对,谁就是有黜大宋文风;谁反对,谁就是破坏万民之福一样。

    太阴险了吧?

    这时,富弼也已经出来了。

    “臣以为,观澜两科大比独占鳌首,书院之能天下皆知,成功所在,却需我等深思。”

    “如今,百官志起投身师业,是为我大宋文教兴盛之兆也,需鼎力助之。此时,若陛下接掌观澜山长,必可把观澜精神推行天下。此乃宋之幸也,民之幸也,天下儒生之幸也!”

    “遂!”富弼也一抖衣袖。

    “臣,附议!”

    “臣,附议!”

    富弼和文彦博都已经表态了,庞籍、宋庠、丁度等人还等什么,纷纷出班附议。

    别的朝官一看,几个当头儿的都已经站了立场,也别绷着了,说不定哪天,自己也得求着入观澜混个名声呢。

    是以,多数朝臣也都出来附议。

    孙沔、傅求他们几个反对也没法反对了,只得认了。

    赵祯满意地看着下首百官的“识相”,笑着又道:“既然如此,那朕就答应了?”

    文彦博正声道:“理应答应!”

    “嗯!”赵祯点头。“要不,我看这样算了。”

    “吏部那些待补官员,还有每年恩萌登仕之官,也是不盛枚举。虽都是贤能之臣,然政务、民生还属懵懂,左右闲着也是闲着,让他们得空去回山听听诸位爱卿讲授为政经验,也不失一桩美事。”

    ——————————

    唐奕就纳闷了:

    赵祯就那么一招和稀泥的本事,为什么就百试百爽,万试万灵呢?

    谁也没想到,只是抛出一个观澜山长的噱头,就把事儿办成了。而且,那帮朝官连个“不”字儿都没说,就过了。

    头天老师去找赵祯,回来还说,不好办,结果第二天中午,旨意就下来了。

    “别高兴的太早!”范仲淹给唐主类泼起了冷水。

    “陛下也只是以非官家的形式,让补官出观澜旁听,却是还没到正式的地步。”

    唐奕撇嘴,这还是问题吗?只要有了事实,以后随便找个理由就变成官方正式的了。担心什么?

    范仲淹不想看他得瑟的样子,岔开话头儿。

    “你柳师父近来身体不错,多有好转,你多去陪陪他。”

    唐奕点头,“老师放心,年前哪儿都不去了。”

    范仲淹接道:“也什么都别折腾了!”

    “遵命!”

    唐奕知道老师是担心他管的太宽,让他停一停。

    “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了,还不行吗?”

    “唉。”范仲淹一叹。“也该收收心,把心思往学业上转一转了。”

    “否则,下一科我看你怎么过!”

    说道这儿,范仲淹一声冷笑,“到时候,你这个教谕没考过学生,我看你怎么有脸见人!”

    唐奕一哆嗦,心说,这老头儿到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让他考科举这个事儿。

    。。。。。。

    关键是,下一科可怎么考啊?

    别说他水平一般,就算他认认真真,充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下一科也没法考啊!

    你也不看看,下一科都是些什么畜生:

    二章、二苏、二曾、二程、王韶、张载等等等等。

    那可是千年科举第一科啊!!

    上至隋唐,下至满清,就没有比这一科再牲口的了,堪称死亡之组!

    唐奕琢磨,我考得过苏小轼吗?考得过苏小辙吗?考得过章家那对叔侄吗?

    好像,特么他连二程都考不过吧?

    连二程都有一个没上榜,何况是他?

    但是,唐奕一个激灵,正如老师所说,要是他这个“小唐教谕”连学生都考不过。。。。。。

    哦靠!

    那可糗大了,丢不起这个人啊!

    。。。。。。

    “老师,您先忙着,我回去看书去了。”

    范仲淹得意地看着唐奕落荒而走,不由抒怀一笑。

    这个弟子,他还不了解,虽然对当官应举兴趣不大,但是,唐奕要强!

    这要是真让学生给比下去了,估计,上吊的心都有了。

    。。。。。。

    (未完待续。)

第420章 背书

    今儿“125”生日,祝他“快生”。

    感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