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说,是完全有害无益的。
  在一个良好的吏治环境下,做清官、好官有利于保官、升官;官员将选择做清官、好官;在比较恶劣的吏治环境下,做一个贪官、庸官更能够保官、升官,官员必然选择去做贪官、庸官。
  政绩历来是一个模糊概念,是一个变量特别多的“多元模糊函数”。政绩是对党政机构和官员成绩和贡献的综合评定。要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或者全面地评价一个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系统的水平,依靠一两个数量指标是做不到的,即使依靠一系列的指标,仍然难以达到完整、准确可靠的程度。以中国之大,在此地最重要的指标,到了彼地可能就不再重要;以政情之复杂,此时没有被列入政绩考核的指标,到了彼时却可能变得至关重要。高度复杂的政府行为,比位置和动量这两个变量多得多的政绩变量,政绩考核评价过程本身对政绩状况的“干扰”,也导致了同样的“政绩测不准原理”,因为历来“测不准”而又非测不可,于是,只好将多元的政绩指标少元化或单元化,将复杂的政绩信息简单化、数字化,最后形成表面政绩、片面政绩,造假政绩等等。
  看一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代皇帝对官员的考评特别注重,几千年中这些原则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功名和资历是硬指标,其他多是凭报告、数据、印象等进行考核。纸面上的、理论上的“政绩观”从来也不会错到哪里去,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却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各有变通,各有侧重,有时要求全面协调,有时要求重点突出,官员们自然随机应变。
  评价和考核政绩,就好比出一份“从政实践”课程开卷考试的综合试卷,对官员而言,得高分的机会常常并不是据理答题,而是要弄明白谁出题、谁打分,摸清楚出题人的爱好、监考程序的宽严、判分者的喜好。如果官员们的考试卷上只有四个题目:GDP的增长率、大工程项目的进展、招商引资的金额、广场的气派,他们又凭什么要去关心弱势群体?
  贪官王怀忠说:“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这句官场真言,道破了升官发财的秘诀,也道破了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的要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天高皇帝远,上级领导分身无术,领导能看到什么?只能开会、听汇报、读报告、看数据,视察大型工程、浏览窗口行业,于是,领导需要什么典型,就给他提供什么典型;上级需要什么数据,就给他提供什么数据。只要这些典型能够证明上级领导的伟大高明,也就足以证明下级官员的政绩水平。
  不违背承诺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许诺。
  如果地方党政领导一班人,对其管辖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了如指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详尽透彻,制定出真正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这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必然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但是,在中国官场上,左右官员思想和行为的还有看不见的潜规则。其中一条就是:任何工作都得在“领导重视”之下才能正常开展起来。 而当统计数字的“理想”与“不理想”成为考核干部的核心指标内容后,一个新的潜规则就逐渐代替了旧规则:所有上报的统计数字都要经过党委和政府常委一级的会议通过才能上报。很显然,最终上报的统计数字就在领导的热烈讨论中渗透了“长官意志”。
  通常“下对上”的潜规则是:要邀功请赏的时候,便会格外突出“成绩”,要哭穷要钱的时候,便会十分强调“困难”。同样是受灾——要政绩便是“大灾之年大丰收”;要救济则是“绝收减产千万亩”。
  于是又形成一条“上对下”的潜规则:下面也是一级党委,也是一级政府,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的统计报表。常常是这样的潜规则在左右着由下及上的统计数据的汇总。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官员,仕途就会一帆风顺。
  GDP绝对是枯燥无味的经济学概念,何以在中国官场中上升为一尊受到无限崇拜的“真神”?究其原委,原因在于当“经济增长”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尺度时,专注于“仕途升迁”的地方官员,对于GDP的热中就很容易理解了。
  实际上,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其实是中国的老传统。即使在“政治挂帅”的计划经济时代也一样,当时的说法叫做“先生产,后生活”。
  “泛数字化”,就是把所有的工作都简化惟一组数字,然后再根据此组数字的高低来分配荣誉、地位和物质待遇。这可能是多年延续的“GDP崇拜”给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带来的最大的负面影响。GDP逐渐成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要数字好看,付出的代价再大,都不再重要。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这与决策者作出判断时对信息的取舍有着直接的关系。
  官场上是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能够建功立业就是最大的政治。
  搞政治需要智慧,但更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长时间被人了解的过程。
  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政治家是幼稚可笑的。
  中国的政治极具人为色彩,有些人干的事情很出轨,却还是平平安安,这就看关键时刻有没有人帮你说话。
  与政治利益相比,任何利益都是小利益、局部利益。
  在中国官场,不成文的规定往往比成了文的规定还要管用。
  国家财政喜气洋洋,省里财政勉勉强强,市里财政摇摇晃晃,县里财政独木桥上,乡里财政补东墙倒西墙。
  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宏观经济总量。但是在一些地方官员眼里,GDP代表的是政绩,是领导的执政能力、工作业绩,甚至是升迁、调动。。。。。。都和GDP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GDP注水”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比如GDP造假源于政绩评价的压力,地方各级人大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往往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结果是自下而上的“层层加水”。
  当一个地区的发展缺少资源、地域优势等支持,而政府官员又竭力渴望拔高自己地位时,GDP便被解构成了可怕的“政绩数字”。和其他造假相比,数字造假却是成本最低的。一旦谎言被通过,获得的利益就异常可观:发财的发财,升官的升官。如果是领导贪污四个亿,那肯定是死刑,但是虚报四个亿,最多就是个处分。所以想要政绩的领导干部敢于剑走偏锋,大不了给个处分。
  政府官员的政绩不仅是经济指标,不仅是GDP的增长,而应该更几重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政府的职责就是要创造一个公平的有效的竞争环境。
  谁都知道,在无法科学考核的情况下,模糊政绩是干部政治生命的敲门砖。
    人治在我国沿袭几千年,其影响根深蒂固。近年来,我们虽然一直提倡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但应该说,当前我国仍然是人治大于法治。人治往往是“人走政息”,发展思路和具体政策都缺乏延续性,人一换,思路变。新领导往往带来“新思路”,上马新项目,给予原有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是“新官不管旧事”。人治之下,唯上不唯法,国家的法律抵不过上级领导的一句话。
  一个地方怎样招商、招什么样的商,往往取决于长官意志、领导决策;而领导决策往往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水平、成长经历、甚至是兴趣爱好,随意性相当大。这也是导致招商混乱的一大因素。
  全员招商从根本上说,就是一出有法不依、违法行政的荒唐闹剧。党委、政府部门招商的最大本钱恐怕就是利用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源对企业进行“政策倾斜”。而这种“倾斜”正是一些“乱招商”产生的直接原因。
  招商乱局的背后,是权力的翻云覆雨。当前以党委、政府为主体的招商,从本质上说,就是权力招商。优惠政策是各地招商的一大法宝,而优惠政策的实质就是政府掌握的大量权力资源。在我国当前这种行政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不仅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并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也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拥有象减免税这样的公共政策资源,也拥有包括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源,甚至可以动用官帽级别这样的行政资源。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招商的过程,就是利用掌握的这些资源与投资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也是一些权力不规范运作的过程。
  虽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已经提了多年,但由于没有实施方案和改革措施,权力在实际运行中基本还是处于一种失控状态。权力边界模糊,权力行使不受约束,权力运行过程缺少监督。尤其是在当前政府作为招商主体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情况下,政府往往会与企业老板结成一种利益联盟关系,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就会被异化为单纯服务企业、服务老板。
  招商引资中权力滥用和权力越界之所以频频出现,除了权力暗箱操作缺乏监督外,关键在于没有建立起一致的责任追究机制。很多地方对招商任务的完成有硬指标、有严格的责任追究,但对乱招商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无切实的追究措施,出了问题,也是“好心办错事”,板子很难打到具体官员身上。特别是现在干部调动频繁,有些责任人已经升迁或者调任异地,责任更是无法追究。
  近年来,招商中的腐败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招商中,花天酒地、挥霍浪费是腐败;设置关卡、敲诈勒索,通过权力寻租是腐败;官商勾结、联手瓜分国有资产也是腐败。当前各地的招商活动多为政府主导,行政行为中通常存在的不计成本的弊端在招商领域里也充分显现。由于经济上的软约束甚至无约束,便为一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招商中的优惠政策对商人来说,就是巨大的现实利益。从趋利逐利的天性出发,商人总是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优惠。这种优惠政策主要由权力决定,其运作具有隐蔽性、随意性的特征,因此就具有相当大的“寻租”空间。而给予优惠政策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中,具体而言就是掌握在某些关键位置的官员手中。因此,这些官员便成为商人拉拢、收买的对象,权钱交易由此而生。
  当前招商中的种种乱象,严格地说,很多是打法律的擦边球,或者直接与法律相悖,甚至违法犯罪。这些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当地官员的态度。对此,企业老板心知肚明。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把要害部门的官员拉下水,使之成为其违法犯罪的保护伞。而一些地方官员在金钱、美女的攻势下败下阵来,放弃监管,甚至为虎作伥。所谓浑水才好摸鱼,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蓄意把水搅浑,从中渔利。
  政绩观是官员的行动指南。畸形的政绩观是导致招商异化的根源。
  多年来,我国的地方官们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工作用语,这就是“跑项目”,有没有能力“跑”来项目,“跑”来多大的项目,无形中成为评价地方官工作能力和政绩的重要标准。因为“关系经济”、“诸侯经济”派生出来的“关系项目”、“首长项目”的问题不解决,科学决策就无从谈起。什么时候“跑项目”这句话从地方官们的工作用语中消失了,科学决策才能真正有希望。
  决策需要阳光程序。因为没有决策的阳光程序,属于一种非规则游戏。游戏规则应该是:程序比结果更重要。决策缺少阳光程序是一种责任“大锅饭”。决策群体的每一个人都不对决策结果负责。决策程序阳光化是考核决策群体每个成员最根本的途径,也是人民群众监督领导班子最有效的方法。决策,是考核决策者的硬件,也是监督决策者的证据。
  其实,一个地方“贫困帽”摘与不摘,往往并不是以百姓的意志及其实际生活为转移的,多是由地方主政大员根据自己仕途的需要而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贫困帽”已经沦为少数地方主政者玩弄官场滑稽剧的道具。
  报喜不抱忧的根子在于:一是直接关系到干部的政绩,关系到干部的前途命运;二是上级领导喜欢听好的,使下面报喜者得喜,报忧者得忧。
  弄虚作假,人人痛恨。但在敌我斗争中,弄虚作假却成了转危为安、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官场上,做假政绩给上面看,是得到表扬、提拔、奖励的捷径。
  造假是一个省力、快捷获取权力的好办法。在目前这个社会上,骗人者只要带着金钱和笑脸,总会找到愿意受骗、并帮助你升迁的人。有人总结成一句话“把假事做真,把真事做假”、“不懂得如何说假话的人,就不懂得如何升迁”。
  弄虚作假也分两种,一种是主动积极作假,往往居心不良,为了邀功请赏;另一种是被迫消极作假,多出于无奈。他本来不想作假,是有人逼迫他作。那些人虽然没有刀按在人脖子上,但那权势中透出的威严也让人不敢不从,何况还有一些难以割舍的利益跟着,就只好硬着头皮作起假来。
  有些领导也在有意无意地鼓励下面作假。有些事情,你如实上报,可能受到批评、罚款,甚至被撤职;而瞒着不报,只要不露馅,就可能受到表扬、奖励,甚至升迁。事实这个东西比较有力量,也比较教育人,看着说真话的倒霉,说假话的高升,人们怎能不学呢?许多人心里明白,弄虚作假,得便宜的是少数人,吃亏的是国家,可人们又觉得,国家这么大,吃点亏也看不出来。
  在一些官员身上,灵魂上的虚伪和言谈之间的假话已经百炼成钢。对一些心术不正的掌权者来说,政治总是被他们披上一层伪装,他们每一个响亮的口号下都隐藏着野心和贪欲。在很多地方和单位,为人忠厚、工作兢兢业业的人并不见得有好的前途,倒是那些溜须拍马、奸诈狡猾、弄虚作假的人话得相当滋润;机会钟情于造假者。
  苏联官员在谈到亡党亡国时,认为最大的教训之一是:说一套,做一套。正是官员欺诈成风,导致百姓丧失了对国家和党的信任和爱戴。列宁在《决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一文中警告:“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
  在官场上,按照书上说的那种襟怀坦白,就是政治傻子。假话是为了办好真事而说,办真事常用假话做佐料,这就是有人说的真假经,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事假做、假事真做、真需假,假为真。
  在其位不谋其政,即使是自己权力范围内容易解决的问题也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这是行政资源最大的浪费。
  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以口号执行口号。
  从政的人在没有轮到自己出力的时候,即使装了满肚子的金点子,也要秘不示人;如果说,在商界金点子就是金钱的话,那么在政界,金点子就是前途和命运。说得好,金点子就是金点子,说得不好,金点子就是馊主义。
  从政这事,有时就象打麻将,真正赢钱的人就是那些趁着手气好的时候捞一把就走的人,要是过分恋战,十有八九是要输掉的。赌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政坛上也没有常胜将军。在名声和事业都如日中天的时候转移战场,是最好的执政结果。
  看一个领导的品质,只有看在他调走、过节、生病的时候是否干净。
  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经验表明,任何新领导人都希望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何新班子都不乏先声夺人,有所作为,尽快让老百姓认可的冲动。所以,换届后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希望快出政绩、多出政绩无可厚非,换届年出现大干快上“拼”经济的现象也属正常。
  经济社会发展不受“换届”政治周期影响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一些地方换届的结果是脱离原有发展规划,另换一套发展思路,那么,无论是经济代价还是政治代价都是沉重的。
  当然,任何发展规划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并非是绝对不可以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但任何调整都应当是有科学根据的,经过论证的,符合法定程序的。在没有充分根据证明既有规划存在重大缺陷或决策失误之前,不可随意做大的调整。不能仅仅按照领导人的“新思路”就对既定规划大修大改,更不能全盘否定,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不管怎么说,急于改变规划思路、调高发展指标是不足取的。在发展规划上“破”字当头等于瞎折腾。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后立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修改调整的做法,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合规。实践证明,因为换届导致发展思路突变,不仅影响党和政府的管治威信,使老百姓产生法无常规、政策多变的感觉,而且会对地方发展带来切实的消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思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