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贾敏的红楼生活-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官,上皇那边根本通不过。至于礼部和工部,本就是相对比较清闲的部门,况且因为国库没钱,礼部和工部除了一些例行的差事,其他的能免的全都免了。林海到这两个部门做主官的话,等同于“荣养”。所以不要说上皇那边说不过去,就是皇上对天下臣民都不好交代。

人家立了那样的大功,你将人家调回京师,不曾重赏不说,反而闲置于一旁,有功不赏,岂不让朝臣寒心,这样的话谁还会忠心于他!而且林海回京,不管如何安置他,都是对朝中局势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管是好是坏,皇上都不喜欢。因为现在的局势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中,而调任林海回京,跟着引发的一系列变动,可能会引发局势脱离他的掌控,就算不会,他想要重新掌握所有,也是需要花时间和心力的。

因此皇上对于林海的安置是左右为难。等知道林海身上的毒无法解除,皇上其实是松了一口气的,因为林海的死给他解决了一个难题,至少他不用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安排林海才妥当了。只是皇上这边松快了,但是上皇那边不痛快了。上皇登基之初的老臣已经凋零殆尽,就是中期启用的那些臣子,也到了致仕隐退的年纪。让上皇觉得他越发的往孤家寡人上靠拢,所以上皇越发的念旧,对待老臣越发的优容。

林海是上皇的心腹重臣,是上皇一手提拔起来的,而林海也不负他望,当得起干练有才之誉。在皇上不待见老臣,觉得他们都是“尸位素餐”之流之际,林海可谓是其中奇葩,不说林海以前在任上干的有声有色,单这次他守城卫国之举,就给上皇大涨了脸面,看谁还说他看重的老臣不堪?当不得重用?

所以上皇的意思就是要将林海调任回京,并好好表彰一番。皇上当时答应的好好的,却久久不见动静,所以上皇在皇上向他请安之时,又话里话外的点了皇上几句,但是等了几日,依然不见皇上有所表现。上皇心中恼怒,觉得这个做皇帝的儿子眼里没他,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进而又由此多想了些,所以就把皇上叫来,直接开口询问他如何安排林海,却被告知林海中毒无救,已经逝去了。

上皇听到林海死去的消息,第一反应就是皇上弄死了林海。在久久不见皇上对林海封赏,上皇少不得要琢磨一下原因。他也是作了多年帝王的人,稍微想想朝中的局势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确实是不好安置林海。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林海死了,不管他死后哀荣有多大,都不影响朝局。对皇上来说,能干的臣子多得是,何况林海又不是他的人。对皇上来说,一个死了的林海远比一个活着的价值要大。

单从一个皇帝的角度出发,如果上皇和皇上没有半点关系,他会欣赏皇上的手腕,觉得他做的对。但是上皇和皇上可是父子,而且不是民间单纯的父子关系,乃是皇家的父子。上皇曾经做过多年的皇帝,虽然现在禅位给皇上,但是他并没有放权给他。如此一来,上皇觉得他原本因为迟迟不见皇上听他的话而厚赏林海的多想,变成了事实,皇上此举,是在卸掉他的臂膀,铲除他的势力,……进而架空他,……再往后,……。因此上皇看皇上的目光不免冷了些。

也因此,上皇强烈要求对林海的抚恤和表彰加厚。依照上皇的意思,追封林海为武英殿大学士,太傅,谥号“文正”,并且画像入功业阁。其妻林贾氏为一品文华夫人,其子正四品骑都尉之爵,另外赏林家位于京郊延卯河一带的皇庄两座,山头半个,京中朱雀大街宅邸一座,纹银十万两,黄金五千两,合浦珠两匣,名人字画十幅,绫罗绸缎,珍宝玉器若干,……

纵使皇上知道上皇待老臣优容,但是面对上皇对林家的恩赏也让他大为惊讶。不说别的,单“文正”这个谥号,在文人的谥号中至高至重,乃是第一等,历朝历代,知名的文人骚客死后得此谥的最多者,宋之一朝,不过十余人,下剩之朝,皆不足十人。能得起谥者,不仅仅是当朝文坛之佼佼者,更有大功于朝廷。宋之欧阳修,身为宋朝诗□新运动的领袖人物,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诸多名家都曾受过他的提点和提携。做官多年,历经三朝,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后以太子少师致仕,卒后不过以“文忠”为谥。提出“知行合一”之说的阳明先生王守仁平复宁王之乱,也不过才得了“文成”的谥号。

与两位先贤相比,林海的才名和功绩,以“文正”为谥号,还当不起。何况还要画像入功业阁。功业阁是什么地方?可堪比拟唐太宗所建的凌烟阁。当年那么多的开国功臣,能够将画像挂在里面,享受皇家供奉的也不过十几人,之后的朝臣能够凭自身功勋当选的,自高祖和太宗之后,终中宗一朝,都无一人。

他这个皇上自登基以来就一直为钱发愁,户部没钱,而且这个没钱还不是一两年的事,已经很久了。到了上皇退位之前,皇家已经开始用私库养“家”了。所以等他登基之后,私库里也没多少银钱了。日前为了借省亲的东风,囤积材料,大赚一笔,他这个皇帝不得已将宫里的古董偷出宫去变卖。古往今来,做皇帝穷困到这个地步,他大概是第一份。

之后后宫晋升,还要举行大典,虽然不管位份如何,都在一天举行,但是那也是要花钱的。何况大封后宫之后,不说这些妃嫔的用度增加,就是俸禄也水涨船高,这些,这些,都是要钱的。当然,给林家的赏银,他还是拿得出来的。不管怎么说,林海为国捐躯,几万两银子的厚赏还是应该的。可是上皇一赏就是十几万两,让“家道艰难”的皇上有些肉痛。上皇赏给林家的两个皇庄更是让皇上有些舍不得。

封赏给林家的两个皇庄大约有两百多倾,规格虽是中上等,但是都是上上等的肥田,而且靠近水源,灌溉方便,在旱灾居多的京城,从不受旱情影响。如今京郊的上等良田十来两银子一亩,中等田也要七、八两。两百多倾土地就是二十多万两银子,而且作为皇庄,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税赋的,也就是说田庄的所有收益全都归林家所有。这就意味着将皇庄赏给林家,皇家不仅得不到半点好处,而且每年还损失不少收入,亏大了。何况,这两个皇庄规模虽然不是最大的,可是每年的收益在皇庄里足以进入前三。在皇上看来,纵使赏皇庄给林家,也不用找选择这么好的地段,中等的就足矣。……

就林家封赏的问题,皇上和上皇商讨了好几次,希望能够减薄一点儿。哪怕不是为了别的,只考虑如果这次皇家对林海这般厚赏,将来若是有朝臣立下比林海更大的功绩,朝廷该如何封赏才是?总不能再封个异姓王吧?

当年太宗打天下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拉拢手下,高祖从来不吝惜封赏下属,从而有了异姓王的存在。当时虽然太宗皇帝觉得不妥,不过那个时候正是在和兄长争夺储位最激烈的时候,为了争取朝臣们的支持,不得不赞同高祖封异姓王的决定。之后,异姓王的存在对历代帝王来说,如鲠在喉,因为忌惮这些异姓王,所以登基之后,大都暗施手段,不动声色的打压,削减他们的权力,不知道费了多少心血和功夫。只恨几家异姓王乖觉,让人抓不住他们的错处,不好直接削了他们的王爵。后来上皇登基更是借助了异姓王的力量,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以至于立朝百余年,竟然还有异姓王的存在。如今这几家异姓王就已经够人头痛的了,难道还要嫌不够乱,再添几个不成!

在派宫里的御医去给林海解毒,收到御医传回来的消息之后,皇帝没有告诉上皇,确实是有意隐瞒,不过是想着让上皇少些插手罢了。谁承想竟然让上皇疑他杀了林海,这倒是皇上没有预料到的。因为上皇这边不松口,皇上不想因为林海之事让父子关系闹僵,所以他只能将礼部关于林海之事拟定的折子留中不发,从而对林海的封赏也就耽搁了下来。

因为皇上觉得林海之功不足以画像入功业阁,享受皇家供奉。上皇就告诉上皇,林海之才,堪比汉之萧何,他退位之前颁布的改革措施和秘密立储之策,皆来自林海。这些国策若是实施好了,利在千秋,功在社稷。他在位之时,之所以没有将其提拔入内阁,是因为他想将林海留给下一任帝王。当年唐太宗病危,贬谪重臣李绩,并嘱咐太子,等他登基后,将其召回,并委以重任,以便获得他对嗣君的忠诚。同样道理,上皇之后再没有提拔林海,就是不想他这边对林海恩施太过,以免到了下一任帝王之时,已经没有了施恩之地。

上皇将这个讲出来,不仅仅是为了给林海争取待遇,更是为了试探皇上的反应。毕竟千军易得一帅难求,虽然能干的臣子是很多,但是有兴邦定国,宰辅之才的臣子却少之又少。上皇这么说,是为了试探林海是不是死于皇上之手。若是的话,损失了这样的人才,皇上应该有所反应。因为目前皇上最头疼的就是这些国策没办法实施下去,林海作为出主意的人,有些方面应该考虑的比其他人更全面,这样的话,由他来主持诸般事宜,应该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结果上皇在皇上的脸上看出了惋惜,却没有看出懊恼和后悔等神色。虽然上皇怀疑皇上很可能是在做戏,但是到底疑心打消了大半。世间做父亲的没有一个愿意相信自家孩儿是那般心狠手辣之辈,纵使上皇生在皇家,但是同样,他也是一位父亲,普通父亲该有的心理他都有。疑心打消大半,上皇也就能理智的看待皇家对林海身后事的处理了。因此直到林家扶灵回姑苏,将林海下葬,林家才收到皇家对林海的抚恤和封赏。

一事不烦二主,因送贾敏回来和中毒垂死的林海相见,唐公公和林家认识了,所以这次还是他传的旨。贾敏带着几个孩子在姑苏老宅的正堂摆上香案,从唐公公手里接过了圣旨。因为上皇能够理性的看待林海之事,所以皇家颁给林家的封赏,林海的谥号从“文正”改为了次一等的“文忠”,取消对其子的封赏,皇庄位置不变,改为一座,赏银变为,纹银五万两,黄金一千两,后面的珍宝布帛也都有所削减。不过这份封赏依旧让文官们看着眼红,不为别的,只为画画像入功业阁。身为人臣,谁不想流芳百世,青史留名,但是数千年下来,出仕做官的臣子不知有几,可是能让人记住的有几个?本朝立国百年以来,至今能入功业阁的臣子,尚不足二十人,而林海能够位列其中,怎不让人羡妒!

礼送了唐公公,贾敏拿着皇家的封赏回房发了一会儿呆,然后命人将庄先生请了过来。林海死后,原本跟随他的幕僚都辞了去,贾敏将林海的首席幕僚庄先生留了下来。庄先生从林海的祖父起就在林家为幕,今年七十多岁,人生的干瘦,颌下一缕雪白的山羊胡子,总是往上翘,身上有举人的功名,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再考,而是投身为幕。

在林海死后,庄先生也和其他幕僚一样,向贾敏辞别。贾敏知道像庄先生这般饱经世情,有丰富幕僚经验,对政治时事有独特见解的幕僚可遇不可求。林海死了,弘一大师虽然是清玉和霁玉的师父,但是只能在学问上指点两人,论到官场上处事经验,弘一大师前半生身为皇子,一生顺遂,后半生被幽禁通明寺作了和尚,所以他教导不了两个孩子。

而这方面,贾敏也没什么经验,所以跟随林家三代主子经历官场沉浮的庄先生是两个孩子最好的老师。无论如何,贾敏都要把他留下来。贾敏在试过各种办法都不奏效之后,想到文人好名,于是就将林家建造藏书楼,并开放给天下读书人之事说给了席先生,然后慨叹,因为林海的去世,两个孩子还年幼,藏书楼无人主持,所以贾敏想将此事托给他。果然,在贾敏带着清玉和霁玉百般请求都不肯留下的庄先生松了口。

虽然庄先生上了年纪,但是到底是个男子,贾敏又是孀妇的身份,所以两人平素很是避讳,有什么事都是通过清玉或者霁玉传话。因此庄先生听到贾敏请他,虽知道是有事相商,但是也很是惊讶。庄先生赶到花厅,只见贾敏坐在屏风后面,两面站着心腹的婆子。庄先生拜过主家之后,落座。贾敏将她的主意说了出来。庄先生听了大惊,捻须不语,半晌才道:“太太这主意好是好,却未必能够成功,太冒险了一点儿。”

听了庄先生的回答,贾敏并没有放弃,反而我难道:“那么据庄先生估计,此事大约有几分把握?”庄先生低头想了一下,道:“大约有五分可成。”“原本我不过有两三分的把握,如今听庄先生说有五分,有一半的几率,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我赌了!纵使不成功也不过损失些财物罢了,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何况目前林家缺的不是钱!”听贾敏这么说,庄先生也不好在出言反对,就按照贾敏的意思给皇家写了谢恩的折子,递通过姑苏的地方官员递了上去。

皇家对林家的封赏下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原本来林氏宗族来林家闹事的族人不敢来了。泉州之事虽然全国皆知,可是并不是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林海在里面立了大功的。林氏宗族的人之所以敢来闹腾,不过是觉得林海过世,家中顶梁柱倒了,留下的孤儿寡母弱女不济事,所以才想着从林家刮补一些钱财出来。但是皇家的封赏让他们知道,林海虽然死了,可是皇家并没有忘了他的弓老,对他的家眷还是很照拂的,没看姑苏的地方官员和乡绅都来林家吊唁来了。纵使林海死了,林家他们还是惹不起。

对于林氏宗族的人能够安静下来,贾敏还是很高兴的,她知道,林氏宗族前来闹事的人有的是为了那点钱财,有的纯粹是来恶心她,泄愤来的。林氏宗族没来闹事的人不代表对林家没有敌意,不然怎么不约束族人,反而任由他们妄为,或许来闹事的有些就是他们指使的呢。林家和林氏宗族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到了今天,已经难说清了。虽然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可是近百年下来,这个仇怨可不是那么好解的。只要不碰触到她的底线,贾敏无心理会他们,将来对林氏宗族如何,由清玉和霁玉决定。

武人重爵位,文人重名声。皇家对林家的封赏,在贾家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对看重实际的家家人来说,那些虚名又不能吃,又不能花,有什么用?还不如多赏些银钱下来实惠呢!特别是在贾家兴建省亲别院的这个时刻,他们对银钱更加渴望,更看重。因为省亲别院的图已经请精于建园的山子野先生画好了,但是却迟迟不能动工,为什么?因为账面没钱。如今账上不过几万两银子,还不够盖园子的一个零头。

王夫人管家时,花公家的钱,不心疼,所以在府内里落个慈悲仁厚的好名声。实际上,王夫人真没什么管家之才,因为她借着管家之便,大肆损公肥己,所以上行下效,下面的人虚报公帐,贪污成风,偏她一点不知,只是一味的抱怨家中花费太大,入不敷出。等凤姐过门,帮着管家理事之后,才知道府里出的多进的少,收入不比从前,家里一切规矩却皆按旧例。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干,凤姐整饬来一下家里,又想出不少节俭的法子,在日常花费中省出些,又在王夫人的指点下,在外面放债,一面给自己攒私房钱,一面贴补府里,所以才勉强支应开来。但是建省亲别院这笔银钱可不是凤姐能拿的出来的,账上也拿不出这笔钱。

原本元春得封,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贾家虽然也算上的是赫赫扬扬将近百年,但直到此这时才真正达到荣耀的最高峰,家里出一位妃子,正式踏入皇亲国戚的行列,真是烈火烹油,锦上添花的大喜事。贾母等人更忙着谢恩应酬,另有一番得意。而满府的鼎沸言笑之中,唯有宝玉为秦钟的病症而忧心,怅然如有所失,闷闷不乐。兴奋过后,凤姐也加入宝玉之中,愁上眉梢。账面没钱,凤姐再厉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能和王夫人商量,看看该如何行事,怎么挪借出这笔钱才好。这样一来,又多了王夫人跟着一起发愁。

愁归愁,可是这省亲别院却不能不盖。这不仅仅是一家子的荣耀,而且还是皇上给的恩典。皇恩浩荡,贾家只有接着的份,没有拒绝的道理。何况别人家都省亲,独贾家不省亲,这份“与众不同”,可是将元春凸显了出来,推到风口浪尖上。再者,连周贵人家都在预备,元春还在妃位上,难道还比不上一个贵人?贾家不管怎么说,原本都是国公府,并不输于周家,也在京中立足近百年了,贾家丢不起这个脸!

何况贾家的族人听说贾府都省亲别院的消息,知道这可是个大工程,油水丰厚的很。因为省亲别院是建给皇妃用的,所以用料,建筑规制都有规定,虽然不能谕制,但是只有往好了建的,不可能简薄。否则和元春的皇妃身份不相匹配,就显得寒酸了,那么还不如不建,不然跟着元春回来的宫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