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再许芳华-第4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相越发胆颤心惊,更无犹豫,当一入宫,就立即求见太皇太后。
而手里握着那张虽不能称为决一胜负关键,却实在也算至关重要的名单,虞沨更是胸有成竹。
“娘娘,天子为了掩人耳目,只好让太后出面诏见诸多女眷,而我们,眼下却能将这些人家的子侄男丁堂而皇之聚集起来……保护。”
太皇太后重重拍案——就这么办!

☆、第七百七十三章 针对防范,何愁不胜

在“红叶宴”的名单中,没有灵山、桐浦二卫指挥家眷,这两卫驻营正在汤泉宫附近,想必天子已经将其收服。
对于已经矢志不移者,显然用家眷威胁的办法已经没有作用。
而正如虞沨所料的是,这部份人并不太多。
另外,不少亲卫如金吾、虎贲等总旗、百户等家眷赫然在上,这一部份,皆为防卫皇城之禁,看来天子确有打算用以要胁部份奉先帝之令效命慈安宫之亲军卫部。
虽然宫卫们大多以忠为重,不过为防万一,虞沨仍然建议太皇太后授令虞榴暂时将这部份统领撤换,提擢他人代任,杜绝有人被对手扰乱心志,发生逆叛之事,当然并没有隐瞒他们原因,是以家眷被天子“掳扣”者大多咬牙切齿,暗恨天子无德,竟用阴诡之策,不忠不义,在担忧家中女眷平安的同时,更放心不下的是家族会否因为这场风波惹火烧身。
能入宫卫者,大多为勋戚,尤其能授领队者,多为勋望子弟,深知今日这场动乱关系重大,虽被暂时夺权,也都表示理解,并叮嘱部众势必要听令行事,在竭力防卫皇城的同时,若有可能,千万要救下家眷。
而虞沨根据那张名单,会同显王、虞榴、贾姑父、苏荇等协商一番,越发笃定天子手中并没多少“死忠”,黄陶所率,除了他们安插进去的“间佃”,真正效忠天子愿为其出生入死者大约只有两万余众,这其中,应当还有部分必须留守灵山防护天子安全,逼宫军力不会超过两万。
“就算两万,倘若分散攻击不足以击溃皇城宫卫,而神机营内臣孙致敬已被笼络,天子应当会动用火器。”虞沨提出。
“估计黄陶会率大部从平安门正面攻击,千步廊有六部官员,其中部分还是秦氏党羽,黄陶利用他们,打的是让咱们投鼠忌器的算盘。”显王说道。
“慈安宫靠近隆宗门,因而皇城西门也当是黄陶突击重点。”虞榴补充道。
正南的平安门,以及位于皇城西北的西安门应是黄陶率部突击重点。
“别忘了还有个刘惟,他手里也有千余巡卫,兼他与北城兵马司指挥交好,这里又有千人,估计会往北、东两门。”贾姑父手里的铜尺,从北安门往东安门长长一划。
“父王与堂叔当着重防于平安门,这里,决不能失。”虞沨微微蹙眉:“而大舅兄,务必快速击溃西安门逆勇,我们的耳目据守西城,想要出城劝服京卫众部,走此门才最便捷。”
苏荇称诺:“必不辱使命。”
虽说众人料定黄陶会分重兵往西安门突击,但预先安排的卫部也可被据守西城的耳目放行,里外夹攻,快速击溃并不算难度,神机营掌管京中火器,孙致敬虽是内臣,仅只之一,而另一个内臣当然被慈安宫掌握在先,不可能与孙致敬同流合污,孙致敬利用职权能偷运私用的火器有限,而西安门并无城台,再者西安门往里,与宫城西华门还隔着大片水域,火炮等笨重武器不便快速移入,是以,虞沨断定黄陶会将重器集中于攻下平安门。
虽说名单到手,太皇太后已经针对安排,将女眷受控将官之族中亲长子侄一网打尽,以此用作牵掣,但也必须遣使出城说服诸指挥投诚,不在天子一击不中时以为后援再度逼宫,否则诸人不明形势,难保不会为了自保而遵奉天子令下,而能顺畅出城的途径,只有西城。
“父王与堂叔当适时拖延,为保黄陶大部难以撤往西城。”虞沨说道。
“由谁说服各卫方为合适?”贾姑父提出关键问题。
只因人选是为关键,苏荇虽是卫国公世子,凭着卫国公的名义对各卫虽有影响,但年纪尚轻,从前又只是中书舍人一介文官,眼下虽是宫卫,任职尚短,份量稍显不足,显王又身负重任必须牵制黄陶,难以抽身,虞榴为宫卫之长也不能擅离职守置关键不顾,贾姑父自问自己更不够份量,严家众人虽是国戚,但同样只是文官从不涉及军务,似乎也不足以服众。
“我去。”虞沨干脆利落地说道:“大舅兄与蔡把司随我前往。”
贾姑父微微蹙眉,楚王深受先帝信重众所周知,身为亲王自然尊贵,兼着又是卫国公女婿,还有苏荇与蔡振随行……楚王更有洞悉人心的长处,凭其才能身份,服众自然足够,不过,楚王大病初愈,原本又是弱质彬彬,这万一遇见哗变或有人不服挑衅,动乱突发,怕是难以安然脱身,万一有任何闪失……
再看显王,也是颇怀担忧,贾姑父便想劝阻,却一时又想不到比楚王更加合适的人选,上座沉默多时的太皇太后却已经拍板:“就这么决定,哀家这就亲书懿旨,再授远扬高祖令剑,你携剑前往,倘若有人敢行违令之事,可令亲军当场以谋逆之罪斩杀!”
虞沨先转身领命,又对太皇太后说道:“近城驻军可由臣安抚收归,但见这名单,天子似有收服通州、香河等京卫之意,虽相距较远,不是近忧,也不容忽视,趁事发之前,可先遣使者前往警诫。”
由手头掌控的信息,虞沨越发笃定天子意重偏向近都京营,打的是速战速决一击得手的算盘,但仍没有忽视诸如通州、香河等较近卫所,好在自己准备充分,即使病重一场,旖景在僚属们的提醒下也没有轻疏这些人事,例如通州指挥王炯,虽对发妻十分爱重,天子将其妻诏入汤泉宫为质,对王炯实为威胁,不过王妻韩氏深明大义,实为贤孝典范,王炯父母早丧,兄弟尽都外放,却对岳父极尽孝道,韩父有一至交,正是贾姑父的嫡亲姨父,倘若由韩父与贾姑父的姨丈一同出面劝服王炯投诚,可谓十成把握。
至于其余诸人,也不乏诸多姻亲故旧与卫国公府甚有牵连——苏氏掌握京卫数十载,这张关系网实在不容小觑,虽说这回是天子下令,卫国公本人又不在京都,天子若真能打人措手不及也还罢了,偏偏虞沨早有防范,一旦名单到手,不难针对天子用意一一劝服,足以尽破天子不得人心而用女眷威胁的手段。
天子扣人家眷,也知道尚且不足威胁各部行逼宫之事,再说他虽预谋在前,为了不打草惊蛇,行动只在今日朝早,没有充沛时间要胁各部援攻,应是当黄陶动作,下令闭城后,天子才能亲自出面说服近都京营诸卫按兵不动,至少牵制各部不会攻入锦阳内城与京卫形成夹攻之势。
至于较远的通州、香河等卫,天子不可能分身前往,多数也只是派员拉拢,意在京都势定,利用这些兵力奠定胜局肃清不臣。
可一旦失利,也难保天子不会退居别处,以手中人质要胁各部起兵,行孤注一掷。
虞沨谏言,其实就是斩断天子后路,他有预感,待顺利出城,很可能会与天子直面。
因为一旦天子得知黄陶势败,首先想到的应是要胁就近京营起兵,挽回败势,那么就会与他形成“遭遇战”。
他这回是要从天子手中赢取军心。
“之于通州等卫部,娘娘可遣使臣声明,朝廷势必能保其家眷安全。”虞沨这时又道。
太皇太后颇感忧疑:“远扬有策?”需知这承诺可不能信口胡说。
“是,臣有推断,倘若黄陶势败,天子势必会往近郊军营,汤泉宫中多数亲卫都会随行,即使天子会率人质,也只是针对于就近京营,多数会留在汤泉宫中……天察卫在汤泉宫有内应。”
天子一旦率众离宫,只余太后以及妃嫔,以天子的脾性,掳皇后等妃嫔在手那是万万不成要胁,不过太后到底是天子生母,他必须顾及,否则表现得太过私隘,人心更会浮动——连基本的孝道都能舍弃,谁还会相信天子会重诺,论功行赏?
再者天子一走,多数人质也都会得到解救。
实际上苏荇已经安排了人手,暗伏汤泉宫附近,就等大部离开立即里应外合解救人质,抄天子底盘一个措手不及。
这也是即使没有名单在手,胜算仍占八成的原因。
慈安宫这边一路商议一路发号施令诸多行动,而黄陶总算也开始执行计划,午正刚过,就听闻同知奉圣诏下令闭城。
不少朝臣,刚刚才去市坊酒肆用完午膳,悠哉游哉地返回官衙,就听说这一变故,大觉惊讶,还没打听出个仔细,就听外头一片嘈杂,街上百姓惊惶避走,突地就兵荒马乱了。
分布于平安长街不少衙门,涌出满面莫名的官员,瞧见青雀大道上铁骑在前,甲兵跑后,直涌向平安门方向,不由都瞪目结舌,有胆小的四散躲避只悄悄张望,也有正义之士紧随涌去皇城。
有不明就里的百姓大感失措,甚至有人尖叫出声:“莫不是北原人攻入京都?”
这话引起一片惊惧。
百姓也确是不能详知大隆国防,再者实在被前不久归化失守的事吓慌了神,眼见这番情形,难免往外敌犯境的方向猜疑。
但顺天府尹武圣翀却及时出动,下令衙役劝从百姓避祸,并大张嗓门禁止谣传:“众民勿乱,更莫猜疑,决非外寇犯境,规避家中,家在城外者可往顺天府求庇。”一时间更有锣鼓齐响,那些个临街商铺,在短时的愣怔中立即回过神来,纷纷闭门下栓,也不管铺中客人有没散尽。
眼见动乱突生,无论是贵族抑或平民更或地痞都没了旁的心思,也不管就近是不是自家,都以避祸为先,隔着墙板议论纷纷。
尤其要提起的一位,就是黄陶的三儿子黄蒙,此人惯常纨绔不肖,是以这回事涉重要,黄陶根本没打算把真相告诉黄蒙,唯一重用的只有二郎——黄恪“迂腐”,不但不能为所用,只求他昏睡过去不要添乱,而黄蒙略好些,至少不会用仁义礼信那套质问黄陶,是以黄蒙还分得了一个任务,就是在今日管好家宅,江氏疯了,大儿媳妇魏氏一介女流也不需在意,黄陶不过只让黄蒙盯好长子黄恪而已。
哪知在黄蒙的理念里,大哥不过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又被灌了迷药,缚住手脚就万事大吉,是以他待二哥前脚刚走,自己就遛了出来。
不过是与几个纨绔约好,先去酒肆一饱口腹之欲,再往平安坊听上几场说书,及到傍晚,正好去怡红街玩乐。
哪知正在青雀大道边上的酒肆觥筹交错,忽闻外头兵荒马乱,纨绔们大多是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角色,一拥窗前,探出半打身子,见这阵势,还不忘唿哨。
有个喝花了眼的,指着当先一骑持剑扬臂的将领,叫嚣道:“北原人么?”
黄蒙酒量不错,还没花眼,闻言回身就是一个巴掌,险些没把那纨绔直接拍下楼去:“你妈的个北原人,那是我爹!”
居然有人击掌:“黄爹威武!”
有百姓仰面:??!!!
事后,不少百姓笃信谋逆重犯就是黄同知,但同时也断定黄同知的三儿子的确无辜,尤其这家酒肆的掌柜,险些没改行去平安坊开堂说书。
都是后话了。

☆、第七百七十四章 兵犯皇城,死仇兄弟

元和二年的年底,礼部官员表示非常忙碌。
因为春闱就在来年二月,前回是恩科,这回才算正式取士,当任礼部尚书卫予仁以及侍郎魏渊忙碌得都已经好几天不曾回府。
这日正午,当见一窈窕婀娜女子再次提着精美的食盒恭恭谨谨地呈到魏侍郎面前,纤纤素指,被葡萄紫的琉璃碗衬得越如青葱,那些个礼部尚未成家找着各种借口留在衙门围追艳婢的小年轻们再一次毫不掩示地表达出对上峰的热羡。
真恨自己瞎了眼,平乐郡主有什么不好,身边侍婢如此美貌,而且平乐郡主全不介意,这每日打发来送膳的婢女,个个都是勾魂摄魄。
魏侍郎才是当真艳福不浅。
一旁的卫尚书倒没留意婢女的容貌,在意的是魏渊的伙食,瞧瞧人家那几碟色香味俱全,再瞅瞅自家婆子送来的“大杂脍”,卫尚书长叹一声。
他家夫人这些年来脾性大躁,主要原因是针对女儿卫昭入宫当了女官,卫夫人深怨卫尚书太过惯纵,以致卫昭“无法无天”,好端端的名门闺秀,结果成了天家使唤,眼看年岁跟着涨,姻缘上头越发无望,卫夫人头发都快愁白了,别说卫尚书,就连把楚王夫妇也一并迁怒,这些年来,好说歹说不肯来往。
因而卫尚书的伙食,从来就只有婆子们送上的“大杂脍”,虽说盐味尚好,可有魏渊的精致一比,简直就是……文雅点,不说是猪食,那是自侮!可也是云泥之别了。
一个愁眉苦脸的上官,一个心满意足的下属,相对用膳还不及半,就闻“轰隆”之声,铁蹄炸响,再一抬头,惊见两口火炮被推着经过了千步廊。
果然来了。
卫尚书与魏侍郎不约而同地放下筷子,相对撩了撩袍子,在一众小年轻刚刚才从美婢身上转换过来的另一重瞪目结舌中,再次不约而同地下了断言:“不好,有罪逆逼宫!”
平安门早已紧闭,却有数百宫卫手持火铳由低至高列阵,横挡门前,直冲犯勇。
不少千步廊两侧朝臣闻讯而出,大多张惶。
可当黄陶到了近前,不少四目相觑,露出恍悟的神色,不自觉间,后退几步。
“奉圣令!”黄陶一骑,停在火炮之后,单臂举起一枚御令,四顾之时,意气风发。
实际上他盼这日已经好比目断鳞鸿。
原本以为“从龙有功”就能一展壮志,哪知他非但仍要受制于卫国公,便连天子,都不能乾纲独断。
多年筹谋、苦心经营,所得只不过比当年建宁候府黄二爷略微要好一些。
这绝不是他的终点。
是以,虽然明白眼前面对的情势好比生死一线,他也必须一搏。
若能功成,才足以跻身权勋,半世隐忍才算不妄白废。
这一道门禁,突破就是前程似锦、光明坦荡。
从此再不受人小看才能一血屈辱。
建宁候府,才会真正被他踩于脚下,赵氏的子孙们,无不对他奴颜婢膝。
“奉天子令,入宫追捕刺客,尔等乃天子亲卫,若不遵令,当大逆论罪!”黄陶声如洪钟,勒缰,朱驹一声长嘶前蹄高举,威风赫赫。
却听一声冷嗤——
“黄陶,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这是皇城正门,竟敢欺兵冒犯,实为乱臣贼子!”
午后,金阳正盛,一骑缓缓而出,朱衣乌甲、紫氅飞扬。
冤家路窄了,竟然就是建宁候。
黄陶睚眦俱裂,怒吼一声,冷剑“锵”地出鞘,寒锋遥指敌手。
“建宁候,本官若记忆无差,尔正当赋闲,竟敢阻挡圣令血口喷人!”
建宁候大笑,策马上前两步:“本候今日刚刚受令,对付的就是你这大逆罪人!”
“笑话,本官遵奉圣令,怎容你空口陷构。”黄陶眼底血红,戾气大张,显然被建宁候这么出人意料的挑衅暂时抛却关键任务。
两人虽能互相喊话,隔得尚有距离,拿刀砍是砍不着的,总不能下令用炮直接把建宁候轰了吧,未免有挟私报复的嫌疑,也太过儿戏。
黄陶不知的是,他这边正与建宁候狭路相逢,莫名纠缠于私人恩怨的同时,授令心腹率领八千精锐突击西安门的那个战场,正受苏荇为首的五千宫卫迎面痛击——更要命的是,明明收买笼络的西城门将竟然临阵倒戈,放了外城京营五千入内,形成内外夹攻之势,不过两刻,胜负已分。
苏荇身先士卒,虽说是首回正式作战,却锐不可当,并且已经杀红了眼,黄陶那名心腹被苏荇一剑断臂,在尘埃里打滚的同时,真的很想质问——靠,确定你丫是中书舍人?!
白驹之上,朱披乌甲,苏荇极端鄙视地俯视对手,文质彬彬地一扬唇角:“抬走,让太医务必尽心,好好替他诊治,至少得活过今日。”随即又杀性大发的举剑,冲向另一个穿着像是个百户的目标。
而北安门,本打算捡漏的北城指挥,斗志昂扬前来偷袭,哪知迎面遇上脚踏金鞍的大长公主,登即魂飞魄散。
他今天出门的方式不对,怎么就遇着这么一尊煞神?
北城指挥已经去见阎王的爹,曾经就是飞凤部的一员俘将,正是被大长公主降服。
这位可是听说不少大长公主的光荣事迹,但是并没有亲身领略过,想着老爹已挂,而这回又是难得的晋升机会,才想奋起一搏以求荣华富贵,哪知就遇到亲爹的老对手?
心里到底还是虚的。
不过把牙一咬,大长公主一介女流,眼下又已年老,未必不能一拼。
不过冲锋令还没喊出,就被大长公主一箭穿喉!
栽倒下地之时,北城指挥最后的想法——不听老爹言,吃亏在眼前。
千余叛兵见主将声都没喊出一句就英勇就义,军心大乱,四散而逃。
大长公主毫不在意,一挥手臂让宫卫追击,只觉没有尽兴,一拉马缰,领数百部众绕道增援东安门去也。
其实这回领宫卫抗击,是大长公主好不容易从太皇太后那儿求来的差使,实在太久没有发挥所长,手痒得不行。
可以想像东安门的惨状了。
而这时,平安门前,建宁候与黄陶的对骂仍在如火如荼,并且双方都有不少帮手加入,黄陶身后自然是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