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础I裼α恕

猜:老赵从此应该有了自我暗示的能量:我老赵可不是一般人啦——我是要做天子的人啦!这种暗示让老赵从此有了“远大志向”。





一根棍棒打天下


老赵姿貌不俗,《宋史》说他“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应该是有气场的人物。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说一故实:五代末时,有僧人在路边修一草庵,种菜化缘为生。某日,僧人梦一金色黄龙,正在他的菜园里吃莴苣。当下惊醒,看到草庵外菜地里,一“伟丈夫”正在梦中之地,取莴苣吃。僧人看到他的相貌有凛然之气,又想到梦中所见“金色黄龙”,揣度此人不凡,于是很恭敬地让他来到草庵,送上饮食。这位“金色黄龙”吃罢,抹抹嘴就要告别离去。僧人对他说:“富贵勿相忘!”“金色黄龙”不免纳罕,僧人于是告诉他适才所梦云云。又说:“公他日得志,请您别忘了为老僧建一大寺。”

这位“金色黄龙”就是赵匡胤。他答应了僧人的请求。

等到他有了大宋天下,并没有忘记这个僧人,派人去寻找,僧人还在。于是为他建寺,并赐名“普安”,时人称为“道者院”。

老赵“微时”,还有“大难不死”的传说。

他学老爸赵弘殷,爱拳脚骑射。尤其是骑射,功夫了得,一般人根本和他没法比。他少时曾经骑一恶马,不施衔勒,结果恶马没法控驭,跑上城中斜道,老赵脑门撞到门楣上,从马上坠地。惊马狂奔,门楣挡住脑门摔下,观者以为这位“香孩儿”脑袋肯定碎了!不料,小“香孩儿”慢慢爬起来,追着马腾身而上,一无所伤。香孩儿骑烈马倒地未伤,事件传闻开来,成为他的“异禀”材料。据说这是受到了神灵保佑。但老赵曾练就一身骑射本领是实。太祖即位后的建隆四年春,原后周名将符彦卿来朝,老赵给了他不少赏赐,又在金凤园“宴射”。老赵骑马射靶,连发七箭皆中。观者惊异。符彦卿由衷叹服,进贡名马称贺。

江湖上流传老赵的武功故实很多,有些是有来源的。譬如最为人乐道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就见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书中的《拳经捷要篇》将此拳列为“古今拳家”第一大家。明人程子颐《武备要略》说到《长拳法》时,又说“拳中二十四势,出自宋太祖短拳”。明何良臣《阵纪》还说宋太祖赵匡胤有“腾蛇棍”流传。

关于老赵的拳术、棍术,最早的记录者还有宋人蔡绦《铁围山丛谈》。说徽宗政和年间,效法汉武帝扈从侍卫的故事,令出侍左右的宦者一定要带两种东西,以备不测。一个是“玉拳”,一个是“铁棒”。玉拳是新疆于阗玉制作,比真人的拳头要大,用红锦装饰。铁棒,乃是赵匡胤“微时”以至于“受命”后,亲手所持铁杆棒。据说这根老赵多年用过的纯铁棒,因为几十年的使用,已经“爪痕宛然”,也即留下了几十年的抓痕。坊间流传宋太祖一根棍棒打天下,在《铁围山丛谈》中的说法就是:“恭惟神武,(天下)得之艰难,一至斯乎?”

我想象老赵年轻时投奔后汉枢密使(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手中应该持有一根铁棒,很可能就是宋徽宗时说到的这根“纯铁棒”。

另一件事情似乎也有神灵的影子。

说他年少时,与一个叫韩令坤的孩子跑到一所无人的土房子里玩赌博游戏,无非是些石头剪子布下棋弹球之类。不料正玩得热闹,忽然听到门外一群麻雀在急躁地叫唤,那声音想必引起了他俩的注意,赶出来看,想趁机捉住几只麻雀烤了吃。但一出门,那土房子就塌了。——这不是神灵保佑吗?

这个韩令坤,就是后来屡立战功的大宋名将。

后汉初年,二十岁出头的赵匡胤离开杜家庄各地漫游,一无所遇。有一次住在襄阳僧寺。有老僧善术数,见他相貌堂堂,有英雄气,就对他说:“我给你一笔盘缠,你往北走,就会有机会。”当时后汉枢密使郭威正在征讨叛臣李守贞,四处招兵买马。赵匡胤应募居于郭威帐下。这是赵匡胤从军的开始。郭威建立后周王朝后,赵匡胤又做了滑州副指挥。直到后周柴荣时代,他又做开封府马直军使,柴荣正式即位后,赵匡胤开始典禁兵。

赵匡胤在往北寻求立身机会时,路上碰到一个人,这人是王彦超。

王彦超,字德升,五代及北宋初年的名将。战功显赫。官至右金吾卫上将军,封邠国公。“杯酒释兵权”第一个领会赵匡胤深意的就是此人。

有意思的是,同样在凤翔,这段子却有两个不同版本。

一个版本说,王彦超与赵弘殷有旧交,于是赵匡胤便来到陕西凤翔找时任后汉节度使的王彦超。不想王彦超不留,太祖转赴洛阳。疲惫之极,便枕在长寿寺大佛殿西南角柱础上昼寝。有藏经院的主僧看见一条赤蛇从太祖鼻子里出入,很惊异,知道这位不是凡人。太祖醒了以后,这位主僧问他要到哪里去。太祖说:“我要到澶州去见郭太尉,没有盘缠。”这里说的“郭太尉”,就是后周的郭威,此时,郭威还没有做皇帝。僧人说:“我有一头驴子,你可以乘它去。”还给了赵匡胤一些银两。这样,赵匡胤才有了进身的机会。

另一个版本说“太祖微时”,往凤翔见节度使王彦超,“得钱数千”。这一次赵匡胤到了原州,“卧于日间,而树阴覆之不移”。据说这种树到多年后还存在。人称“龙泉木”。

两个版本记录不同,虽然记录者都是宋代人。

第一个故事见于《邵氏闻见前录》。这书是北宋中期邵伯温所撰。伯温是邵雍之子,少时曾与司马光等交游。伯温之子邵博又有《邵氏闻见后录》。显然,这里的记录与正史记录很相似。

第二个故事见于《鸡肋编》。这书是北宋后期、南宋前期庄绰所著。庄绰之父与黄庭坚、苏轼、米芾等人交情不错,有来往。

赵匡胤做了皇帝后,有一次与王彦超设宴围猎,酒酣时道:“朕昔日来投你,你因何不接纳我?”

王彦超听了立即降阶顿首道:“我那一点小水洼子,怎么可以安顿神龙?万一那时候要是留止了陛下,岂有今日之事?”

宋太祖听完一笑,并没有为难王彦超。此事可以考见王彦超的机敏,也可以考见赵匡胤的襟怀。

据《曲洧旧闻》载:五代十国,军阀割据,兵戈不已,人心思治。有一老和尚佯狂,为人算卦,预言多有应验。他对人说:“你们盼望太平日子太急了点,太平日子,要等‘定光佛’出世!”谁也不知道这个“定光佛”是哪路神仙。百年战乱,那个时代不难想象士庶渴望太平的心态。等到赵匡胤统一天下,人们都认为老赵就是定光佛,要不就是定光佛的后身!





赵匡胤的迁都谋划


赵匡胤生于洛阳,对此地风土很有感情,很早就有迁都洛阳的意思。这一次,趁着西幸,将迁都之事提上了议事日程,要有司做迁都准备。

但他的迁都意见,几乎遭遇了所有人的反对。

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郎李符上书,陈说迁都有“八难”。他说:“京邑凋敝,一难也。宫阙不完,二难也。郊庙未修,三难也。百官不备,四难也。畿内民困,五难也。军食不充,六难也。壁垒未设,七难也。千乘万骑,盛暑从行,八难也。”

老赵认为“京邑凋敝”,迁都之后,正好带动繁荣,不难。“宫阙不完”,可以慢慢修建,不难。“郊庙未修”,修起来就是,不难。“百官不备”,朝廷在此,就会详备,不难。“畿内民困”,不加赋税,就会富裕起来,不难。“军食不充”,依洛邑天险,可以减少兵员,不难。“壁垒未设”,在必要的关隘之处,有所设置即可,不难。“千乘万骑”可以不必“盛暑从行”,择日可也,不难。故没有接纳李符的意见。

合祭天地之后,老赵甚至有了久居洛阳的打算。群臣看到老赵这么坚定,都不敢再劝。这时,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找到一个方便的时间,对老赵说:“东京有汴渠漕运之便,每年可以从江、淮运来米粮数百万斛。汴梁有兵数十万人,都靠这个漕运供给。陛下如果居住洛阳,大兵也要转移至此,米粮从何而来?况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军政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如匆促迁都于此,臣实未见其便。”老赵还是不接受。他似乎打定了主意要迁都了。

这时,晋王赵光义又找机会对哥哥赵匡胤说:“迁都未便。”

老赵说:“迁洛阳还不算完,以后还要迁都长安。”

赵光义叩头切谏不可。

老赵叹气道:“吾将西迁者无他,就是想据此地山河之胜而去冗兵,遵循周朝、汉代经验,以安天下啊!”

然后,老赵应该向兄弟讲述了洛阳、长安的形势远胜开封的理由。这洛邑北有邙山,南有伊阙,西接秦岭,东望嵩岳,四面险阻,可以当得多少兵卒?长安关中之地被山带河,险阻之胜,更逾洛阳。据有关中,万一天下猝然有变,函谷关闭,中枢可以无虞。且长安背靠巴蜀,百万之众不难召集。关中之形胜在于:西、北、南三面无须设防,只要在东方一面控制天下,进出函谷在我。若关外藩镇有变,沿黄河、渭水,顺流而下,一举可靖山东。有此险阻,冗兵之费可省,天下赋税必轻。历史经验也证明:西周、大汉、大唐都长安,得数百年不拔之基;东周、东汉、魏晋都洛阳,也曾各领中原风骚。故洛阳、长安凭据天险,实在是吾土可以“安天下”的两个最佳京畿之地。

晋王赵光义言:“安天下,在德不在险。”

“在德不在险”的话头,来自遥远的战国时代,是魏国的西河郡守吴起的名言。魏武侯与吴起一起泛舟沿黄河顺流而下,魏侯对吴起说:“山川如此险要、壮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德行不修,没有信义,所以被夏禹所灭。夏桀时的国土,左临黄河与济水,右靠泰山与华山,伊阙大山在南边,羊肠坂道在北面。但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北,黄河在南,因为他无道,武王杀了他。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到,国家的稳固在于施德于百姓,不在于形势之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船之人也会成您的仇敌啊!”

战国魏国的首都就是开封。

赵光义此言一出,老赵有了动摇。他忽然意识到:这位老弟正在做着开封尹,他的根本在开封,所以他实在不想迁都,未来的皇位又是由这位兄弟来做,想想也不愿意拂逆兄弟的本意,就对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晋王之言说得不错,现在就暂时听他的意见。但是,我料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就会因为冗兵而用尽了!

后来的事实果然被老赵说中。





迁都的远见宏识


到了王安石时代,已经开始深切地感觉到了“冗兵”的沉重负担。老赵也许确有神秘的预见性。宋人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说,太祖太宗开国所用将相,都是北方人,说太祖为此还刻石立在禁中,石上有铭文言:“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不许用南方人做将相,不许用宦官执掌兵权。后来用了“南人”王安石、章惇等人,国势渐衰,就现象言,是事实。以至于邵氏慨叹道:“呜呼!以艺祖之明,其前知也!汉高祖谓吴王濞曰:‘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非汝耶?然天下一家,慎无反。’已而果然,艺祖亦云。”是说当年汉高祖在吴王刘濞很小时,就看出他五十年后有可能东南作乱。果然,景帝时有了吴楚之乱。艺祖赵匡胤的预见与刘邦似有一拼。

赵匡胤拟迁都,是宋史中的一大命题。此事关系对大宋王朝政制设计的解析,甚至含有对大宋帝国命运的解码性质,故历史上很多人对此有过议论。

简言之,开封无屏障,建都不利于捍御北境南侵。历史上来看,就地缘安全而言,京师应该有足够险要的“畿辅”,也即京师周边形势必须在外敌来侵时,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和时间。开封的“畿辅”就是河南,它唯一的险阻是黄河,但黄河在开封一带水势平缓,一般的小船即可渡过。而黄河以北,则无险可守。更现实的是:河北作为河南的“屏蔽”并不稳定(后来的金王朝已经奄有河北,就是实证),燕赵之地带给汴都的祸害不是一次两次了。草原铁骑从河北到黄河边,只需要几天时间。无论就回旋空间还是时间考察,开封都不具备作为理想京师的条件。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开篇《序》即言:

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有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矣。周之东也,以河南而衰;汉之东也,以河南而弱;拓跋魏之南也,以河南而丧乱。朱温篡窃于汴梁,延及五季皆以河南为归重之地。以宋太祖之雄略而不能改其辙也,从而都汴。都汴而肩背之虑实在河北。识者早已忧之矣。

河南,自古以来就被人称为“四战之地”,也即四面都要有所防卫的战争频发之地。只要想取天下,河南就是必争之地。等到天下安定但是守在河南,则有了岌岌可危的走向败亡的趋势。历史来看,西周东迁,到了河南而衰亡;西汉东迁,到了河南而疲弱;拓跋氏的北魏南下,到了河南而丧乱。朱温篡窃大唐后,在汴梁称帝,勉强延续了五个帝王而败亡,也是因为将河南而不是陕西视为大本营的缘故。到了宋太祖这里,以他那么出色的雄略,也不能改变这个历史惯性,只好在汴梁建都。建都在汴梁,犹如位于人的肩背那样的忧虑就在河北!有见识的人,早就对此有过深深的忧虑了。

这是冷兵器条件下,对周秦以来河南形势的最出色分析,是被反复验证了的中国舆地大势。河南作为京师畿辅,自古以来,祸事连连,而祸事之起,源于关中、河北者,十分占有九分。

开封如此不安全,为何还要都开封?

后来的大宋宰相张方平曾论此事,他的意见是:现在的京师汴梁,是天下“四冲八达之地”,自唐末朱温受封于梁国而建都于汴梁,到石晋割幽蓟之地给予契丹,河南,汴梁,开始与四周强敌共有平原之利。故五代争夺,其患在于汴梁畿辅没有屏蔽之险,是京师本根没有庇护之地。太祖太宗立国之初,不是不讲求规模,之所以没有遵循周汉之旧,建都洛阳或长安,实在是“势有所不获已者”。大体来说,原因在于:汴梁有利于漕运而供给军旅,可依赖重兵而捍卫中原也。所以,造就几代人建都汴梁根本原因是:“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

汉代兵甲在外,京师只有南北军,加上御林军等,不过是用来做天子扈从,相当于卫戍军,几万人而已。唐于京师置神武、神策为禁军,不过三四万人,也相当于卫戍军。五代以后,京师甲卒动辄十万二十万,大宋禁军人数最多时,达到一百万,《水浒》中说豹子头林冲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数字不是虚言。这种集重兵于京师,与古来重兵分驻四境不同,又是因为藩镇!唐以来的藩镇造反太过频繁,尤其以河北、河东的大藩叛乱最多,灾祸也最为严重。故历来中原王朝对此不得不防。

将重兵集于肘腋之下,京师之内,“势有所不获已者”在此。

赵匡胤要改变的,就是“国依兵而立”这个因循而来的基本结构。他等于在给一个重病患者动一个大手术。危险,但确有必要。站在时光的后面来看,迁都洛阳或长安,是正确的战略决策。大宋王朝,建议迁都洛阳的人物,除了赵匡胤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仁宗朝的范仲淹。范仲淹力主于洛阳广储蓄,缮宫室,最后准备迁都,与赵匡胤可谓隔代知己。但赵匡胤时,因为诸臣“畏难因循”;范仲淹时,因为大臣“偷安苟且”,终于“一误再误,而宋事终不可为矣”。(钱穆《国史大纲》语)

都汴梁,由于畿辅之地过于开阔,在战马相当于坦克的冷兵器时代,西北、东北之铁骑占有绝大优势。北攻南,取俯势;南攻北,取仰势。二者难易可知。顾祖禹知道这个道理,他说:“然则河南固不可守乎?”难道河南就不能守卫了吗?他的回答是:“守关中、守河北乃所以守河南也。”要想守河南,就要守陕甘、守河北。守住关中、守住河北,就是守住河南。这就是北宋不得已都汴梁后,又不得不拼全国之力经营西夏、北辽的原因所在。

但“仰势”北征,难度太大,故终大宋三百二十年,北征成就不大,反而被南征的女真、蒙元两次亡国。这两次亡国,“都汴梁”,实是一大不可规避的战略选择错误所致。就这个意义说,太祖赵匡胤、文正公范仲淹是大宋最具远猷的地缘政治战略家、军事思想家,而太宗赵光义不及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