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
一些性质类似的矛盾。①  
但是在5月中旬,由于连续猛烈的批评,毛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他觉察到在党员中“有
一部分人”是修正主义者或左倾机会主义者,他们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
他们“与社会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②  
在1957年6月改写他2月的讲话时,毛修饰了他当初阶级斗争已经结束的结论,进一步写
道:“我们国内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还有阶
级斗争”。③这段话还是比较温和的,但是毛的语气在逐渐加强。因此,到1957年7月,
当“百花齐放”运动逐渐演变成为“反右运动”时,他断言:“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
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
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这个任务,应当在今后十年至十五年内基本上解决。”
固然,他说这支新的队伍应该包括旧社会过来的“真正经过改造站稳了工人阶级立场的”
知识分子,但是很显然这支队伍的大多数成员是要阶级出身好的年轻人。他说:“在这个
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宏大新部队没有建成以前,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是不会充分巩固的。”
④  
至于现存的知识分子,毛轻蔑地警告他们: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劳动者请的先生,你给他们的子弟教书,又不听主人的话,你要教
你那一套,要教八股文,教孔夫子,或者教资本主义那一套,教出一些反革命,工人阶级
是不干的,就要辞退你,明年就不下聘书了。①  
从此以后,毛日益看到到处都是“反共产党和反人民的牛鬼蛇神”。②  
 
  
 
 
'1' ①有关毛思想与行为中“传统”与“现代”因素之间复杂而模糊关系的讨论,参见斯图
尔特 R。施拉姆:“党的领袖还是真正的统治者?——毛泽东个人权力的基础和影响”,见
S。施 拉姆主编:《中国国家权力的基础与范围》。  
② 见《剑桥中国史》第13卷 S。施拉姆撰写的一章,第820—822、826—866页。  
③ 例见丁伟志、石仲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载1983年《文献和研
究》第 420—428页,尤其是421—422页。  
④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3卷,第119页(《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3卷,第899页。
—— 译者)。  
① 前引书第3卷,第43—44页。(《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3卷,第821页。——译者)  
① 关于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讨论,见邹谠:“中国共产党国家形成和建设过
程中 的马列主义党、群众和公民”,载S。施拉姆:《国家权力的基础》。  
② 竹内实编:《毛泽东集》第6卷除了中文原有改动以外,英文版的《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 243页译文相当不确切,“人民民主制度”被简化为“人民民主”。  
③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2卷,第351—352页。(中文版第2卷第677页。——译者)  
① 陈北鸥编:《人民学习词典》第2版,第288—289页。  
② 毛关于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及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发展,见《剑桥中国史》第
13 卷。  
① 参见《人民大宪章学习手册》第135页,及《人民大宪章学习资料》第31页。  
② 在初版中,此词为“政权”,而不叫“政体”,但后者被用在下一段的第一句中,从而对
这一 段的内涵产生根本的影响。(见《毛泽东集》第7卷,第165—166页。)  
③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2卷,第352页。(《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第 2卷,第677页。——译者)  
① 《工作方法六十条》,载于《毛泽东思想万岁》(附录)第34页(S。施拉姆译;也可见
杰罗 姆陈编:《毛泽东的文章与目录》,第68—69页)。  
① 这里的引文来自1967—1969年红卫兵整理的毛讲话版本,见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
的 谈话:谈话和信件(1956—1971)》第71—72页。(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
年版, 第275页。——译者)  
② 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73页。(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
第277 页。——译者)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94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 第276页。——译者)  
② 4月25日讲话在当时只在党内高级干部中传达;1965年12月,《论十大关系》传达到
了县 及相当于县级的干部。这个讲话标明的日期是4月25日,但实际上却是1956年5月
2日讲 话的版本。后一次因为要对非党群众传达,所以就可以理解在处理诸如与苏联的关
系等各种 问题时,变得不那么明确和强硬。(举例说,在公布“百花齐放”的口号时,毛
在5月2日 实际上脱离了他4月份的立场,但那一段将在后一章论述的谈话就没有收入
1965年12月 的文本中。)红卫兵以《论十大关系》为题重印的是毛在5月2日讲话的删
节本,这个版本 在70年代被翻译到西方。只是到了1975年7月,在邓小平的建议下,这
两次讲话才被结合 起来成为官方版本。编辑工作是在邓的领导下由胡乔木做的。在当时经
毛的同意在党内传 达,只是到1976年12月才公开出版。根据这些事实,我在讲话刚一披
露就写的那篇文章的 题目(S。施拉姆:“华主席编辑毛的文学遗产:‘论十大关系’”,载《中
国季刊》第69卷 '1977年3月号')现在看来有点可笑了。 上面注释中的所有信息均来自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 243—245页)(下文简称:“1981
年决议注释本”),这本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这 个机构专门负责出版毛泽东(也
包括其他领导人如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著作,其权威 性是无疑的。这本书公开出版
的版本比最初在1983年出现的内部版本内容稍微丰富,因而 也就受到青睐。关于“论十
大关系”这篇文章,有关的段落实际上是一致的。  
①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35页;《毛泽东思想杂录》(1949—1968)第30页。  
② 这一文本基于中国官方文本,在翻译出版的《毛选》第5卷第293页。但翻译在有些地
方有 所修改,使用了S。施拉姆在《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72页中的词语。(参见《毛泽
东选 集》中文版第5卷,1977年版,第275—276页。——译者)  
① 弗朗兹舒尔曼:《共产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第167—175、196—198页。  
② 哈里哈丁:《组织中国:官僚问题(1949—1976)》第107—115、175—182页。舒尔
曼和 哈丁都是根据关于陈的观点的第二手材料;陈云自己的话现在可以在尼古拉斯拉迪
和肯 尼思利伯撒尔编的《陈云的中国发展战略:一种非毛主义的选择》一书中见到。  
③ 舒尔曼:《共产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第86—87页。  
① 《毛泽东思想万岁》(附录)第34—35页(由S施拉姆翻译)。  
② 关于这一概念意义演变的更详细讨论,见S。施拉姆:“中央集权国家的分权:理论与实
践 (1940—1984)”,载S。施拉姆编:《中国国家权力的基础与范围》第81—125页,特别
是第 87—89页,关于“一元化”一词,也见《剑桥中国史》第13卷第864—866页,施
拉姆写 的一章。  
③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36页;《毛泽东思想杂录》第31页。“关于增强党性
的决 议” 1941年7月1日由政治局通过(鲍大可:《毛的中国》第156—160页),当时
没使用 “一元化”一词,但强调了集中与“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的重要性。
毛公开认 为这一讨论是确立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第一步,这在1942年到1943年有进一步的
表达。  
④ “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148页。《毛泽
东思想 杂录》第79—80页,《毛泽东思想万岁》(附录)第34—35页。  
①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63—164页。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94页。这里基本上是按非官方的文本(施拉姆:《毛
泽东 同人民的谈话》第72页),不包括后来明确所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立法机
关。 (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276页。——译者)  
②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98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
367- 368页。——译者)  
③ 这段话已从1957年6月编辑的毛泽东讲话中删去(《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
398- 399页)。见《学习文选》第201—202页,毛1957年2月讲话的内容在后文将详细
讨论。 (参见《毛泽东选集》中文版第5卷,第376—378页。——译者)  
① 《毛泽东集》第9卷,第244页。(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文句已从官方文本《毛选》 3卷
英文版 第297页中的这一讲话中删去)(参见《毛泽东选集》 1991年版第3卷,第1074
页。—— 译者)  
② 《毛泽东集》第10卷,第304页。同见《毛选》英文版第4卷第421页,这里最后两
句引文 不见了。(参见《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4卷,第1479页。——译者)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4卷,第363页(《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4卷,第1426
—1427 页。——译者)  
② 前引书,第418—419页。(《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4卷,第1477页。——译者)  
① “致刘少奇”,1951年12月15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27—428页。  
②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78页。  
③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9—30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18
—19 页。——译者)  
④  同上,第102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89页。——译者)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148—149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
133 页。——译者)  
②  “致刘少奇、周恩来”,1954年11月18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84—485页。  
③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155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139
页。 译者)  
① 参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的按语在《毛选》英文版第5卷第235—276页收
录。(《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25—259页。——译者)  
②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第5—6、159—160页。(参见《毛泽东选集》 1977年版
第5卷 第227、233页。——译者)  
③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27页;《毛泽东思想杂录》第29页。  
①  1956年1月25日的讲话见195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引文见阿兰纳卡埃尔当
高 斯与S。施拉姆翻译编辑的《马克思主义和亚洲:导论与阅读材料》第293页。  
②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34页。  
①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 61—83页;官方的文本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
第 5卷,第284—307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268—277页。——
译 者)  
②  见《剑桥中国史》第14卷的讨论,也可参阅施拉姆在《党的领袖还是真正的统治者?》
当中 所作的分析,第214—216页。  
① 关于毛持续的乐观与急躁情绪,见他在1956年11月15日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毛
泽东 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32—335页。(中文版第313—329页。——译者)毛对关
于“急躁冒进”批评的心理反应的重要意义,在近期中国关于这一时期的记述中广为强调。
在1986年4月24日的一次对话中,龚育之认为它可能是通向“文革”之路的第一步。关
于文革期间毛对于这篇社论发怒的迹象的总结,见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
起源:1。人民内部矛盾(1956—1957)》第86—91页(求实出版社,第101—104页。——
译者)。关于周恩来对起草1956年6月20日社论的贡献,见胡华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讲义》,第146页。  
①  尼克奈特:《毛泽东的“矛盾论”:一份公开文稿的注释翻译》,第38页。(译稿在中
文基 础上略作修改)  
②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1卷,第344—345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
卷,第 335页。——译者)  
③  奈特:《毛泽东的“矛盾论”》,参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1卷,第321—322页。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5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23页。 
译者)  
② 同上,第77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65页。——译者)  
③ “致黄炎培”,1952年9月5日,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41—443页。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13—215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
197— 199页。——译者)  
①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英文版第2卷,第213—214页。(参见《邓小平
文选(1938—1965)》,1989年版第233—234页。——译者)  
②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269页。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01—306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
卷,第 284—288页。——译者)  
② 《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253—254页。  
③  同上,第254页。  
④ 有关这次会议正式讨论的全部记录在近30年之后才出版。见《百家争鸣——发展科学
的必由之路,1956年8月青岛遗传学座谈会记录》。  
① 前引书第10页(导言)。更完整的阐述见龚育之:“发展科学必由之路——介绍毛泽东
同志 为转载〈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一文的信和按语”,载《光明日报》,1983年12月28
日。  
②  参阅《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41—348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
第5卷 第363—375页。——译者);《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513页。  
③ “致黄炎培”,1956年12月4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14—515页。(毛自己明白副
词 “基本上”是什么意思)  
④ 译文见英文“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第21—64页。  
⑤  这一表达的新提法在当时很广泛,这些总的来说都是毛的思想。(这一段话见S。施拉姆: 
《毛泽东的政治思想》1963年版)毛在未公开出版的文稿中没有事先表达这一思想的事实
由 廖盖隆确认,见“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载廖盖隆:《全面
建设 社会主义的道路》第245页。  
⑥  “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第25页。  
① 《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532页。  
②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89页。《毛泽东文集》第61页。这一资料只是表明
这次会议是在1957年1月召开的。在英文版《毛泽东选集》中的日期是1月27日(见第
5卷第359—383页),但其中没有这段内容。  
③  《学习文选》第193—195页。关于这段话在1957年2月初稿中的另一个文本,见《毛
主席文献三十篇》(北京:特钢厂1967年)第94—95页。  
④ 《学习文选》第209页。  
① 《学习文选》,第211页。  
②  同上,第212—213页。  
③  参阅前引书,尤其是第201页。也可见苏绍智在《试论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
斗争》一文中的评论(《马克思主义研究文选》第6期)第35页。(中文版载于《学术月刊》 
1979年10月号,第1页。)  
④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93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372
—373 页——译者)。  
⑤  廖盖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第246—253页。苏绍智:
《试论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第22—26页。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53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 1977年版,第333
页—— 译者)  
② 《学习文选》,第207页。  
③ 前引书,第225—226页。  
① “为什么要整风”,《人民日报》, 1957年5月2日。关于上面的引文涉及的毛对社论
的肯定, 见廖盖隆:“关于学习〈决议〉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的解答”,《云南社会科学》1982
年3月第2期,第104—105页。(1981年10月8日在云南党政干部会议上的发言)。  
② “事情正在起变化”(1957年5月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