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咦,你也知道这个人?可不是,真没想到啊,那个老秃驴竟是大名鼎鼎的得道高僧。也是怪了,你说他一个老得都快走不动的老和尚,大老远跑去萧山做什么?就为了阻止我们杀那只狍子吗?这些秃驴们行事可真是莫名其妙。”
惜月心下怅然,原来那个慈悲和蔼的老和尚,就是渡一大师啊……可若他就是渡一,他应该认得自己的,为何那日却不与她相认?
她又问:“那……除此之外,还查到什么了?”
燕旻一拍脑袋,“哎,差点忘了,我查到大悲寺十多年前曾收留了一个被弃的女婴,但那女婴再长大些后,又被送到不知何处去了。我怀疑,当年那女婴就是你了。但后来发生何事,暂时还未有头绪。”说到此处,他脸色有些讪讪,“我查到的只有这些了,是不是很没用?”
惜月却是松了口气,朝他笑道:“怎么会,你肯帮我,我已是感激不尽。其实我正想和你说,以后不必再查了。”
他愕然道:“为何?你担心燕诩知道不喜?你放心,我会小心行事,不让他知道的。”
惜月摇摇头,“不是,我只是……只是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以前的事,既然我忘记了,便让它过去好了。天意如此,又何必非要逆天而行?”
燕旻不解道:“可是……难道你不想知道自己为何记忆全无?不想知道自己身上发生过何事?”
“我以前想知道,可现在不想知道了,我只要留在瑾云身边就满足了,至于以前的事,忘了便忘了吧。”也许她知道得越多,便越不能安心陪伴在他身边了,她不想再继续纠缠此事,岔开话题道:“太子最近在忙什么呢?陛下龙体不适,太子要多陪在陛下身边尽孝才是。”
燕旻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别提了,你以为我不想尽孝?老头子看我不顺眼,我做什么他都觉得我不务正业,我做什么都没用!”
她诧异道:“发生何事了?”
☆、第17章 密会
他哼了一声,语气忿忿难平,“我之前见他腰痛难受,行动多有不便,便亲手做了一把椅子,那椅子的机关我捣鼓了很久,可直可曲,他的腰病要是犯了,可直接将椅背放下,人便可躺着歇息。我费尽心血,手指头也磨出血,结果他非但不领情,还骂我是个不上道的,命人将那椅子砸了个碎。”
惜月见他两手果然满是痂子,亦是替他难过,但他堂堂大晋太子,老是像个匠人似的做木头活,也确实不妥,“你也别太往心里去,我想陛下是知道你的孝心的,只是,他现在龙体欠安……我说句僭越的,陛下怕是知道自己大限不远,可魏地却仍未归降,所以劳心焦思。你是太子,若能在朝堂上多替他分忧,他才真正高兴。眼下出征的事迫在眉睫,你若想尽孝,倒不如在此事上多费些心思。”
燕旻咦了一声,看着惜月道:“你怎么和子烁所想的一样?”
惜月诧异,“子烁?”
他点头,脸上的阴鸷之气一扫而空,“对呀,你方才说的话,子烁已经和我说过了。”他左右看了一眼,见四周无人,又低声道:“他还说,现在燕诩执掌兵权,过于势大,万一他出征时父皇有个不测,他拥兵在外,若有异心,举事易如反掌。”
惜月一惊,“他这么对你说?那他可有给你出什么主意?”
“那倒没有。”燕旻见她脸色不豫,又道:“你是燕诩的人,我本不该告诉你的。但子烁这么说,其实只是好心提醒我。你放心,我若是对燕诩起疑,又怎会与你说这些?”
“那我也给你提个醒,依我之见,子烁这人怕是没那么简单,他身为明焰使,若是个知法守礼谨记自己身份的,根本不该和你说这些话。他现在和你说这些,也不知是何居心,他的话你听过就算了,千万别当真。”
他知道她对子烁有成见,只道:“我晓得了。其实他这人也就是孤傲了些,你别看他平时狂放,实则他和我一样,是个面冷心热的。”
燕旻自小虽不得晋帝欢心,但他是身份尊贵的太子,围在他身边的人,不是唯唯诺诺的应声虫,便是见风使舵的马屁精,他虽然骄纵,却不是傻子,自是看得出这些人的虚伪应付,他们越是讨好奉承,他便越是厌恶,于是变着法子刁难刻薄,渐渐落得个乖张跋扈喜怒无常的恶名。
但惜月却和别人不一样,她从来不在他面前掩饰自己的情绪和喜恶,她敢于向他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甚至敢于挑衅他,这样的真性情,反而引起他的好感。两人逐渐熟悉后,她在他面前也不再有顾忌,她的话有时候虽难听,却是处处为他着想,这一点,和他那个难产而死的姐姐尤其相似,这让他更多了几分亲切感。唯有和她在一起,他可以放下戒备,不必再伪装自己,也可以畅所欲言。
人的缘分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短短的时日,两人已找到了相处的默契。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深爱着那个样样比自己强的堂兄。
两人正说着话,又有宫人来报华媖郡主来了。华媖来之前,显然不知道燕旻也在,待进来后见到燕旻,脸色变得不自然起来。而燕旻见了华媖,脸色也是有些古怪。
气氛忽然变得有些尴尬,华媖聊了几句家常后便起身告辞,燕旻此时也没了再呆下去的兴致,也起身走了。惜月有些莫名其妙,问了云竹方知,华媖初时其实是想来见燕诩的,知道燕诩不在,才改来看她,却不料太子也在。
她又问:“太子在又如何?他们又不是不相熟,之前还常一起玩闹的。”
云竹眨眼想了想,“怕正是因为太熟了,所以才尴尬吧。陛下最近想为太子娶妃,听说意属的人正是华媖郡主。”可宫中谁人不知,郡主心仪的是世子啊,云竹心里加了句。
云竹心里有些意难平,为自己的主子抱不平。太后出身簪缨世家,当年她的家族从龙有功,曾祖被封为平安侯,一直手握重兵镇守晋西的彤关。华媖郡主是太后娘家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是太后最小的弟弟,也是现任平安侯。太后喜欢女孩子,这两年华媖都是住在宫里。据说世子妃故后,太后有意让燕诩娶华媖,虽然就算太后提出来,燕诩也不会同意,但今上在这件事上却一直态度不明,如今看他的意思,华媖是留给太子的。
虽说当年今上并无意皇权,是先帝一意孤行将先太子贬为睿王,将今上推上了皇座,可他到底还是从别人的手中夺了江山,坐上了这个九五至尊之位,纵然一开始不情愿,但这江山已坐了这么多年,早已成为自己囊物,又如何能容许别人觊觎?哪怕别人只是心里想想也是罪该万死的。所以今上平时无论再怎么看重燕诩,心里依然是防着他,断不会让有晋西兵权在手的平安侯府与睿王府联姻。
太后今年是六十整寿,今上为隆重其事,在宫中举办了盛大的寿宴,还特意将睿王召入翼城为太后贺寿。燕诩上一次见自己的父亲睿王,已是三年前,那年他带着几名云卫伪装成商人到郑、梁、魏三地暗中视察,其间得知母亲生病,一时牵挂,偷偷绕到睿王的封地朔安探望,却被睿王骂了个狗血淋头。
“小不忍则乱大谋,我已为你做了这么多,将来的成败,全靠你自己。你是要谋大事的人,凡事须谋而后动,岂可因小失大?你以为得陛下赏识,就可放松警惕了?他重用你,看着似因太子不成器,又能得个任人唯贤的圣名,你却不想想,他若对我们父子没有猜忌,早就放你回朔安了。为帝王者,最忌臣下有异心,你私下回来,他若得知,哪管你是何用心,只会往坏里想,你我之前所做一切,皆付之一炬。”
他连母亲一面也没见着便被睿王遣走,自那后,他和睿王府所有的联系,都靠云卫秘密输送。若非这次太后大寿,也不知何时才能见到睿王,可惜睿王妃一向身子不健朗,受不了长途跋涉,这次没能随睿王进京。
寿宴极尽奢华,宴请的宾客又多,好不容易挨到酒过三巡,燕诩方才寻了个间隙到花园里透透气。不多会,云问来报,睿王已在牡丹园等候。
睿王昨日已到翼城,进宫觐见时左右都有宫人在,父子两人不好说些什么。寒冬时节的牡丹园冷清僻静,正是密谈的好去处。燕诩沿着偏僻小径来到牡丹园,佟漠正从园中步出,两人远远见了,也不停下交谈,只错身而过时微微点了点头。毕竟是私下会面,若被外人撞破,父子两人多年不见,舐犊情深倒说得过去,但若是一个外放的王爷私下和明焰司的司掌大人见面,却教人不得不起疑。
燕诩进到园中,睿王正负着两手抬头望月,四十多岁的年纪,依旧保持瘦削笔挺的身形。他远远望去,父亲的背影一如他小时的记忆,似高山屹立,山峙渊渟无人可替。他胸口微微有些发热,然而多年来已习惯了情绪不外露,他没有马上上前,默默站了一会。
睿王回过身来,也默默打量他了一番。父子两人都是淡漠的性子,数年不见,好不容易相见了,开口也不过一句“你来了。”燕诩上前请安,细细问了睿王妃近况,又聊了些王府中的锁事,才将话题转到正事上。
睿王问道:“伏羲八卦之事,可有进展?”
燕诩垂眸恭声道:“大悲寺已有所察觉,防范甚紧,孩儿不敢太过冒险闯寺强夺,以免打草惊蛇,还需些时日。”
睿王神色有些不明,“我们花了无数心血,才找到十方之地,如今异血人和祭品已在你手里,只欠那面八卦,明年九月十五便是极阴之日,距今不足一年,时间紧迫,成败只在此一举。下一个极阴之日在一甲子之后,若是错过本次极阴之日,你有生之年,也不知能否等到。明年九月之前,伏羲八卦必须到手,否则前功尽弃。”
燕诩点头,“父亲请放心,伏羲八卦之事,孩儿已有成算,定不教父亲失望。”
睿王沉默片刻,又缓缓道:“佟大人方才说,你近日见过大悲寺那个叫亦离的僧人?”
燕诩心中一跳,但明焰司的人一向无处不在,知道那事也不奇怪,何况他有他的谋算,也不怕被人知道,遂坦然道:“是,是孩儿故意放出消息,异血人在孩儿手里,好让亦离出山。”
☆、第18章 秘密
睿王的语调徒然一沉,“过了这么多年,你竟还惦记那着丁点冤仇,不惜冒险让亦离的义妹现身激怒他。欲得十方策,异血人、祭品、伏羲八卦、极阴之日,缺一不可,我问你,万一她被人劫了去,即使伏羲八卦到手又能如何?要成就大事,舍情舍欲,你却一味记着那儿女情长,非要睚眦必报,如此短视,得到了天下又如何?这天下在你手里又如何能长久?”
燕诩知道睿王误会了,他承认虽已事隔多年,他依旧对亦离恨之入骨,但这种情爱恩怨和天下熟轻熟重,他不至于头脑发热到拎不清,他故意激亦离现身是有原因的。他不慌不忙解释道:“父亲误会了,孩儿并无借机报复的意思。伏羲八卦藏在大悲寺的隐秘处,外人就算闯入也极难找到,况且大悲寺内高手如云,与其强夺,不如巧取。还父亲请放心,孩儿已有谋算,不出数月,必能取得伏羲八卦。”
见他神色坦然语气从容,睿王这才舒展开眉头,对于这个儿子,他还是相当宽慰的,经过这几年的磨砺,他处事愈发细致谨慎,早已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当初若非靠他出色的才智,从众多线索中抽丝剥茧,找出十方的大概位置,他和佟漠的人根本不可能在去年顺利找到那地方。
“瑾云,你莫怪父亲严厉,十方策的秘密,并非只有我燕氏一簇知晓,各国皇室、江湖门派,不知多少人在暗中觊觎着,实在不得不谨慎。先帝在位时,几经艰辛,花费多少人力物力,才窥得个中一二。想当年为父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总想做得更好,但你皇祖父选中我,将此秘密传承于我,而不是今上,也不是你另外两位王叔,并非因为我有多出色……”
睿王直视着燕诩,目光灼灼,“而是因为瑾云你。你小时候每月进宫请安,先帝都会将你留在宫中几日亲自教养,他时常和我说,这个孙子是他见过的孩子之中最出色、最与众不同的一个,为人聪颖,作事能为,学必文武精微,叮嘱我务必好好栽培你。他让我寻找十方策,并非他偏心我,他只是比常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怕他选中的子嗣,万一在有生之年得不到十方策会后继无人,所以他在选人的时候,必须多算几步。”
睿王离开后,燕诩心头波澜激荡,久久不能平复,当年的事他在长大成人后才逐渐得知,但今晚这番先帝选中睿王一脉作为传承人是因为自己的话,睿王以前却从未提过。
千百年来,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谶语:天地有十方,一策涂万灵。
谁也不知这句话的具体意思,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谁得到了传说中的十方策,谁便将得到整个天下,成为天下主宰。然而“十方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是圆是扁,藏在什么地方,却没人能说得清楚。有人说十方策是一本武功秘笈,功成后会练就不死之身,也有人说那是一本集天下之最的精妙兵法,故而才有得之得天下一说。更有甚者,传说十方策是一种神秘的古老力量,这种力量能蛊惑人心,能使人完全听从得到十方策的人的命令。
可这些毕竟只是传说,谁也不知其真假,数千年来,这片天下依旧四分五裂,除了晋国,北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东面更有无数夹缝中求存的小国,从来没人能一统天下。先帝在继位之初,便开始遣明焰司的人暗中查探,花了数十年时间,投入无数人力物力,终于渐渐窥得些端倪。
相传十方策乃伏羲天帝留给伏羲氏子孙后代的神器,得之得天下,因匿藏之处名叫十方,所以称之为十方策。寻找十方策,首先要找到那个叫十方的地方。其次,进入十方,获得十方策,必须有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异血人、祭品、伏羲八卦、极阴之日。当年先帝在探得这些时,已是风烛残年,他自知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夙愿,遂决定将这个秘密交由最出色的后代来完成。
当年睿王还是太子,事事克己慎行颇得民心,但寻找十方策,必须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所以睿王并非首选。加之寻找十方策的人,天下并非只有他们燕氏一脉,所以他们在秘密寻找的同时,还要防着别人,以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间的艰辛和所耗费的精力可想而知,人选一事必须慎之又慎。
于是先帝为免因寻找十方策而耽误朝政,本打算从其余三个儿子之中挑选一个,但最后仍是力排众异,不惜乱了朝纲一意孤行将原太子贬为睿王,让他远离朝堂专心寻找。他探得十方的位置大约在朔安,刻意将睿王的封地指到偏远荒芜的朔安,又将原本留给下一任晋帝的明焰司司掌佟漠指派给睿王。如今的明焰司明面上仍是听命于当今圣上,实则睿王才是他们真正的主人。
睿王一到封地朔安,便着手寻找十方的具体所在,却一直不得要领,直到燕诩参透先帝留下的舆图和古籍,这才将寻找的范围不断缩小,终于在去年成功找到了十方的所在地。找到十方的位置后,得到那四个要素便迫在眉睫。异血人、祭品、伏羲八卦,皆可靠人为得到,而最后的极阴之日却是天像,只能听天由命了。
所谓的极阴之日,即月全蚀之日,但并非所有的月全蚀都是极阴之日,月蚀一般数年便有一次,但真正的极阴之日,一甲子才有一次。所幸早在几年前,睿王府的方士已推算出明年九月十五便是极阴之日,若是错过,下一次的极阴之日,将在六十年后。所以,在这一天来到之前,他必须将另外三样东西准备好。
异血人的血,可打开十方密境的入口,祭品,用于献给伏羲天帝,伏羲八卦,则是启动十方机关的关键。如今异血人、祭品已在手里,只差伏羲八卦了。
这些事情,他在逐渐年长的时候,父亲睿王已有条理、有目的地慢慢让他知道了。他尤其记得他十八岁行冠礼的那一日,父亲满怀骄傲地和他说:“当年我身为太子,却一夜之间被先帝所废,他将燕氏江山交给二弟,人人都以为我必会心怀怨怼,事实与恰恰相反,我感激父皇,亦诚心感佩他的先见之明,他交给二弟的,不过一个大晋国,可他交给我的,却是整片天下……”
燕诩那时只以为,皇祖父选中父亲作为承传十方策秘密的人,是因为父亲有济世安邦之才,可听父亲方才那话,皇祖父选中父亲,除了父亲的才德,最大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看重自己。回想当年,皇祖父手把手地教他写字,批阅奏折时亦不避讳他,有时甚至还细心解释,那种殷切的关怀和爱护之情,在他离了家人独自留在宫中生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填满他的胸怀,让他不至于太孤独。
以往他所承载的,仅仅是父亲加诸于他的责任,可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