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89-证治汇补-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酌于二者之中。拣去苦寒香燥。务以平调为主。泽及脾胃。而肺痰自平。不必专用清肺化痰诸药。盖脾有 
生肺之功。肺无扶脾之力也。(汇补)宜异功散。加苡仁、麦冬、石斛、桔梗、山药、扁豆、莲心之属。 
x虚痰补脾x 
痰之动。出于脾。(丹溪)凡衰弱之人。脾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凝滞。变为痰饮者。其痰清晨愈多。其色稀白。 
其味亦淡。宜实脾养胃。使脾胃调和。饮食运化。而痰自不生。故治痰不知理脾。失其治也。(汇补) 
x虚痰补肾x 
痰之源。出于肾。故劳损之人。肾中火衰。不能收摄邪水。冷痰上泛者。宜益火之原。或肾热阴虚。不能配制 
阳火。咸痰上溢者。宜壮水之主。(汇补) 
x虚痰忌吐x 
痰之在身。如木之津。如鱼之涎。遍身上下。无处不到。(节斋)故虚痰上溢者。宜补气行痰。若过用吐药。则无 
以滋养经络。变为肾枯骨痿。(仲景) 
x虚痰忌下x 
虚弱之人。中焦有痰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攻。攻尽则愈虚。(丹溪)所以治痰用利药过多。中气 
受伤。而痰反易生。(汇补) 
x痰症用药x 
主以二陈汤。取半夏燥脾湿。橘红利滞气。茯苓渗湿和中。甘草益胃缓中。盖湿渗则脾健。气利则中清。而 
痰自化也。后人不知古人精微。谬谓药燥。而以贝母代之。殊失立法之义。夫贝母乃心肺二经药。性能疗 
郁。亡血家肺中有郁火。及产乳余症消渴。阴虚咳嗽之人。忌用燥剂。姑以贝母代之。非半夏所长。若风痰。 
肝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心多燥怒。水煮金花丸、川芎防风丸。热痰。心脉洪。面赤燥热。心痛。唇口 
干燥。多喜笑。小黄丸、小柴胡汤。加半夏。湿痰。脾脉缓。面黄。体倦沉重。嗜卧。腹胀食不消。白术丸、局方防己 
丸。气痰。肺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人参逍遥散、观音应梦散。食积痰。加山楂、神曲、麦芽、 
枳实。甚者必攻之。久病虚者。加参、术。兼补以运之。酒痰。用栝蒌、青黛。蜜丸噙化之。如酒积痰。白龙丸。脉滑 
数。或弦急。症兼口干面赤。心烦嘈杂等火症者。二陈加芩、连、山栀。便秘者。加玄明粉。不已者。滚痰丸。盖痰 
火盛于上焦。非滚痰丸不可。脉濡缓。身体倦怠觉重者。属湿痰。宜二陈、二术、羌活、防风。气虚。加参、术。若多 
郁悒人胃中湿痰。或周身走痛。饱闷恶心者。坠痰丸、小胃丹。脉沉滞。或滑。或结涩。兼恶心饱闷。或刺痛。属 
郁气挟痰。宜开郁行气。七气汤、越鞠丸。脉浮滑。见于右关。或两手关前浮大而实。时常恶心。吐清水。痞塞 
者。就欲吐时。以探吐之。后以小胃丹徐服。痰在膈上咽下。泻亦不去。必用吐法。胶固稠浊。非吐不可也。又 
痰在经络中。亦有吐法。吐中有发散之意。须先升提其气。后乃吐之。如防风、川芎、桔梗、芽茶、韭汁之类。其 
吐药亦有数种。瓜蒂吐热痰。蒜白吐寒痰。乌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吐风痰。常山吐疟痰。参芦吐 
虚痰。必俟清明时。于不通风处。以布勒紧其肚。乃可吐之。若脉涩年高虚人。不可用吐法也。有人坐处。率 
吐痰满地。其痰不甚稠粘。此气虚不摄而吐沫也。不可用利药。宜六君子加益智以摄之。若面有红赤光 
者。乃阴火上炎。又当用滋阴药。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凡人身中有块。不痒不痛。或作麻木。乃败痰失道。宜 
随处用药消之。外以生姜时擦之。亦不必治。若有痛处。按之无血色。坚硬如石。破之无脓。或出清水。或如 
乳汁。此属虚症。急于益气养荣汤中。加星、半以和气血。则已成者。使化脓速破为良。其轻而未成者。必自 
内消。切忌刀针之类。脾家湿热生痰上逆者。治火为先。白术、枳实、黄芩、石膏之类。痰挟瘀血。结成窠囊。膈 
间胀闷。诸药不效者。由浓味积热。肠胃枯涸。又加怫郁。胃脘之血。为痰浊所滞。日积月累。渐成噎膈反胃。 
若用燥剂。其结愈甚。惟竹沥、姜汁、韭汁。可以治之。日进三五杯。后用养血健脾药。一法。用神术丸。大效。痰 
在肠胃。可下者。枳实、大黄、芒硝之属。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姜汁不能行。在皮里 
膜外。亦必用之二味。在阴虚有痰。大获奇效。痰在膈上。颠狂健忘。噎膈反胃。阴虚劳嗽。半身不遂。必加竹 
沥。盖竹沥能养血清金润燥也。又痰阴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软痹。医误以为风。则非矣。宜导痰 
汤加姜黄、木香。痰入经络成结核者。用夏枯草。人实者。用海藻、昆布。阴血不足。相火上炎。肺受火凌。津液 
凝滞。生痰不生血者。当润剂中。加麦冬、地黄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家。而痰自息。投以二陈。立 
见危殆。瘦人多此症。有热在肺经而不在脾胃。致使咽喉干燥。稠痰凝结。咯不出。咽不下。当用节斋化痰 
丸。涤痰润燥。开结降火为上。但五液皆本于肾。肾虚无以制火。则火炎上。又当滋阴补肾以治本。尝治老 
年男妇。一切燥痰噎膈不舒。大便干燥。或痰结喉中咯不出。悉用清化膏以培肾壮水。兼噙化痰丸以治 
标。其效甚速。气虚有痰饮。肾气丸补而逐之。凡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跟作痛。皆肾 
虚不能行。浊气泛上而为痰也。肾气丸屡验。若脉沉濡。清气不升。致浊液不降成痰者。二陈汤加枳、术、升 
麻。若脉细滑兼缓。痰清薄。身倦怠。肢酸软。此脾气虚而不能运化有痰也。六君子加姜汁、木香。若脉浮濡。 
易于伤风痰嗽。此肺气虚不能清化而有痰也。六君子加桔梗。若脾经气滞而痰中有血者。异功散加麦 
冬、白芍药。肝经血热而痰中有血者。加味逍遥散。肝肾阴虚而痰中有血者。六味丸。若过服寒凉之剂唾 
血者。四君子汤。 
x痰症选方x 
二陈汤(和剂) 统治痰饮之症。谓其健脾燥湿。化气和中也。 
陈皮 半夏(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半) 
为剂。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六分服。加南星、枳壳。名导痰汤。加南星、黄芩、黄连。名润下丸。以 
盐水拌煮诸药。故名润下。治痰热症。 
新制润下丸 降痰极效。 
陈皮(四两以盐水拌煮透晒干为末) 炙甘草(一两) 
水酒糊丸绿豆大。清茶下。 
半夏丸 治肺热咳嗽生痰。 
栝蒌仁 熟半夏(等分) 
各为末。和匀。淡姜汤丸。 
神术丸 治膏粱郁结。胃槁肠燥。凝痰不顺。将成噎膈者。 
茅山苍术(五钱) 生芝麻(五钱水研) 大枣(十五枚水煮) 
以术为末。捣二味为丸。加真广皮五钱。更效。 
四制化痰丸 治肥人因醇酒浓味。肺胃上口有痰生火者。 
半夏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生姜、黄连煮。一分用知母、贝母煮。一分用人参、杏仁煮。一分用桔梗、桑皮煮。 
各拣去余药。单用半夏为末。水糊丸。 
汝言化痰丸 治肺家老痰在于喉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 
栝蒌 杏仁 海粉 桔梗 连翘 五倍子 香附 蛤粉 瓦楞子 风化硝 
以姜汁少许。和竹沥捣入药。加蜜丸。噙化。或作小丸。清茶下。 
抑痰丸 治痰结胸喉。用此顺降。功与化痰丸相似。而药味简要。可摘入煎剂中用之。 
栝蒌仁(一两) 贝母(六钱) 半夏(三两) 
以蒸饼丸如麻子大。每服百丸。淡姜汤下。 
黄栝蒌丸 治食积痰饮。胸膈胀闷。吐痰如胶。或五更发咳之症。 
栝蒌 半夏 山楂 神曲 
等分为末。以栝蒌水丸。竹沥和淡姜汤下。 
搜风化痰丸(丹溪) 治风痰。半身不遂。歪斜蜷挛。颠狂眩晕之症。 
胆南星(二两) 僵蚕(一两) 白矾(一两) 天麻(一两) 荆芥(一两) 白附子 陈皮 辰砂(各五钱) 半 
夏(一两) 
上为末。姜汁丸。以辰砂为衣。每服四十丸。淡姜汤下。瘫痪症。酒下。 
稀涎散 治风痰壅盛。不语。(方见中风) 
千缗汤(大全) 
半夏(七个) 皂角(去弦皮) 甘草(各一寸) 生姜(如指大) 
水煎。 
黄芩利膈丸 治热痰。眩晕。嘈杂。吞酸。呕吐。咯痰青黄色者。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 泽泻 黄连(各五钱) 南星 枳壳 陈皮(各三钱) 白术(二钱) 
蒸饼丸。 
星半蛤粉丸 治湿痰。倦怠痿弱。泻利肿胀。上为咳嗽。下为白浊之症。 
南星 半夏 苍术(九蒸洗) 白术(各一两) 蛤粉(二两) 橘皮(一两半) 
神曲糊为丸。姜汤下。 
中和丸 治湿热气痰。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 
姜桂丸(洁古) 治寒痰。 
南星 半夏 官桂(各三两) 
为末。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枳术丸 治脾虚食积生痰。(方见伤食) 
六君子汤 治气虚挟痰之症。(方见中风) 
茯苓丸 治中脘停痰伏饮。手臂一肢麻木不举。不可作风症虚症治者。此方主之。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风化硝(二钱五分) 枳壳(五钱) 
姜汁、竹沥和糊丸。 
控涎丹 治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颈项腰胁引痛。有似瘫痪者。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小胃丹 上取胸膈之痰。下利肠胃之痰。胃弱者戒之。 
甘遂(面裹水浸半日煮晒) 大戟(长流水煮) 芫花(醋拌瓦器内炒各五钱) 大黄(酒蒸拌一两五钱) 黄柏 
(炒三两) 
粥丸。此方与坠痰丸。俱为脾家湿痰臌胀之剂。可与沉香化气丸相间服。则不伤元气而胀渐平。 
坠痰丸 治湿痰在脾胃成胀满者。用此下之。 
黑牵牛 枳实 白矾 朴硝 枳壳 牙皂 
萝卜汁丸。每服五十丸。鸡鸣时服。初则有粪。后则有痰。元气实者。每日一服。元气虚者。间一日服。以大 
腹和软平复为度。 
滚痰丸(王隐君) 治一切壮实人痰滞肠胃。变成诸般奇怪之症。 
大黄(略蒸) 黄芩(各八两) 青礞石(以焰硝同 黄金色) 沉香 百药煎(各五钱) 
上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晨白汤下。服后仰卧片时。使药气少停膈上。然后下行。妊妇忌用。 
瓜蒂散 痰在膈上。用此吐之。 
瓜蒂(七枚) 赤小豆(七粒) 甘草(三分) 
为末。每服一钱。或五分。空心。以齑汁或豆豉汤下。鹅翎探吐。令快为度。 
润字丸 开结润肠。通痰去垢。亦可为外感家秘结症。代承气汤功用。 
橘红(一两) 杏仁(二两) 牙皂(一两) 前胡 天花粉 枳实 山楂肉(各二两) 甘草(三钱) 槟榔(七 
钱) 半夏(一两) 生地黄(十二两) 
水发丸。空心。白滚汤下二三钱。 
白龙丸 治酒积有痰。 
半夏 滑石 茯苓 白矾(等分) 
神曲糊丸。 

卷之二内因门
饮症
属性:x大意x 
太阴所致为积饮。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内经) 
x内因x 
水者。阴物也。积水不散。留而为饮。有愤郁而停者。有困乏而停者。有思虑而停者。有痛饮而停者。有因热 
而伤冷者。(子和)揆其所由。皆因气郁中州。水浆入胃。不能运化。随脏腑虚处而留着焉。(汇补) 
x外候x 
大抵停水则生湿。停酒则生热。湿则成痞。热则发躁。其变现也。或形寒饮冷而得。则类外感症。或困乏忧 
思而得。则似内伤症。或流于四肢。则似风家痹症。或流于关节。则似跌扑伤症。其他五脏六腑所受。见症 
各出。(汇补) 
x饮分各经x 
在心则怔忡眩晕。在肺则喘急咳嗽。在脾则短气痞闷。在肝则胁满嚏痛。在肾则脐下悸动。(金匮)在上则 
面浮。在下则跗肿。在胃中则胸满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经络则一臂不遂。而复移一臂。在肠间则雷鸣泄 
泻。或为溺结。与癃闭相似。在阳分不去。久则化气。与黄肿相似。在阴分不去。久则成形。与积块相似。在左 
胁者。形同肥气。在右胁者。形同息贲。(汇补) 
x饮分六症x 
夫饮一也。而分五饮六症。皆因形而定名也。痰饮水停肠胃。辘辘有声。令人暴肥暴瘦。悬饮水流胁下。咳 
唾引痛。悬悬思水。溢饮水流四肢。身体重痛。支饮水停膈上。KT 逆倚息短气。留饮水停心下。背冷如掌大。 
或短气怔忡。四肢历节疼痛。胁痛引缺盆。咳嗽转甚。伏饮水停膈满。呕吐喘咳。发热恶寒。腰背痛。身惕HT 
而泪出。(仲景) 
x饮与痰分x 
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 
痰之渐。痰为饮之化也。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汇补) 
x停饮脉法x 
脉偏弦者。饮也。又脉浮而细滑者。伤饮。又沉而弦者。悬饮内痛。(要略) 
x停饮总治x 
停饮之初。挟寒挟气者俱多。故症现寒热者。汗之。在胁肋四肢者。分利之。在胸膈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 
(入门)若挟虚症者。补之温之。(汇补) 
x初宜分消x 
凡大饮之后。当风着寒。水气凝结不运。外有表症。内有饮症者。果当温散。然或发汗太过。阳气空虚。水饮 
仍未解散。致心下悸。头眩筋惕。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又当温之。不可再行分消也。(汇补) 
x次宜调养x 
若血气亏乏之人。痰饮客于中焦。以致四肢百骸胸腹。发为诸病者。宜导去痰饮。随即补元气。不可专任 
汗吐渗下之法。(汇补) 
x虚宜温中x 
更有脾虚之人。每遇饮后。即觉停滞于中。肠鸣于内。甚或作泻。屡用分利不效者。法当温理中焦。(汇补) 
x久宜暖肾x 
久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元。则积饮于外。或泛于上焦为涎沫。或停于心下为怔忡。或留于脐腹。筑筑然动 
气者。均宜益火之剂。(汇补) 
x饮症用药x 
汗以香苏饮。吐以二陈汤。分利以四苓散。下以蠲饮枳实丸。凡前五饮症。元气稍旺者。三花神佑丸、控涎 
丹逐之。元气稍虚者。五饮汤。虚甚者。六君子汤。虚寒者。理中汤。下焦肾阴虚者。六味丸。肾家阳虚者。八味 
丸。外感夹饮。发汗过多致虚症者。真武汤。 
x饮症选方x 
香苏饮 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用此发汗。(方见伤风) 
二陈汤 治停饮胃口。恶心欲吐。怔忡口渴。服此探吐。(方见痰症) 
四苓散 凡饮停肠内。或泄泻。或小便不利。以此渗利之。(方见湿症) 
三花神佑丸 一切湿热。积成痰饮。变生体麻肢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壅不行。 
甘遂 大戟 芫花(各五钱) 黑牵牛(二两) 大黄(一两) 轻粉(一两) 
滴水丸小豆大。先服三丸。后二丸。以利为度。 
控涎丹 治痰饮在膈。胸背手足颈项腰胁引痛。似风症者。(方见痰症) 
蠲饮枳实丸 逐痰消饮。导滞清膈。 
枳实 半夏 陈皮 黑丑(各三两) 
炊饼丸。姜汤下。 
青木香丸 治胸膈噎塞。气滞不行。肠中水声。呕吐痰沫。不思饮食。服此宽中利膈。 
黑牵牛(二十四两取头末十二两) 木香(三两) 补骨脂 荜澄茄(各四两) 槟榔(二两) 
清水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汤下。气滞湿痰留饮。大效。 
十枣汤(仲景) 治悬饮内痛。直达水气结聚之处。 
芫花 甘遂 大戟 
为末。枣子十枚。煮汤去枣。调药末。强壮者服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加五分。以利为度。虚人勿服。 
五饮汤(海藏) 治五饮留滞心胸胁下。 
旋复花 人参 陈皮 枳实 白术 茯苓 浓朴 半夏 泽泻 猪苓 前胡 桂心 白芍药 炙甘草(各等分) 
生姜。水煎服。 
泽泻汤(仲景) 治饮水太过。肠胃不能传送。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煮服。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遇饮停留。成胀满吐呕泻利者。(见前中风) 
理中汤 治脾家大虚。挟寒。停饮不化者。(方见中寒) 
真武汤(仲景) 外寒挟水症。发汗过多。心下悸。头眩筋惕。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芍药 生姜(各三钱) 附子(八分) 
水煎。温服。 
八味丸 治肾经阳虚。不能制水。水饮停留。或泛为痰。或浸为肿。或动为悸。(方见中风) 

卷之二内因门
伤食
属性:x大意x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一或有伤。脾胃便损。饮食减少。元气渐惫。(杂着) 
x内因x 
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过食辛辣炙爆酒面热物者。有壮实人恣食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 
化者。(指掌)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之后。继以不调者。(安道) 
x外候x 
令人腹胀气逆。胸膈痞塞。咽酸噫气。如败卵臭。或呕逆恶心。欲吐不吐。恶闻食气。或胃口作痛。或手按腹 
疼。或泄泻黄白而绞痛尤甚。或憎寒壮热头疼。似外感疟疾。但外感则身多疼痛。左脉浮盛。伤食则身无 
疼痛。右脉滑大。(汇补)亦有旧谷未消。新谷遽入。脾气虚弱。经宿不化者。(巢氏)其有热者。令人吞酸。其无热 
者。令人噫臭。(吴 ) 
x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