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官途-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月后,测试结果出来了,锦衣卫那边没有任何问题,那至少有九成把握可以确定,李维正的身边就只有陈至安一个暗桩。   
很快,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也传来了,洪武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正式下旨,迁山东十万汉人民户赴辽东安家,同时,李维正也接到一个私人消息,出于对李维正引入甘薯的奖赏,考虑到他尚无子嗣,朱元璋特准其妻女赴辽东探亲一年。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一章 燕王来访   
洪武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正式下旨,迁山东十万汉人民户迁辽东安家。   
十一月的初冬,旅顺港,沉闷的一声炮响,几十艘大船有序地驶进了铁山口,这是从山东来的第一批移民,他们扶老携幼,带着微薄的家产,乘坐兵船从蓬莱港下海,经过三天的航行,终于抵达了辽东。   
虽然大明律严禁民众下海,但这是移民,乘坐的是官船,因此也不算违禁,除了走海路,许多有畜力的家庭走陆路北上,沿辽西走廊进入辽东。   
辽东没有官府,属于军政一体,为了安置移民,军队已经在一个月前完全动员起来,丈量土地,搭建简易住房,制作口粮份。为了这次移民,朱元璋也特地拨粮五十万石,同样也是通过海运送往辽东。   
第一艘大船缓缓靠岸了,李维正拨马迎了上去,这些将来都是他的百姓,他比谁都重视这次移民,船停稳了,跳板搭上了码头,过了一会儿。第一个移民出现了,这是一个抱着小男孩的年轻男人,肩上还挑着一副担子,担子两边的箩筐里装满了锅碗瓢盆等家什,后面跟着他的妻子。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肩上也背着一个大包袱。   
这一家四口人终于踏上了辽东的土地,他们有些胆怯地向四周看了看。不知该做什么,李维正迎了上去,他翻身下马,走到男人面前笑道:“欢迎你们一家来到辽东,请问你贵姓。”   
男人见李维正是个大官,他有些惊慌失措,连忙道:“我叫王再富,青州府人。”   
“王再富!”李维正默默地将这个名字念了两遍,他点头笑道:“我记住你了,一年后我会来看你们。看看你们在辽东过得怎么样。”   
他招手叫来一名官员,吩咐他道:“这是来辽东的第一户移民,给我好好安置了,以后我会关注他。”   
官员连忙将这一家人领走,给他们办手续,这时,越来越多的人下船了,李维正索性纵马到他们面前大声道:“我是辽东总兵,也是辽东都司最高的官员,原来我是威海卫指挥使,和大家是老乡,我欢迎你们来到辽东,这里有肥沃的土地,有最低的税赋。皇上特别批准,在你们正常的分田基础上,每户再加十亩的辽东田,只要你们勤劳,你们就能丰衣足食,这是我给你们的承诺,有任何一个士兵敢骚扰你们,你们告之军法部,我严惩不怠。”   
李维正说完,引来一片掌声,自此,辽东移民的序幕正式拉开,在旅顺港,早有军中的文职官员准备妥当,他们排起了一溜长长的桌子,开始给每一户人家核对户籍,登记造册,并给每一户人家一块铜牌,再让他们分别集中,准备分批乘马车离去,凭他们手上的铜牌,不仅路上可以免费得到粮食供应,而且到了指定的地点,他们将立刻得到事先已准备好的土地和房屋。   
虽然朱元璋的原意是将这些移民都送到建州卫以北的女真人地方,让他们在那里开垦土地,建立汉人的定居点,但李维正却知道现在不是时候,若草率地让这些汉人过去,势必会激起女真人的强烈抵抗,会造成严重的流血事件,所以他决定第一步是先开发辽东半岛以及沈阳卫、抚顺所一带,十万户移民中约六万户留在辽东半岛,其余四万户安置在辽东城、沈阳卫和抚顺所周围。   
就在李维正骑在马上望着移民们忙碌的身影时,一名亲卫匆匆来报,燕王驾到,就在金山卫。   
李维正很是惊讶,如果说朱棣派人来了,他可以理解,但朱棣亲自来了,这是怎么回事,他没有时间细想,现在朱棣还在金山卫等着他呢!他当即将移民之事交代给都指挥同知杜卓,自己带着一百余人,匆匆地向金山卫疾驶而去。   
从旅顺港到金山卫约四十几里路程,李维正在两个月前组织民夫修了一条马路,笔直而平坦,只要一个多时辰便可以赶到,李维正的家也在金山卫,金山卫是一座防御性的城池,不仅有军队驻扎,军户家属们也住在里面,城内道路宽敞,林木茂盛,环境十分清雅,根本让人想不到这会是一座军城。   
李维正的妻女是十月份时乘船抵达了金山卫,除了父亲李员外,他的三个妻子和倩倩以及两个女儿都来了,一家人团聚终于在一起,而且朱元璋的旨意是准她们住一年,有了子嗣再回去,这是个必须同时满足的并列条件,也就是说,一年后。如果李维正还没有子嗣,那她们也就还可以继续住在这里。   
不过李维正确实也想要儿子了。想要儿子就得努力,于是,他在三个妻子里如鱼得水,每天轮流和她们为子嗣事业而奋斗,虽然累一点,但闺房之乐、夫妻之道,却是人生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李维正来到金山卫,他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停在金山卫一个独立码头上的威正宝船,朱棣就在宝船上等他。   
此时的宝船上,朱棣正拿着宝船上配置的千里眼全神贯注地向这边眺望,忽然,他远远地望见了李维正带着一百多名亲卫向这边驰来,可当他放下千里眼,却只隐隐看见一个小点在移动,根本就不知道是谁。   
朱棣看了看千里眼,不由感叹道:“这真是个好东西啊!打仗的宝贝。”   
在朱棣的身后,站着他的几个心腹。侍卫长张玉、首席谋士姚广孝、伺候他起居的太监马三保,还有一个是朱棣新提拔的密探头子纪纲。   
朱棣这次可谓是兴师动众而来。他带来了一千军队,当然,随便离开藩国是要向朝廷汇报,他的理由也很堂皇,来辽东和辽王朱植共商对付蒙古人大计,然后随便来宝船上看一看久闻大名的千里眼,看能否在军中进行推广。   
这只是他对朝廷的理由,但他真实的目的却很简单,把李维正拉到自己的阵营来。他之所以这么急迫,就是他得到了一个绝密的情报,他的父皇朱元璋清晨起床时吐血晕倒了,这个情报之绝密,只有四个人知道,当晚伺候他的一个妃子,其余是一个太监和一个宫女,再一个就是给朱元璋看病的御医,朱棣就是从这个御医的口中高价买到了这个天大的情报。   
他立刻意识到,他的父皇可能不会太久了,而皇太孙朱允炆才刚刚进东宫半年,朱棣敏锐地看到了一个机会正在逐渐地形成了。   
他必须要开始提前布局,首先他仔细分析了大明军队的分布,在北方一线集中了大明最精锐的五十万人马。以燕、秦、晋、宁、辽等诸王统帅,其次是京师及凤阳一带,也是有数十万大军拱卫,再其次就是一些小规模的势力,比如广东、云南、湖广、四川、山东等等,这些军队都属于二线军队,战斗力比较弱,除了云南军队是被沐家掌握外,其它各地军队都是被朝廷绝对控制,他朱棣也插不进手,而朱棣觉得唯一有希望收归己用的军队就有两支。一支是山东齐王的四万藩属军,他已经成功拉拢了齐王。   
其次就是李维正的六万辽东军了,朱棣也知道是因为朱允炆的缘故,父皇才会把李维正派到辽东,李维正是皇太孙朱允炆的人,这个天下人皆知,但他朱棣却不相信,他和李维正打了无数次交道,他已经很深地了解了李维正这个人,他和朱允炆根本就不是一类人,李维正信奉的是霸道,朱允炆信奉的却是仁道,即使朱允炆勉强用了他,但他的那些师傅黄、齐、方等人也迟早会干掉李维正,他们道不同。   
他朱棣都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不相信李维正会看不出,朱棣观察了一年,他终于看懂了一件事。朱允炆不过是李维正用来掌控辽东的一块跳板,不是吗?他的一步步策略安排得非常巧妙,当时谁也看不出来,他也是在李维正击败高丽,获得辽东总兵后才恍然大悟,这是李维正早就策划好的事。   
既然他这样悄悄策划了,那就是说明他也并不看好朱允炆,他是另有所图,这个图谋朱棣也一时看不清是什么,但有一点能确定,他不会造反,他没有这个资格,他极有可能是想做高丽国王,如果他李维正肯投靠自己,最后帮助自己得到大位,这个愿望他将来也许能替李维正达成。   
就在朱棣对千里眼赞叹不已之时。李维正已经来到了宝船下,他站在悬梯上由士兵将他拉上了大船。李维正上了船,朱棣笑呵呵地迎了上来。“李总兵,恭喜升官神速。”   
李维正连忙躬身施礼道:“参见燕王殿下。”   
“好了!好了!咱们之间就不要这么客气了,来!带我去看看你的公务船舱,在床上办公的总兵,我倒是头一遭听说。”朱棣也不客气。拉着李维正就向船舱走去,李维正一脸苦笑,回头和姚广孝等人点头打招呼。   
进了船舱,朱棣背着手四下打量。口中啧啧赞道:“不错!不错!果然有点味道。”   
李维正给他倒了一杯茶,放在桌上笑道:“殿下跑到我这里来,不怕朝廷啰嗦吗?”   
李维正已经隐隐猜到了朱棣来和招揽自己有关,但他却不直说,只是一点一点地试探。   
“我给朝廷说过了,听说辽东宝船上有一种军队利器,叫做千里眼。我在和辽王谈完军务后,便赶到你这里来,想瞻仰一下,果然是好东西,你还有没有多余的,给我一副。”   
李维正连忙叫人把千里眼拿来。他放在朱棣面前道:“这个千里眼当时我一共做了六副,一副不慎掉入大海,一副献给了皇上,一副在蓬莱水城,一副在耽罗岛,一副就在我宝船上,再一副我放在了旅顺港,而耽罗岛被高丽人拿回去。耽罗岛那一副就最后回到我手中,如果殿下真想要,我就把耽罗岛这一副送给殿下。”   
朱棣却不接,他忽然眨眨眼暧昧地笑道:“难道你不想在耽罗岛重新夺回来时用?”   
李维正心里一惊,他顾作茫然的笑道:“我不懂殿下在说什么。”   
朱棣仰天大笑,“李总兵,你可别在我面假装了,我还不知道你吗?耽罗岛得而复失是你的大痛,你不想夺回来才怪。”   
李维正一耸肩,不解地问道:“我夺回耽罗岛做什么?”   
朱棣眼睛眯了起来,他盯着李维正一字一句道:“因为你想做高丽国王。”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二章 正式摊牌   
 李维正仰天大笑,他是在用笑声掩饰心中的震惊,尽管朱棣的猜测略有偏差,但那不怪他,他不可能预知靖难,他更不可能知道自己已知晓历史的走势,他仅仅凭着推测便猜到了自己的布局,利用朱允炆为跳板拿到了辽东,只不过他的猜测略有偏差,想到高丽身上去了。   
朱棣淡淡地望着李维正,他知道李维正的干笑是在掩饰自己的心虚。也就是说被自己猜中了,待李维正的笑声一停,他便接着道:“你若取代高丽其实也没什么,至少我不在意,就象我也认为耽罗鸟还给高丽可惜了一样,很多想法我和父皇不同,和现在的皇太孙更不相同,李维正,我一直觉得我们二人是同一种人,你若投靠我,将来我朱棣必支持你为高丽国王,我以大明皇族的身份向你发誓,决不食言。”   
朱棣的声音不大,语气也很轻缓,但他的话却很重,他正式向李维正摊牌了,朱棣一拍手,贴身侍候他的太监马三保走了进来。   
朱棣瞥了他一眼道:“你说吧!”   
马三保向李维正行了一礼道:“大人还记得吗?我年初时给大人送了一封燕王殿下的信,我曾说过,大人若答应信中的意思,就收下那封信,若不答应,就把信还我带走。但大人收下了那封信,大人,我说得对吗?”   
李维正默默地点了点头,那封信他是收下了,马三保再行一礼,便退下了,朱棣却冷冷得看着李维正。良久,方缓缓说道:“我朱棣眼中从来揉不得半点沙子,欺我者必死,李维正,我实话告诉你,若不是我看出你是在利用朱允炆,你早已经尸骨无存了,现在我再最后给你一个机会,那封信你是还给我,还是确定收下。”   
赤裸裸的威胁,他不会再给李维正模拟两可的机会,要么效忠于他。要么就是他的敌人,李维正心中轻轻叹了口气,该来的还是逃不过,朱棣就是朱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就是他王者的霸气,他不再有半点犹豫,单膝跪下道:“李维正将效忠燕王殿下,若有半点虚言,天不容我。”   
朱棣大喜,他急忙扶起李维正道:“其实我知道你早晚会投靠于我。你和朱允炆绝不是一路人,我的左膀是道衍大师,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右臂。”   
他越想越高兴,辽东六万大军从此归属于他了,他再也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中,姚广孝走了进来,他拱手微微一笑道:“恭喜殿下了。”   
他又看了一眼李维正,忽然跪了下来,“李总兵,从前我也有对不住你的地方,我诚挚向你道歉。”   
李维正知道他指的是去年自己险些被朱元璋所杀一事,事后他才知道,姚广孝曾经找过费廷安的父亲费天。   
他在最关键的时候从背后捅了自己一刀,不过,就算李维正再记仇,眼前却不能表现出来。   
他也连忙将姚广孝扶起来,诚恳的说道:“大师,李维正可担不起你一跪。”   
“好!将相和。”朱棣心中爽快,他命两人坐下,又让心腹守住大门,这才对李维正道:“我先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密事,皇上不久前吐血晕倒了。”   
李维正吃了一惊,朱元璋吐血了。他年初复出觐见朱元璋的时候。见他脸色通黄,骨瘦如柴,便隐隐感觉他的身体内有问题,没想到竟然吐血了,李维正是知道的。历史上可是有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要六年后才死,可如果朱元璋得了什么癌症,他就不可能再拖六年,顶多一二年,如果是这样,历史就改变了,那靖难还会发生吗?   
他叹了口气道:“皇上几十年不知疲倦地勤于政事,再加上失子之痛,他的身体怎么可能不垮掉。”   
“那李总兵说说看,皇上下一步要做什么?”姚广孝笑着问道。   
李维正刚要开口,他忽然心里一动,抬头向姚广孝望去,发现他笑得有些不自然,这时,李维正才恍然大悟,姚广孝要杀自己的原因是出于他的嫉妒,他生怕自己夺了他的位子,朱棣想必也知道,所以他才说“将相和”,明确自己为将,姚广孝为相。   
心中有了明悟,李维正不再多说了,他摇了摇头道:“惭愧,我看不出来。”   
“但我却看出来了。”姚广孝摸着光溜溜的下巴,他见李维正说不出,便有些得意地笑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皇上很快就要制造一次大案,杀尽大明最后幸存的开国功臣,为他的皇太孙扫清最后的隐患。”   
李维正骇然,“蓝玉案”三个字他几乎要脱口而出,这个姚广孝竟是如此厉害,历史上即将要发生的大案竟然被他预料到了,李维正忽然觉得头有点眩晕,谁说古人可欺。   
“大师不妨说得详细一点。”旁边的朱棣沉声问道,他也是第一次听姚广孝说出这个观点,心中也同样充满了震惊。   
姚广孝确实是在李维正面前露了一手,这个推断是他在半个月前才最终确定下来,本来他是想告诉朱棣。但恰好此时朱棣决定要收服李维正,他便留了一手,要在朱棣收服李维正时出手,抢了他的风头。   
姚广孝这一招确实很高明,朱棣已经从收服李维正的兴奋中将注意力转到了他的身上,姚广孝合掌念了声佛,这才不急不缓地说道:“其实我早就觉得困惑了,皇上这些年不停地加大封藩王的力度,而且个个手握重兵,与此对应的是,蓝玉、傅友德、冯胜等大将却慢慢地被收权。尤其北元分裂后,大明北方的压力已经明显减弱了,这些大将的作用也渐渐在失去,这时我才想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又想起皇上对前太子说过,要替他削去狼牙棒上的棘刺,皇太孙年幼登基,如果皇叔父不服他夺了位,那天下还是朱明天下,可如果蓝玉等大臣不服而起兵造反夺取皇位,这天下可就改了姓了,所以我知道,皇上在皇太孙登基前,必然要除掉一切在军中有影响的开国功臣,以保护朱明天下,只是我还不大确定皇上动手的时间,直到上个月,皇上忽然下旨诏诸王去凤阳演兵,以及皇上吐血晕倒,这两个消息结合起来,我就明白了,动手的时间就在凤阳演练之后。而且第一条要烹宰的狗应该就是最能被抓住谋反证据的蓝玉。”   
“高!的确是高!”李维正都忍不住要鼓掌赞好了,思维严密,推理有凭有据,这个姚广孝果然不同凡响,他点点头由衷感叹道:“大师妙论,我自愧不如,那请教大师,李维正下一步该怎么办?”   
他确实很想听听姚广孝的建议,姚广孝却瞥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