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炮打穷忙:给穷忙族的第一张大字报-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习惯的养成是比较难的事情,除了多次的反复和琢磨之外别无他法。就像我们学习武术一样,我们无法透过苦练达到李连杰或成龙的水准,因为顶级的水准是需要一定天赋的,但是通过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练习,成为武林高手却是无庸置疑的。 

    有效的人生管理需要时间来磨炼,直到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习惯为止。但是也正如成为武林高手需从蹲马步等基本功练起,想要摆脱“穷忙”,也必须从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和训练开始。 
    让你吃惊的记录 

    早餐的时候,妻子问急匆匆向嘴里扒饭的丈夫:“昨天晚上你老是说梦话,你自己知道吗?” 

    丈夫茫然地抬起头:“不知道,我说了些什么?” 

    妻子不满地板起了脸:“你好像在骂我。” 

    丈夫默然无语,最后坦白承认:“有可能,因为白天太忙,抽不出空来骂你。” 

    你以为是整个晚上都在睡觉吗? 

    不,你在骂你的妻子。 

    你以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吗?不,有一本名叫《人生宝鉴》的书,公布的统计材料会让你大吃一惊。 

    如果一个人活了72岁,他这一生的时间是这样度过的: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3年,工作14年,读书3年,体育锻炼看戏看电视看电影8年,饶舌4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 

    实际上用于工作的时间仅仅是人生的1/5还不到。不仅我们在宏观上不了解自己,就是具体到每一天,我们也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哪里去了。原因在于80%的人都有一个错误的感觉,那就是认为自己的时间花费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实际上正如上文所说,这是一种错觉。 

    有些脑功能衰退的患者在向医生陈述病情时,往往自称家中宽敞,每天可行走一万步以上,然而让他们带上记步器进行记录后发现,实际每天只走了几百步。 

    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中有一句台词: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 

    对于“穷忙族”来说,有时确如这句台词中所说:当我们用以自恃的忙碌使自己疲惫不堪的时候,有时甚至反不如没有忙碌对人生更有益。 

    有时,我们自己感觉工作了若干小时,实际上,也许大部分时间在打岔、走神、团团乱转,真正工作的时间只有几十分钟。我们以为自己一直在开会,其实不过是在聊天,我们以为自己一直是在写报告,其实是在不断地讲电话,我们以为自己在做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把时间用在很多成效甚微,甚至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最需要的地方。 

    一个连“份儿钱”都挣不出的出租车司机,必须想办法找出自己的收入来自何处。要了解这一点,仅凭感觉和记忆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精确的记录。只有详细地记录自己的活动情况,才能准确分析客观地了解自己使用时间的模式。因为人们往往宽于律己,自己认为在工作,其实完全不是。 
    因此,摆脱“穷忙”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记录来准确了解自己的时间,认清时间真正消耗在什么上面。 

    准备合适的工具,如笔、手表、空白时间表(最好以一刻钟或半小时为单位),详细记录自己的活动情况,坚持一周。如果全天记录有困难,可以分段记录,比如今天记录整个上午的情况,明天记录下午和晚上的情况,后天记录上午和中午的情况,然后再把它们集中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记录以下几点:活动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地点、自我感觉效率、是否按计划完成(或者:是否是计划安排的事情)、中途中断的次数、原因和长短。每当我们看表的时候,顺便把当时正在做的事情记下来,当我们进行一项工作(如写作业、写报告、读书)时,记录自己中途中断了多少次、每次中断占用多少时间。 

    项目:这段时间所做工作的说明。 

    地点:进行工作的地点。 

    效率:对完成效率的自我评价,可以用ABC或123为标记,如果效率有较大波动,则标出来,如A…B(由高效率变为中等效率),或1…3…2(由高效率变为低效率再变为中等效率)。 

    计划:用百分数表示计划的完成比例,100%表示完成这段时间应做的事情,50%表示只做完了一半,N/A表示这件事是计划以外的事情。 

    中断:注明中途中断的次数、原因、持续时间。 

    包括上述项目的每日活动记录至少应该进行1周,每15分钟填写一次。这一点作为有效时间分析的基础是必要的。并且至少每半年应该重复1次,以免旧态复萌,重新恢复到低劣的工作方式之中去。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以上所提供的不过是几项泛化的项目,每个人都可以扩展思路,找出更多与时间有关的数字,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份记录会让多数“穷忙族”大吃一惊,不过更可以帮助他们明白自己的时间到哪里去了? 

    人生也须倒计时 

    在非洲的中西部,居住着一个叫做底姆尼的民族。这个族的酋长是由民主选举产生,酋长自就任的第一天,他就要自己预定自己的死期,到时必死。 
    预定的方法是这样的:新酋长选出来以后,要用一只手尽其所能地抓起一把石子,放进一个银盘里,由一位巫师当众点算,一颗石子等于一年的寿命,石子的多少决定酋长能活多少年。 

    规定的时间一到,巫师便拿来毒药,看着酋长服下并一命呜呼。 

    据说,非洲还有另外一个民族,婴儿刚生下来就获得60岁的寿命,以后逐年递减,直到零岁。人生大事都得在这60年内完成,此后的岁月便只剩下颐养天年了,因为他们认为,60年以外的时间是命运之神额外的赏赐,是不属于自己的。 

    这两种生命倒计时的方法,其实都暗含着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理解:时间正像一个趋炎附势的主人,对于一个临去的客人不过和他略微握握手,对于一个新来的客人却伸开了两臂,飞也似的过去抱住他;欢迎是永远含笑的,告别总是带着叹息。 

    上面两个故事的启迪在于:与其顺应时间的安排,不如主动反其道而行之地安排自己的一生。 

    美国诗人艾略特的一句话说:“我们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把人生按照一个整体来考虑,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清楚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自己每一天每做一件事都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自己每迈出的一步始终都是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的。 

    有人说,我的目标只是完成本月的业务指标,并不想做出关于整整一生的宏伟计划。我们的一生就像一座大厦,各段时间则像大厦中的一间间房子。我们在开动机械建造之前,必须先有详尽的设计图,有了设计图,然后有施工计划,这样按部就班才能完成建筑。 

    如果设计稍有缺失,弥补起来可能就事倍功半。如果根本缺乏对整体的规划,大厦的框架就不可能搭好,房间的位置也无法确定。有时也许灵感突发,创造出一些近乎完美的细节甚至局部,但是这些完美放在整体中却并不协调,我们更不会因此得到一座完美的大厦。 

    原因很简单:只有在人生的大厦主体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单个房间的完美设计和门窗地板的安装才有意义。 

    因此,如果你自认是一个“穷忙族”,正被太多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都在忙碌,最终却发现所获甚少,如果你不愿意得到一个终将破灭的泡影人生,那么就要管理自己的生活。 
    生命磁卡的读数 

    以前我们用磁卡打电话,将磁卡插入话机时,显示器立刻显出卡中的数值,随着通话时间的延长,卡中的数值不断减少。 

    其实,生命不也如同一张小小的磁卡吗? 

    与上面故事的酋长所不同的是,因为缺乏外界的约束,我们会经常忘掉那冥冥之中不断减少的读数,因而也不知道有限的生命剩下多少。而当生命倒着计时,减少的数字便会提醒我们来日不多,该做的事情得赶紧去做。 

    假如有一家银行,每天早晨向你的账户拨款8。64万元。你在这一天内可以随心所欲,想用多少就用多少,用途也没有任何规定。规矩只有一个:用剩的钱不能留到第二天再用,也不能节余归己。在这种情况下,你算不算日进斗金的富人呢? 

    相信除了比尔盖茨之外,所有的人都会点头承认,而且每一个都会对这些钱精打细算,盘算出各种方法来把每一分钱花得更有意义,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的作用,让每一分投资都获得最大的收益。 

    事实上我们确实有这样一个户头,不过存入其中的是另一种财富时间,每天都有新的86400秒进账,无论我们用不用、怎么用,这些时间一样会从我们的户头上消失。 

    中国民间有一首《莲花落》,歌词这样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七十不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睡觉中度过,这样算来仅有二十五年……”。 

    这种算法把短暂的人生算得一清二楚了。人生的有效时间,只有区区25年! 
    美国科学家艾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有时候一个人为不花钱得到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最高。 

    这句话适用于很多东西,但是用在时间上却最恰当。我们每个人都是“日进斗金”的富翁,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花心思来经营和利用它们了呢?很多人却忽略了自己已经获得的这些财富,而一味地企求别处的财富,最终变成忙碌的穷人。 

    他们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一生,还有什么比这代价更高的吗? 

    要取得人生和事业上的成功,固然需要知识和才能。但是任何知识和才能,必须通过有条不紊地系统工作才能发挥作用,而时间就是知识和才能转化为最终成就的限制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成功,必须把才能和时间管理结合起来。 

    也许,只有从观念上对生命倒计时,我们才能把才能与时间结合,通过对整体人生的全盘构想来进行自我管理,才能促进工作、充分休息和充实人生,这才能有效地摆脱“穷忙”。 

    我们只有把对生命尽头黑洞的惶恐、对无法控制一切的恐慌,化为这样一种念头:今天是我们在世上的倒数第……天,生命正随着这一天的过去而递减,必须趁着还有机会的时候,努力地过好它。只有傻瓜才会觉得无所谓。 

    只有向自己发出“只有……”的提醒,不再维持“来日方长”的错觉,一切懒惰、懈怠、拖延和得过且过的思想,就会变得不可原谅。 

    让我们用莎士比亚的一个名句来告诫自己: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我现在了解的自己,并不是我的存在的最终形式。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不断地结束已经实现的自我,然后去发现新的自我。 

    约瑟夫坎贝尔 

    为何得不到提升 

    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这句话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但是珍惜时间是不是就意味着成功呢? 

    某公司来了一位扎实能干的年轻人,不久就被提升为部门经理。 

    这让同在该部门工作的安德烈很生气,因为他在这家公司里忙碌了15年,但是一直没有被提升。他越想越来气,跑到董事长办公室,抱怨说:“我在这儿工作兢兢业业,已经有15年的经验,可是您却把刚来了一年的新手提升成经理。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董事长耐心地听他说完:“安德烈,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 

    他的眼里露出期望的光,董事长接着说:“但是有一点你弄错了:你并没有15年的工作经验,你只有一年的经验,而把它兢兢业业地用了15年。”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穷忙族”和安德烈一样,都是从方法上珍惜时间的高手,但从战略高度来看,却是管理时间的失败者。 

    他们十分懂得珍惜时间,一分钟当成两分钟用,一小时当成两小时用,一天当成两天用,总是把一切事列入自己的计划,干这干那,整天忙忙碌碌,从来没有轻松愉快的时刻,也从来没有女友一起度过的清静夜晚。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天到晚无休无止的工作。 

    美国诗人魁士特曾经这样描述这种忙碌的生活: 

    再见先生,请原谅, 

    我没有时间, 

    我必须结束谈话。 

    我本来乐意帮助你, 

    但我没有时间; 

    我本来应该接受邀请, 

    但我没有时间; 

    我无法思考,我无法阅读, 

    因为我没有时间; 

    我想向上帝祈祷, 

    但是我没有时间。 

    或许,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很多的事,但最终所取得的成就却微乎其微,或者说并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甚至也并没有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收益。问题出在哪里呢? 
    究其原因,并不是没有珍惜时间,真正的原因在于珍惜时间本身并不足以使人成功和快乐。 

    “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以及富兰克林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珍惜时间而获得的。或者说,珍惜时间并不足以达到那样的成功高度。 

    很多人稍微用心一下,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许多节约时间的办法,但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片面做法。 

    珍惜时间,实际上可以称为绝对时间的利用,前提是假设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是一个基本不变的量,强调分分秒秒的加紧利用,不能浪费。在一件工作上花费的时间越多,间隔越长,那么获得的效益就越多。 

    这种利用方式要求增加和延长工作时间,来提高产出。中国古人多主张这种利用时间的方式,如头悬梁锥刺股、映雪囊萤这些故事,无不反映了“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的观念。 

    但是同样一天工作8个小时,可是第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却是第二个人的两倍,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在于时间利用的效率。 

    效率是时间管理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你能获得更多的输出,你就提高了效率。类似的,对于较少的输入,你能够获得同样的输出,你同样也提高了效率。因为我们在工作中的输入资源如资金、人员、设备等都是稀缺的,而这所有的稀缺都可以表现为时间的稀缺,因此提高时间的运用效率,也就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从这个角度为来说,效率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可以称为相对时间的利用。它强调利用各种方法开发单位时间中的利用率,主张工作学习的时间尽量不延长,着眼于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益。比如按质用时、交叉轮、时间隔离和集中使用等等方法。 

    提高效率,比单纯地珍惜时间又前进了一大步,成为工业时代人们的选择趋势。它使人能够突破时间这个限制因素,而适应发展的社会需要。 

    珍惜时间和提高效率都可以使时间增值,使我们获得更多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例如你完成某件工作,每次需要10小时的时间,花5小时学会一种新方法以后,每次完成相同的工作只需要7小时时间,那么,学习新方法的那5个小时使你的时间得到了增值。 

    另一种形式是使每单位的时间能提供更多回报。例如当每小时只能赚10元钱的时候,每个月要赚1000元的话,每天必须工作5小时。每小时能赚100元时,每天只需工作半小时就能维持每月1000元的收入,从而获得更多自由时间。 
    事实上,无论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行业和职业,也无论在哪里生活,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所有快乐的成功者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他们知道时间管理就是人生管理。在成千上万成功者的传记当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条理不分明,做事无效率的主人公。 

    无论是珍惜时间还是提高效率,都是把日常生活中相对比较短的时间段,如一天、一周、一个月或者几年来作为管理对象,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在单位时间里的效率,创造更多的效益。从一个时期来看,因珍惜时间和提高效率所带来的时间增值,能使我们有更多自由时间,享受更加丰富的生活。也正因如此,有人甚至提出了“效率第一”的口号。 

    效率第一的误区 

    有个人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赶路,累得满头大汗,筋疲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