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孰料这层意思还没挑明,就节外生枝了,多尔衮见到了汗兄的小姨子,而且是一见钟情,结果由皇太极做主把皇后的妹妹许配给了多尔衮。


清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吉济特氏姐姐来归

    政治上的运筹帷幄、军事上的出其不意,是那样地吸引小博尔吉济特氏,而其乐无穷的感受则把她引领到“治国、平天下”——原本是男人的世袭领域,生为女人也许是她一生最大的悲哀……    
    然而一个女人在做了母亲之后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生下两位格格之后,小博尔吉济特氏似乎才意识到即使为了女儿也要努力去尽一个妻子的责任。    
    一个不能主宰自己婚姻的女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生儿育女才体会到夫妻一环的重要,她必须为儿女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而在粉黛集中的后宫就更是如此,母亲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往往决定儿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1634年),小博尔吉济特氏的国与家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年五月,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的叔叔毛祁他特率领自己的部众投奔后金。    
    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作为成吉思汗的嫡传后裔已与明朝结盟,以对付正在崛起的后金。    
    但察哈尔部在天聪六年(1632年)被皇太极击败,向西狂奔,逃至青海大草滩,一路之上部众损失大半。    
    毛祁他特见大势已去,在溃逃途中,先躲到科尔沁部,继之又从科尔沁来到沈阳,归降后金天聪汗,该年五月来到沈阳。    
    皇太极从毛祁他特那里了解到察哈尔部沿途溃散的状况,立即率领军队收编散落的部众。    
    五月二十九日,当皇太极行至纳里特河扎营时,一只“雌雉自西飞堕御营内,众军索之不得,夜入御幔榻下”,“众皆谓雉翟乃后妃之羽仪,当为皇上得贤后吉占”。    
    当皇太极凯旋后,科尔沁部已经把木布泰26岁的姐姐送到了沈阳宫阙,时为天聪八年十月十六日。    
    为了区别姐妹俩,称姐姐为大博尔吉济特氏,据太宗朝实录记载:当大博尔吉济特氏抵达时,“上偕皇后诸妃迎至,设大宴纳之”。    
    在大博尔吉济特氏抵达沈阳的当天就举行了合卺之礼,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在此之前就都安排完毕。    
    无论是实录还是《清史稿•;后妃传》,对于大博尔吉济特氏在来到后金以前的身世都没有任何透露。    
    按照当时早婚的习俗,26岁的女子不可能还待字闺中,更何况科尔沁部莽古思家族一向对联姻非常重视,大博尔吉济特氏在十几年前就应该已经嫁出去了。    
    问题是,她的第一次婚姻嫁给了谁?虽然清朝当权者有意掩盖真相而变得扑朔迷离,但从察哈尔部的林丹汗的叔叔毛祁他特先逃到科尔沁、再从科尔沁投奔沈阳后不到5个月就上演科尔沁部送大博尔吉济特氏到沈阳同皇太极完婚等一系列事件中,还是可以发现某些蛛丝马迹的。    
    在努尔哈赤当政时,察哈尔部是漠南各部名义上的首领,其实力也是各部中最强大的。    
    科尔沁虽然已经同努尔哈赤结盟,但在十几年前还无法判断究竟哪一个更具有王者之气,在同后金联姻的同时把大博尔吉济特氏嫁给察哈尔部的首领,也是很自然的安排。    
    笔者的这一推测并非出自杜撰,而在得悉近代史上一件真实的事情——太平军起事后,某一大户在无法判断哪一方最终获胜的情况下,让一个儿子投到李鸿章的门下帮助办淮军,让另一个儿子投了太平军,将来无论哪一方胜了,都有人在朝中为官;结果是清军平定了太平军,那个察哈尔部儿子也阵亡了,而投在李鸿章门下的儿子后来官至清朝总督。    
    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就脚踩两只船,儿子都可牺牲,更何况女儿。    
    大博尔吉济特氏以前的夫家—察哈尔部的首领毛祁他特一行人,需要把大博尔吉济特氏作为进见礼;木布泰一直到天聪八年仍然未能给皇太极生下阿哥的现实,也使得莽古思家族对这门婚姻特别热衷;而天生丽质、文静的大博尔吉济特氏又的确同皇太极有缘,一下子就把皇太极的魂给勾走了,堪称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真应了“皇上得贤后”的“吉占”。    
    与此同时,作为妹妹的小博尔吉济特氏的生活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当大博尔吉济特氏成为后金后宫的一位妃嫔时,已经嫁过来10年的木布泰相当兴奋,自己的身边毕竟又多了一个娘家人。    
    姐妹俩嫁给一个丈夫在满蒙的贝勒、贝子家本来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更何况博尔吉济特氏对于汉族的娥皇、女英共事一夫的典故早已略知一二。    
    虽说性爱是排他的,但在皇宫内的女性首先需要学会的就是宽容,对丈夫的移情别恋要视而不见,心如止水,对自己所受的冷落要毫无怨恨之情,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然而令小博尔吉济特氏始料不及的,共事一夫不过是她自己一厢情愿的设想。    
    姐姐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妹妹小博尔吉济特氏的处境——欲做贤妻而不可得。    
    小博尔吉济特氏在婚后多年培养起来的夫妻感情,伴随着皇太极对大博尔吉济特氏的炽热的持久的爱而消失得杳无踪迹,而夺去丈夫的竟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姐姐……如果在几年前,当少不更事的小博尔吉济特氏还不懂得风月情浓的滋味时,对于姐姐的独承雨露也许并不会特别在意,可如今她已经从少女变成了少妇,让一颗被异性激活的心,去适应被冷落的麻木生活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被冷落是痛苦的,但也给了小博尔吉济特氏清醒地领悟人生的时间……对于夫妻来说,第一次的四目相视时的感受可以彼此凝固一生,姐姐投过去的惊鸿一瞥,足以令皇太极刻骨铭心,而她当年投过去的是惊恐羞涩,在丈夫的心中她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女孩。10年形成的夫妻情竟敌不过一瞥……小博尔吉济特氏又重新考虑起自己的角色,既然她不可能在皇太极的感情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就把精力用于所热衷的政坛吧。    
    “天生我材必有用”,又何必枉悲伤!小博尔吉济特氏对察哈尔的关注并不亚于皇太极。    
    当林丹汗病死的消息传到沈阳后,她的第一感觉就是立即派军队去接收林丹汗的部众。    
    小博尔吉济特氏的设想与皇太极不谋而合,多尔衮、豪格、岳托、萨哈廉等率领军队从辽东出发,一路西行,渡过黄河,对土崩瓦解的察哈尔进行收编。    
    在政治上她竟然能同皇太极“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本身就说明她已经拥有挤进男人世袭领地的能力……    
    多尔衮对林丹汗之子额哲及其部众的招抚,以及从林丹汗遗孀——苏泰福晋那里得到元朝的传国玉玺(上面刻有四个汉文篆字“制诰之宝”)的消息,更是令小博尔吉济特氏不胜欢欣,凭直觉她已经感觉到对后金的事业来讲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堪称是天与人归……    
    此后不到一年,皇太极便在满、蒙、汉贝勒、大臣的拥戴下称皇帝,改国号“清”,改元崇德。    
    在称帝的同时,皇太极也开始完备后宫制度,五宫并设:以皇后老博尔吉济特氏位居中宫,以宸妃大博尔吉济特氏居关雎宫,以贵妃——阿霸垓部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博尔吉济特氏居麟趾宫,以淑妃——阿霸垓部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博尔吉济特氏居衍庆宫,以庄妃小博尔吉济特氏居永福宫。    
    庄妃已经从五宫的设置及命名中领悟到皇太极极力在政治需要与追求感情之间保持平衡。    
    五宫中清一色的博尔吉济特氏的后妃,反映出他对满蒙联姻的高度重视;以皇后老博尔吉济特氏位居中宫显示出对皇后地位的尊重;以关雎宫安置姐姐宸妃则说明:他虽然是皇帝但首先是个男人,而作为一个男人对于纯属个人情感的渴望与追求,以“关雎”作为宸妃殿宇的名称,就迸发出他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生活的神往;麟趾宫则出自《诗经•;周南》中的“麟之趾”篇,该篇盛赞周文王子孙繁衍且人才辈出,以麟趾命名寄予了皇太极对博尔吉济特氏家族妃嫔生子并册立为继承人的厚望;至于衍庆、永福所表达的不过是幸福绵延长久。    
    小博尔吉济特氏深知,在接近权力巅峰的后宫,在接近权力之争漩涡的后宫,能成为一个永远有福的人又谈何容易!


清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吉济特氏小试牛耳

    颇通汉族五行相克之说的庄妃,已经从国号的更改中洞察到酝酿在皇太极心中的雄图大略——以大清之水扑灭朱明之火,明清之间更激烈的战争即将揭开序幕。    
    她意识到清王朝一旦入主中原,就要懂汉语,于是她未雨绸缪,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汉语。    
    虽然皇太极即位后曾率领军队突破明长城防线,蹂躏明京畿地区,但庄妃愈来愈意识到在明军还保有宁锦防线、占领山海关的情况下,清军只能快进快出。    
    从天聪三年第一次突破长城防线到崇德元年、崇德三年对长城防线的突破,都是采用突然杀入、大掠而归的战术,皇太极不能不考虑宁锦防线上的明军会突破辽河进攻沈阳……    
    摧毁明宁锦防线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但要摧毁宁锦防线必须需要大炮,有鉴于八旗劲旅在攻城中屡屡被明军炮火所阻,皇太极在即位后开始试制火炮,并在天聪五年(1631年)制造出土炮,但比起明军在宁远、锦州所配备的从澳门购置的西洋大炮(装有望远镜,炮弹可连发)还落后一大截。    
    此后又过两年,盘踞登州的原明朝游击孔有德、参将耿仲明把明登莱巡抚孙元化仿西洋大炮所生产的几百门新式大炮全部夺取,并从登州突围投奔皇太极,这些新式大炮就成为改换门庭的进见礼。    
    新式大炮的输入,为摧毁明宁锦防线奠定了基础。    
    庄妃似乎已经嗅到摧毁宁锦防线的硝烟。    
    果然,向宁锦防线发起攻击的战争在崇德四年九月(崇祯十三年,1640年)发起。    
    在皇太极的部署下,清军轮番轰击明军设在杏山、松山、锦州、宁远等军事重镇。    
    到翌年三月,清军已经完成对锦州的战略包围。    
    为解锦州之围,明崇祯帝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军队出关。    
    驻守锦州的祖大寿派人给洪承畴送信,强调保护饷道的重要。    
    洪承畴接受了这一建议,以守为战、步步为营,但明廷却以洪承畴祠师久靡饷,一再促战。    
    洪承畴被迫于崇德五年五月率领六万军队从宁远向锦州进发,在距锦州十八里的松山受到清军阻击,进不能到锦州,退不能回宁远,被困在松山。    
    与此同时清军的另一支军队运动到杏山与松山之间,切断通向锦州的饷道,并夺取了明军囤聚粮草的笔架山。    
    锦州之围未解,洪承畴又被围困在松山,而被分割在杏山的明军在向宁远撤退时又遭到袭击,被歼五万有余。    
    无力突围的洪承畴,在被围困四个月后被清军生擒活捉,时为崇德七年二月十九。    
    饷道被切断、援军被歼以及主帅被擒的现实,把祖大寿逼上了绝境,该年三月初十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祖大寿走出围城,向清军投降,锦州的陷落使得周围的城堡全部被攻占,宁锦防线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志在夺取中原的皇太极下一步就是要设法劝降洪承畴,对中原两眼一抹黑的清王朝当然需要一个“引路者”,洪承畴是最合适的人选。    
    庄妃当然已经得悉,洪承畴在被俘后“延颈承刃,始终不降”,而且在求死不得的情况下开始绝食。    
    庄妃还知道,皇太极曾派颇有影响的汉人——范仲淹的后代、清朝大学士范文程,到关押洪承畴的三官庙探望过洪氏,与之“谈论古今”。    
    在谈话中范文程发现“梁间积尘落洪襟袖间,洪屡拂拭之”,并因此推断洪承畴死心未决,范文程曾向皇太极分析道“其敝衣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范文程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毕竟是推测。    
    在没摸准洪氏的脉之前,皇太极是不能贸然前去的,万一洪承畴不能纳头便拜,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再派谁去呢?清廷内的汉族官员——无论是地位还是智慧,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范文程的,而满洲贵族中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充分理解争取洪承畴的意义,更何况彼此之间还有语言障碍呢……    
    机敏的庄妃洞察到皇太极已经陷入了无人可派的地步。    
    此时,清朝皇帝需要派一个比范文程更接近权力中枢的人去打消洪氏的顾虑……    
    于是,庄妃想到了自己,她认为:凭借自己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流利而又准确的汉语及充满哲理的说服能力去劝降洪承畴是不成问题的。    
    而且满族还没封建到男女有别的地步,以后妃的身份出面去劝降一位皇帝很看重的汉族官员也不会引起轩然大波……    
    于是,她断然向皇太极请命,夫妻之间竟然不谋而合。    
    庄妃的出现令洪承畴为之一震,庄妃并非一般后妃,是皇后的内侄女,她的驾到既意味着皇后的亲自光临,也表明皇太极对他洪某人生死的高度关注,被俘的汉族官员不计其数,拒绝投降的也并非他一人,但派通晓汉语的皇妃前来劝降这还是头一次。    
    庄妃却绝口不提归降二字,反而对洪承畴杀身成仁的选择表示钦佩,一口一个洪先生叫着,一再强调“先生之志不可夺,我并不劝先生弃旧图新”。    
    很会把握谈话分寸的庄妃,在洪氏心理防线已经放松的情况下,同其探讨起历朝历代的兴衰,很自然地谈到识时务者为俊杰、良臣择主而事一类的话题;接下来又对已经绝食数日的洪承畴说道:先生“这样折磨自己,真叫人见了实在心疼。”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语,已经把明蓟辽总督的心理三八防线摧毁,只见洪承畴转过脸去“闭目面壁泣不已”,这才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伤心的泪水、无奈的泪水、知遇之恩的泪水一起涌了出来……    
    如果崇祯皇帝不逼他改变以守为战、保护饷道的策略,他会落到这步田地?如果战死疆场又焉能落得饥肠辘辘、求死不得的地步?他记不清已经绝食几天了,至少已经十几天了,怎么他还能活着?难道这是天意?让他去辅佐一个新的王朝?绝对是天意!其实洪氏之所以活着,并非天意,实乃人意。    
    皇太极需要洪承畴,从洪氏开始绝食时起,庄妃就密令在三官庙看守的人要把用人参泡过的水给洪承畴喝,如果他拒绝喝水,就乘他体弱昏睡之际,悄悄地往他嘴里滴几滴人参汤……    
    望着涕泣不已的洪承畴庄妃悄然退下,她知道降服洪氏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皇太极出现在三官庙时,泪流满面的洪承畴立即五体投地。    
    庄妃以她的机敏、流利的汉话、善于捕捉心理变化的言辞,为皇太极入主中原战略的实施争取到一位难得的向导。    
    至于从政所带来的挑战与喜悦,也给庄妃的生活打开一扇更宽阔的窗口,并为她提供了一个叱咤风云的舞台;她今后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波澜壮阔。


清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吉济特氏纵横捭阖

    皇太极一直期望能在五宫后妃所生的儿子中册立皇位继承人,真是天遂人愿,崇德二年(崇祯十年,1637年)最受宠爱的宸妃第一个给他生下儿子,此即皇八子,此子一出生就被立为皇储,而且皇太极还为此大赦天下。    
    说来也巧,庄妃在一年后生下了皇九子,尽管皇八子出生后一年多,就夭折了,但皇太极仍无立嗣皇九子之意,他依然寄希望于宸妃,想等宸妃再生育个阿哥作为继承人。    
    不承想经受丧子打击的宸妃,健康状况日下,不仅未能再育,而且卧病不起。    
    崇德六年九月(1641年)正在锦州指挥战事的皇太极,得到宸妃病危的消息,立即从锦州往沈阳赶,马不停蹄,日夜兼程……    
    但心急如焚的皇帝还是未能赶在死神之前回到关雎宫,宸妃怀着对皇太极的无限眷恋与牵挂离开了人世,享年33岁。    
    关雎宫从此失去了生气,失去了真情,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希望,诚可谓:从此生死两茫茫,多情天子空悬念……    
    皇太极失魂落魄,精神恍惚,虽然他也时常提醒自己别忘了作为一位清朝开国皇帝的责任—— “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但在实际上却不能从悲伤中自拔。    
    就连攻陷松山、锦州,收降洪承畴这样一系列的重大胜利也不能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