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254-毛泽东与贺子珍-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贺子珍迎上去:“傅医生,你辛苦了。你的气色还很好呀!”    
      傅连暲过去出门坐轿子,现在已学会骑马。对他来说,从坐轿到骑马也是一场革命。他说:“托福,托福,贱体健康如常。”    
      毛泽东把梨子放在傅连暲的药箱里:“你的健康就是大家的福气,你可不能病倒。”说罢伸出胳膊,让傅连暲给打针。    
      傅连暲把梨塞到贺子珍挎包里,然后点亮酒精灯,在毛泽东的手臂上先消毒,然后注射,又轻又快。    
      这时,那个顶顶有名的“罗明路线”的“发明者”罗明来看望毛泽东,远远就喊:“毛主席,你好!”    
      毛泽东一见故人,大喜:“罗明同志呀!你这个‘罗明路线’呀! 名气大得很哪!你人没到江西,把江西搞了个天翻地覆,邓、毛、谢、古,还有个肖劲光,你真是法力无边呀!”    
      罗明咧大嘴说着:“见笑了,见笑了!名气倒不小,可不是我在战场上打出来的,惭愧,惭愧。”    
      毛泽东举手示意:“小声一点。”又说:“我正同洛甫、王稼祥同志说事,你在这里等一下。你也好久没见到子珍了,你们先谈谈。”    
      罗明说:“对,长汀一别,日子不少了。原想找傅医生看看病,拿点药。想不到却还是一举三得。”    
    


第六卷 漫漫征程遵义会议(6)

    毛泽东点点头,走出廊上,拐到隔壁屋子里去了。    
      傅连暲先给罗明看病,先看看表,然后按着罗明的脉搏。    
      贺子珍笑着说:“有一阵子,润之一听‘罗明路线’头就发麻。”    
         
      罗明做了个鬼脸:“把罗明二字改为毛泽东三字,就对了。区区罗明,何足道哉!”    
      这时,从隔壁屋传来毛泽东同张闻天、王稼祥的声音。    
      长征途中的张闻天。毛泽东的嗓门很高,情绪异常激动:“湘江之战,我们损失了3万多人马。出发时86000人至今只剩3万多人了。再按原计划到湘西同贺龙、肖克会合,我们就会全军覆没。蒋介石已调了40万人马布好了“口袋”,等我们去钻。我们万万不能钻进去。只有向敌人兵力比较虚弱的贵州前进,才能挽救危机,争得主动,现在正在三岔路口,要当机立断。再说,部队连续行军打仗,已经两个多月了,应该休整了。牛耕了一天田,还要吃吃草、喝喝水嘛!只有打到贵州,才能找到休整的机会。”    
      接着是张闻天和王稼祥的声音,也很激动:“现在大概已到了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不能再犹豫了。”    
      贺子珍听了,脸上闪着喜悦的光彩。她已经从张闻天、王稼祥二人耐心同毛泽东商讨红军大事的事态中,得出一个结论:毛泽东已经不再孤立了,虽然他仍然处于劣势。她不禁暗暗地喃喃自语:这两年,他太孤立了。但她只是对罗明、傅连障笑笑:“见到你们,我太高兴了!”    
      傅医生给贺子珍检查了身体,母亲虽然瘦弱,肚子里的孩子却很正常。临了,匆匆忙忙走了,有好多病人等着他。    
      罗明留下,同贺子珍谈天,在被审查的日子里,想起在古井同毛泽东、贺子珍的会见、长谈,他心里始终是温暖的。    
      他对贺子珍说:“我忘了谁说过这样的话:生活本身就是法官,战场就是法庭,它将公正地审判谁有罪、谁无罪。”    
      贺子珍又想起湘江上密密麻麻的灰色,说:“代价太大了!”她说起江西邓、毛、古、谢,受了毛泽东的牵连,只有邓、谢二人随主力出发,泽覃、古柏都留下了。    
      罗明笑道,他同他们都不熟,这回在路上,无意中见到邓小平、谢惟俊,长谈过两次,喜滋滋地说:“真是一见如故啊!真是相见恨晚啊!”    
      贺子珍看他那种快活如痴的样子,笑盈盈地:“恭喜你找到两个知心朋友呵!”    
      三天以后,队伍来到三岔路,一条通湘西,一条通贵州。红军拐了个弯,走上通贵州的山路,向黎平方向疾进。    
      贺子珍行军到此,细细一看,忙问休养连连长、年轻的小伙子侯政:“侯政同志,我们往哪里走?”    
      侯政说:“往贵州。”    
      贺子珍一听,脸上挂满笑意,她已听说要往贵州走,但有人不同意,争论十分激烈。看来,毛泽东的主张不但得到承认,而且得到贯彻。她心情舒展地随大队拐了个弯,走上通往贵州的山路。    
      山路弯弯,经过轻装的红军战士在山路上行进。贺子珍抬头去,眉头展开了。贵州有这样的谚语:“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今天,太阳从白云缝隙中洒下缕缕阳光,让人感到是这样的难得。    
      果然天无三日晴,不久,细雨纷飞,路又崎岖难走,但部队行军速度已经快多了,贺子珍又有了过去反“围剿”时的感觉。    
      这天,贺子珍所在的休养连跟在毛泽东、王稼祥的担架后边。毛泽东已不坐担架,拄着拐杖走,也不肯骑马,走在王稼祥的担架旁,边走边谈,在他前面走的是张闻天。    
      毛泽东站在路边,向董老、徐老、谢老一一问好,叮嘱再三。    
      贺子珍随着毛泽东走进一个山村。只见前面战士们聚在路边久久不散。同志们见毛泽东来了,让开一条路。原来是一位60多岁、白发满头的老阿婆和她的小孙子倒在路边,几乎全身裸着,浑身发抖,气息奄奄。小孙子脸瘦得只剩一对大眼睛,望着陌生的红军。    
      毛泽东问身边的战士:“老阿婆病了?”    
      一个精瘦的战士:“她的儿子给白军抓去当兵了,她同儿媳妇分头出来讨吃的。今天太冷,肚子里空空的,就跌倒在这里了。”    
      毛泽东激动地走回他的担架旁,取下那件贺怡送的棉大衣,披在老婆婆身上。    
      贺子珍看着,也觉得无法劝阻,虽然她清楚毛泽东有病,也需要它。    
      老人身上一热,睁开了眼睛,抬头一看,刚起身就扑通跪在地上磕头,念道:“红军,红军。”    
      毛泽东的泪水在眼眶里转悠着,他和战士把老人扶起,叫小吴给她一袋干粮,不忍再看,大步走开,神情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不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毛泽东就算枉自来到世上,就算白活了。”    
      说罢,热泪夺眶而出。他重重地把手一挥,大步流星跟着大队往前走。    
      贺子珍跟在后边,也为之动容。她从自己马背的褡裢里取出一条毛毯,交给小吴,叮嘱道:“晚上给主席盖上,不要让他着凉。”    
      部队来到了陡壁高耸的乌江,下崖十里,在激浪拍岸的澎湃声中渡过湍急的乌江,又爬上十里高的崖壁,向遵义挺进。    
      1935年1月上旬,红军攻占贵州的遵义城。    
      红军打开遵义城后,军委安排毛泽东在旧城的一栋洋房里住下,贺子珍同他住在一起。    
    


第六卷 漫漫征程遵义会议(7)

    这是一栋两层的小洋楼,离开会的地点不远。他们夫妻住在楼上,警卫员住在楼下。遵义会议是在红军进入遵义后几天才开的。    
      来到遵义后的几天,毛泽东更加忙碌,抓紧时间做领导的工作。在那些天,他整天不在家,也很少睡觉,一改过去晚睡晚起的习惯,早早就起床走了,有时中午都不回来吃饭,晚上回来得很晚,也不敢马上睡觉,还要趴在桌子上写一阵。    
         
      遵义是贵州省一个比较繁华的中等城市,市面很热闹。由于红军保护商人的利益,街上的店家都开门营业。    
      有一天,贺子珍上街,见到有很新鲜的鱼卖。她知道,毛泽东爱吃鱼,就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点鱼。回来后,她加上辣椒,烧好了,等着毛泽东一起吃。    
      贺子珍从傍晚等到天黑,又从天黑等到深夜,都不见毛泽东的影子。她疲劳得睁不开眼,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也不知到了什么时候,毛泽东回来了。    
      贺子珍有些埋怨地说:“怎么这个时候才回来? 吃饭了没有? 肚子不饿啦?”    
      “还没吃饭,顾不上呀!”毛泽东这样回答。    
      “这么晚了,还忙什么?”    
      “找人谈话嘛。明天就要开会了,得抓紧时间做工作!”    
      毛泽东看到贺子珍也还没有吃饭,便歉意地笑了笑,说:“子珍,让你等苦了,来,我们一块吃吧,把你饿坏了吧!”    
      这样,他们的晚饭成了“夜宵”。    
      在这个关键时刻,忙碌的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周恩来的屋子也是彻夜亮着灯光。周恩来的住所离贺子珍他们的住所很近,贺子珍从窗口都可以望到周恩来房里的灯光。第二天,她听到周恩来的警卫员说,周副主席为了准备这次会议,熬了个通宵,累得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召开的那几天,贺子珍感觉到了,会上、会下都很紧张的气氛。会上紧张,肯定是两种意见斗争得很激烈。会下紧张,是没有出席会议的人,包括贺子珍在内,急切地盼望知道会议的结果,真是把眼都望穿了。    
      会议休息的时候,毛泽东回家吃饭。贺子珍想打听消息,又不敢乱问,只是试探地问:    
      “会开得如何?”    
      “现在同意我的人多了起来。”    
      “会上都讨论了些什么?”    
      “军事问题,李德、博古军事路线的错误。”    
      贺子珍觉得放心了。她有一种预感:情况已经好转,转折快要出现了。    
      果然,一月中旬的一天下午,会议还没有散,贺子珍同几个同志正在一间屋子里抄写标语,一个女同志快步走了进来,兴高采烈地说:    
      “毛主席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了!”    
      在座的同志都欢呼雀跃起来,贺子珍也开心地笑了。    
      这个女同志对贺子珍说:    
      “中央让我们马上发电报,把这个消息告诉一、二、三、四、五军团,译电的同志忙不过来,你帮助译电好吗?”    
      贺子珍很愉快地答应了。    
      当时军委负责发电报的有四个人。贺子珍是在江西中央根据地学会的翻译电报,能亲手把这个喜讯传到全军,是光荣的事情啊!    
      这天,毛泽东回到家里,一见贺子珍,就欢喜地说:“错误的军事路线终于结束了,我也有了发言权。”    
      “是呀,现在好了,我们党有希望了。”贺子珍高兴地回答说。    
      会议的精神迅速在全军中传达了。毛泽东还亲自到一些军团作传达。全军士气大振,他们欢呼:红军得救了!我们的党得救了!    
    


第六卷 漫漫征程一路艰辛(1)

    毛泽东知道贺子珍分娩后把孩子送掉了,点点头:“你做得对,我们只能这样。”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机动灵活的军事战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说过:“国民党的士兵有两条腿,我们的战士也有两条腿,可是他们的两条腿,走不过我们的两条腿。”    
      毛泽东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大幅度地迂回于云      
    、贵、川三省的广阔天地之间,终于跳出了数10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    
      1935年2月20日前后,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攻克娄山关,乘胜再次攻占遵义,击溃敌军两个师又8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毛泽东吟就《忆秦娥·娄山关》以抒胸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娄山关和诗词手迹。一天下午,休养连的队伍来到贵州白苗族的一个村庄,准备翻过一座山峰。怀着孕上路的贺子珍肚子阵阵作痛,她预感到要分娩了。    
      休养连的连长侯政立即让一些同志停下来,在路边找到一间屋子,把贺子珍扶了进去。连里的医生和护士都留下来为她接生。    
      休养连的队伍继续前进,后续的部队一支一支地从他们的屋前经过,最后,殿后的部队也走过去了。他们留下了话:敌人正在后面追赶过来,你们必须在下午4时前翻过这座山,否则有被敌人追上的危险。    
      连里的领导紧张地守候在“产房”外面,一面为贺子珍能否顺利分娩担心,一面计算着时间,考虑如何应付眼前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所谓“产房”,只不过是一间用单层砖砌成的破旧房子,里面空无一物,没有床,没有锅,也没有灶,连门都没有,只剩一个破门框。    
      贺子珍只能躺在担架上分娩。同志们张罗着想烧点热水,可是没有柴禾,水井也不知在哪里。时间紧迫,不容许他们从容地去寻找。    
      贺子珍生下了这个女孩后,担架员便把她从房里抬出来上路了。贺子珍的担架上、衣裤上,还残留着揩抹不掉的斑斑血迹。    
      前面的路程茫茫,行军途中,连大人都很困难,要把一个婴儿养活几乎是不可能的。处置方法只有一个,就是送给当地的老乡——这是不需要作任何讨论的。    
      毛泽民的夫人钱希均用一件大衣把女婴裹好,贺子珍用虚弱的手,从身上掏出仅有的四个银元,交给钱希均,说:“把这几块钱带上,交给老乡抚养孩子用吧。”    
      担架员抬着贺子珍走了没多远,钱希均抱着婴儿又追上来,对贺子珍说:    
      “你赶快给小孩子起个名字,或者留个什么东西,日后也好相认。”    
      贺子珍摇了摇头,刚毅地说:    
      “不用了。革命的后代,就让她留在人民当中吧。孩子将来要是参加革命,我们日后可能相见;如果不参加革命,就让她在人民中间,做个老百姓吧!”    
      15年后,当贺子珍把惟一留下的女儿送到她爸爸身边,她自己孑然一身度过那漫长的岁月时,她牵肠挂肚地地念起被自己扔下的这个女儿来。她曾设法查访,但没有下落。这时,她才后悔当时没有留下个什么东西,以便日后寻访。    
      后来,她哀伤地说:“长征路上生的这个女孩子,我都没有看清楚她长个什么样子,也说不清楚具体是在什么地方,送给了什么人家。我也无法知道她今天的死活。后来,毛泽东知道我分娩后,把孩子送掉了。点点头,赞同地说:你做得对,我们只能这样。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当时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自己的下一代。”    
      长征路上,筹粮困难,分娩后的贺子珍,经常吃不饱肚子,当然更谈不上产后营养了。由于条件恶劣,产后的贺子珍得不到护养,结果闹下了病根。    
      有一次,队伍开进云南一个地方,缴获了一批云南火腿,每人都分到了一份。连里照顾她产后虚弱,给她分了个双份。贺子珍不肯接受这个特殊的照顾,她只留下一份,把另一份退回连部。她恳切地说:    
      “我没有什么困难,把这些东西拿去给真正有困难的同志吧。”    
      毛泽东知道了这件事,把自己那份送来,放在贺子珍的手里,对她说:“你做得对,共产党员应该先人后己。”    
      贺子珍收下毛泽东送来的那份火腿,并没有一个人吃,而是同连里的同志一起分享了。    
      贺子珍分娩后不久,另一个女同志也分娩了。但是队伍越往北走,条件越是艰苦。粮食买不到,有时每人每天只分到一点点炒米或炒面。    
      这个刚生过孩子的女同志,连吃个半饱都做不到。贺子珍便把自己的一份口粮倒出一大半,送给那位女同志,自己找点野菜充饥。那位女同志不忍吃她的口粮,说:    
      “你拿回去自己吃吧,我不要,你也刚生过孩子。”    
      贺子珍硬是把口粮倒到那个女同志的碗里:“你一定要吃掉。现在的条件就是这样,没办法,大家一起克服吧!”    
      休养连指导员董必武见了这个情景,劝那位女同志说:“她让你吃就吃吧,子珍就是这么个人,只要她有一点吃的,都会毫不犹豫地送给别人;只要她有衣服穿,也会毫不犹豫地脱下来,送给同志。你不接受,她还不高兴呢!”    
    


第六卷 漫漫征程一路艰辛(2)

    那个女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当然,在艰苦的长征路上,贺子珍最关心的还是毛泽东。她知道,毛泽东现在身上的担子很重,身系几万红军战士的安危。因此,她总是尽自己的可能,让他吃得饱些,吃得好些。    
         
      红军打了土豪,有时给每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