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洪荒逍遥游-第1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故郯子称少昊为高祖。而郯子此次投身人间界的目的,却非那证道之机。而是借此机会消除穷桑氏一脉身上的天谴,扭转穷桑氏命运。当然,要是在此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有望证道之机的话,也是可以争取一下的。

    而郯子自投身人间界之后,也是颇有成就,青少年时期即治好父母的眼疾。使二老重见光明,孝贤之名远传。而后更是白手起家,在诸侯环伺,群雄争霸的春秋乱世之中从无到有地建立了郯国,而且以渊博学识称“子”。

    孔丘得见郯子,中等身材,面容消瘦,山羊胡须,也没有一国之主的王霸之气,唯有一双眼眸明亮。似是蕴含无穷大智慧,不觉令人折服。

    “末学后进孔丘拜见郯子先生。”孔丘行礼拜见,郯子却只受半礼便伸手将其扶起。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倨傲之感。

    穷桑氏与凤族渊源颇深,少昊拜凤族凰颖为师,而且以百鸟为百官职称命名。若说在少昊担任人族共主的过程中,诸事背后没有凤族的影子,这说出去都没人信。甚至少昊证道三皇果位不成,爆体危亡,亦是被凤族带回凤鸣山谷复生,如今仍在凤族之中潜修不出。

    郯子虽是少昊玄孙,但面对凤凰之子、人族先师。却不敢有丝毫怠慢。而且这也是因为孔丘仍未点破胎中之迷,记忆未复。否则就是这半礼,郯子也不敢受的。

    “高祖少昊诞生之时有五凤齐鸣。乃以凤凰为图腾神兽,以百鸟命名百官。我闻仲尼出生之时,有凤来仪,常自比凤凰,可见你我缘分不浅啊!”郯子面有笑意,此话一出,立马便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孔丘关注各国大事,洞悉天下时势,早已察觉自己仕途不见起色是因为有人暗中阻挠,而且不止一位。只是自己羽翼未丰,尚不是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之时,遂一边苦学,一边静待时机。如今自己学识已可称学富五车,勉强够到“子”的境界,又有郯子来鲁,事有转机。

    孔丘本来以为想要郯子帮助自己,还要费一番唇舌,甚至是付出不小的代价呢。不想郯子对自己的态度竟如此和善,有些出乎意料。孔丘时常天人交感,神而明之,感应一个人对自己是真心还是假意,善意还是恶意,再简单不过了。

    郯子如此真诚相待,显然除了郯子所说的缘分,以及二人合则两利之外,还有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不过孔丘并没有在意,有时候并不一定所有事情都要追究到底的。

    一个是已然称“子”的一国之君,一个是即将称“子”的雏凤,见礼过后闲谈几句便天南海北地畅谈起来。孔丘此时还未曾游历各国,对各国风土人情、天下时势的认知还及不上郯子,所以虽说是畅谈,却是郯子讲授居多。

    各国风土人情只能算是二人交谈的预热、铺垫,也可以说是抛砖引玉,所以自然而然得便从风土人情上过渡到天下时势之上。论及天下时势,便不可避免地谈起治国之策,各国引领浪潮的风云人物,像老子、晏婴、子产、苌弘等人更是被不断提起。

    郯子与孔丘秉烛夜谈,浑然不觉时间流逝,还是第二日鲁昭公派人来请郯子观礼祭典,二人方才惊醒过来。孔丘意犹未尽,虽感不舍,却也只能暂且告辞离去,郯子梳洗一番后亦去鲁国太庙观礼。

    随后的日子里,孔丘经常来拜访郯子,郯子亦不时去往孔丘家中,促膝长谈,常常废寝忘食。孔丘曾表露拜师之意,郯子却拒而不受,孔丘遂以先生称之,两人亦师亦友。有郯子讲授,孔丘的学问见识日益精进,时常举一反三,许多见解就是郯子也觉耳目一新,大受启发,获益匪浅。

    二人的畅谈也从一教一学变成了二人共同探讨、辩驳,郯子不禁暗自感叹孔丘不愧是凤凰之子。随着二人交流的不断深入,早已不限于天下时势,开始涉及天地自然、道法本源,如今盛行的运朝开辟之法也被二人多次谈及。

    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德五读书。

    命即命运,命理、易数,对命运的修炼,最深刻出色的莫过于伏羲的八卦神算,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皆由其衍生而出。只是对于命运的修炼还未成体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修炼道行,依旧包含在修炼精气神的修仙体系当中。按照前世轨迹,此次大争之世之后,对命运的修炼将分为三支,一曰道家易,一曰儒家易,一曰术家易。

    运即气运,对于气运的修炼,主要有开宗立派和开辟运朝两种,而且运朝开辟与帝王之道相结合,此时已初成体系。运朝开辟者祭天立国,聚拢天地气运而生气运金龙,通常有护国图腾神兽与镇国神器。

    也正因依托于气运,运朝开辟者虽修炼速度的极快,但一身实力有超过半数来自气运加持,剩下半数还要分出护国神兽与镇国神器的份。一旦大失民心,或者被其他更强大的运朝所败,气运溃散,立时实力大降,甚至因为承受不了气运反噬而亡。

    风水则是地势龙脉,在地仙界则以五庄观地师一脉为代表,在人间界则是九天玄女为代表。不过此时还未成体系,甚至“风水”一词还没有出现,同样包含在修仙体系当中。

    阴德则与气运类似却又有不同,气运主阳间事,阴德主阴间事,而且阴德会影响来生事。此时阴德修炼之法在地府酆都之中已现雏形,但同样不成体系,包含在鬼修体系当中。

    读书自然是儒家的修炼体系,修炼的乃是浩然正气与乾坤清气,由孔子开创,经孟子而彻底完善。(。)

    ps:昨天刚考完重修的统计学,应该大概可能好像八成能过,吧?

第三百七十九章 浩气冲霄 杏坛讲学() 
上回说到儒家修炼体系,由孔子开创,孟子完善

    读书即是文道,又包括琴棋书画四道,初有文气,后为正气。通常来说肉身孱弱,到后来甚至被称为手无缚鸡之力,但神魂却极其强大。那些胸有万壑,经天纬地,学究古今的大儒,念头正直,一眼洞悉人心,一言劝人向善,但凭胸中一口正气,鬼神易辟。一声喝斥,更可调动无穷天地正气,轻易震死妖魔鬼邪,至高深境界,万法不侵。

    当然,为保证儒家传承,儒家还有太保一脉,即儒门护法,在修习文道的同时兼修武道,通常以剑、笔、扇为兵器。不过此时文道修炼体系还未出现,还需要孔丘多多努力。

    郯子来朝鲁日久,作为一国之主当然不能久离国土,孔丘素宴送行,颇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味。郯子离去之后,孔丘又进入了平静的苦修时光,朝练人情世事,暮法自然夜读书。

    这日,本是平平常常的一天,孔子像往常一样夜读史书,残灯如豆,不过孔子夜能视物,倒不在意灯光昏暗。不知不觉间,孔子福至心灵,竟渐入悟道之境,心神一片通明,一道浩然刚正之气起自黄庭,游走奇经八脉、四肢百骸。

    渐渐,孔丘周身有朗朗读书声大起,有无数人族先贤披荆斩棘,带领人族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礼乐法制的文明时代。这一刻,天地有感,星光大耀,地腾龙气,浩然正气显化于世,直冲九霄。震惊寰宇。

    东海之滨,一位白发白须,仙风道骨的老者坐于一头青牛之上。漫无目的,缓缓而行。老者身旁还有一位青牛。一袭青衫,猿臂蜂腰,手中牵着牛绳。

    “哞”青牛低沉哞叫一声,硕大的牛头一甩,带着青年手臂偏移,也不知是青年牵着青牛,还是青牛牵着青年。

    这牛上老者正是云游天下的老子,而这青年则是老子收的弟子。名曰辛研,号计然,又有道号通玄。蓦然,通玄转头看向北方,隐见浩气冲霄,面容凝重,又隐有跃跃欲试之色,手中牛绳不由抓紧。

    郑国,屋中灯下,有一青年手持刻刀。正在默刻竹简,看其内容,却是法家先驱管仲的管子。蓦然。青年转头看向鲁国方向,感浩然正气沸腾,目露精光,手中刻刀划断竹简而不自觉。

    齐国,富贵大家演武场上,有一青年手握青铜大剑,刺、削、劈、砍,大开大合,虽仅是基础剑术。却隐见惨烈杀气、骇人煞气。蓦然,青年演武动作一滞。转头看向鲁国方向,一道浩然正气直冲天穹。至刚至大,宛如通天神柱。

    地仙界,玉京神山之中,孔宣遗蜕肉身处,浩然正气珠从其眉心飞出,破空而去。白紫彤目睹浩然正气珠破空飞去,却不曾出手阻拦,反而面露欣喜之色,眉宇间一缕忧色尽去。浩然正气珠直入人间界,受孔丘吸引,顺着冲霄浩气而来,有如流星天降,吸引更多天骄、大神通者的目光。

    浩然正气珠自眉心进入孔丘紫府祖窍,大放无量光明,乳白色神光照耀五脏六腑,洗涤周身。无穷天地正气滚滚而来,从窍穴毛孔直入孔丘体内,为其铸造无上证道之基。半晌之后,浩然正气珠从紫府下移至黄庭,片刻之后又下移至命府,本源道韵,烙印周身窍穴。

    待浩然正气珠复又返回紫府,沸野盈天的浩然正气也渐渐消散,孔丘缓缓睁开双眸。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眸,坚韧不拔,深邃如星海,蕴含无穷大智慧,吸引仁人志士追随探索,共同开创礼乐昌盛的太平盛世。

    东海之滨,老子清明的双眸复又变得浑浊,淡淡开口道:“走吧。”通玄闻言,收回目光,手中牛绳轻牵,向前而行。

    “哞”青牛再叫,依旧是先前不急不缓的步子,渐渐两人远去,身后隐有紫气随行。

    郑国,青年收回目光,看着刻坏的竹简,叹息一声笑道:“唉!又要去砍几根竹子了。”

    青年又从旁拿起一卷空白竹简,刻刀轻划,重新开始刻写起来。“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流之体,谓之礼。简物小米一道,杀惨禁诛,谓之法”

    这青年名曰邓析,而从他刻写的管子心术篇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法出于道,或说依道以正名备法。不过默刻研读管子并不代表邓析是道家或者法家之人,反而是习道、法而开名辩之学的名家先驱。

    齐国,演武场上,青年面露坚毅之色,自语道:“吾孙武此生,不弱于人。”孙武青铜大剑再刺,剑破虚空之声有如虎啸,锋锐杀伐之气大盛,隐成白虎之形。

    鲁国,孔丘目光微转,看向屋外一处,那里前一瞬还有一位护道者抱剑而立,此时却已隐没入天亮之前最浓的夜色之中。孔丘摇摇头却也不去在意,继续心神沉入体内,体悟自身变化与此次所得。当然还有感悟从天而降的浩然正气珠的玄奥,神珠有灵,已然自行认主,倒不用孔丘重新炼化。

    此番孔丘明悟正气本源,对于天地自然、道法本源的认知大有精进,已然可以正式称“子”。所谓穷则变,变则通,仕途不见起色,孔子乃开办学堂,正式传授弟子。孔子之前,学在官府,由各个大氏族垄断,包括周王室的太学,孔子之后,学在四夷。

    此前孔子悟道称子的动静不小,可说是名声大起,倒不用担心生源问题。鲁国与邻近几国之人听闻孔子讲学,趋之若鹜,有贵族子弟,也有寒门学子,年龄大小不一。

    其中数人却是值得一提,其一名曰闵损,家境贫困,字子骞,家境贫寒,寡言稳重,为人极孝,鞭打芦花、单衣顺母之事广为传扬。

    其二名曰仲由,字子路,好勇力,性直爽,多直言,孔子容而爱之。

    其三名曰曾点,字子皙,潇洒不羁,其志“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若说曾点众人不大熟悉的话,那提起他儿子想来众人应该不会陌生,正是曾参。曾参,字子舆,后世尊称曾子,更是成为儒家五圣之一的宗圣,收有二徒,一曰子思子,一曰吴子吴起。

    其四名曰颜无繇,字季路,听着这个名字陌生的话,那说他是颜回之父应该不陌生了吧。颜回,字子渊,也称颜渊,尊称颜子,后来的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的复圣。

    其五名曰南宫敬叔,乃是鲁国贵族,为孔子讲学提供了很多便利,而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孟子的六世祖。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讲学之地筑一杏坛,因坛前孔子亲种四棵杏树而称杏坛。此地乃是儒家最主要的弦歌讲学、弟子读书的地方,故有杏坛讲学之说,杏坛也代指教书授人之地。

    孔子广收门徒,大开私学之风,教书育人,乐在其中,三年时光,一晃而过。

    这日,孔子端坐杏坛之上,其讲授内容却是周朝礼乐,其下数百弟子席地而坐,正听得入神。忽然,有哒哒马蹄声响起,却是鲁昭公使者来此,传令召见孔丘。子路问因何事召见,使者不言,孔子笑道:“吾问齐景公与晏婴出访鲁国,想来与他们有关吧。”

    “不知此行吉凶?”颜无繇面有忧色。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尔等自行温习所学,不可懈怠。”孔子从容淡然,随使者一同向王宫而去。(。)

    ps:感觉线性代数要重修第四次了,我不会重修到大五吧?唉,学渣的悲伤逆流成河啊!心情莫名烦躁,近期更新实在抱歉,掩面而遁

第三百八十章 王霸之争 孺子可教() 
上回说到孔子从容淡然,随使者向王宫而去

    孔子入王宫,见到了鲁昭公、齐景公和晏婴,得赐宴陪酒,问则答之,中规中矩,就像是例行公事一般,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

    等到齐景公回到驿站,方才说道:“传闻凤凰之子长得天女羡慕,仙女嫉妒,面如冠玉、丰神俊朗、玉树临风,冠诸于任何赞美之词都不为过。不想今日一见,这个,嗯其貌不扬。”

    齐景公容貌俊美,年轻时曾有侍卫见之而生绮念,风霜似是不曾在他脸上留下印记,依旧风采不减,反而更加成熟稳重。齐景公斟酌词句,用其貌不扬这四个字来形容孔子,已经算是褒扬了。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当今天下,老子学究天人,独占鳌头,镇压周王室气运。数人紧随其后,孔子便是其中翘楚,大王万不可轻视之。”

    晏婴相貌中上,只是身材矮小,只有六尺,约合后世的一米四,仅是身高这一项便拉低了不少印象分。不过晏婴身材虽然矮小,但脊梁却极为伟岸,已然辅佐三代君王,堪称国之栋梁。曾出使楚国,巧妙化解楚王诸般刁难,维护了齐国尊严,更曾“二桃杀三士”,兵不血刃地消除齐国政治隐患,智慧无双。

    “寡人当然不会以貌取人,今日召见,鲁公在场,不便详谈,回头再次召见,卿可与之畅谈。”晏婴同样是称“子”的贤相能臣,亦在紧随老子之后的数人之列,若能与孔子结为知己,惺惺相惜,为其左膀右臂,齐国之大幸矣。

    数日之后,齐景公私下召见孔子,孔晏双子再会,一番寒暄之后,便天南海北地闲谈起来。两人同感对方见识渊博,不知不觉间,两人的话题焦点渐渐集中在治国之策上。晏子相齐辅政多年,经验丰富,而孔子还只是一个管理畜牧的乘田小吏,所以这次交谈更大程度上是由晏子所主导的。

    一者有经天纬地之才,经世济民;一人胸有万千沟壑,有安邦治国之愿,相谈甚欢,辩驳得也是酣畅淋漓。一个风云弄潮的智者,难得有一个可以共论天下的人,而且到目前为止,他还不是敌人,岂能不见猎心喜。

    畅谈良久,晏子话题一转,谈起秦穆公独霸西戎之事,从而挑起王道与霸道之争。两人舌绽莲花,言出法随,异象频现,更是显化出王道之国与霸道之国,展开兵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全方面的交锋。

    晏子很难说他是哪一家的人物,他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治国施政之道又很有儒家“仁政爱民”的特色,重视礼教,节俭廉政。不过相对来说,晏子还是更偏向于法家吧。

    终于,王霸之争结束了,富国强军的霸道之国吞并了推崇礼乐仁义的王道之国,不过霸道之国也是民生凋敝,国力大损。一时之间,晏子两人都陷入了沉默,回想反省总结方才的辩驳。

    孔子还不曾真正辅国治国,他的主张难免还存在一些虚谈空想,不符合现实的成分。而晏子相齐辅政多年,他的治国之道显然更加务实,更符合这个春秋乱世的大背景。

    半晌,孔子起身行礼道:“与君一谈,受益匪浅。叨扰许久,丘也该告辞了。”

    孔子离开了,齐景公出现在晏子面前,问道:“如何,可否再续管鲍佳话,相齐而称霸天下?”

    晏子微微摇头,说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齐景公闻言神色微黯,不过看他微转的眼眸,显然还没有彻底死心。御下之道,忠臣的能用,奸臣也能用,没有什么人是不能用的,只要使用得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