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摸清楚英国人的意图后,赫尔岑多夫冷冷一笑:“想的美,右满舵,我们去隔断他们和海岸线的联系!”(未完待续。)
第214章 海军竞赛的前奏()
赫尔岑道夫下达的这个命令在实战中毫无意义,交战状态下德舰拥有绝对的优势,在这个时候变向机动会严重影响舰炮命中精度,而且就算横切到对方正前方,再次形成T字,在不开炮的情况下也不过只能逼迫对方再次转向而已。
而且此时双方距离不过3000米,如此剧烈的变向很有可能导致对方来不及变向后发生撞船事故,但是在双方都不能开炮的情况下,赫尔岑多夫的只能通过这种方法来向对方施加压力。
而英国人显然也明白的德国人的企图:“加速,快加速,我们必须赶在德国人的前面!他们想截断我们和海岸线的联系!”斯托克斯大喊到。
一旦德国军舰插到自己和海岸线之间,那么就意味着自己的完全失败!因为英国东非海岸的封锁舰队的命令就是拦截一切可能给布尔人运送物资的船只,并且确保整个东非海岸的安全。
而德国人插到了自己和海岸线之间,这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对海岸线的保护,是任务上的彻底失败!
然而想要抄到航速占优的德舰的前面是根本不可能的,汉莎号在西提斯号正前方强行右转,如果西提斯号再不转向两舰就极有可能发生碰撞,斯托克斯一边破口大骂对面的德国佬都疯了,一边下令左满舵进行规避。
两舰在仅相距400米的距离上交错而过,英国人丢失了海岸线。
这个结果让西提斯号上的所有官兵面色惨白如丧考妣,德国人不再管被丢在身后的英国军舰继续深入马普托湾,他们是去接人的。
西提斯号也没有掉头去追,斯托克斯也知道自己再调转航向去追也追不上,这次的交锋,自己彻彻底底的输掉了。也许德国军舰会被其他英国舰船所拦截,但是这已经没自己什么事了。斯托克斯决定返回德班港,汇报这一事件。
而汉莎号进入马普托湾,找到了已在此被扣留了10天之久的赫尔佐格号。赫尔佐格号的船员在舰岛汉莎号上那飘扬的德国海军旗的时候放声欢呼,船上所有的德国人都高喊德国海军万岁,这让汉莎号上的所有德国海军官兵心中充满了自豪。
6天的高强度奔袭,6天的精神紧绷。刚刚过去的危险的海上斗法在这一刻全部都值得了。
高兴归高兴,不过德国人的情况还是十分糟糕,汉莎的燃煤已经见底了,德国海军就算有运煤船来接应,估计也没办法深入到英国皇家海军的控制区里来。自己还得先带着赫尔佐格号闯出去,这个可比自己一路杀出去都难。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在得知了汉莎号的现状后,赫尔佐格号上的葡萄牙总督表示汉莎号可以进入马普托港加煤,顺带向本国发出电报。
要知道马普托湾是属于葡属莫桑比克的水域,马普托港更是这里的首府,在自己的地盘上被扣留的葡萄牙总督对英国人也是一肚子火气,所以向德国人提供帮助完全不遗余力。
因此进入马普托港的德国人反而比返回德班的西提斯号更早向欧洲发出了电报。
“干的漂亮!航行6昼夜,奔袭2500海里,然后和英国人的巡洋舰交锋后大获全胜。最后营救了被困的我国船只。这一次我们在那些该死的英国人脸上狠狠的来了一下!”在接到从马普托港发回的电报后,外交大臣比洛显得十分兴奋。
不过一开始反应极为激烈的克斯特现在则冷静得多:“我们的行动还远远不算获得成功,在东非海岸的英国舰船可远远不止一两艘巡洋舰,就算汉莎号在马普托湾补充了燃煤,想要带着赫尔佐格号继续北上也还是很困难的。
等他们能安然抵达坦噶尼喀我们的行动才能算真正取得了成功,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庆祝胜利。”
“如果稳妥一些的话倒是可以让汉莎号和赫尔佐格号先在马普托港停留,然后我们通过外交手段来确保他们的安全后再动身。”马沙尔建议到。
“这的确是较为稳妥的办法,至少我国的国民不会被英国人的舰炮所威胁,而且英国人在马普托湾进行临检,扣押葡萄牙总督就足够让葡萄牙人恼火了。我想英国人应该不会干出动用舰队封锁马普托港这种蠢事吧?”约亨对马沙尔的建议表示赞同。
让德国公民再冒着被英国舰队拦截的风险再次上路的确不可取,至少他们停留在葡萄牙人的港口里,安全还是有所保证的。
“如果他们那么干,那么就等于是和全欧洲大陆彻底翻脸。我到要看看到时候英国佬准备怎么收场。”克斯特说到:“那么就让汉莎号和赫尔佐格号先在马普托港停留,进行补给,小伙子们也需要休息一下,顺便需要感谢一下我们的葡萄牙朋友。”
“外交部要向英国人递交照会,要求他们不得阻拦我国船只,另外向葡萄牙政府表示谢意。感谢他们对汉莎号的帮助。”马沙尔说到。
当天下午,索尔兹伯里拿到了德国人的外交照会,里面的内容把他吓了一大跳:“德国人说他们保证了被扣留船只的安全,并且护送她前往马普托港停靠,并且对我们没有做出对德国公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不理智举动表示庆幸?
谁能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德国人是怎么出现在东非海岸的?我们的军舰在干什么?!而且我们自己的报告到现在都还没有出现!”
“阁下,德国人从马普托港发电报回国必然比我们的舰船返回德班后再发报要快,算算时间,相信傍晚的时候就会有消息了。
至于德国人的出现在非洲东海岸,应该是从鲸湾出发的,也只有那里离得最近,德国人能出动的也只有在那里的非洲舰队的装甲巡洋舰,也只有他们的装甲巡洋舰才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跑这么远。”第一海务大臣弗雷德里克将汉莎号的行动分析的完全吻合。
“之前在基尔运河庆典上指了解到了新式装甲巡洋舰的火力和航速,现在没想到续航力也如此出色,看来德国人在装甲巡洋舰设计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啊。”不过一看索尔兹伯里面色不善,弗雷德里克立刻话锋一转:“阁下请不用担心,德国人能这么做的也只有非洲舰队的这一艘军舰而已,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要如何应对,德国人的舰船现在停留在马普托港,我们完全可以召集舰船将那里封锁起来,但是这会引起更大的问题。”
“是的,你说的没错,现在葡萄牙人站在德国人那一边,我们不可能一直对那里进行封锁,德国人也不会什么都不做,如果对抗升级,那些高卢佬和扬基佬一定很愿意看到这一幕。所以我们不能拖下去,放行是必须的。”索尔兹伯里无奈的说到。
“不过我们必须要让这件事情对帝国颜面的影响降到最低,就这么回复德国人,我们对德国邮轮的检查已经完成,因此对其放行,之前的检查是为了维护东非海岸的安全所做的必要行动,不过在对德国船只进行检查时所花费的时间较长表示遗憾。”
“那么德国人之前要求的道歉……”张伯伦小心翼翼的询问到。
“我们的检查是为了维护安全的必要行动,我们有必要道歉吗?如果道歉了,那么我们在东非海岸的封锁任务就无法继续下去了。”索尔兹伯里拒绝道歉,还准备将这种霸权主义行径继续下去。
当天傍晚,西提斯号从德班发回的电报终于摆在了索尔兹伯里的办公桌前,由于已经决定不让事态继续升级,因此决定对德国人进行放行,所以这份报告并没有引起索尔兹伯里的太多的重视。
不过对第一海务大臣弗雷德里克来说却能发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从鲸湾赶到马普托湾,依然可以以那样的高速航行,这说明了德国人可以以鲸湾为中心,将海军的力量投射进入印度洋。
仅8000吨级的伊丽莎白级在火力、航速、续航力方面的表现如此出色,让1898年皇家海军开工的克雷西级装甲巡洋舰黯然失色,要知道克雷西比德国人的船大了近4000吨,1899年开工比克雷西级吨位稍小于的蒙默斯级在火力上更是完全不是德国人的对手。
鲸湾,这个当初作为交换由英国一手交给德国的非洲西海岸港口现在却足以让德国人的优秀巡洋舰威胁到非洲东海岸,这让英国皇家海军印度洋舰队反破交战的难度更大了。
这也让弗雷德里克产生了需要建造更强的足以压倒德国人的装甲巡洋舰,来更好的确保大英帝国航运线的安全的念头。
原定在1901年开工的6艘蒙默斯级装甲巡洋舰被取消计划,足以全方位压倒德国伊丽莎白级的要求成为了皇家海军下一级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标准。
海军竞赛,已经悄悄的拉开了帷幕。(未完待续。)
第215章 燃油锅炉()
弗雷德里克在拿着西提斯号从德班港发回的电报开始决心为大英帝国建造更强大的装甲巡洋舰的时候,德国人同样也在总结经验教训。
首先汉莎号在抵达马普托湾后遇到的燃煤告罄的情况让德国海军高层极为担心,虽然在试航时有进行过各个航速下的燃煤消耗量的计算,但是这次长途奔袭超过6天,汉莎号的实际燃煤消耗远高于计算数据。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长时间运作的机械磨损导致的功率浪费、燃煤的燃烧率不是最理想的状态等等,但是从结果上看,如果不是进入了葡萄牙港口进行补充燃煤,那么很可能就算汉莎号接下来的航程一路顺风,也很难和前来接应的德国运煤船顺利会和。这个可能性对德国海军高层来说是致命的。
汉莎号之后会和赫尔佐格号通过苏伊士运河返回德国,汉莎号会进入STT造船厂进行检修,顺便寻找燃料消耗率比计算数据高的原因,并且要在提高锅炉燃烧率和降低动力组做功损耗上想办法。
但是这些办法都是一时半会见不到成效的,因此如何能用最快速度解决德国舰船的续航力问题成了重中之重。德国海军起步较晚,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困在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小池塘内,在远洋航行方便的确有诸多欠缺。
虽然现在德国海军舰船经过发展,续航力横向对比并不算差,但是考虑到德国海军面临的状况,却比其他国家都严峻。德国又不是英国或者法国,海外基地遍布全球,想上哪加煤就上哪加煤,也不是意大利,安心守着地中海就足够了。
有着海外殖民地,但殖民地数量又不能满足海军远航需要的德国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来解决这个问题。
德国海军得出的结论就是建造更多的辅助船只来解决问题,让帝国的辅助船只部署在各个殖民地之间的航线上。这样海军的舰船就可以更方便获得补给,而这些辅助船只在战时也可以打上中立国的旗号,从而隐蔽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又成为了海军造船计划的一个额外的开销,虽然是额外开销。但是对约亨来说却并非完全是弊端,如何从弊端中找出有利的一面才是穿越者最大的金手指。
如此良机怎能放过,约亨干脆借题发挥,再次给德国人强塞新思路:“建造大量运煤船部署在航线上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当然鉴于我国的情况我承认这笔开销的确有花的必要。但是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为什么我们要建造大量辅助船只部署在航线上,而不是用这笔钱来建造可以跟随舰队一起行动的辅助船?
当然,想要跟上舰队一起行动意味着这些辅助船航速要求更高,价格自然也会上涨,但是我认为就算贵也不会比建造大量辅助船只然后分散出去贵多少。而如果能跟随舰队一起行动,那么我想在效率上也应该高过还要在某个地点进行会合然后才能进行补给的方式更高。”
“殿下您的想法的确很好,但是您应该知道,就算运煤船跟随舰队一起行动也并不能提高燃煤补给的效率,实际运用中的各种制约导致并不会比和部署在特定区域的运煤船会合后加煤有太大的区别。”提尔皮茨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其实舰队运煤船这个概念早已经不新鲜了,英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进行过尝试。试图采用索缆对舰船进行海上纵向补给。不过英国人在尝试的时候发现,想要动过摇摆的索缆来运送燃煤这种固体燃料来装满一艘铁甲舰那庞大的煤舱所消耗的时间简直令人发指,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具备实战价值。
有英国人尝鲜在前,因此所有人都知道这玩意根本不靠谱,所以燃煤的补给依然是要通过码头或者靠帮的形式,在停泊状态下完成,所以约亨的建议在提尔皮茨这样的专业人士眼中不具备可行性。
这些约亨当然都清楚,他敢提出这样的要求自然有方法应对:“这些我当然明白,燃煤的特性自然让海上补给困难重重,不仅如此。燃煤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不同品质的燃煤的燃烧效率的区别对舰船的航速影响极大,而且燃煤的燃烧效率也很低。这也同样限制了舰船的航速和航程。
燃煤的体积也同样占用了大量空间并且带来了巨大的重量,而且燃烧不完全所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形成的滚滚浓烟也会成为测距仪绝好的参照物。而且烧煤导致我们的锅炉还要经常性的清理煤渣,否则会进一步影响燃烧效率。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燃料?”
“您的意思是?燃油?”提尔皮茨小心翼翼的问到。
“当然,燃油的燃烧效率远高于燃煤,而且不会有滚滚浓烟。重量和空间上也比燃煤更有优势,更重要的是燃油是流动的,我们的补给船只需要同压力泵给油舱加压,然后就能轻松的将燃料输送到需要进行补给的舰船里去,这样完全可以在航行途中进行补给。
而且我们的水兵们也不需要再频繁的向锅炉里铲煤渣了,如此大的优势难道不足以让我们心动吗?”约亨蛊惑到。
“可是燃煤依然是现在的主流燃料,无论哪个港口都可以补充燃煤,但是燃油就几乎没有了,就算燃油有诸多优势,但是补充不便依然是一个困难啊。”
提尔皮茨的想法也不能说不对,而且这个想法在历史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舰船的设计,德国海军并非意识不到燃油的种种优点,但是德国舰船依然顽固不肯使用全燃油锅炉,从而导致了很大程度上的性能制约。
除了德国本身是产煤大国,自身的石油储量别说没发现,就算发现了以当时的技术也采不出来这个先天性缺陷导致的问题外,还有一方面就是燃煤的普及性。
提尔皮茨说的没错,燃煤上哪个港口都能搞得到,燃油你还真没办法,历史上导致了斯佩的远东舰队彻底灭亡的原因,以后人的眼光看来是斯佩本人在科罗内尔海战后的得意忘形,以及在福克兰海战中所做的一系列错误判断。
不过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斯佩想去斯坦利港干一票,好去抢点燃煤回来。做出这样的决定自然是斯佩的得意忘形所致,但是也从侧面证明了,进攻港口抢夺燃煤对海上破交战来说也是一种可行的手段,如果你使用燃油,这么干就没戏了。
不过以约亨的角度来看,破交不破交倒是其次,只要能在正面决战中搞定英国海军主力,获得制海权,那么一切都好说,搞不定,无论你做多少准备到时候也不过就是斯佩的那个下场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燃油能够带来的优势不言而喻,不过就连提尔皮茨这样的海军技术革新主义者对使用燃油也顾虑重重,更别提其他人了,想要一步到位估计也有困难,约亨只能继续退一步作为妥协。
“阿尔弗雷德,在我看来,只烧重油的专烧锅炉才是能将舰船的性能发挥到极致的最佳选择,不过我能理解一下子完全使用燃油各方面的顾虑,不过新技术总是要进行尝试的。
我这里有一个想法,在舰内同时安装燃煤锅炉和燃油锅炉,在较低航速下航行时只使用燃煤锅炉,这样燃煤方便补充,可以帮助舰船获得更大的续航力,而需要全速航行时再使用燃油锅炉。
而且燃煤锅炉也做一定的改进,在传统的燃煤锅炉上装上喷嘴,一般航行状态下只烧燃煤,需要全速航行时在燃煤上喷淋重油助燃,提高燃烧效率。
这个可以在需要高航速,并且部署在海外的巡洋舰上先进行尝试,如果燃油锅炉能证明它的价值,那么我们在考虑全燃油锅炉如何?那个时候我们再考虑专门的舰队油水补给船是否有价值。
而在此之前,我需要海军技术部门的配合。”
提尔皮茨问到:“殿下您需要什么配合?”
“海军虽然现在选中了丢勒式锅炉作为正在建造和设计的各型巡洋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