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29章 站在历史车轮前的螳螂()
“俄国人到现在没有任何表态,但是没有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我们有理由认为俄国人已经在背后暗中支持塞尔维亚人了。”霍尔维格沉声说到:“而且法国总理潘加莱访问俄国了,法国人很显然并不是为劝阻俄国人克制而前往圣彼得堡的,这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塞尔维亚人还在往边境调集军队,按照我们的判断,他们应该在国内进行部分动员了。”戈尔茨的脸色同样阴沉。“如果没有俄国人的支持,我相信他们没胆子这么做。”
“所以俄国人现在不表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等待法国人的态度。”约亨阴着脸:“如果法国人表示自己会全力支持俄国,那么事情就无法收拾了。”
“而潘加莱一定会做出这样的表态。”霍尔维格接了一句,然后整个房间里陷入一片安静。
在场的人都知道帝国首相说的是必然的结局,因为前往圣彼得堡的是那个潘加莱啊。当初斗垮了一个德卡尔塞,现在又来一个潘加莱。法国仇德势力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让他们不可能真正的从法国政坛中被踢出局。
而潘加莱在担任法国总理后就开始在大规模扩张海军,在他的争取下,法国国民议会在1912年通过了海军扩充法案,要求在1920年前建成由28艘战列舰和10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一线舰队,并且建造大批辅助舰艇和轻型舰艇。
这一举动立刻让他获得了海军的全力支持,这样导致当初在摩洛哥危机中被打压的仇德势力的迅速复苏,就连当初被灰溜溜的赶下台的德卡尔塞在潘加莱的帮助下都能够回到政坛,担任海军部长的职位。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指望潘加莱前往俄国是为了劝阻俄国保持克制?谁信啊?
“我们现在必须阻止事态继续升级。”约亨用手揉了揉紧锁的眉头:“不要放弃调停的尝试,让那些该死的塞尔维亚人停止他们那愚蠢的动员行动。”
然而约亨知道这种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历史上得到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也是抢先在奥匈帝国之前进行动员的,奥匈帝国此前虽然对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但是一直没有任何举动。在得知塞尔维亚人抢先动员后,才不得不在第二天深夜急急忙忙的开始动员兵力,因此指望塞尔维亚人刹车根本靠不住。
“这样下去不行。”约亨摇了摇头:“我有必要亲自前往圣彼得堡和尼奇面谈。现在这样的沟通无益于解决问题。”
历史上不是说因为斐迪南贵贱通婚导致他的葬礼没有各国高层参加,因此导致各国失去了一个面谈的机会吗?那自己就亲自前往圣彼得堡,和最有可能出岔子的尼古拉二世面谈,看看能否化解危机。
“陛下不可!”霍尔维格急忙高声喊到。
“为什么?贝特曼?难道还有比我亲自出面更能体现诚意的办法吗?”约亨有些不悦。历史上霍尔维格和小毛奇两人就是不顾威廉二世反对,坚决要开战,威廉二世也是在被逼无奈之下才在宣战布告和动员令上签的字。
“陛下,现在是非常时期,身为皇帝在这种时候必须呆在柏林。否则出现任何突发状况,帝国将没有人能够做出决断。”霍尔维格劝阻到。
而一旁的戈尔茨和提尔皮茨也一脸深以为然,万一战争爆发,在宣战布告和动员令上签字的皇帝要是不在国内那可就麻烦大了。就算皇帝在圣彼得堡和尼古拉二世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但是要是法国人先动手了怎么办?
想来尼古拉二世倒是不至于把皇帝陛下扣下来,毕竟两人是亲戚关系,而且这么做也不符合规矩,但是不管怎么说,皇帝即使赶回国,此时德国也已经被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了。
“那现在怎么办?难道让你去吗?”约亨有些头疼。这种事情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身为帝国皇帝这么多年,掌控欲也随着自身皇帝的权威与日俱盛,刚才对霍尔维格的猜疑也是来自于皇帝掌控欲而带来的疑心病。不过一直以来凭借着对历史的了解,约亨一直认为事情就算不能完全为自己的意志所改变,但是多少还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一点一点潜移默化的去推动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开不开战完全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这种感觉实在实在是糟糕了。历史上威廉二世估计也是因为这个感觉,而在知道了俄国开始动员后,决定在俄国先动手之前。自己先打出去吧?
“现在英国人的态度十分重要,陛下,如果英国人能够表明态度,应该能让俄国和法国有所控制。”霍尔维格建议到。
“我们不能相信英国!”约亨脱口而出。
一时间所有人都盯着约亨。
“英国人的外交信用不可以信任。”约亨开始组织语言想要解释:“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是一个伪君子!他的职责让他对英国所有的密约了如指掌。他对英国在这些密约中应该承担的义务十分清楚。然而从他上台以来,他一直宣称英国没有和法俄结成联盟,甚至还称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个同盟的内容!
而我们都应该知道这是谎言!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后英国人在一系列事件中的反应都证明他们之间必然有什么协议!而到现在,在法国人都跑到圣彼得堡的情况下,格雷都没有站出来对英国的态度发表过一句声明!所以我们指望英国人来出面平缓事态根本不现实!”
约亨不能向霍尔维格他们说明格雷在历史上都干了些什么了,只能这样解释到。
诚如霍尔维格所说。此时英国的态度的确十分重要,然而,作为英国外交大臣的格雷,此时却丝毫没有履行自己作为一个外交人员应尽的责任。
早在1914年春季,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特使豪斯上校在返回美国后就向他的总统汇报说:“只要英国一表示同意,法俄就会和德奥两国打起来。”
而和约亨解释的一样,格雷一面宣称自己不知道英国和法俄之间达成了盟约,一面告诉丘吉尔:“我们将发出最后通牒,在24小时内阻止对比利时的入侵。”得到这个保证的丘吉尔扭头就像英国所有海军舰只发出命令:“即刻起处于对德战争状态!”
而格雷则开始施展他的外交技艺,面对德国询问如果战争爆发,那么英国是否会加入战争时,格雷就态度暧昧的告诉德国人:法国对德作战,那是法国对俄国有义务;但是这并不代表英国将就此承担必然的义务。
然后一面告诉德国特使报告柏林,英国将保持中立,除非比利时被彻底侵吞。另一面却将皇家海军已经准备战争的事实对德国大使守口如瓶。在7月的最后一周周末,他以后来被评价为”应受到谴责的对责任的漠视“的态度跑到乡下庄园继续满足钓鱼的嗜好。在德俄都来是总动员后,他依然没有做出任何一个明确的表态,甚至在8月2日内阁会议上他也没又提出任何有意义的建议。
得偿所愿的丘吉尔在后来这样称赞格雷:“我以钦佩的目光注视着……他施展着沉着的技艺。”
无怪乎之后德国人将这位优雅的英国绅士称为“诡计多端的伪君子”、“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即使稍微客气一点的也认为他是“一个有两套人类价值观的人……有双重的道德标准。”即使是英国人自己也都认为“多年以来,格雷始终在隐瞒整个事件的真相。”
而皇家海军的态度呢?那就更不用想了,在得到许可之后的丘吉尔完全可以说是欣喜若狂。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就这样描述丘吉尔当时对战争的心态:“他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面对这样的外交大臣,这样的海军大臣,英国人的态度还用去猜?所以这个时候指望英国人无疑是盲目的,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旦开战,英国必然是我们的敌人。”约亨说到:“想要阻止战争,只能寄希望于俄国,只要俄国不动,那么法国就不会动,法俄都不动,英国也不会动,因此我们必须从俄国人身上打开突破口!”
“陛下您不宜亲自前往圣彼得堡。”霍尔维格依然坚持自己原本的态度:“不过陛下您说的是,和俄国方面的沟通是必要的,派一名全权特使前往俄国比较合适。”
“那么就这么办吧。”约亨无力的摇了摇手:“希望我们还来得及。”
约亨不可能像威廉二世那样盲目乐观,即使到最后关头依然认为可以调停,认为战争不可能爆发,至少英国不会与德国为敌。
约亨虽然和威廉二世一样希望战争不会爆发,但是此时,他所做的只不过是在自己认定的历史时刻最后到来前最后的挣扎。(未完待续。)
第430章 多米诺骨牌前的手指()
就在德国人正在为化解这场危机做着最后的努力的时候,海峡对面的英国人也在商议着对策。首相阿斯奎斯、财政大臣乔治、外交大臣格雷、陆军元帅基钦纳、海军大臣丘吉尔等内阁成员聚集在唐宁街10号,分析着巴尔干乃至整个欧洲的局势未来的走向。
“塞尔维亚人已经明确拒绝了克罗地亚人提出的要求解除动员,为此前一系列事件道歉,以及调查、抓捕、处置导致事件爆发的一切塞尔维亚境内的秘密组织,并且公开透明的向克罗地亚汇报处理结果的通牒。”格雷向阿斯奎斯汇报着:“两国现在都已经进入了动员状态,双方都不可能主动退让。“
“也就是说,现在想要化解这场危机就只能看两国背后的人的意思了?”阿斯奎斯问到。
“不,首相阁下,德国人现在虽然态度明确的支持克罗地亚,但是依然保持着克制,并且一直没有放弃外交调解的努力,但是现在他们的态度已经不重要了。”格雷颇有些自傲的说到:“法国人一直在怂恿俄国采取强硬手段来支持塞尔维亚,因此他们的态度并不会对情况的好转有任何帮助。俄国人现在虽然暗地里支持塞尔维亚,但是在对德国的问题上依然摇摆不定,因此,想要化解这场危机,实际上要看大不列颠的态度。”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态度明确的支持法俄呢?”阿斯奎斯自然明白格雷的意思,大英帝国现在在这个事件中就是庄家,无论怎么下注都绝对不会亏,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怎么下注才能利益最大化?
“我认为英国在这件事情上完全没有必要明确态度。”格雷像历史上那样开始和稀泥:“无论事态怎么发展,对我国都没有什么影响。我国完全可以根据事态的后续发展再做出决定,现在我们并不需要着急表明态度。”
格雷很清楚,不支持法俄,那就是英国在违背当初的缔结的协约的义务。而且如此一来也违背了英国一直以来遏制德国的策略。但是明确支持法俄?那俄国放下了最后的担忧,战争必定会爆发。但是英国也会因此背上战争策划者的恶名,就算轻一点那也是推波助澜、助纣为虐之流。
因此反正在这事上英国怎样都不吃亏,那么现在用模棱两可的态度去应付他们,误导他们。然后静观事态发展就可以了。而且以格雷多年的经验判断,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爆发的几率是极大的,因为只要英国不站出来明确反对法俄,那么法俄收手的可能性就极小。因此英国就更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明确态度。这样也会为英国之后如何操作留下余地,参战或者不参战,都能够从容选择。
不过有人是无法理解格雷的苦心的,刚刚还接受德国人好吃好喝款待的丘胖子抹干净嘴巴就翻脸不认人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必须表明我们最坚决的态度!如果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暧昧态度让法俄误会,认为我们违背当初签订的协议,将会损害我国的外交信誉!
而且,如果因为我国的原因,导致法俄对德国的退让,必然会打击他们的信心,会让他们以后面对德国的再无自信与之对抗!而且法国国内对德国妥协的势力从新抬头。要知道这样的事情在当初已经发生过一次了!这与我们制衡德国的战略相违背!”
丘吉尔这话让阿斯奎斯和格雷脸色发青,毕竟当初在摩洛哥问题上卖了德卡尔塞的就是他们。
不过丘吉尔可不管首相和外交大臣心里在想什么,继续侃侃而谈到:“我们对法国人和俄国人有义务!尤其是对法国人!在克劳备忘录签署后,我们和法国已经休戚相关了。我们将地中海交给了法国人,将那里的所有现金舰船抽调回了本土,因此大不列颠的地中海生命线完全由法国人维系,我们必须指望法国人继续履行他们的联防义务。因此如果我们不支持法国,那么未来地中海也就可能不是我们的了!”
“但是现在皇家海军并没有击败德国海军的把握!你刚刚从德国回来,不会不知道德国海军的实力!费舍尔元帅对德国海军的实力评估报告你不会没看到过!”阿斯奎斯也有些恼火。
“然而费舍尔阁下同样指出,德国海军的实力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他们现在还有11艘主力舰在造!其中应该有8艘将会装备15英寸的舰炮!如果等这些战舰服役。那么我们就更没有和德国人作战的把握了!”丘吉尔同样大声反驳到:“现在才是我们和德国开战的最好时机!他们不过只有4艘装备15英寸舰炮的战舰,而我们装备13。5英寸舰炮的战舰有6艘,而且还有5艘今年底就能完工!而德国人其他15英寸舰炮的战列舰最快的也要到明年年底才能完工!
而且一旦开战,法国和俄国两线夹击。德国人必然要将更多的资源转移到陆军上,到时候他们的战舰建造工作就会受到影响!而我国正在建造的13艘15英寸舰炮主力舰的陆续服役将会让我们和德国人之间的差距一点一点的被拉开!
而且皇家海军的官兵无论在专业技能上还是士气上都比德国人更出色!所以还是我们的实力依然比他们更强!到时候一场特拉法尔加式的胜利就能葬送德国人那该死的舰队!
法国和俄国在陆地上消耗德国,而我们在海上封锁德国。俄国人的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即使我们不支援他们,他们依然可以支持很长时间,我们和法国都可以不断从外部获得资源。而德国。在我们的夹击之下,只会在不断的消耗中被榨干最后一滴血!到时候他们只能向我们投降!”
“议会不会同意你的战争计划的!而且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害怕卷进战争,内阁必须承担沉重的压力!”阿斯奎斯反对到。
英国的贵族们和德国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室本身就是德意志贵族出身,现在的海军第一海务大臣也是德意志贵族出身,在这种情况下,议会里存在着亲德势力并不稀奇。而且因为法俄而导致英国不得不被卷入一场自己本来可以置身事外的战争中这一情况,让很多担心可能会破坏自己的生活的英国人迫切希望政府可以中立,这样该死的德国人和法国人俄国人打的头破血流,自己则可以继续安心的过日子。所以阿斯奎斯身上的压力并不轻。
“和平主义意味着叛国!”丘吉尔喊到。这句话在几天之前响彻整个欧洲大陆,法国著名和平主义者、社会民主党领袖让?饶勒斯和历史上一样被刺杀了,而刺客被抓后交代的理由就是“和平主义意味着叛国!”
“这样的争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温斯顿。”格雷站出来制止了海军大臣和首相之间的争论:“现在局势还不明朗,过早的表明态度只会让大不列颠陷于尴尬的境地,我相信随着局势的逐渐清晰,阿斯奎斯阁下、议会都会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格雷继续和稀泥到:“我认为我和你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外交部有必要更深一步的了解海军的判断,而海军也需要明白我们现在在外交上的处境,只有这样才能给出合理的建议让首相阁下来决断。”
丘吉尔也意识到这样继续和阿斯奎斯吵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因此暂时偃旗息鼓。自己能否得偿所愿,还是得看看外交部到底怎么去答复俄国人和法国人,以及怎么去应付德国人。
虽然在这次会议上并没有逼迫首相做出表态,但是丘吉尔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一直对可能爆发的战争充满兴奋。用阿斯奎斯的话说就是自己的海军大臣“已经涂好了出战前的颜料,深切希望打一场海战。”
真心渴望战争的人一直为一场全面战争摩拳擦掌,准备以一场全面战争来消除以前的战争所留下来的 “遗憾”,任何宣扬和平的人在他们眼中都是无耻的卖国贼。这样的人在此时的欧洲大陆,在双方的阵营中都不是少数。
历史上,德国从瓦德西开始到小毛奇的历代陆军总参谋长;法国从总理潘加莱和霞飞将军为代表的整个陆军;俄国沙皇周围的几乎所有近臣;奥匈除了匈牙利首相外的所有帝国重臣,都是这样的主战集团,而丘吉尔作为英国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