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中国式孝行-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另一个闵辉吗?人家汪老师怎么运气这么好,两人能够比翼双飞……”也许时过境迁的汪老师省略了很多东西没讲吧。
梅森被小尧“砰”的一声隔在了门外,心里很不是滋味,
“到底谁不可理喻啊?这个人怎么这样?怎么说起两人要分开,一点留恋之意都看不出来呢?而且,说得我就像她事业上的绊脚石,一个女人那么认真干嘛,现在的状态不也很好么?一走还是那么长的时间,让我一个人怎么办?莫非……她不再全心全意地爱我了?要不然怎么会这么理智,人家都说恋爱中的女人是百分百感性的啊,现在怎么也算是新婚啊。”男人偶尔小心眼起来还真是有点滑稽。
小尧和梅森之间就这样翻来覆去好几次,每次谈话到最后都撞倒墙上,两人被撞得眼冒金星还没有任何结果。临近学期末的时候,小尧就读的学校已经联系妥当,就等来年四月份一到就过去办入学手续了。梅森这样的态度可以想象,延续到后来干脆没给过小尧好脸色,小尧也怀疑自己是否有点太专断,所以除了平时尽量让着点梅森,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抚才好,连约好了的同学会也不得不放弃了,仅仅就是想在最后几个月里在家多陪陪老公。可是梅森却不怎么领情,特别是在即将出发的前几周里,一见小尧就皱眉,连睡觉也背对着她,以示抗议。小尧本来觉得临别依依,总应该好好缠绵一阵子,可是梅森根本就不给小尧任何机会。即使小尧忙着准备自己的行装,都只是在心底里默默地盘算,哪里还敢再麻烦自己的老公呢。
这一年的春节,小尧过得很别扭。父母从家过来,得知小尧行期已定,非常欣慰,希望小尧不负众望,早日学成;干妈也亲手织了毛衣送过来表示祝贺。可是,临到最后,小尧自己也没弄明白,自己是否即将一脚踏进荆棘丛生的原始林而找不到归路。
同学会虽然没参加成,但是好朋友要出洋留学,临别还是要见见面的。瑜珠约了小尧在“明湖居”喝茶,两人好久没见过面,也该好好聊聊了。春节,瑜珠和亦箫回娘家过的,同学会也在她热烈的呼吁之下顺利地召开过了,这一次好像没有惊爆什么大新闻,大多数人都开始过上了平凡人的幸福生活,结婚的,离婚的,生孩子的,跳槽的……总之大家该干嘛干嘛。贾老师的儿子都已经大学毕业要考研究生了,多快呀!小尧满怀心事地听着瑜珠讲同学们的轶事,不时地应景笑笑,很快,瑜珠敏锐地嗅到小尧身上散发出来的敷衍的味道,
“哎,你这要走,梅森没什么反应吗?”瑜珠眨巴着亮亮的眸子问。
“怎么可能没反应,比刚怀孕的人反应还强烈呢。整天就没正眼瞧过我,还老是在他妈面前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话,这不是存心气我吗?”小尧脸上流露出只有在怨妇的脸上才能看到的神情。在吹着热风的房间里,小尧的脖子让黑色的高领毛衣裹得很不舒服,双手不停地往下翻着高领。
“不过,你也真挺舍得啊,我要是说要走的话,亦箫还不得跟我绝食示威啊。”瑜珠又咯咯笑起来,白色毛衣上的大绿镶花也跟着乱颤。
“真的吗?你也这么认为?可是,我也是没办法啊,我的专业在国内又没有博士点,你让我以后怎么混下去啊?”小尧口口声声说混,就好像自己是混世魔王。
“真的就一个学校都没有吗?我想你们专业总比我们好吧,至少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了。我们这个科就更别提了,在国内现在基本还属于前沿学科。”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发展得很慢。不过学外国文学的,不去那个国家走走瞧瞧,写个什么劲儿的论文?国内的资料又少得可怜,而且每个学校还地方保护,有什么研究成果从来都不交流。你们心理学怎么也好很多啊,即使要做调查什么的,在国内一样可以做啊。”
“不过,我们在国内也没什么好的博士点,如果我想读的话,最近的就是香港了,别说其他什么美国、德国的。你说的也是事实,我看迟早我也会走你这条路的。”不知瑜珠是不是真的对自己的前途有所焦虑起来,还是在安慰小尧。
“对啊,换了是你,你怎么办?哎,你们亦箫对于出国有什么看法?”小尧仿佛有了同盟,心里好过点儿。
“亦箫啊,呵呵,他恐怕更是个极端爱国主义分子,就是用鞭子抽也不会出去的。而且,他家现在只有他妈一个人,虽然现在情绪很好,但是人毕竟老了,万一有个什么他担心亦笙不知如何处理,与其出了国还得前瞻后顾,还不如心安理得地在家呆着,尽管我们也好几周没回家看他妈了。当然出国旅游另当别论啊。”都什么时候了,瑜珠还在开玩笑。
“是吗?你最近又在忙什么呢?”好不容易找到个盟友,却说不到一块儿去,小尧呆滞地望着瑜珠身上的绿色镶花讪讪地问。
“春节刚过完,马上就要开学了,怎么都得准备一下吧。而且论文一个都没发表出来,真是惭愧啊。”
小尧心想我还不是跟你一样,正因为如此,所以还想继续深造啊。在这点上,以前有高人指点过,小尧却有点笨,好几年了领悟不到高人的意思。小尧不理解怎么当裁缝,怎么才能随便剪点儿什么边角余料来就可以缝出一件自己的像样的新衣来。
跟瑜珠聊了一个下午,却让小尧更觉孤单,自己是不是真得很异类,很笨啊?小尧开始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做研究工作,也许趁早转行比较明智。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要是能转行,自己不早就转行了吗?还用得着绕这么一大弯儿吗?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最后期限在小尧还在左思右想中渐渐逼近了,梅森基本上还是采取冷战措施,可是小尧已经像是被赶上架的鸭子,由不得自己了。对于小尧婚后逐渐表现出来的女强人势头,梅森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回想起当年初次见到小尧时,就是被小尧一副温顺的小懒猫的乖乖样子吸引了,怎么这几年下来发现自己娶回家的不是当年的小猫,而是头小豹子呢?整天说话跟吃了火药一样,这么大的事情,自己说定就定下来了,哎,依我看坠入情网的男人才是智商为零呢,认命吧。
小尧一路上还是很顺利的,只是无论怎样有人赞助,只身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多少还是会忐忑不安的。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小尧参加完竹水大学新生入学典礼,再到大学院办理完手续,最后去研究室拜见过导师,呈上从国内带来的礼物,一切就算妥当,小尧心里终于有了归属感不再是只孤魂野鬼了。小尧打算刚开始的几周内都用来熟悉环境,准备各种生活用品,购置了最适合学生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这里一切的一切都得靠自己了。
小尧的学校在离东京有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说起来不是很远,可是交通就不像首都圈内那样便利了。这是一座仿照欧美大学的办学环境创建起来的研究学园都市,该校六十年代以来因有人拿到诺贝尔奖而一炮出名,据说现在算得上全国规模的硅谷之一。学院的制度还是很完善的,每个新来的外国学生都配有一个学生指导,一般都是在生活上语言上能够帮助自己的同研究科的前辈。那天拜见导师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事儿,给小尧安排的指导叫智美,今年已经五年级了,人很爽快热心,在小尧的起步期给予了小尧最大的关照。
不久,小尧对周边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家里也报过平安,并且和在东京的大学同学们也都联系上了,逐渐开始适应把心思转到了学习上来。研究科真是个国际大家庭,在这里本国人倒像是外国人,留学生中韩国人最多,小尧来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只有一个,好像叫洪明善,物以稀为贵嘛,说起她大家都挺明白,是朝鲜族人,所以跟韩国人都挺好。洪明善因为已经五年级了,整天忙着写论文不怎么来上课,小尧见到她都是两周之后的事情了。
这天小尧和智美正在研究室,推门进来了一个瘦高个儿的长发女孩,和其他人一一打过招呼之后,冲着小尧两人过来,智美和她玩笑了几句,就跟小尧介绍她就是明善。小尧见到明善就跟见到了亲人似的,有千言万语都不知从何说起。作为前辈,明善说请小尧去喝咖啡,两人可以好好说会儿话。
“其实,说起来我们俩是一级的,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还听说过你呢。” 看起来有很多话要说的倒不像是小尧。
一句话说得小尧如坠云雾里,不解地看着明善,明善笑笑,继续说道,“我以前跟金冬波是一个班的,你还记得她吗?”
“金冬波,记得啊,怎么可能忘了呢,毕竟好几年同学呢,那时我们班就三个正式生。而且那时候她是我们三个里头成绩最高的呢。”
“本科的时候,金冬波是我们寝室的老大呢。” 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们很多都按年龄排大小,平常互相就像兄弟姐妹似地叫。
“可是你们怎么听说过我呢?我有那么出名吗?”小尧挺不好意思的。
“本来我们那届本校的考研就没几个人,听说有外校的来面试自然有所耳闻了。大家那时都忙着联系出国,找工作什么的呢。”
“真的啊,说起来还真是有缘呢。你就是那时候办出来的吧。”小尧觉得跟明善更加亲近了,话也多起来。
“是的,但是也不是马上,第二年吧。所以不要叫我什么前辈啦,多不好意思啊。”
“本来就是嘛,你今年就毕业了,我还是新入生,怎么不是前辈呢?”
“我今年肯定毕不了业的,你看我们科的,有哪个五年就毕业的,连日本学生都少,不要说我们外国人了。”
“啊,不会吧,那我岂不是根本不用想毕业的事情了,我的奖学金只能拿到三年级呢,后面两年和再后面的就没有着落了。”
“三年毕业不是不可能,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过记录,连日本学生也没有,除非真的是天才。”明善这时候真的很像老前辈呢。
其实来到这里后,看到那么多人都跟自己一条心,走在自己选择的独木桥上小尧觉得不再那么孤独了,可是听了明善的话,小尧竟然有了骑虎难下的感觉。
“到时候再说吧,在导师那儿是可以申请奖学金的,不过学校中国人太多,一般都很少轮得到的,我就好几年没拿到过了。”
“那你怎么办的呢?总不能就一直靠打工吧?”对于明善的处境,小尧很是同情起来。
“还能怎么办?我自己一个人可坚持不了这么久,好在背后有人支持。”明善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噢,原来有坚强后盾啊。是中国人?还是……?”小尧心领神会。
“什么坚强后盾啊,大学同学,一起过来的,现在算是就职了。可是刚参加工作哪能坚强得起来呢?你也知道新人基本上每个月都没有盈余的,加上我还在上学,老公一年的存款基本上就供我交学费了。”明善好像很内疚。
“是吗?你老公也是朝鲜族吗?”
“不是,是汉族人,就是严岩老师的儿子,你们上过严岩老师的课吧。”
“严岩老师?就是那个‘玄关’老师!上过他的课,很有趣的一个人呢,原来他是你公公啊。”按照日语发音,这个老师的名字很接近“玄关”二字的发音,所以大家私下都叫他“玄关老师”。“咦,你们朝鲜族不是不怎么愿意跟外族通婚的吗?你们家怎么会答应呢。”
“我是我们家老二嘛,又是女孩子,所以家里也不反对,再说两个人自己的事现在也没那么严格了。”
“是嘛是嘛。你看你多幸福,比那些又要读书还要挣钱的学生强多了吧,可以安安心心地在这儿学习,多亏你的好老公才是啊。”小尧觉得像明善这样专心学习的留学生还真是不多,如果自己不是有这次的机会,断然走不出这一步的。
“是啊,我现在有时还是要打工,晚上十点左右回家吃晚饭,老公还挺不好意思,说自己赚的钱太少了。”明善一脸的幸福。
“真的啊,你老公真是太有责任心了。不过,也不要着急呀,慢慢来嘛,刚开始大家不都一样吗?心疼老婆跟着自己还要辛苦,这样的男人现在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了,光这点心意就已经足够了。”说起他人事,小尧仿佛历尽沧桑。
“其实,我老公不是觉得工资少,只是觉得苛捐杂税太多。”明善看了一眼迷茫的小尧,继续说,“你看所得税就不说了吧,现在接纳外国人的条件那么宽松,是为什么?还不是他们老龄少子现象太严重了,可能你也知道。可是,无论本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工作的都必须缴纳养老年金。当然,本来这是很自然正常的事情,可是很多外国人都有可能不会在这里工作到退休的,总之要回国的养老保险也就白缴了,像我们这样的最后还是要回国的人,又不能入籍享受跟本国人同等的待遇,最不划算了。我老公到现在的养老年金差不多可以在中国买套房子了。”明善有点无奈。
对于这个国家的老龄少子问题,小尧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而且早就听说这边的养老制度很完善,可是没想到具体操作起来,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样啊。哎,看来我们都得赶快写出论文来,早点毕业才行啊。我早一天毕业,就能早一天和老公重逢;你早一天毕业,你老公就可以早一天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盘剥中解脱出来了。”小尧觉得明善很和气,居然打趣起她来。
“可是,我们都不是天才啊,我老公家里人就很是不理解,怎么拿个学位需要那么长时间?每次回去见到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解释,我还不用像其他人那样天天打工赚学费,你看我现在肯定得延期,哎,更没法跟他们说明白了。”明善毫不掩饰眼前所前面临的烦恼,其实明善不过是正在经历留学生活必然部分的一段而已。
小尧看着明善说话,可是心思却都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我该怎么办才好?如果我也要延期的话,没有了奖学金,就没法活了。可是,就这样半途而废地跑回去,怎么向家里人交代啊。我该怎么办?怎么办?……”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小尧在明善的介绍之下,很快结识了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会的很多人,小尧好像掉队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班级,心里暖烘烘的。之后,小尧经常到留学生会转悠,没想到后来还认识了几个老乡,学校里像明善这样的东北人很多,但在这里能碰到自己的家乡人还真是难得啊。眼看时间已经过去了快两个月了,小尧通过老乡们接到了在竹水市居住的中国人每年一度的端午节团聚会的邀请。端午这天正好是周末,下午时分,小尧也跟着老乡们凑了一分子,去中心参加聚会,明善因为要打工所以没来。
大伙儿进了会场一看,中国人还真不少,至少有一百多人,很多都是拖儿带女的,会场里小孩子跑来跑去,热热闹闹的。每张桌子上都摆上了粽子、瓜子什么的,这些可是在这边不多见的东西呢。等了一会儿,有主持人宣布团聚会正式开始,大家一一自我介绍过,看看孩子们的表演,然后就是自由活动时间。小尧跟着老乡在一起吃着东西,后来就有人拉着小尧往会场另一边走去,来到一个中年男人跟前,就跟小尧介绍道,
“小尧,这位是我们老乡里头的最大的前辈,韩宁,我们都叫他韩老爹,你们好好聊聊。”
“你好,前辈,我叫田小尧,”小尧冲着韩宁笑了笑。
韩老爹看起来干净利落,“你好你好,来来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夫人,许努辛。”韩老爹转过头去对他夫人说道,“你看我们的队伍又壮大了,多了一位老乡呢。”
“你好,许大姐,我叫田小尧,往后还请多多关照。”许努辛身边坐着一个小女儿。
“你好你好,这是我们的三个孩子,快过来,叫姐姐。”许大姐叫着刚从表演台上下来的一个大点男孩和一个女孩,两人都穿着礼服,很隆重的样子。在场的中国人家庭一般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
“还是叫阿姨吧,许大姐你还这么年轻。”小尧一想自己都快三十的人了,怎么还能当姐姐呢。
“叫阿姨不是把你叫老了,来,孩子们叫姐姐,啊!”许大姐不接受小尧的请求。
“姐…姐…好。”孩子们,尤其是小一点的发音都不好,像外国人说中国话,小尧笑哈哈地直逗几个孩子。一说起来才知道,原来两个女儿都是在竹水市生的,许大姐和韩老爹都为孩子们的中文发愁,和附近几家中国人凑到一块儿办了个中文班,请人给孩子们教中文,可是孩子们都太小了,一周一次课哪能学到什么呢,孩子们在家里能听懂父母的话,但是都不会说,反正家里人只要能分辨清意思也就无所谓了。
大家说说家乡话,互相寒暄之后,韩老爹摸着大儿子的脑袋问小尧,“你现在学什么呢?”
“文学,近代文学”小尧答道。
“又是一个文学的,努辛,你看。”听口气,好像韩老爹又抓住一只扑火的飞蛾似地,小尧等着听老爹的下文。“文学专业不容易拿到学位吧,前几年也是你们学校来的人叫张遐蕾的,不知道你认不认识,读了两年就后来转去读法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