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玫瑰之名
——《曼陀罗的舞蹈》印象
文:柴燕
“我的爱如火如荼时,梦魇也在体内辗转不休。梦魇有两张面孔,白天是我的疾病,夜里化作我的恐惧。它们都出自我的爱情。爱情没有错,是我的妄想有错”。
这是程然的新书《曼陀罗的舞蹈》封面上的题记,也是书中《梦魇》一文中的一段话。继《莲花次第开放》的青春拷问,《一心一意来奉茶》的借茶写意之后,程然写了爱情。她用她真挚、唯美、犀利的笔,写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或者正在历练的爱情。
这些爱情的主人公似乎是她自己,她熟悉的人,或者是我们自己。她在序言里说,我写的人物不具体,不特指,但不模糊,每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座,当然,也可以付之一笑。
我似乎能感受到她做的努力:因为对人间之痛感同身受,而书写,而思索,而分享,而告白。她写的大多数是女子,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女子的爱情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让我们听闻到爱情的不同版本。在这些版本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同样的伤痕和不同的结局,也感受到了那些眼泪和欢乐提供给我们的参考价值。
在这本凝练、优美的散文集里,我们领略到女子的千种风情和心怀,不由地为她们的深情、执着而感叹,也看到同样身为女子的作者程然,她的悲悯和关切。在这些观照他人的故事里,她夹叙夹议,把自己作为旁观者、抑或亲历者能够总结的经验教训写了出来。她在很多篇章里,直接用了第一人称“我”,以及第二人称“你”,这样的直接、贴心、近距离,仿佛我们在与多年的老友交谈,我们可以信任她,曾与她倾心诉说,她是那个懂的人,心疼的人,听的人。而同时,我们也被她信任,成为倾听者。
但如果仅仅是这些,那还不能说是这本散文集的价值,她和我们分享故事,但并不止步于此。程然不是姑息和迁就的人,于己于人,她都认真、严格和坦诚。这样的特质,在她前两本散文集里,我们都已经看到。因为她的刚烈和决绝,有些读者甚至因此以为她是男子。在《曼陀罗的舞蹈》中,她与我们分享了一些可能有效的方法,一些避免伤害和翻船的经验。她或者叹息,或者包容,或者严苛,或者忍痛,或者将心比心地把这些逆耳忠言写给大多数只经历痛,不懂得医治痛的“傻姑娘”们,她是为此忧虑的写者,也是因此隐忍的行者。
记得有人说,唯有女子,才懂女子。
当我看到《曼陀罗的舞蹈》时,也生出了这样的感觉。
如果不是因为欣赏,就不会有那些郑重而由衷的赞美;如果不是深知女子伤与痛,就不会有那些蹙眉和叹息的表情。
如雁、春晓、落落、娥、云歌、安安、无数个“你”和“我”,她们既是他人,也含藏了每一个在爱情面前困惑和挣扎的人。
一定要好起来啊。我几乎听到了她的祝福!
在这本散文集的最后一部分,身为佛教居士的程然写了另外一些人,这些人大多是佛教里的人物,比如阿难,比如释迦瞿波女,比如莲花色,他们在修道和觉悟的路上,或多或少都与爱情有关。他们来自人间,却在人间的欲望法则里成为赢家,他们的故事为前面这些女子提供了一个对照参究的可能。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要走修道的路,但起码,每个人都应该于生活中学习到智慧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对治爱情路上的险滩和暗礁是足够用的。而这位怀有深意和责任感的女作家,自发声起,她一直在用一些可以表达的桥段做着令人敬佩的尝试。
其实,无论是写什么,青春、爱情、茶叶,抑或是其他,但凡是这人间事,都是假借玫瑰之名,是否叫做玫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予人以玫瑰之香。作者悉心传达的玫瑰之香,如果我们得以细嗅在心,那么,玫瑰之名,皆可忘怀!
值得一提的是,与她的前两本书相比,这本《曼陀罗的舞蹈》一如书名和插图的美好恣意,是文字和诗句的盛宴,让我们看到在操控朴素话语之余,作者对华美字句的用心。在这本书中仅有的三首诗歌,都让人动容。简朴、深情而真切,那是在爱中羞涩的少年情怀。这样的吟哦,很让人生出遐想,令人自问: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曾拥有透明的心和珍贵的感情,而如今,面对这样的纯洁,我们的爱意,是否已被岁月损伤了呢?
盛夏人生的参考书(1)
——《曼陀罗的舞蹈》读后
文:李晨
我一直相信文字不仅传递美感,更有一份人生况味。但如若仅仅咀嚼况味,容易陷入自斟自酌,孤芳自赏的小众囹圄;若有大的承担和思考,那份开阔的气象和温暖才能沁人清凉。文以载道。这是作文的人的责任,也是过真实人生的人从文章中学习领会道理的希冀。有幸的是,盛夏时分,我读到了这样的文字,来自程然的,《曼陀罗的舞蹈》。
这本书,无疑做得非常精美。封面和插图用色热烈华贵,版式和纸张也让人爱不释手。在一众以素色、沉重暗淡的书中,她是那么地明亮艳丽,很难不让人为之驻足。但如果一本书徒有其表,文字却味同嚼蜡,就失去了书的本意。翻开书,看到第一篇文章,序言里作者谈到了来自她生命里的禁忌和恐惧,那讳莫如深的阴影被小心翼翼地分享,我被吸引了。
不可否认,程然的文字中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让你仿佛误闯一个人最隐秘的心房,她诉说的那些带有一些伤痛的经验,实则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都存在,都暗涌。就是这么一瞬间,你对这样的书写建立了好感。
《曼陀罗的舞蹈》分为三个部分,以三首诗歌作为分水岭,分别描写了她人、“我”和“你”以及佛教徒。她人这个部分,应该是女子的众生相,写每一个女子的爱情片断;“我”和“你”部分,更象是老友对谈,直接切中要害,来写爱情中的孰是孰非;佛教徒的部分,是选取了佛教人物中的爱情故事,由这些故事来反思在爱情这个修炼场中,一些人的成长经验。以爱情作为主题,三部分的写作互相关联,互相对照,在第一个部分里提出的问题,在第二、第三部分里都有不同的解答。这样的结构,与时下许多文章的杂烩出书完全不同,它完整、构思巧妙,用心良苦。
在行文当中,能看得出作者对文字的熟练驾驭,许是电影编剧的缘故,她的很多篇章都有小说的胚子,有人物,有情节,有起承转合,有开放式的结尾,但她并不流连于技法和选材上的考虑,几乎每一篇文章,她都引用了佛经中的教言来与故事本身相对应,这种信手拈来,应该是她勤勉积累的结晶,但同时也可见她的慧心和悲悯之心。
经历伤痛是不幸的。但重复经历伤痛更是不幸。前者的不幸来源于命运,是外力,后者的不幸来源于自身,是不智的表现。都说旁观者清,在程然扮演旁观者时,她如同一般的旁观者,确实能看到许多身陷迷局的人的问题,但可贵的是,当她用第一人称来写感情时,她自省的强大力量让我惊叹!在那些以“我”来叙述的情感波涛面前,我宁肯相信那是来自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她展现的堕落和挣扎的过程,如此逼真,那深深浅浅的问、羞怯、动摇、混乱都让人犹如亲临其境。但就是在这些动乱的情愫中,作为当局者的自省,一刻都没有停歇。这也是我们共有的心灵体验。有坚忍的人,打败自己的欲望,就成功地自救,有稍嫌懦弱的,虽然自省也尚存,但不足以对抗欲望,而成了欲望的奴仆,心怀幻灭,随波逐流。
程然不讳言“我”的境界,把境界里最真实的战争重现给读者看,其中的大勇和大智,让人感佩。也许,她并不是一个觉悟者,但她一定是一个趋向觉悟之路,不愿意混沌度日,在文字和情感的迷宫中津津乐道的人。仅凭这一点,她所书写的这些文字,就有了文学以外的意义。
在书的最后,她提到了生死。生死与爱,都是人生的大命题。千百年来,有多少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读解着这两个命题。程然说:爱的时候,我们是两个人的胶着,死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人的战役。无论胶着,无论战役,我们都要学习。学习去爱,学习去死。没有人教我们怎样爱,也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应对生死。当我们真的碰到爱时,我们慌乱,当我们即将与死谋面时,我们动摇。我们没有一点可供参考,可供借鉴的原则。在爱和生死面前,我们空前孤独。
盛夏人生的参考书(2)
这段话,让我一看再看。
因为觉得她说得重大,也说得中肯。在人生的课堂,我们一直是孩子,一直在成长,而很多重要的课题,由于我们的回避和躲闪,其实一直是悬疑,它们不是不存在,而是潜伏了。这个勇敢的女子,把这些问题拎了出来,她通过佛教的修习,通过听闻和反思,给我们提供了她总结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们的参考答案,也许,我们不一定照做,但起码,我们可以以此做个参照和激励自己开始思考的坐标,我们需要通过这样的唤起,来完成自己的学习。
这,应该视作我读《曼陀罗的舞蹈》最大的收获!
目录
自序
诗1:呼吸是多余的
信使与情敌
木棉和橡树
婚姻如同穿墙而过
冰雪蜜糖
桃花不可算
苦如月桂树
一瓢饮涌泉
流水沙暴
自你走后
天人也烦忧
虚空气泡和水中气泡
诗2:情书
不可戏谑的时光
若我还在人间行走
呼喊与细语
美丽的肉体
梦魇
撒哟那拉明可凡
浮士德的赌咒
三个人的恋爱
干戈玉帛
萤火比月明
诗3:无题
若能眷纳我,甘心受万苦
失足者阿难
大迦叶的告别
娑婆世界里的莲花色
龙女亦是大丈夫
三十三天的爱情
琉璃身,广大愿
解发夫妻和金刚兄弟
自序(1)
喉与舌战斗,情与火缠绵。如果能启程,能在启程后不掉队,那得有怎样的毅力和决断之心啊。而我只是凡夫,在生命的历程里疑问,困顿,退思和向往。
这是更加羞愧的内心。
因为那隐藏的诗句和从来不曾实现的爱。
而我要写下这些文字,为自己和她们作证。
我们的呼喊与细语,我们的安宁和恐惧,我们的告解和救赎,就发生在书写的当下。我写的人物不具体,不特指,但不模糊,每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座,当然,也可以付之一笑。设若过了百年,这人世间已经没了我们的任何存在过的踪迹,我们曾经苦苦追求的,为之魂牵梦萦的都应验了一切有为之法,皆如光露泡影,那么,哪怕有一个挣扎的泅渡者拾荒般地与这些心灵邂逅,我的羞愧,就得到了拯救。
十月份就要来临了,在这个月份里,有我的生日。我的朋友都知道,自从幼年时期生日会上经历了厄运后,我再不过生日。十月,也有父亲的生日。要是在老家,该过个大寿了。而我们都不提。是迷信吧,或是忌讳?应该都是。但如果你郑重其事地对待这一天,而这一天却都肆虐而来,你还能不汲取教训么?父亲平生很少过生日。有两次,让他刻骨铭心。一次,妹妹死。一次,我昏厥住院。他劳作终日,和母亲在包饺子。然后人仰马翻地去面对命运。这阴影成了我们全家的秘密。我们不可以像很多平常人一样,享受他们认为平常的幸福,对于我们家来说,唯有小心翼翼,不张狂放浪,才能躲过噩梦般的命运。
是的。我们都是胆小鬼。我们被各自的父母抛在这个人世后,对生命敬畏,对死亡恐惧,不敢挥霍情感,不能奢侈度日,我们如履薄冰、悄无声息地在这人间行走,怕被什么人认出来,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又仿佛是社会底层的穷苦人,到了年根能尝到一点点蜂蜜,每个人抿一点,就满足,就惊喜、就更加地不敢声张。
我曾经在《历史上的今天》查过自己的生日。那一天,没有任何值得记录的人或事。别的日子,或前或后,都满满当当一大篇。而这一日,却出奇地空白。后来在一个杂志上看到,这一天,西方人说,是曼佗罗花盛开的日子。在希腊神话当中,她表示不可预知的爱与死亡。魅惑、果实有毒,香味却奇异,并不好闻。因为通灵,所以在西方的宗教当中很被重视。也入药,说中国的神医华佗给人开刀时,制的麻醉剂里,有她。但用药过度,就像吸毒。会死的。
啊。是了。这是刀尖上的蜂蜜。香甜,却蕴涵危险。
若分寸把握得当,那么是救命的良药;若过度,则性命攸关。
这仿佛影射了人生的很多事情。万事得到圆满,正因心无执着;而那因地、方法和用量都出了问题的,忧患自会涌现。
然后看到另一个说法——
佛经里常有曼佗罗花出现。她也称作曼珠沙华,一般是佛在讲法前,天雨繁花。那就是曼佗罗。曼陀罗花白色而有妙香,花大,见之者能适意,故也译作适意花。介绍里说,〃曼佗罗〃是梵语音译,藏语称〃吉廓〃,即坛城。曼佗罗有多层含义,它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应用很广泛的供品之一,也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众神聚集居处模型缩影。供奉曼陀罗的意义是用世间最珍贵的宝物盛满三千世界奉献给佛、法、僧三宝……
在佛教中,曼佗罗却是这样地令人欢喜。我若附会地妄想,那么,我们这些人间行走的孩子们,应该都曾在那了彻世事的觉者座前停留过吧。否则,为什么在无数的经历里,除了身体的成长外,这颗心还这样地需要智慧的引导?
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我们家的人不能过生日?
她想了好久,说,因为老天要尤其提醒我们这几个人,不要过于重视跟你自己相关的那一天。每一天都是好日子,都要快乐,光明,感恩。因为我们执着得厉害,分别得厉害,所以尤其需要来敲打。
自序(2)
哪一天生的并不重要。若天干地支的计数人为地差了一天,那么你的生命之花也会是曼佗罗。生日、姓名、籍贯,乃至等等,为了交流方便,它们被赋予假名,假名,只是人为命名,并非真相啊。我看这朵曼佗罗花,却是为了表法的。那是我们泅渡时的船。到了彼岸,这个船,乃至假名,统统要粉碎在虚空里。
所以,我要写了。这就开始。如果你不在岸上,那么,请来做我的同伴。
让我们一起划过寒冷的冰河,看见灯,看见温暖。
诗1:呼吸是多余的
呼吸是多余的
我非常害怕
因为自己稍重的鼻息
把我迟来的爱情惊醒
我轻轻悄悄地在呼吸之外
打量自己绯红的容颜
看见自己的小心笑脸
她是那样的温柔
那样的经不起触及
自从认识你以后
我便消失了我的呼吸
我在自己的身体里寻找
没有发现它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我的日记本也从此销声匿迹
大量的笔墨化作了我的眼泪和心跳
那眼泪是你给我的宝石
心跳则是你轻叩芳扉时的脉脉私语
以前
我是我朋友们的生活老师
长着一副可笑的面孔而不自知
我劝戒和安慰过她们所有的辗转和慌乱
今天
我的生活开始了
我才发现
我没有老师
没有人可以劝慰我的紧张和战栗
我眼看着那幅美丽到心痛的爱情画卷舒展开来
在那瞬间
我迅速地失去了所有的控制
没有章法
缺乏理性
感伤澎湃而绵延不绝
让我悄悄的呼吸都成为多余
信使和情敌(1)
海宁和如雁都是我的朋友。
我和海宁,是在同一年,离开了如雁。分离不是我们的选择,是命运。
就好像再好的缘分,也有曲终人散的时候。
那一年,离别的人真多啊。
海宁走的时候,映山红刚开。我离开的时候,寒风已经袭来。
海宁是早恋的。她学习那么好,却勇于尝试所有不适于那个青涩年龄的禁果。她对禁忌,充满了好奇和关注。然而她也有胆小的时候,她要去约会了,却忐忑到不能自持。我是唯一的知情者,受到邀请,帮忙做个见证。
在我的爱情真正到来之前,我是朋友们恋爱时的萨满。
麻木?还是懵懂?那被禁止的一切与我天然地无关,我免疫了,没有和常人一样强烈的探究心情,却又仿佛经见过这人世,天生地对爱情熟稔。
好吧。我陪你去。
我沉着镇定,成了海宁的靠山。
海宁和他见面的时候,仿佛是被定格的MTV画面。那是在一个废弃了的工地,后景中有一些烟雾。他穿了风衣,风衣的领子竖着,现在看来是幼稚的做派,那时却不得了地被认作是沧桑的标签。海宁的外衣是什么样子的,我忘了,只记得是紫色的高领毛衣。紫衣,修长身段,因紧张而冰凉的手,她的脸色被恋情衬得分外白皙。
她扭头看我,我用眼神鼓励她:去吧,没事的,我在这边等你!
有时候我也会自忖,我怎么是这样的人呢。我被老师们误以为是个好学生,所谓的好学生,就是听话的,乖的,不惹是生非的,并且比较道学的。是的,我因为这个缘故,曾经被老师派到比较风流的女生身边做同桌。可能是他们希望我去帮教。
可是,我并不是这样的孩子。或者说,那只是一些表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