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伏藏师-第3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梳妆完毕,在祭司的主持下,女孩们对着贝尔果和父母一一行礼,表示婚姻的成立。婚礼结束后,父母将“新郎”用一块红布裹好,女孩们会将这位“新郎”珍藏在身边,陪伴自己一生一世。

    “果实婚”是“初婚”,女孩们的“再婚”依然是通过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定下的。在男女双方家长定下婚约后,两家就要实行“相亲礼”,即由男方带上10颗槟梆、一盒粉、两套新衣作为见面礼送到女方家中。“相亲礼”仪式之后,男方家中便可以着手选择吉日筹备婚礼了。

    在异族人看来,尼瓦尔族的“果实婚”更像是一种女孩子们的成人礼,有着从少女走向青年的纪念意义,就像中国人用“豆蔻”代表少女、用红豆代表相似一样。

    “这里怎么可能有这种果子?”堂娜伸手接住一枚贝尔果,仔细地凝视着。忽然间,她仿佛想到了什么,脸颊一红,眼角眉梢全是处子的羞涩。

    林轩没有注意到堂娜的表情,在贝尔果乱落的“果雨”中,他脑中一亮,随即又是一乱,迅速地由贝尔果想到了纳粹元首的后人。

    有资料表明,元首的后人都喜欢这种尼泊尔果实。

    据英国一家有官方背景的媒体报道,纳粹元首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地堡自杀后,希特勒家族的其他成员及其后代一夜之间人间蒸发。比利时记者让??保罗??穆德斯和历史学家马克??维尔米伦宣称,他们通过dna鉴定在美国和奥地利追查到了39名仍然活着的元首的亲戚。目前,那些人他们全都更改掉了原先的姓氏,隐姓埋名地生活着。

    穆德斯和维尔米伦两人称,他们在美国纽约长岛追查到了元首的三名亲戚,分别是路易斯、布赖恩和亚历山大,他们都是纳粹元首的亲侄孙,他们的父亲则是元首的侄子威廉??帕特里克。威廉出生于英国利物浦,1939年3月从德国移民到了美国纽约。1944年,33岁的威廉还获准加入了美国海军,成了一名海军一等兵。

    研究发现,威廉从美国海军退役后,与一名德裔女子结了婚,然后举家移居长岛。威廉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希勒,他和妻子菲丽丝一共生有4个儿子。威廉死于1987年,菲丽丝也在2002年离世,除了其中一个儿子霍华德在1989年死于车祸外,另外3个儿子至今仍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纽约长岛。路易斯和布赖恩两人共同生活在长岛东帕奇古地区的一座小木屋里,从事着园丁的工作,亚历山大则是一名退休心理学家。

    威廉在1987年去世之前,曾多次向家人交代,他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千万不要将他的骨灰运回德国安葬,威廉还叮嘱他的儿子们千万不要在他的墓碑上刻上原先的姓氏,所以威廉在纽约的墓碑上只写着“威廉??帕特里克”的字样。

    这份资料引起了全球各国特务机构的注意,并且一度秘密封锁消息。当媒体记者探知这一消息再赶往长岛调查时,三人早已经消失,没有留下一丝线索,只是从邻居口中获得了三人生活的不连贯片段,其中就包括三人对于“贝尔果”的极度喜爱。

    同样,在穆德斯和维尔米伦的报告中,反复提到过,三人的父亲威廉每到一处,都会千方百计种下贝尔果树,一直到死都保留着这种独特的习惯。

    林轩隐隐约约意识到,贝尔果、贝尔树与元首当年“在全球留下百名后代”的计划有着莫大的干系。

    “贝尔果代表了不正常的畸形婚姻形式,人与果实的结合……在地球上,不同物种之间是不可以有实质性婚姻的,人类只能与人类通婚并且生育子嗣……如果女人跟一个果实结婚,最后会发生什么?精神上发生什么?生理上发生什么……既然有女人跟果实的‘果实婚’,那么肯定有男人与果实之间发生的‘果实婚’——那婚姻的最后,对人类社会、族群繁衍到底产生了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有一件别人不知道的怪事在偷偷进行着,越是表面看来简单的行为,背后越是复杂诡异……”这感觉来得无比强烈,以至于他必须用力闭上眼睛,排除所有干扰,极力集中精神,回忆穆德斯和维尔米伦的那篇报道。

    报道中说,亚历山大三兄弟终生没有结婚,所以他们也都没有任何子嗣。三人告诉过穆德斯,元首的所有后代在纳粹德国灭亡后,曾在美国的洛杉矶集会中达成一个秘密协定,立下毒誓,永不结婚,也不跟任何伴侣生儿育女,好让家族在他们这一代断子绝孙,因为他们都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再背着“元首后裔”这一沉重的罪恶包袱生活。

    报道的最后,穆德斯特别指出,元首的全球亲戚一致决定不再生儿育女,从而让家族血脉在他们身上终止。不过他们也曾发誓在去世之前,会出版一本关于他们的自传书籍。

    世所共知,在全球的纸媒市场中,最终并没有出现过那样一本书。

第四百一十章 贝尔果中的不祥之兆

    也就是说,最后这个家族里的幸存者发生了某些变故,导致“临终出书”的决定流产了。

    “是什么样的变故呢?那个家族都是些意志坚定之辈,能够用‘终生不婚不育’来终结罪恶的血脉,所以他们发誓要出书的话,一定会实践诺言,不会只是一句空话。变故……变故……”林轩在遍地贝尔果的世界里沉思,似乎已经渐渐接近了事实真相。

    忽然间,四周开始起风,花枝枯萎垂落,满目萧条景象。同时,原本饱满的贝尔果也干瘪枯黄,仿佛已经跌落了很久的样子。

    “你砍断了主干,一切幻象都被打破了。”堂娜说。

    两人并没有太多的惊喜,毕竟这只是突破困境的一小步,后面不知还有多少危险深藏着。

    “但愿我是做对了。”林轩长叹。

    “当然是对的——我始终相信,你可以在无数幻象中找到最正确的解决方法,只有真正的高手才拥有这样敏锐的第六感。”堂娜微笑。

    两人默默地牵手,静静地看着花枝的世界一步步毁灭。

    全部幻象消失后,原先的石壁也不见了,前面是另外一个巨大的山洞。

    林轩凝视着堂娜:“记住,不要再轻举妄动,让自己慢下来。只有对这个世界无比敬畏的人,才能好好活下去。在这里,人类的智慧实在是太渺小了。”

    堂娜低头一笑:“对不起,在花枝的迷宫面前,我过于执着,一旦发现线索,思想就为之所迷……”

    林轩握住堂娜的另一只手,四手紧握。

    “幸好有你。”堂娜说。

    “我要说的话,也跟你一样。”林轩回答。

    恋人之间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所以对方说出来的话,立刻在自己心里得到了回应。那种感觉,美妙至极。

    “我们继续向前,跟在我身边,不要单独行动。”林轩低声叮嘱。

    堂娜点头,向前一步,靠在林轩身边。

    一直瘫软在地的骆原突然发出一声急促的嗥叫,弹身而起,向着山洞深处飞奔而去。

    “喂,停下,危险!”林轩大叫。

    他想抓住骆原,但迟了一步,十几秒钟内,骆原已经消失在山洞深处。

    林轩向四周看,那个与他完全一样的“那人”已经消失不见。

    “你在找什么?”堂娜问。

    林轩摇摇头,牵着堂娜的手进山洞,简要地向她说了刚刚那场惊心动魄的幻术之战。如果他不懂幻术的话,那人早就控制了局面,而堂娜也将永远被困于花枝迷宫之中,后果不堪设想。

    堂娜安静地聆听着,最后轻声感叹:“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俄罗斯人不懂的东西,怪不得我们的祖辈曾经说,中国地大物博深不可测,告诫我们永远不要轻视任何中国人。”

    林轩想了想,无以回应,只报以苦笑。

    纵观历史,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交往能够上溯到遥远的汉唐时期。

    俄罗斯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并在1721年由彼得大帝改称俄罗斯帝国,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曾侵略欧亚多个国家,领土不断扩张。当俄罗斯帝国往西伯利亚扩张时,和当时正处于盛世的满清王朝发生了冲突,后来双方终于以签订了平等条约,划分国界线,即1689年9月7日的《尼布楚条约》和1727年9月1日的《恰克图条约(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肯定了中国在新疆、外蒙古和外东北的主权,并为中俄两国间带来了长久的和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一蹶不振,而进行改革开放和工业革命的沙皇俄国却越来越强盛,自然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侵略**,便利用中国在英法联军战役大败后,以恐吓和诈骗的方式,从中国东北夺取大块土地。1858年5月28日,俄国通过《瑷珲条约》攫取了黑龙江以北的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规定乌苏里江以东中俄共管。1860年11月14日,俄国通过《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库页岛7。6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并吞,也因此得到了海参崴这个良好的出海口。

    1898年,俄国强迫租借旅顺港。1900年7月,俄罗斯在江东六十四屯烧杀掳掠,接着趁机入侵中国东北,掌控了东三省。俄罗斯帝国的这个举动引发了日俄战争,从1904年2月6日打到1905年9月5日,中国的东北成了两个列强争夺的地方和交火的战场,最后俄国战败,旅顺被日本占领,但东北利益从此被日俄两国瓜分,中东铁路一带属俄,南满铁路一带属日。

    这些历史已经成了中国人永远的痛,但那是大国政治,与林轩、堂娜无关。站在这里,他们只是代表自己,也只能代表自己。

    堂娜自知有些失言,惭愧地反握住林轩的手:“对不起,我只是想表达我们俄罗斯民族对中国的敬重。”

    林轩摇摇头:“那都是历史了,现在全世界人都在向前看,很多事应该让它们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不必再提了。”

    目前,“全球一体化、世界地球村”的口号已经提了近三十年,的确是应该忘掉悲伤、重新缔造历史了。

    两人慢步前行,所幸暂时没有出现意外。洞中的路很平坦,两侧石壁也很正常,他们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下来。

    “刚刚由贝尔果想到了什么?”堂娜问。

    两人对视了一眼,心领神会,毋庸多言。

    堂娜的眉头慢慢地皱起来:“纳粹的历史不会那么容易就被连根斩断的,贝尔果在花枝迷宫里出现,正是一种预兆。”

    林轩点头:“而且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人物都不可能突如其来、倏忽消亡,所以中国才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成语。

    纳粹元首是一只大虫,而他的羽翼、亲戚、后代、亲随、追随者、崇拜者就是大虫的“百足”。就算他已经死了,那些“足”仍然活着,还是可以兴风作浪的。

    事实上,纳粹主义偶尔还是会在一些地方冒出头来,但随即被政府消灭,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

    在林轩看来,那些都算不上是大虫的“百足”,而只是冲在前面的走卒而已。真正的敌人,往往都潜伏在看不见的暗流涌动之中。

    堂娜停步,向山洞深处远眺。

    林轩跟着停下,静等着堂娜开口。

    “听不见骆原的声音,似乎也是……”堂娜没有说下去,轻轻俯身,右耳贴着地面,屏住呼吸谛听。

    林轩后退了一步,也降低了呼吸频率,免得影响堂娜“地听之术”的效果。

    之前,他曾在一个秘密卷宗中读到过这样一件事,二战时期,日本大剑客、著名忍者鬼门十兵卫深入中国的苗疆追逐“蚩尤的面具”这一史前大秘密,结果却变成了半人半石的怪物,身体与一块巨石完全连接起来。鬼门的体内循环系统与那怪石相接,构成了“人石”大循环,由此获得了长生不死的能力。

    该卷宗最后的结语上曾含糊说过,那块怪石与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女娲补天”有关,很有可能是当时遗落的五彩石之一,所以才具有某种不可知的神力,导致鬼门十兵卫的人生进入了“非人”的境界。

    鬼门十兵卫的故事给了林轩很大的启发:“人与石结合,将产生‘半人半石’的怪物,若是人与植物结合呢?岂不是要生成‘半人半木’的怪物?”

    当然,在二十一世纪的很多前卫影片中,早就出现了“半人半木”的形象。各国编剧能挖空心思塑造此类形象并不奇怪,因为编剧就是要造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否则电影的票房就会大打折扣。

    真正可怕的是,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于“半人半木”这种“非人”相当容易接受,根本没有当做怪物来看待。这种状态的潜台词就是,现代社会已经默许了“非人”的存在。各国政府的监控机构也不出来发声或者辟谣,因为他们早就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非人”。

    在“那位先生”的自传体小说中,也早在1970年前后便有了“非人协会”这一神秘组织,所记述的正是隐伏于正常人类社会中的那些“非人”。

    普罗大众只知道在吃、睡、玩、死这种平庸循环中活着,那些真正凌驾于普通人智慧之上的“非人”,也许拥有瞬间毁灭一个城镇、一个国家的力量。只不过,那种力量像藏在地底的岩浆,只等火山喷发的恐怖一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能制敌于机先,将那些潜藏在深渊中的暗流摧毁,则人类社会的大毁灭是分秒之中的事!远古时期曾经猖獗一时的恐龙族群岂非就是在这种毫无准备的状态下被彻底摧毁的?”林轩一想到地球人将会面临如此惨烈的结局,后背上不由得冷汗涔涔。

第四百一十一章 地听之术

    “发现他了,隔着水声——感觉他跟我们之间隔着一条溪流,前面的某一段空间变得极大,不断地传来某种回声……”堂娜起身,忧心忡忡地望着林轩。

    “你的‘地听之术’大概能探测多远范围?”林轩问。

    “三百米至五百米之间,因为那溪流的传导作用,这次我预估应该会听到一公里内的动静。奇怪的是……奇怪的是——”堂娜迟疑起来。

    林轩做了个“嘘声”的动作,轻轻俯身,右耳贴地谛听。

    有些事,他不能只听别人转述,而是亲自去做,得到自己的结论后再跟别人印证。

    地面、墙壁、树木、水流的传导力各不相同,每一种声音经过传导后会发生变异,所以必须在无数种怪声里仔细辨别,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地听之术”产生于远古时期,都是古代人在生活实践中发明的实用技术,简单直接,便捷高效。

    很快,他听到了水声和脚步声。

    人的脚步声只跟体重、走路姿势有关系,所以林轩从脚步声里判定出,那是骆原在碎步奔跑。接着,他听到水声,水声极深沉,带着阴森森的回声,可见那水极深,至少在四五十米左右。

    以上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什么能令堂娜迟疑不决。真正奇怪的是另外一种声音,那声音应该是来自一大团爆烈燃烧的大火,通常在易燃的老式木制建筑物起火时,就会发出这种哔哔剥剥的可怕响声。

    “烈火?”林轩第一时间想到了进入镜面山洞之前那座陷入烈火中的石窟。

    第六感的跳跃性思维永远都是无法捉摸的,他想到那被大火烧毁的石窟,随即想到石窟中各种各样的异人们。那些人来自中国历史上的不同年代,全都是所属时代的精英人物,生前轰轰烈烈,死后寂寂无名,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和断章。

    “山洞中何来大火?要起火,必定有火种?到底是什么样的火种才能引发吞噬一切的大火?”林轩扭头,换成左耳贴地,继续谛听。

    那大火燃烧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所以令林轩也变得迷惑起来:“它在远处吗?还是在近处?怎么可能忽远忽近?不像是岩浆引发的地火,毕竟地火没有如此狂野……”

    在他感觉中,那大火是呈一种立体状态燃烧的,声音从高处、低处、左侧、右侧、中央同时传来,犹如一座火焰山——“火焰山?”林轩陡地一惊,因为这个名字曾经出现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最艰难的关口之一。更重要的,那是组织领导交付的秘密资料中用红笔圈出的一个词汇。

    “到了火焰山,就距离真正的地球轴心不远了。”领导如此说,“听过成语‘天雷地火’吗?据说真正的火焰山并不在平地上,而是在地底,经年熊熊燃烧,毫无减弱迹象。过了那里,就是地球轴心。”

    林轩记得当时自己是这样回答的:“唐僧师徒过火焰山的时候,必须去找牛魔王、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才得以扇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